2023年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不足(4篇)_第1页
2023年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不足(4篇)_第2页
2023年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不足(4篇)_第3页
2023年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不足(4篇)_第4页
2023年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不足(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不足(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确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乘法分派律教学反思不足篇一

教材依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测、分析、对比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单分派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依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测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测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好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莫非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日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乘法分派律的意义是用,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习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明了怎么使用的。特别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明了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习时也是一样。

今天教学了运算律——乘法分派律,对于例题的解决,学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5+65*5和(45+65)*5,通过各自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一致,然后把这两条算式写成等式45*5+65*5=(45+65)*5,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等式的理解: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然后又让学生再仿写了几个算式后让学生观测等式总结自己的发现,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但用语言表述有困难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几个学生把第3小题填错,其实包括后面的练习中,把a*c+b*c改写成(a+b)*c的正确率要比把(a+b)*c改写成a*c+b*c的正确率高,可能还是学生受以前: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没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派律,从而也没能真正把握乘法分派律含义的起因吧。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3小题74*(21+1)和74*21+74部分学生没有发现它们是相等的,我让认为相等的学生表述理由,学生能把算式改写成74*21+74*1再运用乘法分派律变形成74*(21+1),学生理解后我补充77*99+77=□(□○□)让学生填空,完成状况好多了,在拓展练习时补充了a*b+b=□(□○□)和a*b+b=□(□○□)让学生进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派律的意义。但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多习惯列式48*3+48*2来计算,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列成(3+2)*48来计算,虽然运用乘法分派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例题教学时只关注了得出等式,却忽视了让学生对比等式两边的算式哪边对比简便。于是在第4题的算算比比中才补上了这一点。

乘法分派律教学反思不足篇二

乘法分派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对比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测、对比、分析理解乘法分派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派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派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觅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觅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测,也有同学是纵向观测,老师都予以确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摸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高兴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对比简单接受。

3、勉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与把握摸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

4、师生平等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需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需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心:猜想——倾听——举例——验证,在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刻意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是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表达。

5、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把学生放在主动摸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摸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派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派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派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派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派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特别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乘法分派律教学反思不足篇三

乘法分派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

乘法分派律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测、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测、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想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心。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加入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测,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派律〞。再让学生“观测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派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派律〞,为后来“乘法分派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要求学生观测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派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立刻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推测与验证,形成对比“模糊〞的认识。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摸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马上提出“观测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推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心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派律教学反思不足篇四

教学乘法分派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派律极简单混淆。针对这种状况,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1、乘法分派律的教学既要重视它的形状结构特点,也要同时重视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6+4)×9=6×9+4×9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形状〞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6+4)×9=6×9+4×9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个9,右边也表示10个9,所以(6+4)×9=6×9+4×9。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派律的特点,多进行比较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派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简单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可以多进行一些比较练习。如:进行题组比较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派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派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派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分派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派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