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诊断与防制_第1页
家畜传染病诊断与防制_第2页
家畜传染病诊断与防制_第3页
家畜传染病诊断与防制_第4页
家畜传染病诊断与防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临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本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很快,往往造成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为发病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

第一页,共81页。一、病原学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的特点。根据其血清学特性,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

即O、A、C、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以及Asia1(亚洲1型)。每一型内又有亚型,亚型内又有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当发生口蹄疫后,

第二页,共81页。

应立即诊断并定型,选用不同型的疫苗接种。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的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和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周至数月之久。牛毛上的病毒可保持24天,脱落的痂皮中保持67天,麸皮中达104天,温暖季节的粪便中保持29~33天,夏季牧场上保持14天,冬季冻结的粪便中可以越冬。

第三页,共81页。

尤其是在低温和有蛋白质保护的条件下(如冻肉)更能长期存活。但高温和阳光对口蹄疫病毒有毁灭作用。对酸敏感pH5.3~5.7,短时间灭活,胴体无害化处理可使用酸灭活,8℃:24~42小时,12℃:24小时,13℃:16小时。高温、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和碱对口蹄疫病毒的灭活作用很强。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

第四页,共81页。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口蹄疫病毒侵害偶蹄兽。家畜以牛易感(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仔猪和犊牛不但易感而且死亡率也高。野生动物中黄羊、鹿、野猪也可感染发病;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等都易感。幼龄动物较老龄者易感性高。

第五页,共81页。

2.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发病初期病畜是最危险传染源,症状出现后头几天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强。

病愈家畜的带毒期长短不一,个别病畜体内可长期带毒。病牛有50%可带毒达4~6个月,甚至有将康复后一年的牛运到非疫区而引起口蹄疫流行的。

牧区的病羊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值得重视。由于患病期症状轻微,易被忽略,因此在羊群中成为长期的传染源。

第六页,共81页。

病猪排毒量远超过牛、羊,因此猪对本病的传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猪是“扩大器”,牛是“指示器”。

3.传播途径:口蹄疫病毒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方式而传递。当病畜和健康畜在一个厩舍或牧群相处时,病毒常借助于直接接触方式传递,这种传递方式在牧区大群放牧、牲畜集中饲养的情况下,较为多见。

第七页,共81页。

通过各种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递也较为常见。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门户,也能经损伤的黏膜和皮肤感染。近年来证明呼吸道发生感染更易发生,感染量为口服1万至10万分之一,并证实家畜在自然感染后不久,病毒就能随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排出,认为病毒不仅在消化道繁殖,更常在呼吸道黏膜繁殖。第八页,共81页。

畜产品、饲料、草场、水源、交通运输工具、饲养管理用具一旦污染病毒,均可成为传染源。近年来证明,空气也是口蹄疫的重要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传播到10~60公里以外的地方,如大气稳定,气温低,温度高,病毒毒力强,本病常可发生远距离气源性传播。第九页,共81页。

三、症状

病畜症状随动物种类、易感性及病毒毒力和感染量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别。1.牛:潜伏期平均为2~4天,最长的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产乳量突然下降,流涎,开口时有吸吹声,数小时至1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出现直径1~3

厘米的白色水疱,水疱迅速增大常融合成片。病畜从口角第十页,共81页。

流出大量白色泡沫状唾液,常常挂在嘴边。水疱易于破裂,液体溢出,露出明显的红色糜烂区。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和蹄冠的柔软皮肤以及乳房和乳头上,先是出现红、肿、痛,随后迅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结成硬痂,约一周即可痊愈。糜烂面,特别是蹄部病变,极易发生细菌继发感染。口腔病变约经1周愈合,

第十一页,共81页。

蹄部病变则常持续较长时间,特别是在细菌继发感染时,病畜跛行,甚至发生蹄匣脱落。

成年牛的症状较轻,但怀孕母牛经常流产。良性病程时死亡率一般不超过2%,但幼畜恶性型口蹄疫的死亡率可高达50~70%。

2.羊:绵羊的症状与牛大致相同第十二页,共81页。

但蹄部症状明显,口腔黏膜变化较轻,病羊常突发急性跛行。山羊患病时多呈弥漫性口腔炎,并在硬腭和舌面出现水疱,蹄部病变较轻。羔羊有时发生出血性胃肠炎,并常因心肌炎而死亡。

3.猪:潜伏期1、2天,病初体温高,食欲减少或废绝。舌、唇、齿龈以及鼻镜上出现小水疱和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红肿,随即出现水疱,水疱第十三页,共81页。

破裂后形成糜烂,表面出血,如无继发感染,一周左右痊愈。有细菌感染时,蹄叶受到侵害,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甚至蹄壳脱落。乳房也常有水疱和糜烂,尤其是母猪,常见乳房皮肤和乳头病变。吮乳仔猪的口蹄疫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

4.骆驼和鹿:症状与牛的口蹄疫相似。

第十四页,共81页。

四、病理变化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食管和前胃黏膜有时可发生圆形的水疱、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的痂块。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肌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第十五页,共81页。

五、诊断

(一)临床诊断: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比较特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不难作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

(二)实验室诊断: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鼠病毒中和试验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等。第十六页,共81页。六、预防措施

1.我国现用疫苗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II)、牛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牛口蹄疫亚洲-Ⅰ型灭活疫苗、牛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猪、牛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S/99株)等。2.“口蹄疫”疫苗的贮存及使用方法

(1)口蹄疫疫苗的特性

第十七页,共81页。

疫苗应为乳状液,允许有少量油相析出或乳状液柱分层,若遇此可轻轻振摇使乳状液恢复均匀后使用。若遇破乳或超过规定的分层

则不能使用。疫苗应在2~8℃下避光保存,严防冻结。

(2)口蹄疫疫苗的使用方法

宜肌肉注射,2~4周龄猪使用12号针头,4周龄以上猪宜使用14~16号针头。牛使用16号针头,绵羊、山羊使用12号针头

。第十八页,共81页。

3.具体免疫方案

(1)常规免疫。实行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平时对新补栏和超过免疫有效保护期的家畜及时进行补免。

(2)新生家畜免疫。仔猪30~45日龄初免,犊牛和羔羊3~4月龄进行初免。

(3)种用或非屠宰家畜调运前免疫。种用或非屠宰猪、牛、羊等家畜在调运前14~21天,要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没有进行加强免疫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对跨省调运,第十九页,共81页。

距最后一次免疫时间超过3个月的,要在调运2周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4)紧急免疫。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所有猪、牛、羊等家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5)免疫使用疫苗:①牛、羊:使用O型-亚洲I型口蹄疫二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②猪: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进行免疫。第二十页,共81页。

第二节结

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特征是病畜逐渐消瘦,在组织器官内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一、病原

结核分支杆菌共有三种即人型、牛型和禽型,人型结核杆菌细长而稍弯曲;牛型略短而粗,略具多形性,两端钝圆,无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阳性。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等有不同的敏感性。

第二十一页,共81页。

二、流行病学

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常因病畜的

粪便、乳汁及气管分泌物等排出结核杆菌,

污染周围而传播。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或者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乳汁,经消化道感染。有时可经胎盘或生殖器感染。经皮肤创伤感染者极少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饲养管理不良、畜禽拥挤、畜舍阴暗、潮湿、污秽、饲料不足和调配不当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与传播。

第二十二页,共81页。

三、症状

牛结核潜伏期2周到数月,甚至长达数年。通常取慢性经过,病初症状不明显,后症状逐渐显露,由于患病器官不同,症状不一致。常见有肺结核、乳房结核、淋巴结核、肠结核,有时见生殖器结核和脑结核。

⑴肺结核

最常见,其他器官结核也往

往来自肺结核。病初疲劳,短促干咳,后咳嗽逐渐加重,变为脓性湿咳,有痰,渐见呼吸增数,胸部听诊有啰音,甚至摩擦音,叩诊呈浊音。病畜日渐消瘦,乳量大减。

第二十三页,共81页。

⑵乳房结核

乳房上淋巴结肿大,乳房中可摸到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无热无痛。泌乳量减少,乳汁变稀薄,甚至含有凝乳絮或浓汁,严重时泌乳停止。

⑶肠结核

多见于犊牛。表现消化不良,顽固下痢,迅速消瘦。粪呈半液状,可能混有黏液和脓液。波及肠系膜淋巴结、腹膜和肝脾时,直肠检查可能发现异常。第二十四页,共81页。

⑷生殖器官

表现性欲亢奋,不断发情,但不易受孕,孕后也容易流产。公畜副睾及睾丸肿大,硬而无痛。

⑸脑结核

表现多种神经症状,乃至失明

猪结核病多侵害淋巴结,以下颔、咽、肠系膜和肺门等淋巴结最常发生,症状不明显,日渐消瘦,黏膜苍白等症状。

禽结核常见于鸡、鸭的肝、脾和其他内脏的结核。病初不易察觉,到后期才表现食欲不振、消瘦、产卵减少或完全停止。第二十五页,共81页。

四、病理变化

牛结核病变是在侵害的组织和器官形成特异性结核结节(由粟粒大乃至豌豆大),为灰白色、半透明的坚实结节,散在或互相融合

。病期较久者,可见结节中心发生干扰样坏死,大小不等,其外形形成包囊;有的坏死液化形成空洞,特别是在肺部。有的钙化变硬,周围有白色瘢痕组织。原发性结核病局限第二十六页,共81页。

于肺脏及其所属的淋巴结,但可通过血液及淋巴循环,散布于机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病灶。出现病灶多的部位是肺、胸膜、腹膜、肝、脾、肾、骨、关节、子宫和乳房。在胸膜和腹膜形成的结节,如珍珠样,称为“珍珠病”。

猪结核常由消化道感染故多见淋巴结核病变。鸡结核则多见肠道、肝、脾、骨关节等。第二十七页,共81页。

五、防制

防制牛结核病,以检疫、隔离、消毒和培育健康犊牛为主要措施。

1.检疫

无病畜群,特别是未发现结核病的牛群,每年应定期普遍地用结核菌素试验和临床检查进行检疫,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病牛。对新引进的家畜,应隔离观察1-2个月并经结核菌素试验,证明无病者方可混群。

第二十八页,共81页。

2.隔离

对于阳性病畜应立即隔离,并经常作临床检查,发现开放性结核病畜,宜加以扑杀。如为优良种畜,可试用链霉素、异烟肼等药物进行治疗。

检出的疑似病畜也应隔离,可建立隔离畜群,与健康畜群严格隔开。如为疑似结核牛,应于25-30d进行复查,结果仍为疑似反应时,经25-30d后可再进行第三次检疫,如仍为疑似反应,可酌情处理。

第二十九页,共81页。

3.消毒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严防病原散播。较有效的消毒剂是含有效氯5%漂白粉乳剂,20%新鲜石灰乳或

15%的石碳酸氢氧化钠合剂(粗制石碳酸与16%氢氧化钠溶液等量混合,静置4h后,即为石碳酸氢氧化钠合剂,使用时再将此合剂加水稀释为15%的溶液)。粪便可堆积发酵消毒。第三十页,共81页。

4.培育健康牛

牛群中病牛多于健康牛的情况下,可通过培育健康犊牛的方法,将病牛更新为健康牛群。

一般在犊牛出生后,即进行体表消毒,并从病牛群中隔离出来,人工喂给健康母牛的初乳,以后即喂消毒乳或健牛乳。断乳时以及断奶后8-6个月。第三十一页,共81页。

进行2次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反应者即可并入健康牛群。

受威胁的犊牛可进行卡介苗(BCG疫苗)接种。出生1个月以后,胸垂皮下注射(菌量50-100ml)20d后可产生12-18个月的免疫力,故应每年接种一次。第三十二页,共81页。

第三节猪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为了与非洲猪瘟相区别,又被称为古典猪瘟或亚洲猪瘟。猪瘟遍布于全世界。因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卫生法规将本病列入A类,

定为国际检疫的对象。第三十三页,共81页。

一、病原学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分布遍及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自然感染只侵害猪,引起全身性败血性感染。猪瘟病毒在50℃可存活3天,在37℃可存活7天但不能存活15天,-70℃可存活多年而不明显丧失感染性。

第三十四页,共81页。

病毒在尸体、血、尿腐败后2~3天内灭活,骨髓中的病毒即使在腐败情况下,仍能保持毒力15天。

最有效的消毒药为2%烧碱加5%石灰乳。5%氨水消毒被病毒污染的圈栏、饲槽等,喷洒后3小时(25℃)试验,获得可靠的消毒效果。

第三十五页,共81页。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在自然条件下,发病的动物仅

限于猪,各品种、年龄、性别都同样易感,但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如已食初乳,在一个月内有被动免疫力,通常很少感染发病,1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除猪外,野猪可有易感性。

第三十六页,共81页。

2.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由尿、粪及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屠宰时则由血、肉、内脏和废料、废水散布大量病毒,并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染于易感猪。死亡猪的尸体如处理不当,也可造成本病的发生流行。第三十七页,共81页。

自然条件下猪瘟病毒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然后经淋巴管进人淋巴结,继续增殖,随即到达外周血液,从这时起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的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滴度,导致水平的病毒血症。

第三十八页,共81页。

3.流行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以春、秋较为严重。急性暴发时,先是几头猪发病,往往突然死亡。继而病猪数量不断增多,多数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3周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慢性,如无继发感染,少数慢性病猪在1个月左右恢复或死亡,流行终止。

第三十九页,共81页。

三、症状

潜伏期平均约7天,短的2天,长的21天。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1、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主要表现突然发病,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黏膜发绀,倒卧地上,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5天。2、急性型:是本病的主要病型。

第四十页,共81页。

①病初表现困倦,行动缓慢,头尾下垂,拱背,寒颤,伏卧或钻入垫草内闭目嗜睡,喂食时也吃几口,不久退出。

②病猪体温升高,一般41℃左右,至发病后的4~6天为最高,可达42℃以上。

③早期有眼结膜炎,两眼多有分泌物,甚至将眼睑粘封。还可见到眼结膜有小的出血点。鼻腔常见脓性分泌物。

第四十一页,共81页。

④先便秘,后腹泻,排出球状并带有黏液脓壮块,粪轮发黑,硬如算盘子,后呈现腹泻,排灰黄色稀粪,恶臭,带黏液或带血。

⑤公猪包皮炎,阴茎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尿液流出。

⑥病猪的皮肤充血,乃至腹下,下颌、嘴,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薄毛稀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指压不褪色。

第四十二页,共81页。

⑦多见小猪有神经症状。常发生于过度刺激或在喂食时,走到食槽前欲吃食,突然发出尖叫声,倒地,肌肉抽动,眼球上转,磨牙,前后肢不停地伸动,全身痉挛约1~2分钟自然立起,或在此时死亡。急性病例,多在一周左右死亡,死亡率达60~80%。

第四十三页,共81页。

3.亚急性型:急性不死转为慢性,或者开始即呈慢性经过,病猪症状不规律,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腹泻时间较长,病猪消瘦贫血,有的皮肤上有紫斑,丘疹或坏死。白猪耳部皮肤常见有特殊的污斑,症状好转时消失,恶化时再出现。病程在20或30天以上。第四十四页,共81页。

四、病理变化

由于病毒损害小血管内皮组织,引起水肿、出血或梗塞所致。以出血最明显.1.最急性型:在浆膜、黏膜和内脏

有少数出血斑点。2.急性型:

黏膜、浆膜、淋巴结、

心、肺、肾、膀胱、胆囊等处常有数量不等,程度不一的出血,一般为斑点状或少数散在,或很多密集。

第四十五页,共81页。

①淋巴结的变化比较特殊,以腹腔淋巴结最为明显,表现为肿大、充血、暗红色、切面多汁,呈弥漫性出血,边缘部分尤为明显,杂有贫血变化,因而呈大理石状。这种周边出血的变化在猪瘟诊断上有参考价值。

②肾脏色较淡,出血斑点分布在皮质,髓质很少,肾盂和肾乳头也常见到。

第四十六页,共81页。

③脾脏不肿大,有的有出血性梗死,以边缘最为多见,突起呈小块,色紫黑。脾脏通常无明显变化,如出现出血性梗死,则为猪瘟所特有的病变。

④胆囊黏膜可能有出血斑点或坏死。

第四十七页,共81页。

⑤肺有充血,小块出血,梗死和支气管肺炎的变化。⑥扁桃体也常有炎症,初期轻,后来发展成为两侧性坏死性炎症。⑦脑的变化以充血为主,偶见脑膜有少数出血点。⑧喉头和膀胱黏膜亦常有出血。

第四十八页,共81页。

3.慢性型:

病变主要坏死性肠炎,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形成同心轮环状层状的钮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表面,色褐或黑,中央低陷,有的有脱落现象,这种坏死性肠炎可视为慢性猪瘟的一个特征。此外,常见有纤维素性肺炎的变化,突变部常有坏死灶。

妊娠母猪感染弱毒株后见有胎儿病变,如水肿、头、肩、前肢状似水牛,表皮出血和小脑发育不全等。第四十九页,共81页。

五、临床诊断

从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尸体剖检进行诊断。1.临床诊断:流行开始时,猪群中仅有少数发病,临诊诊断是很困难的,此时如病猪症状加剧,体温显著升高,应尽快就近隔离,进行观察,测温和治疗试验。在一般情况下,常可作出初步诊断。2.流行病学调查:

第五十页,共81页。

流行初期,应调查防疫注射、新猪

引进、饲料来源和邻近猪群的健康等情况,至流行高潮时,应注意传染性,发病率、病死率、治疗效果和发病年龄,对诊断很有帮助。

3.尸体剖检:

如见有广泛的出血

变化和淋巴结、肾脏、膀胱、扁桃体和脾脏的病理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较为确实的诊断。第五十一页,共81页。六、防制

(一)平时预防:基本原则主要是预防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引进以及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1.尽可能实行自繁自养,如由外地引进新猪时,应到无病地区选购,做好预防接种,到场

后,隔离检疫2~3周。

2.经常做好清洁卫生工作,禁止非工作人员和其他动物进入。

3.按照国家规定,对猪买卖、运输、屠宰和

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

4.改善饲养管理。

5.加强预防接种。第五十二页,共81页。(二)紧急预防:

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1.对全群猪进行检查,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饲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2.对病猪场及附近尚未发病的猪只,马上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但在潜伏期的病猪注射后,可能发病和死亡。

3.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用2%热碱水或30%草木灰水进行消毒。

4.病死猪不得随意乱扔,应深埋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绝不允许病猪及其产品出售。

第五十三页,共81页。

第四节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为高热和皮肤上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紫红色疹块,称“打火印”。慢性病例表现为心内膜炎及关节炎。

一、病原

红斑丹毒丝菌亦称为猪丹毒杆菌,为一种形状平直或稍弯曲的纤细小杆菌,不形成牙孢,不运动,革兰氏染色阳性。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动植物的死物中常有本菌寄生。健康猪可以携带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扁桃体和回盲瓣等处。

第五十四页,共81页。

在病猪的心血、肾、脾及肝脏等病料中呈单个、成对或小丛状。从慢性病例的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可分离到细菌,常呈不分支的长丝状。

二、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猪易感染,尤以3~12个月龄猪易感性最强。其他如牛、羊、马、鸡、鸭、鸽等都可发生。实验动物以鸽、小老鼠最敏感,不能使豚鼠感染发病。人亦能感染猪丹毒,一般称为类丹毒。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常随病猪或带菌猪的粪尿排

第五十五页,共81页。

出杆菌,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土壤污染后,猪丹毒杆菌可在其中存活很长时间,增加猪感染猪丹毒的机会。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能经皮肤创伤感染。吸血昆虫吸吮病猪血液,也能传播本病。此外,带菌猪抵抗力降低时,能引起内源性感染。本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常发生于夏秋炎热季节。第五十六页,共81页。

三、症状

潜伏期通常3~5d,短的24h,长的可达7d,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急性型(败血型):多突然发病,体温急剧升高42℃以上,病猪怕冷,不吃,呕吐,初便秘后腹泻,粪便有时带血。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发病1~2d后,常见皮肤有大小形状不一的红色疹块,主要出现在胸、腹、腋下、股内等皮肤较薄处,有时发生在颈部和耳部,其色初期淡红渐变暗紫,指压褪色。

第五十七页,共81页。

有时有水泡,内含浆液,后变为痂块。严重病倒后肢软弱,行走不便。黏膜发绀,呼吸增快,多在3~4d内死亡。死亡快的往往不见皮肤变化。

亚急性型(疹块型):经过比较缓慢,在身体各部分,尤其胸侧、背部、股外侧、颈部,甚至全身发生界限明显的方形或菱形疹块,凸出皮面,呈红紫色,中部苍白,上面有浆液分泌,干涸后成痂。有时皮肤发生坏死,多见于尾

第五十八页,共81页。

部和耳部,起初肿胀发热,后变为干而冷,不久脱落。发生背部时,常有大片皮肤脱落。慢性型(心内膜炎型):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来。发生心内膜炎时,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心跳加快,有时可听到心内膜杂音,腹下及四肢浮肿,间有后肢麻痹现象。如发生关节炎时,受害关节肿大、疼痛,出现跛行。甚至僵硬,不能起立。病猪体温稍高,

有的贫血、腹泻,严重者可在2~4周内死亡。第五十九页,共81页。四、病理变化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皮肤有红斑,全身淋巴结肿胀、显著充血和出血,切面多汁。脾充血肿大,呈樱桃红色,质地松软,切面隆起,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整个消化道都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变化,尤其是胃底及幽门部分特别显著,胃黏膜弥漫性充血,并夹有许多小出血点。小肠部分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发生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第六十页,共81页。

肾肿大,纵切可在皮质发现暗红色小出血点。肝充血,呈红棕色。肺充血或水肿。心内外膜出血,心包积液。

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特异性疹块。

慢性型特征的损害是疣状心内膜炎,多见于左房室瓣,有时蔓延至两侧半月瓣及右房室瓣,呈菜花样,也有时呈溃疡性心内膜炎,有时呈溃疡性心内膜炎,有时有关节炎,患部关节囊增厚,内含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形成骨化关节。

第六十一页,共81页。

五、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及剖检变化,一般能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的血清学检查等。

六、防制

本病除采取综合性防疫卫生措施外,应加强检疫,及早检出病猪和带菌猪,迅速隔离治疗,消灭传染源。根据猪丹毒杆菌能长期在土壤中存活的特点,被猪丹毒污染的场所要加强消毒。第六十二页,共81页。

(1)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断奶后的猪一律皮下注射5ml,注射后2ld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

(2)干燥猪丹毒弱毒(活)菌苗,用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后,大小猪皮下注射1ml。注射后7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9个月。

(3)大剂量青霉素的治疗效果甚佳,尤其是在病初应用效果更可靠。此外,土霉素、四环素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第六十三页,共81页。

第五节高致病性蓝耳病

一、发病情况

高致病性蓝耳病多发生于一些散养户和小型的养猪场,发病猪不分年龄,即不管仔猪、育肥猪还是母猪均可发病死亡,死亡率可达50%以上。甚至某些小型养猪场母猪的死亡率达40%,育肥猪可达80%以上。

第六十四页,共81页。二、临床症状大部分病猪发病初期体温升高,一般在40℃以上。本病的特征是发病率高,体温高,死亡率高(俗称三高)。而所有的发病猪均表现食欲废绝,呕吐,部分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现象;部分病猪流鼻涕,眼屎增多,皮肤呈蓝紫色,特别是耳部和腹部皮肤;个别病猪表现呼吸症状,腹泻、便秘。有的病猪粪便呈黄色水样;少数病猪表现四肢划水样的中枢神经症状。第六十五页,共81页。

三、病理变化

多数病猪肺脏间质增宽、水肿,表面或切面有出血点,切面外翻;肺脏多处部分肉变,特别是尖叶、心叶和隔叶的前缘。气管内有较多的气泡或泡沫;脾脏肿大边缘有多处坏死,内有泡沫样液体;肾脏淤血,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有时呈现典型的大理石状花纹,部分胃底黏膜出血、溃疡、回盲口有大量的溃疡面。

第六十六页,共81页。

四、发病原因

1.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引起。2.混合感染的诱发因素:发生该病的病死猪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均检出PRRS、伪狂犬、猪瘟、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的存在,同时链球菌、弓形体、伤寒等细菌和寄生虫也存在混合感染。而且,人们易忽略沙门氏菌,往往这种病菌在猪场发生PRRS感染时更容易引起败血症,加重病情。

第六十七页,共81页。

五、预防

仔猪20天前第一次接种PRRS疫苗,断乳后第二次接种。母猪应在配种前20天免疫一次,间隔10-20天同剂量再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使用本疫苗前要恢复到常温,摇匀,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

第六十八页,共81页。

第六节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英文简称PCVD)是由圆环病毒2型(PCV2)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引起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和母猪的繁殖障碍,其临诊表现多种多样。还可导致猪群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第六十九页,共81页。

【流行病学】家猪和野猪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各种年龄猪均易感,但主要发生在保育阶段和生长期的仔猪,即5—12周龄猪。断奶应激以及缺乏母源抗体的保护可能是重要的诱导因素。用PCV2感染小鼠,可出现与猪感染猪圆环病毒2型(PCV2)相似的病理变化,可以作为感染的动物模型。其他动物不易感。

第七十页,共81页。

病猪和带毒猪及公猪精液、流产胎儿均是本病的传染源。PCV2可随粪便、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易感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精液感染,怀孕母猪感染PCV2后,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引起繁殖障碍。第七十一页,共81页。

【症状及病理变化】

1、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本病常发生于保育阶段猪和生长期猪,表现为生长不良或停滞,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和呼吸困难,有时腹泻和黄疸等。早期常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2—5倍,尤其是腹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