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_第1页
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_第2页
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_第3页
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_第4页
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儒家文化研究综述

前言: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他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然而,一个学派以及它的思想能够纵贯中华2000年历史而生生不息,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这其中不乏历史必然。到了现代,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髓所在,又将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之崛起做出何等贡献呢?我们应如何对待今天的儒家文化呢?这正是我研究儒家这一课题的原因及目的所在。我组“霎•那芳华”共有六名成员,组长岳静,组员王燕、姜宏、胡剑飞、李铁军和我。资料搜集从2007年10月17日起至11初结束(但部分资料仍有更新),这些资料主要是我组每一个人尽一切力量所能够搜集到的信息,有的是从图书馆借阅的,有的是摘自从商店买来的书,有的是报刊、杂志上的内容,还有一些是来自网络下载下来的。我组各组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这浩瀚的资料搜集工作。这些资料的搜集、摘取、整理,甚至是排版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您定会会从中看到我们组不同成员之间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观点。我坚信,我组每一名成员之成果必将尽展芳华。

摘要:儒家文化为中国崛起所用,主要是鉴于儒学强大的生命力:第一,儒学毕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心理源渊,不是能够轻易地、简单地予以抛弃的,作为文化传统,它并不是死亡了的东西,而是以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形式。第二,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文化中国的观念,曾经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传存和凝聚的武器,对于今日中华民族的再生、崛起和凝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儒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对于今人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发展伦理学对这一点尤其关注。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世界的瞩目。第四,儒家的忧虑意识和经世传统决定了儒家对社会和时代有其不断调适的一面,儒家思想中的原教旨意识并不强,而这正是儒家历2000年而不绝的活力所在。面对新的现代化语境,儒学的转型是儒学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中国崛起所用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儒家文化;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现代化;

中国崛起

一、

儒家文化

(一)、儒家起源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截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这便是“理学”。但理学也包括了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所以又称“宋明理学”,其派别很多,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二程(程颢、程颐)“洛学”、张载“关学”,朱熹“闽学”,陆王“心学”等。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到五四时期,虽然儒学遭到空前大难,但现代新儒家已经萌发。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在儒学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举儒学复兴的旗帜,成为新儒家的前驱。

广泛意义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钱穆、冯友兰,第二期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方东美,第三期杜维明、刘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现,但还未经学术界定论。从那时到现在的80多年中,以此为志业者大有人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新儒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马克思主义派,一是自由主义的西化派)。

现代新儒家有“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而且预言二十一世纪,儒家将在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后,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大发展。

(三)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儒家的道德标准

综合参阅了多本文献资料,我发现,君子是儒家所崇尚的道德人格,儒家以作“君子”为荣。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君子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又不迂腐。我简单地概括一下君子的特征,即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它包括:

首先,是讲仁。讲仁,就要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这种追求,绝不只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仁”的实质是爱人,爱亲人、爱他人、直至爱天地万物。行“仁”,要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做起,“修身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民、惠民、利民、富民,济世安民,把仁德推广于天下。

其次,是重义轻利。“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和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贯彻到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淡化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但是,对于功利,也不一概排斥,而是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利思义”。对于功利的追求,必须在“义”的制约之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仁人君子要有有坚强的意志品格,一往无前的精神。孔子大力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勇敢地追求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了实现仁道,即使献出生命,亦在所不辞。

第四,讲诚信。诚,就是诚恳,不说假话;信,就是信用,即言行一致、恪守诺言。诚信,就是言而有信。言行、表里不一的,是小人。

二、儒家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民惟邦本”

1、先哲们的比喻

孟子从轻重的角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荀子则从舟与水的意义上设喻民为本,“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在。马骇舆,则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复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唐太宗和魏征有这样一段对话:“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

宋代司马光则有“堂基”之喻:“民者,国之堂基也。”(《惜时》)

宋石介则有根本之说,“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吁!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叛,天下国家倾丧。呜呼,民可忽哉!”(《宋文鉴》卷一0二)

明末清初黄宗羲则提出了民为“主”的观念,“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也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

总之,不论先哲从何种角度设喻,其共同目的都是在强调民为国家的基础,没有民也就没有国家。

2、从先哲的叙述看,“民惟邦本”说的要义有三点:一是民为国家的客观基础。人民是国家主体的构成。人民是国家的真实而实际的内容,也是其生存的真正体现。二是人民为“天意”的体现,它预决着国家的命运。三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亦即国家兴亡在于民心的向背。

3、儒家所谓“民本”,实包含着事实与价值的两重判断。前者揭示民为国家的实体,无民则国家就成为虚壳,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后者所揭示的则是民在国家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然在儒家思想中,不论是在事实还是在价值判断上,民都是国之为国的基础与核心。(二)“以人为本”与现代中国之政治

中国共产党在以人为本的追求上并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从革命党时代“为人民求解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达方式上虽因时代不同略有差异,但其宗旨未变。只是,当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还在为生存挣扎奋斗的时候,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一种凝聚共识的政治口号,体现的是一种终极的追求,它远在彼岸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更多成为实现现实政治目标的工具。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以人为本有成为现实的要求和可能。为了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增长拥有了最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个人动机的源泉、政治团结的基础,动员社会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根据。

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和自身的困境,使有远见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单纯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富足强大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其领导人的质量和人民的质量。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发展成长,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国家的富强也可能会走向另一面。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惠及每个社会成员,让人人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真正的国富民强,化用梁启超先生的话就是:人民强则国家强,人民智则国家智。

如果要不想落入理想主义的空谈或者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示,以人为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人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明确人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权利与地位。这就需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做保障。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其中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之国体即国家性质,亦是国家之阶级本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也强调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十七大中,我们还看到继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表达权”这个概念之后,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再度把“表达权”列为公民四权之一(其他三权分别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强调要依法保障。表达权属于精神自由权范畴,是基本人权。“报告”从人的基本需求角度立论,体现“以人为本”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令人耳目一新。

所以,今日的“以人为本”理念,我们可以如是概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人性中引申出的种种要求,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都能得到表达,并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正是对中国传乘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的精炼的总结。

三、和谐社会思想

(一)大同思想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是“天下”选举的,是非终身的。再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而不是官举,官举与民举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后儒却混淆了两者的界线,甚至有意改民举为官举。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堵。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在这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象,也反对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弃于地是可耻的,货藏于己同样是可耻的。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正是人们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和谐优越的生存条件,人们回报社会以高度的自觉劳动,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又互相进。

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可谓是思之深刻而虑之长远的,除了所有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二)小康思想

和反王权的大同思想相反,小康思想则是歌颂王权的,也惟其有歌颂王权的小康思想的掩护,反王权的大同思想才得以存在;作为思想才不致被历代王权所取缔。儒家的小康思想与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编。文章在以“是谓大同”总结了上文之后笔锋一转,用完全与大同思想相对立的语言开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景象,小康与大同几乎全是对立的。在这里,天下为公的大道没有了,“天下为公”的响亮口号改成了“天下为家”。在天下为家的总原则下,一切社会现象都与大同世界相反。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为己藏,力为己出,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没有了,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了。所有这些,来自权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袭。为了说明这种世袭的合理性,于是产生了为其服务的观念形态,一是礼,一是义。什么叫礼?什么叫义?《礼运》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原来礼的本质是全在于为世袭的王权服务的。有权力的人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尊敬,受到膜拜,就要至高无尚,这就是“礼”。尊重权力既然是礼,与之相适应,保护权力自然就是义了,所以要“城郭沟池以为固”。而权力之所以要有“礼”来尊重,要有“义”来维护,就是因为它是世袭的,没有民众基础的,受到人们反对的。礼、义的本质从反面说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说明了大道之行的正义性,同时也说明了礼、义本身的虚假性。四、儒家文化应为中国崛起所用西方商业文明正在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商业的包装下,中国出现了一股新的国学热。当今中国在经济上迅速崛起,但是当我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有自我认同,因为内心的空虚会使人变成纯粹的经济动物。经济崛起后,如果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国家,甚至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么,拼到最后,即使有钱了,各种社会问题也会不断涌现。一个人只有几十年的生命,难道只有从这一代慢慢磨练,寻找新的路子,下一代才能上轨道吗?那他永远都只是在摸索。所以现在的国学热必须很快从通俗化进入深刻化,要回归经典。回归经典就要求对经典作出合理的诠释。没有合理的诠释,学习者很快就会认为这只是附庸风雅的装饰品而已。(一)大国崛起,传统文化功不可没我举两个例子,在那里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美国,美国的传统是从欧洲一路发展过来的,它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稳定美国的有三大力量:清教徒、大学和南部农民。WASP(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文化对美国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美国立国至今的40多位总统只有两位非新教徒。另外,美国很多知名大学成立时首先设立的就是神学院,他们以宗教作为理念的核心。美国的大学都有核心课程,就是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的,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因此,美国是非常重视传统的。再比如,任何面值的美元都印有“我们新仰上帝”的英文字样,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这么做。金钱是最庸俗的,但美国开国元勋想得很周到,他们把宗教尤其是新教的意识形态搬过来,就连使用钱的时候都要想到上帝,善恶报应对他们有明显的影响。所以说,传统文化对美国的崛起和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帮他们确立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体系和制度。另一个是日本。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全盘西化,大肆破坏起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今天的日本人是非常重视传统的。明治维新到最后发现,制度上可以西化,但理念不可以西化。日本一方面在器物、制度等外在的方面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坚持传统文化这一内在的理念,而非一味迎合他人,没有失去个性,所以它才能成功并得到别人的认同。(二)文化创新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说过,跟世界上其他传统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优点是理念。中国的文化是个早熟的文化,之前的世界文化都没有留下可贵的人文理想,而中国有儒家等思想,比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一思想是让人去弘扬理想而不是让理想弘扬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可以没受过教育,但他只要真诚,力量就会由内而发,他就照样有他的人格尊严。所以儒家思想的这种人文精神非常好,这种人文力量充满了自我反省的力量,它使人明白我的尊严并不是来自权利或学问比我大的人,而来自内在的价值。传统文化有好也有坏,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要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保持生命力。另外要防范它的不利影响,知识分子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批判性的思考从反省自己开始,形成一种知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才是真正启蒙的目的所在。(三)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广西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发表文章说: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文化(包括文学和艺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而一定的经济,通过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与发展,一定的文化,反过来又通过政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促成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有三点:(1)儒家文化的守礼思想,能使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虽然有不少的消极因素,但也有教导人们守于本份,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能使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于1994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儒家联合会成立仪式上致词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济,特别是1959年到1969年那些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的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40年的治国经验,使我相信,道德价值和伦理规范,对建立一个健全、稳定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加坡的人口有76%是华人。华族的儒家文化注重五伦,这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们把社会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而不接受西方人那种无限度的个人主义。李光耀先生还说:“我相信,一个社会如果能够保留它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具体概括在五伦内的价值观,将能促进家人与家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政府之间良好有序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李光耀先生连任八届新加坡总理,用儒家文化治家治国发展经济的经验之谈。让我们把这种“五伦”放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来看,众所周知,在企业的巨额的管理成本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工资成本。若企业内部职工之间以义相待,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如同兄弟,减少纠纷引起的管理成本与产生事故的损失,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若企业领导人以仁待下级,下级以忠待上级,尤如父慈子孝,那么上下级就会融洽,监督和激励成本就会减少。若企业内上下左右各守名份,以礼相待,企业内部就会强化秩序而不会增加维护秩序的成本。若企业之间,人们之间都守信约,用于合约、纷争、法律诉论的费用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盈利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向前发展。这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安定团结,稳定大局,要教育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这个大局就是稳定。如何才能安定呢?我认为就是要守礼,安以名份,象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利于安定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不做,这就能稳定大局。所以儒家文化的守礼、讲礼思想对稳定大局、对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利的。(2)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有利于维持商业道德,发展经济,有利于现代化经济建设。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义”为最高标准,人们必须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到“义然后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义。义比利重要,义比“仕”重要,义比生命还重要,孔子鼓励人们要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孔子的重义思想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把义和利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利义两全论”,“道德经济合一论”的观点,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说明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仍然可以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虽有影响人们从事商业的消极作用,但在今天的情况下,则有助于维持商业道德,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商业道德最主要的就是讲信誉,讲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商品假冒伪劣到处泛滥。囤积居奇,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违背了商业道德,违背了信誉,其商业命运是短暂的,对经济发展不利。今天,我国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重新树立高尚的商业道德,就必须重振中国儒家文化经商的古训:“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君子生财,取之有道。”(3)儒家文化的勤俭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有助于生产的发展与积累。儒家文化的“节用”、“薄敛”、“富民”、“博施”、“使民以时”的思想,养成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韧不拔的品格。儒家文化的克勤克俭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东南亚各国人民。日本虽然已成为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是日本人的工作是非常勤奋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人一年的工作时间超过西方工业国家600个小时。韩国工人的工作时间比日本工人还长,每天工作11个小时,是世界上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香港被称为世界上工作最紧张的城市,但是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也成为最富有的城市。东南亚各国虽然是富有的国家,但是他们是非常注重节俭的,他们的衣食住行消费还非常的节俭。以日本为例,他们的穿着跟我们的北京市民差不多,吃的方面跟北京市民不相上下。日本商人卖蔬菜是用塑料袋小包装,2个西红柿,3条小黄瓜,1棵芹菜,2根葱。西瓜也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卖。居民住的房子也比较拥挤,上下班或外出办事,大多数人都是乘公共汽车来回。进餐馆大吃大喝的要征收高额的“奢侈费”,用税收的形式限制高额收入和高额消费。所以,其富在社会,富在国家,个人并不觉得怎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