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和意义。2、能说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初步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视频资料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利用图片资料认识其重要意义。2、通过开展自主性学习,了解“乒乓外交”及“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利用视频资料了解“尼克松访华”过程,认识其对国际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认识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2、.通过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其发展,感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和中美建交等史实。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恢复在联合国中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原则。三、教学过程:(一)、图说历史: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说出历史事件。(二)、导入新课:随着我国综合势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新中国以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从而导入新课。(三)、新课讲授:一、重返联合国1、[展示联合国会徽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图案吗?说说这图案的含义。从而介绍联合国成立的时间、总部、宗旨和作用等相关知识。2、出示美国《时代》杂志图片:TheChinaeseAreComing为什么?学生回答:中国重返联合国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新中国是“重返”联合国,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新中国成立后,理应由新中国政府在联合国行使一切权利,但由于台湾问题和美国的阻挠,新中国被拒之门外。3、[观看视频]:了解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要求学生记忆时间。出示图片《乔的笑》并反问:当五星红旗飘荡在纽约上空时,你有何感想?4[展示图片让学生归纳]: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有什么历史意义?5、[小组合作解析史料]: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中国重返联合国得到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更主要的是中国国力强大,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活动的结果。学生发言后,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并归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二、“小球转动大球”1、[介绍中美关系的缓和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军事上实行威胁,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加以封锁,中美关系十分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霸权地位日趋衰落,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严重挑战。它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在这种形势下,尼克松政府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从根本上改善中美两国关系。2、“乒乓外交”——正式揭开新时期中美关系改善的序幕。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推动了世界形势的发展。3、[观看视频]:《尼克松访华》[引导学生标注]:(1).尼克松访华的时间,西方新闻界把尼克松访华称为什么?(2)解读图片“历史性的握手”说明了什么?(3)、尼克松访华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什么?(3)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的时间、地点。4、[学生阅读《中美联合公报》材料并思考]:影响中美关系的最棘手问题——台湾问题,和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坚持的重要原则——一个中国原则5、颗粒归仓:思考:什么是小球,什么是大球?小球转动大球比喻什么?小球是如何转动大球的?[展示表格]:中美正式建交的过程6、[联系时事热点,展示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讨论]:中美之间,有时能够密切合作,有时又显得剑拔弩张。为什么中美关系时好时差呢?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就中美之间的关系向奥巴马提出什么建议呢?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迎来了与各国建交的热潮,赢得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1、中日建交: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出示图片《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联系现实讨论: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2、与西方国家建交:出示图片3、与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出示图片《坦赞铁路》及习近平访携夫人抵达坦桑尼亚(四)课堂小结: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新中国走向了世界舞台,走向世界能为中国带来什么?学生谈论。(五)结束本课:伴随音乐《新时代》并欣赏我国近年来的外交成就,再次感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重返联合国与亚非重返联合国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关系西方世界与中国建交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中国外交成就【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建交等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这些基本史实并不是难事,因为教材中对这些重大事件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在史实学习部分采取问题引导下的自主阅读教材。然而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除了了解核心史实,还要探究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关注现实,最后落实到行动中。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再来看待学生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对外交有浓厚的兴趣,加之通过第一单元50年代外交的学习,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方针政策以及50年代外交成就有了大致的认识,但由于本课涉及到九年级世界史相关知识,八年级学生还未学习世界史,可能会造成一些认识上困难。同时,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研读史料的能力,在史料情境中走进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基本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史料,质疑史料的习惯。在探究部分以多种形式的史料解读为主要教学内容。效果分析本节课的设计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学生认知的实际,从知识储备、探究理解、总结规律服务现实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将前后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了学生思维。通过提出如何处理当今中美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的智慧服务现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课前查阅收集资料,课上合作交流,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予以补充、提示的“引导者”。多媒体教学资料丰富,视听演示,动态结合,学生兴趣高,参与性强,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热烈,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完成课堂教学,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来看,达成了知识层面的目标。这节课的亮点在于能够做到论从史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堂反响较好,效果不错的课。但在具体问题的设计的层次性上还需斟酌。【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的第9课,本单元讲述了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社会主义在艰难曲折中前进。主要内容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这一时期,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和挫折,但是,“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等史实,说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仍在向前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从国家层面讲,都离不开第一代领导人的胆略和智慧。本节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外交成就的基础上,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也为以后的对外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体表现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开始走向世界舞台。此外,中国领导人又运用非凡的外交智慧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扭转了一直以来被美国外交封锁的局面,与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出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外交盛况。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评测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选项前的字母编号填入括号内。)1.一位老新闻记者自豪地说:“上个世纪70年代,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跨洋握手’的新闻稿。”该新闻稿报道的应是()A.亚非会议圆满成功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尼克松访问中国D.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召开2.中美关系史上传为佳话的“小球转动大球”是指()A.中国和美国的体育比赛先比小球再比大球B.中国和美国的体育比赛先比乒乓球再比篮球C.由“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并进入正常化阶段D.“乒乓外交”一结束,中美两国就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3.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你认为“梅开三度”不包括()A.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20世纪中后期,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就一件大事发表感慨,“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结合右图,这个“转折点”是()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5、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该图片配上的标题,恰当的是()A.新中国的外交成就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我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说:“我们今天所发表的联合公报概括了我们会谈的结果。这个公报明天将成为全世界的重大新闻。但是,我们在这个公报中所说的话,远不及我们在今后为建立跨越1.6万英里和过去分隔我们25年的敌对状态的桥梁而将做的事情来得重要。”——《尼克松回忆录》1、材料一中的“公报”是指哪一公报?在哪里发表?2、这一“公报”的发表有什么意义?材料二:图三图三《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图一《南京条约》签订的情景图二《马关条约》签订的情景1、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特点是什么?材料三:1979年底,我国建交的国家有55个。1979年底,我国建交的国家有55个。1980年底,我国建交的国家有124个1992年底,我国建交的国家有151个2005年底,我国建交的国家有165个1、1979年后,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对比新旧中国的的外交,你有何启示?课后反思《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主要讲述了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主要包括: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满意的:1、采用历史图片和历史视频相结合的办法,创设了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境。利用图片,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更直观,用教学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主要知识点的记忆。2、密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为同学们构建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图说历史”、“小组合作”、“七嘴八舌”、“超级联想”等,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3、对于学生难理解的知识,我采取了将问题分解,层层引导。如在处理“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我先引导学生理清线索,后进行“颗粒归仓”培养学生横向、纵向、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4、结合现实及音乐使学生情感升华认识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走上了世界舞台,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足之处:1、对学生的评价关注不够2、低估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很担心最后的两个能力提升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但在课上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不但得出了答案,而且表述很准确,这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课上应大胆放手,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师在讲课时忽略了一些必要的相关知识,如:《中美联合公报》的意义讲得不够全面,没引起学生的注意。【课标分析】《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课程标准是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中国重返联合国:原本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国之一,由于台湾问题和美国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运用历史图片展示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重返联合国。教师在讲述“重返联合国”时,要特别强调两个问题:1、中国是“重返”联合国而不是“加入”联合国。2、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确认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