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学经典——
《大学》浅析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汉书·艺文志》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六部先秦古藉:《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确立期。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成为主体时期。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冯友兰、牟宗三等。他们都在汇通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来解释儒学,发展儒学,乃至建立起某种新的儒学体系。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崔大华先生提出:从理论上讲,它是由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面构成的:超越层面:天命,这里既指自然性质的天,也指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社会层面:礼,主要是指政治伦理制度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心性层面:仁,是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十分周延的人生范围和哲学领域。儒学在其以后的发展中,只是不断地丰富、更新着,而从未破坏、逾越过这个范围,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者、创始人的地位从未动摇过。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由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逐渐也转变为一种体现、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四书》是四部著作的总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礼记》是汉宣帝时五经博士戴圣从先秦遗留的典籍中编撰而成的,说为春秋时曾子、子思所撰。首次把四部书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更是大力提倡这几部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
《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顺序。
孔子著《论语》和《易传》。因《易传》与《易经》为一体,放在《周易》里面学习。曾参,孔子的学生,著《大学》子思,孔子的孙子,曾参的学生,著《中庸》孟子,子思的学生,著《孟子》《四书》及作者的师承关系
朱子在《孟子集注》中引
韩非子的评论说:“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大学》在唐代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更是大力提倡这部书。朱熹为《大学》作章句,他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章句集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教科书。曾参在孔子去世后,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讲到: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2、《大学》对儒学有许多原创性的贡献孔子的思想是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儒学体系。《大学》秉承其精髓,是修养品德和入仕从政的最经典的儒学文献。朱熹讲此书是“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曾子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他首创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等丰富了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宝贵的社会意义。
曾子以孝著称,在《二十四孝》中“啮(niè)指心痛”讲的就是曾子14岁时的故事。“周曾参,事母至孝,一日采薪山中,家有客至,老母屡望不还,乃啮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
曾参的诚信品德也是史上留名。据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杀小猪”的故事体现了先秦儒家质朴清新的诚信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世中国人格完善和完成影响颇为深远。
(一)道德修养的根本道理和目的
1、“经一章”
《大学》的根本道理在三纲
《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是孔子的话,是全文的纲领。根据朱熹的解释,孔子认为人的天性至灵不昧,具有一种完美的德性,叫做明德;这种明德被后天外界的物欲所污染,《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教人自我修养,发扬光大这种完美的德性,就叫做明明德;人不仅自己明明德,而且要以此推己及人,民,是天下之人,亲字,当作新字,是鼓舞作兴的意思,让天下之人革去旧染之污,就叫做新民;从而使所有的人的道德和社会达到最完善的境地,就叫做止于至善。大学的根本道理,在于彰明人自身的光明德性,使之除旧布新而成为新人,以达到完美至善的境地。这就是大学的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节是承上文说明德、新民所以得止于至善之由。能够知道达到至善的境地,内心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之后,心就能安静而不妄动,心不妄动而后才能安稳,安稳之后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之后才能达到当止的至善境地。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这里告诉人们,在进行自身修养时,必须抓住根本,凡事先从根本做起,循序而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绝不可本末倒置,知所先后,才能近道。这是《大学》之道的又一重点。“止于至善”是人们修养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现实中,人们能够明智地“知止”不易。无论做人做事,不少的人有进取心,但不知有止,结果不能自定,最后可能越过“善”的界限,陷于不善的境地,这样的例子自古有之。三纲即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这三条纲领即儒家推行的“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就是君子追求的自身具有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所谓“外王”,就是君子不仅追求自身道德人格的完美,而且要将“内圣”外化为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和经世胸怀:既要使人民具有最完美的道德境界,也要使国家和社会成为“王道”之世。《大学》以“明明德”为“内圣”,并以此推己及人作为“新民”、“止于至善”之本而达到“外王”,这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也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取向,要求人们将修德与经世相结合。就是说《大学》之道,就是治国之道。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进修的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有志之士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这一章是曾子解释经文“明明德”的说话。《康诰》、《太甲》和《帝典》都取自《尚书》(《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文章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曾子解说:“这三书所言,虽是不同,然曰德、曰明命、曰峻德,即是经文所谓明德也。曰克明、曰顾是,又曰克明,即是经文所谓明明德也。”文中“克”是能够的意思。“顾”是顾念,顾念上天赋予的德性。“峻”通俊,大、崇高的意思。都是自明己德的意思。孔子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效法先王为师。曾子在这里举出《康诰》、《太甲》和《尧典》,是为了阐明《大学》中所提出的明明德是有历史根据的,是古圣先贤提出来的。古圣先贤主张治理国家要崇尚道德,用自己的道德去感化别人,这可以说是儒家主张德治的历史渊源。
本章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商代蟠龙纹盘“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经》说:天子的都城方圆千里,都是百姓居住的地方。绵绵蛮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一角。孔子读诗有感而说:“黄鸟是个微物,于其止也,尚晓得所当止的好处,人为万物之灵,岂可反昧其所止,而禽鸟之不如乎?”鸟所当止的是林木,人所当止的是止善。孔子借鸟以警人,而曾子引之说明:人应自知贵于万物,懂得人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就会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少人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
《诗经》说:“仪表端庄美好的文王啊,永葆光明正大的品德,恭谨地达于至善的境地。”文王为人君做到仁爱,为臣下做到谨慎,为人子做到孝顺,为人父做到慈爱,与国人交往做到诚信不欺。“传”之四章,释“知本”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孔子说:“审理词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除才好。’’使那无真凭实据的人,不敢陈说虚诞的言词来控告别人,在上的人具有盛德使民心大为畏服,没有争讼,这才是根本。曾子讲:使民无讼,是己德之明,必己德明了,然后可使民无讼,则明德为本,而在所当先,新民为末,而在所当后矣。所以说此谓知本。“无讼”只是孔子的美好愿望。但是,官员以身作则,提高民众的自身素质,可以关注词讼,这一点是可取的。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二)道德修养的具体途径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的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是说欲“外王”必先“内圣”的具体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大学》的八目。前五项是“内圣”,后三项是“外王”,只有依次完成这八项条目,才能明明德于天下。人人都作新民,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和“王道”之世。
1、“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根据二程的意思,把原文遗失的这部分内容补充起来:所谓致知在于格物,是说要想获得知识,就应根据每一事物而穷究其理。人的心是灵明的,没有一个不具有认知事物的能力,而天下的事物,没有一个不具有自身的道理,只是因为对于这些道理没有穷究,所以知识便不全面。因此《大学》开始教人,就是要使学习者对于天下的事物,都要根据自己已知的道理,而深追究之,以求达到极点。下的功夫久了,就会一旦豁然开朗,全部贯通,这就是物格,这就是知之至。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这段文字是朱熹关于《大学》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大学》的八目根本在修身,而修身的起点就是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就自己心里具有的自然知识而不断地穷究各种事物的道理,进行扩充,最后达到通晓各种事物的根本道理,所谓“至乎其极”。用力久了,就会豁然贯通,对一切事物的道理都看清楚了,理解也透彻了,这就是知至。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知至,知至而后意才能诚,心才能正。张居正据此则把格物致知看做《大学》的第一段工夫,最为紧要。若少此一节,则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无从做起。2、“传”之六章,释“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意念真诚者,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嫉恶如同厌恶污秽的臭气,好善如同喜好美色那样,这就叫做自己满足。所以有道德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自己一个人独处时的行为。小人在没人看见的处所,什么坏事也做得出来,一见到君子,就遮遮掩掩地把坏事藏起来,把好事显露出来,可是在别人看来,好像见到他的肺肝一般,既然如此,那么掩饰还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人只要有真意在内心,自然就会表露在外,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自己一个人独处时候的行为。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曾子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有许多人的眼睛盯着你,许多人的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峻啊。”这是在进一步指出,人在独处时不要以为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实际上在独处时,自己的一切也是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好像有十只眼睛盯着你,有十只手在指着你。对此应该感到恐惧和可怕,必须在自己的思想深处,自觉地消除一切不良的念头。不能有半点苟且和侥幸心理,这样才能保证行为的真诚无伪,事事皆善,这是儒家修身理论的一大特点,强调在慎独上下功夫,这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灵的奥堂,极不容易。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安泰舒适)。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里说到能慎其独的好处。润,是华美。广,是宽大。胖,是舒展的意思。人若富足,自然用度充裕,而华美其屋,人若有德,自然诚中形外,而华美其身。盖有德的人,他心里没些惭沮,便自然广大宽平,而其发于四体,亦自然从容舒展,身心内外之间,浑然是个有德的气象,所谓德润身者如此。然德自诚意中来,所以为学的君子,必慎独以诚其意。张居正认为,这一章是为学工夫极要紧处。
3、“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所说“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是说当人心里有了愤怒,有了恐惧,有了特殊的喜好,有了忧愁,心志就不能端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一个人的心思若被外物所牵引,偏执于一方,便失去了自身认知事物的功能,即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之而不知其味,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心不在焉或魂不守舍,按照儒家的说法,就是心不正,处事不是偏左就是偏右,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要修养好自身就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志。
4、“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jīn怜悯)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辟是偏。这里指出了其身不修所产生的几种偏见,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只见他的长处,一味偏爱;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只见他的短处,一味排斥。这种现象的根源乃源于思想上的偏私,因此俗话说:“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人们都不满足自己禾苗的茂盛。”这一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指出了人心灵深处的痼疾,人们何以如此?一是偏,由于偏见只见好而不见坏,一味偏爱;有些势要之家,其子行凶作恶,导致败家丧德而己尚不知,大多由此。二是贪,由于贪得,就永远不满足,总想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欺诈、偷盗、贪污等,皆源于此。所以偏和贪是人心的两颗毒瘤,平时若不注意修养克服,势必酿成大祸。5、“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t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败坏)事,一人定国。
治理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别人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君子不走出家门而能把他的教化推广于全国。孝顺父母,就能侍奉君主;尊敬兄长,就能尊敬上级;慈爱子女,就能呼唤民众。曾子引《康诰》诗说:“母亲爱护初生的孩子,怎能够晓得孩子的意思,只为母有爱子之心,以其诚切恳至之心,而忖度赤子之意,虽不能一一都合着他,也差不远矣。这个保赤子之心,人人自有不学自会。几曾见为女子的,先学会了抚养孩子的方法,然后才去嫁人,可见皆出于自然,而不待于勉强也。”
国君在一家实行仁爱,一国的人都会使仁爱流行;在一家实行礼让,一国的人都会提倡礼让;国君贪婪暴戾,一国的人都会起来作乱。国家治乱的关键就是如此。这就是说国君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国君的仁让善行也可以安定国家。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举历史上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国君的表率作用,一是尧、舜,由于国君贤德,所以人民相亲礼让,社会安定;一是桀、纣,由于国君暴虐无道,所以人民也欺弱凌寡,社会混乱。这都是由于国君自己的行为所引导,所以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必须先从自身修德做起,使自己言行一致。并且特别指出,国君若自身为非作歹,却假仁假义要人民做好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国君的命令和他自己的行为不一致,人民是不会听从的。这里强调恕道的作用,恕道的主导思想就是推己及人,以仁爱思想理解、感动他人。在行事上自己先做了,以身作则,再让别人去做,自己不做,反而让别人做,是行不通的。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差错),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上面举三首诗所言,虽有不同,皆是说治国在齐其家之意。
《诗经》上说:“桃花那么娇嫩美好,叶子又那么茂盛,姑娘要嫁到夫家,一定能使他的家人和睦。”只有使家人和睦,然后才可以教育国人。
《诗经》上说:“使兄长和弟弟和睦。”能使兄弟和睦相处,然后可以教育国人。诗人说:“人君一身所行的礼仪,没有一件差错,便能表正那四国的百姓,而为下民之观法。”
家庭内父子兄弟守礼法,人民自然守礼法。这就是治国在齐家的道理。
6、“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背弃)。是以君子有絜(xié度)矩之道也。
“老老”朱子注“老吾老也”以尊敬老人的道理对待老人。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君王能够敬养自己的父母,百姓就会兴孝道;君王能够尊敬自己的兄长,百姓就会敬爱兄长;君王能够怜爱孤幼,老百姓自然就不会背道而行。这就是君子推己以及人的道德准则。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我厌恶上面的人无礼,就不可以这种无礼对下面的人,我厌恶下面的人不忠诚,就不可以这种不忠诚待我之上的人,对前面人的不善待我很厌恶,就不可以这种不善对待后面的人,对后面人的不善待我很厌恶,就不可以这种不善对待前面的人。对右边人的行为很厌恶,就不可用同样的行为对待左边的人。对左边人的行为很厌恶,就不可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说的絮矩之道。此节对絮矩之道进行了分解说明,所谓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都包括了。无论你的地位是在上也好,在下也好,在前也好,在后也好,但心都是相同的,所以凡是自己所不愿意或者厌恶的行为,绝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是以儒家将心比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来规范人。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经》上说:欢乐的君子,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爱的事情他就喜爱,老百姓厌恶的事情他就厌恶,是说与民同好恶的人才配称为老百姓的父母。曾子引此诗而释之说道:“君子居民之上,有君之尊,何以说做父母?盖言君子能以民心为己心,如饱暖安逸之类,是百姓每心里所喜好的,君子便因其所好而好之,务要区处使他各得其所。如饥寒劳苦之类是百姓每心里所憎恶的,君子便因其所恶而恶之,务要体悉,使他得免于患,是君子之与民同其好恶,如父母之爱其子矣,所以百姓每爱戴君子,亦如爱自家的父母一般。”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指《诗经·小雅·节南山》篇。该篇是西周幽王时代讽刺太师尹氏的诗。这里以周太师尹作为不能与民同好恶的反面例证,来说明身居三公之一的高位,却不与民同好恶而偏私妄行,这就必然导致天下大乱,人民起来造反,众叛亲离,国亡身死。诗人说:“望着那南山,截然高大,山上的石头岩岩然堆起来;如今尹氏做着太师,其势位之赫赫显盛,便与那高山一般,百姓每都瞻仰着他,却乃好恶不公,罔上行私,以致天下之乱。”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诗经》上说:“殷朝在未丧失民众以前,还能与上帝要求的德性相适应。我们应当向殷朝借鉴亡国的教训,知道崇高的天命是不容易保持的。”这是说能得到民众的心,就能保有国家,失去民众的心,就会失去国家。殷朝的灭亡,在我国古代史上,对历代的统治者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这里用殷朝的灭亡,来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要求有国者的君主要时时刻刻警惕,不要失民心。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而悖入者,亦悖而出。因此,君子首先应该谨慎地修明自己的德性,有了道德,这自然就有人民来归附,有了人民就自然有了土地,有了土地就自然有了财货,有了财货就自然会供给国家用度。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末节。治国者千万不能以聚敛财物为能,与民争利。对别人说话不合道理的人,别人也会用不合道理的言语来回敬你;敛取财货不合道理的人,这些财货也将被人以不合道理的手段夺走。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了财富,激起人民的愤怒,人民也会用同样的办法把你的财富夺走,这样的财富是根本保不住的。当政者不要以为自己有权,谋财很容易,而看不清这种利害关系。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康诰》中武王作书告康叔说:“惟是上天之命,或去或留,不可为常。”君王施善政就能得到天命,不行善政就会失去天命。天命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天命乃以人心为依归,天命是通过人心来体现的,得人心者就得天命,不得人心者就不得天命。衡量得天命的标准是得人心,这就告诫当政者必须得人心,才能得天命。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楚书》说:“昔楚国(大夫)王孙圉(yǔ)聘于晋,晋大夫赵筒子问他说:‘你楚国中有什么宝贝?’楚国大夫王孙圉对说:‘我楚国也没有什么宝,凡金玉珠石之类,皆不以为贵,只是有德的善人,能利生民,能安社稷,便以他为宝也。’”按史,当时楚有臣名观guàn射父,楚昭王时大夫。能作命辞,观射父既参与国事,又通晓宗教礼仪,楚昭王有不明了的天地之事,都要向观射父请教,取重于诸侯。又有臣名左史倚相,是楚国最著名的史官。楚灵王十一年东征伐徐,左史倚相从征。灵王对右尹子革说: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多读古书,练达典故,使主君能保先世之业,故楚国宝之。楚之所宝,不在金玉而在善人,是能不外本而内末者矣。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舅犯是晋文公的母舅,名狐偃,字子犯。亡人,指晋文公说。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皇位,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在外颠沛流离了19年。故称亡人。后来又遍历曹、卫、齐、楚,至于秦国。到秦国时,他父亲献公去逝,秦穆公劝文公兴兵复国以为晋君,舅犯教文公对说:“我出亡之人,不以富贵为宝,只以爱亲为宝,若是有亲之丧,而无哀伤思慕之心,却去兴兵争国,便是不爱亲了,虽得国,不足为宝也。”夫晋之所宝,不在得国而在仁亲,是亦不外本而内末者矣。
清明节的来历
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介之推与狐偃、赵衰等一批老臣,与重耳患难与共。在最艰难的时候,介之推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当了君王,成为著名的五霸之一晋文公。他重赏了有功之臣,却独独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却不争功,背着老娘隐居绵山,过起清贫的生活。这之后,愧悔的晋文公派人去寻找介之推母子。介之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法逼介之推出来。面对大火,介之推仍不下山,最后与母亲紧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
后来晋文公又十分懊悔,他下令厚葬介之推,把母子二人葬在那颗烧焦的柳树下,改绵山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知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和大臣们来到介山祭奠介之推,发现那颗被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了。晋文公感慨万千,便为复活的老柳树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为我国人民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风俗节日。
退避三舍
重耳外流亡。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ì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mào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ǐ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
断断,是诚一之貌。技,是才能。休休,是平易宽弘的意思。彦,是俊美。圣,是通明。不啻,解做不但。媢嫉,是妒忌。违,阻碍。俾,使。殆,是危。
《秦誓》是秦穆公告群臣的说话:“我若有一个臣,断断然真诚纯一,他不逞一己的才能,其心平易正直,能容受天下之善,见人有才能的,则心里爱他,如自己有才能一般。见人之俊美通明的,则其心喜好之,不仅如其口中称扬之语而已。而是心里真正能够容纳,用这样的人就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也还有利啊!别人有了技能,他就嫉妒和厌恶,别人有才有德,他就设法阻碍使之不得进用,心里根本不能容人,是不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若误用他做大臣,将使君子丧气,小人得志,把天下的事,件件都做坏了,如何能保我的子孙使他长久?又如何能保我黎民使他安乐?乱亡之祸,将由此而致矣。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渭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放流,是发遣。进,是驱逐的意思。四夷,是四方夷狄之地。曾子说:“那嫉贤妒能的人,若是用他在位,善人必受其害,纵是不用,只与他同处在一国,他也会造谗结党,倾陷善人,不可不遣之远去。但人君牵于私意,姑息了他,所以国家终受其害,独是仁德之君,至公至明,见得这样人为害不浅,即便放弃流徙之,驱逐在四夷边远地面,不许他同住在中国,以为善人之害,盖深恶痛绝,必除根而后已,这正是孔子所谓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也。”
命字,当作慢字。过,是过失。喜好众人所厌恶的人,厌恶众人所喜好的人,这就是违反人的本性,灾害必然要降临到自己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因此,做国君要有正道,必须凭借忠诚信实以获天下,如果骄傲自大、奢侈放纵就会失掉。生产财富也有正道,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多,消费的人少;从事生产劳动的人能勤奋,消费的人节俭。这样财富就能经常充足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这里主要是说当权者如何对待财富。有仁德的人散财以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得民这就是“以财发身”。以财发身者,本不求财也,而民心既得,实未尝无财。不仁之君,舍着自己的身子去聚敛财物。以身发财者,乃至于丧身。因此,没有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有畜马乘的大夫家不该再去计较养鸡猪的小利;祭祀能够用冰的卿大夫之家,不应再争牛羊之利;拥有百乘兵车的诸侯之家,不能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养这样的家臣,还不如有偷盗自家府库的家臣。这就是说,国家不应以财利为利益,而应以道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一心想着敛财,必然有小人在引诱,如果还把小人当善人,让他们处理国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也无法挽救了。所以,国家不应以谋财为利益,而应以道义为根本利益。
孟献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一生三朝为相50年。他执政时期虽权倾朝野,但其为政却十分清廉。孟献子讲义利之间的关系,一是主张士大夫食禄之家不要与民争利;二是不要任用聚敛之臣,掠夺民财;三是应以仁义为利,不要以财利为利。所谓以仁义为利,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利于民就得民心,得民心也就有人、有土、有财,不谋其利而利在其中矣。一个国家的当权者应该认清义利的这种辩证关系,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实施仁政,不能见利忘义。
孟献子“以贤人为富”。一次,孟献子出访晋国,晋国执政韩宣子宴款待孟献子一行,二人话语投机甚是高兴,便一连换了三个饮酒的地方。这三个地方处处都备有金钟编磬等高层次的乐队为宴会鼓乐,不用现场搬动。孟献子看到韩宣子有如此的排场,非常感慨地对韩宣子说:“大夫,您家里真富有啊!”韩宣子就着这个话题对孟献子说:“大夫,您看您的家和我的家相比谁更富有呢?”孟献子诚恳地说:“我的家很穷,只有两个士,一个叫颜渊,另一个叫兹无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体育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生产运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市外国语校2025年初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诸城市桃林镇桃林2025届初三下学期第十二次重点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聚合物反应工程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诗词与人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隶书理论与技法I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5年高三考前训练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生态循环种养殖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诗词大会100题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双减作业分层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分层作业设计案例13《猫》含答案
- 机动车登记翻译(适用于出国资料)
- 感染性休克指导课件
- 监控系统维护合同正式版
- 外研社小学一年级下册英语期中试卷
- 鼓式制动器毕业设计
- 神华准能“一步酸溶法”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焙烧炉的选型研究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流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