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大脑细胞中的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缠结物能够杀死细胞,导致令人虚弱的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种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之间的差异只与其基本单位氨基酸有关B.脑细胞中所有的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都会对脑细胞造成杀伤C.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破坏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的空间结构可使其失去生物活性2.由于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某种鸟的两个种群被海峡分隔,互不往来。随着时间推移,两地的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的鸟类物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B.这两个新的鸟类物种间相互交配,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D.这两个鸟类新物种的产生,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3.豌豆豆荚形状可以是饱满的(D)也可以是不饱满的(d),植株茎的高度可以是高茎(T)也可以是矮茎(t),现有基因型为DdTt的豌豆植株若干,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推断不合理的是()A.选取该豌豆植株进行测交,若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选取该豌豆植株进行测交,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则d、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选取该豌豆植株自交,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则D、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选取该豌豆植株自交,若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2∶1,则D、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4.调查发现,近年来一种雪藻(单细胞绿藻)入侵了南极洲的加林兹岛,导致原本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雪藻主要分布在高山雪地几厘米深的冰层中,在冰雪融化时会大量繁殖形成雪地藻华。原本绿色的雪藻经阳光照射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这些色素能抵御紫外线辐射、吸收微波热量(温暖周围的冰雪)。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A.雪藻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B.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冰雪中N、P含量大幅度升高引发C.雪藻入侵提高了当地物种的丰富度,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雪藻对低温、高光照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5.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培育试管牛的叙述,正确的是()A.胚胎移植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无性繁殖潜力B.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避免代孕牛对植入胚胎的排斥反应C.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等方法对良种母牛作超排卵处理D.通过假阴道法、电刺激法等方法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6.一种长尾小鹦鹉的羽色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B、b和Y、y控制,其中B基因控制产生蓝色素,Y基因控制产生黄色素,蓝色素和黄色素混在一起时表现为绿色。两只绿色鹦鹉杂交,F1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四种鹦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两只绿色鹦鹉的基因型相同B.F1绿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四种C.F1蓝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蓝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2D.F1中蓝色个体和黄色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个体占2/9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回答下列问题。(1)某大片山坡上的农田在闲置以后,逐渐被杂草、灌木、乔木所覆盖,该过程称为群落的____。调查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从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2)山林中狼处于最高营养级,狼从兔获得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外,还流向____。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方向上具有____________性。狼会吃掉大量的兔,但客观上起到促进兔种群发展的作用,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原因是兔群中被狼捕食的主要是____________的个体,____________的个体获得充裕的生存条件并能____________,种群的基因库得以逐代优化。(3)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由于阳光充沛、土壤中矿质元素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的植株,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稳定性。8.(10分)野兔繁育力强,啃食牧草,还会打洞破坏水源,对草场的破坏性很大。为了控制野兔数量,科学家对某草场的野兔数量做了调查,其某年度的年龄组成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年龄0+1+2+3+4+5+6+7+8≥个体数191180916856606550151(上表中n≤n+<n+1。通常野兔2岁达到性成熟,7+时丧失繁殖能力)(1)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该方法导致调查结果的误差偏大的可能因素有________(不考虑种群数量变化)。(2)该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3)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野兔的死亡率______出生率,要降低野兔种群的K值,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野兔在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营养级。植物的“气味”为其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属于_____信息。9.(10分)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长腿对短腿为显性。下图为某长腿长翅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其中X、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D、d分别表示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控制腿长短的基因(用A和a表示)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未知。请回答下列问题:(1)仅考虑翅形,该雄果蝇与某长翅雌果蝇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一个果蝇种群中,纯合长翅果蝇占20%,杂合长翅果蝇占60%,在不考虑迁移、突变、自然选择等情况下,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残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3)若基因A和a能被荧光标记为绿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该雄果蝇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有4个荧光点,则推测控制腿长短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____上。(4)若控制腿长短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该雄果蝇与某长腿长翅雌果蝇杂交,F1中出现短腿残翅雄果蝇,则F1中出现长腿长翅雌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5)现有各种基因型的纯合子可供选择,请设计实验确定控制腿长短的基因是否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10.(10分)“滔滔”是我国第一例转入人体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人们利用该转基因奶牛的乳汁能生产人类血清白蛋白。(1)试管动物实际上是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两项技术的综合运用。体外受精前需要把奶牛的精子放入__________中,进行__________处理。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应包括透明带反应和__________。胚胎工程的终端环节是胚胎移植。移植后的胚胎能在受体子宫内存活的生理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一般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导入牛的受精卵中,当受精卵分裂到囊胚期时,需要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进行__________鉴定,以确保发育成熟的牛能分泌乳汁并获取人类血清白蛋白。(3)为了提高胚胎的利用率,同时获取更多的人类血清白蛋白,在胚胎移植前可进行__________,操作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有利于__________。11.(15分)微生物发酵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回答有关问题:(1)分解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至少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某种细菌进行活菌计数,常采用________法进行接种培养,对接种工具灭菌的操作是________。(3)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化成乙醇,在酿酒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制作葡萄酒过程中,葡萄汁为酵母菌繁殖提供的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逐渐变为深红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4)在制作葡萄酒的基础上可以制作葡萄醋,制作过程中要适时向发酵液中通入空气,原因是___________;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产生醋酸的代谢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

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以及空间结构的差异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在高温、过酸或者过碱的条件下易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而使其失活变性。蛋白质遇到双缩脲试剂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详解】A、多种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之间的差异与其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有关,A错误;B、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据题干分析,只有大脑细胞中的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缠结物能够杀死细胞,不是所有的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都会对脑细胞造成杀伤,B错误;C、永久性的不溶性蛋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错误;D、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都会使其失去生物活性,也就是变性,D正确。故选D。2、D【解析】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根据题干:随着时间推移,两地的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的鸟类物种,这两个新的鸟类物种的产生,实质产生了生殖隔离,即使相互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B正确;

C、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两个鸟类新物种的产生,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D错误。

故选D。3、B【解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B、对基因型为DdTt的豌豆进行测交,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若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则只能说明其产生两种配子,不能说明染色体上的基因如何连锁,可能是D、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或D、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正确,B错误;C、基因型为DdTt的豌豆进行自交,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后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若D、T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C正确;D、若D、t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会出现三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2∶1,D正确。故选B。4、D【解析】

种群的增长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J型: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S型: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种群只有在理想环境下才会出现“J”型曲线增长,雪藻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A错误;B、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环境适宜,空间充足,种间斗争较弱等因素导致,B错误;C、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C错误;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D。本题以雪藻的入侵为例,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5、C【解析】

胚胎移植时,通常需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供体,使之超数排卵,受体需同期发情处理。体外受精主要操作步骤有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采集方法有假阴道法、手握法和电刺激法等,获能方法有培养法和化学法,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细胞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过程。【详解】A.胚胎移植中的胚胎是通过人工体外授精获得的,属于有性生殖,A错误;B.受体对移植的胚胎几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无需使用免疫抑制剂,B错误;C.用促性腺激素对良种奶牛进行注射处理,可促使其超数排卵,C正确;D.收集精子的方法有假阴道法、手握法和电刺激法,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方法包括培养法和化学诱导法,D错误。6、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绿色的基因型为B_Y_,蓝色的基因型为B_yy,黄色的基因型为bbY_,白色的基因型为bbyy。两只绿色鹦鹉杂交,F1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四种鹦鹉,说明亲本绿色的基因型都是YyRr。【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两只绿色鹦鹉的基因型都是YyRr,A正确;子一代绿色的基因型共有四种,分别是YYRR、YYRr、YyRR、YyRr,B正确;F1蓝色个体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yy:Bbyy=1:2,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By:by=2:1,因此F1蓝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蓝色个体中纯合子占(2/3×2/3)÷(1-1/3×1/3)=1/2,C正确;F1中蓝色个体(B_yy)和黄色个体(bbY_)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bbyy)个体占1/3×1/3=1/9,D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再根据亲子代之间的表现型关系判断亲本的基因型以及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情况。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次生)演替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草本群落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分解者双向老弱病残壮年健康繁殖后代恢复力【解析】

1、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①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②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③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2、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详解】(1)某大片山坡上的农田在闲置多年以后,逐渐被杂草、灌木最后被乔木所覆盖,这一过程称为群落的次生演替。由于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草本群落更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所以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2)每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向一般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散失、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由于山林中狼处于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所以狼从兔获得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外,还流向分解者。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在方向上具有双向性。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无法生存;实际上,捕食者吃掉的大都是被捕食者中老、病、弱、残或年幼的个体,使壮年健康的个体获得充裕的生存条件并能繁殖后代,种群的基因库得以逐代优化。所以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3)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由于阳光充沛、土壤中矿质元素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的植株,逐渐恢复火灾之前的状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信息传递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8、标志重捕法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被标记个体因受到惊吓而不易被捕获;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等增长(型)幼年野兔数量大于老年野兔数量等于人为捕杀、增加天敌、投放毒饵等二化学【解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的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详解】(1)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标志重捕法;该方法中被标记个体因受到惊吓而不易被捕获、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或标记物影响生物的生存等都会造成误差;(2)根据图中对年龄段的划分,可以看出0+和1+属于幼年,2到6岁属于成年,7+及以后属于老年,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所以该种群属于增长型;(3)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维持稳定;一般K值取决于环境,可以从食物空间、天敌等角度入手,比如人为捕杀、增加天敌、投放毒饵等;(4)野兔属于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植物的“气味”属于通过化学分子在空气中传播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该题综合性的考察了种群和群落已经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考察知识点均较为基础,识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是本题的解题关键。9、全部为长翅或长翅∶残翅=3∶125%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3/8实验思路:让长腿长翅纯合雌(或雄)果蝇与短腿残翅纯合雄(或雌)果蝇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相互杂交,统计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腿长翅∶短腿残翅=3∶1,则说明A和a这对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其他情况,则说明A和a这对基因不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解析】

图示中常染色体上含有D、d基因,表现为长翅,所以长翅为显性性状。两对基因若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分离定律,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由于控制翅形的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分析可知,长翅为显性性状,所以仅考虑翅形,该雄果蝇(Dd)与某长翅雌果蝇(DD或Dd)杂交,后代全部为长翅或长翅∶残翅=3∶1。(2)若一个果蝇种群中,纯合长翅(DD)果蝇占20%,杂合长翅(Dd)果蝇占60%,在不考虑迁移、突变、自然选择等情况下,该果蝇种群中产生的雌雄配子均为D=20%+60%×1/2=50%,d=1-50%=50%,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残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50%×50%=25%。(3)若基因A和a能被荧光标记为绿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该雄果蝇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有4个荧光点,说明在雄果蝇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则推测控制腿长短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4)若控制腿长短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该雄果蝇与某长腿长翅雌果蝇杂交,F1中出现短腿残翅雄果蝇,说明短腿为隐性性状,该雄果蝇表现为长腿长翅,基因型为DdXAY,后代出现了短腿残翅雄果蝇,所以长腿长翅雌果蝇基因型为DdXAXa,则F1中出现长腿长翅雌果蝇的概率为3/4×1/2=3/8。(5)要确定控制腿长短的基因是否也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可让长腿长翅纯合雌(或雄)果蝇与短腿残翅纯合雄(或雌)果蝇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相互杂交,统计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腿长翅∶短腿残翅=3∶1,则说明A和a这对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其他情况,则说明A和a这对基因不位于Ⅱ号染色体上。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获能液(或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A23187溶液)获能卵黄膜封闭作用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性别鉴定胚胎分割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的发育【解析】

1.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可见试管婴儿技术主要包括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2.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这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详解】(1)体外受精前,需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具体做法是把奶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