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可能性与其在职业学校中应用_第1页
“工学结合”可能性与其在职业学校中应用_第2页
“工学结合”可能性与其在职业学校中应用_第3页
“工学结合”可能性与其在职业学校中应用_第4页
“工学结合”可能性与其在职业学校中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内容一、从几则信息说起二、什么是“工学结合”三、“工学结合”的可能性及其需要的条件四、“工学结合”在职业学校中的应用第一页,共44页。一、从几则信息说起►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提出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已经是工业大国。

第二页,共44页。

2010年中国制造业以1.995万亿美元的产值,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占到19.8%,超过美国的19.4%,首次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是自1885年美国制造业产值超越英国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圆珠笔的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但是,圆珠笔的“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使得笔珠、笔芯和墨水等主要部件都不得不依靠国外进口,或者相关制造设备要依靠进口。我国出口一支圆珠笔的价格大约是0.5元到1元人民币,但是在美国超市就可卖到1美元(相当于6.3元人民币)以上。而中国企业获得的1元钱中,进口的笔头、笔芯、技术和设备占了大头,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剩余的利润仅为2分钱到5分钱。上海市政府与德国大众公司1985年开始合作,迄今27年了,在自主创新与品牌创立方面没有什么重大突破。底盘和发动机以及电子系统等核心技术还在德国公司的控制之中。第三页,共44页。轿车整车开发一般分为五个层次:(1)引进产品的国内市场匹配;(2)引进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及小改型;(3)内外部结构重大改型;(4)全新车身开发;(5)平台开发(底盘、发动机)。上海大众日前已经处于第二层面向第四层面的过渡,还远没有达到平台级开发的程度。而平台技术作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属于商业机密的范围,作为上游企业的大众集团决不会轻易将耗时、耗力、耗财研发出的平台技术外漏。而如果平台技术未获突破.上海大众自主研发的车型就很难实现量产。第四页,共44页。怎么样能够成为工业强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中国要成为一个工业大国并不太难,要成为一个工业强国才是我们要努力的。要成为工业强国需要靠多层次的转型:第一层含义是说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要产业升级,要节能减排,要优化结构;经济转型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整个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熟练的技工和技术人员的人数在企业职工中的比重要提高。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这两个转型都能够实现的话,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实现了经济转型,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第五页,共44页。工业强国的指标第六页,共44页。人力资源情况

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0年底,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交叉统计在其中),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目前,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第七页,共44页。

《中国培训》2012第1期“2011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2012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展望”的文章说:目前我国现有的1.12亿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中的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或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比2009年分别要增加540万人或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

第八页,共44页。技能人才从哪里来?都说培养、培训是主要途径,怎么培养,主要方式就是“工学结合”。

2011年《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从2011年到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实施方案》中要求要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做人与做事结合的“三结合”。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学结合呢?第九页,共44页。二、什么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一词在辞典、百科全书和相关的工具书中很难找到,各种期刊和论著也鲜有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和表述,然而与之相关的概念不少,主要有“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读交替”、“半工半读”等。第十页,共44页。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

工学结合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资料来源:Brochureof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2001)第十一页,共44页。也有人这样说之一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第十二页,共44页。也有人这样说之二

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工”指的是现代企业真实的工作实践,它所指向的不是单一企业,而是一个行业、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管理水平的企业群,“工”所指的工作也不再是单一工种的工作,而是跨越了一个专业类的从初学者到专家级的、能够涵盖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工作。而“学”是指学生的学习,它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学”的系统。工学结合是要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十三页,共44页。“工学结合”在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andTechnical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Education)。英国出现三明治教育模式以后的第3年,也就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南提大学(UniversityofCincinnati)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美国于1962年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1963年在委员会的推动下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1965年在《1965年高等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并且推动了世界合作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十四页,共44页。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在美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土顿的东北大学(NortheasternUniversity),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重点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Learning),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第十五页,共44页。美国人眼里“工学结合”的好处

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形成了“威尔逊—莱昂斯报告”,后又编撰成《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于1961年出版。该项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好处:(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第十六页,共44页。(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5)为许多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用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当然,这些好处是建立在合作过程的顺畅进行基础上的,或者从理论上讲有这些好处。否则,恐怕没有这么多好处。第十七页,共44页。“工学结合”在国内

最早出现“工学结合”一词的是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文件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此前,相关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半工半读”。200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也只提到“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基本未再提及。2005年3月2日,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在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除强调“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外。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时,又一次提到“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同年8月19日召开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专题会议上,他又讲到“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六章第十四条中提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八页,共44页。“工学结合”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

“工学结合”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因为她涉及几个更加模糊的概念。“工学结合”的“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工作,工作又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上说“工作(1)是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也泛指机器、工具收人操纵而发挥生产作用;(2)职业;(3)业务;任务。那么职业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上说“职业”是(1)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2)专业的,非业余的。百度百科说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二是工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说“工厂”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扩展开来看,“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公司等。百度百科上说“工厂”又称制造厂,是一类用以生产货物的大型工业建筑物。大部分工厂都拥有以大型机器或设备构成的生产线。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场所。现代对工厂也称为“制造厂”、“生产企业”。第十九页,共44页。“工学结合”的“学”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学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学习(1)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只适合技能;(2)效法。二是学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百度百科上说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百度百科上说职业学校是进行学历性职业教育类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职业教育的学校。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三年。传统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第二十页,共44页。“工学结合”的“结合”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结合”(1)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联系”彼此接上关系,“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密切”是指关系近);(2)指结为夫妻。

第二十一页,共44页。“工学结合”组合

但从字面上来看:“工“和“学”有几种组合:

►工作和学习结合;

►工作和学校结合;

►工厂和学习结合;

►工厂和学校结合。从宏观上来看,有“产(产业、行业)学(学业、专业)合作;从中观上来看有“校(学校)企(企业)合作”;微观上有“工学结合”。当然,不管怎么说,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谁结合?也就是结合的主体。结合的主体主要有组织、个人,组织的结合最终也要具体到个人身上。也就是说这种结合要反映到一个人身上。

第二十二页,共44页。三、“工学结合”的可能性及其需要的条件(一)“工学结合”的可能性(二)“工学结合”需要的条件第二十三页,共44页。(一)“工学结合”的可能性我的看法是“工学结合”没有必要。当然你非要叫“工和学”结合起来,我认为这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原因在于下面。

第二十四页,共44页。工作和学习是两种活动项目活动

工作学习目标时间八小时,八小时之外那叫加班地点内容特殊职业需要的技能可以迁移的一般知识、技能、价值相关人员活动形式工具类型评价第二十五页,共44页。工厂和学校是两种组织项目组织

企业职业技术学校目标好人、好公民、好职业人组织架构空间分布时间安排人际关系主要活动评价考核主要产品掌握通用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调节机制市场政府利益相关者第二十六页,共44页。技能型人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国外研究证实:工作中的能力70%-80%来自于工作中的学习。国内有关研究,在被调查的224名对象中,9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工作能力的形成主要源自于工作中经验积累和自我学习,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源自于工作前的学校学习,0.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源自于工作单位各种有组织的培训。《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6:83-88。这不能说明:学校(包括职业学校)是可有可无。其实,学校是不可替代的,只是学校的作用不同于工作单位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工作中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条件,这是学校发挥作用的地方。职业学校就是为人的长远发展打基础的。第二十七页,共44页。(二)“工学结合”需要的条件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工学结合”也不例外。第二十八页,共44页。1.“工学结合”需要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优势

“工学结合”的重点在于学习,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习。“工学结合”如果说是一个人把工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这个人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如果“工学结合”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结合,那么职业学校也要具备合作的基础,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学生如果还不理解工作过程的原理、程序,还不具备将要从事的工作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工学结合”就不可能有好结果。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踏实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热情,树立劳动观念、组织纪律观念。

职业学校能够提供毕业生,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状况.节约企业人力成本.第二十九页,共44页。2.“工学结合”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激励激励包括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手段和措施。包括社会的、组织的和个人的。第三十页,共44页。3.“工学结合”需要有一定的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学结合”需要一定的资源。无形的和有形的资源,信息、资金、设备等等。第三十一页,共44页。4.“工学结合”需要政府的支持

在中国,政府是万能的。干什么离开了政府都难。“工学结合”也需要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三十二页,共44页。5.“工学结合”需要企业的参与

在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中,企业的参与很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设施设备陈旧的情况下,更需要企业的参与。但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

企业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实训场所(顶岗实习)、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师资、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十三页,共44页。四、“工学结合”在职业学校中的应用

我已经表达了我的观点了,那就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工学结合”没有必要。如果非要做“工学结合”。我看应该这样。第三十四页,共44页。1.对“工学结合”有一个适当的认识

要客观地认识“工学结合”在职业学校中的作用。“工学结合”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当下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症结的灵丹妙药。工作技能训练只是职业学校的最低境界,职业学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十五页,共44页。2.“工学”两头可能结合的方面有一个详细的分析“工学”结合是谁结合?结合什么?怎么结合?内容的结合还是形式的结合?是所有的专业都要工学结合?还是只有几个专业需要工学结合?是必须走出去才能工学结合,还是在学校里就可以工学结合。等等第三十六页,共44页。企业相互参与、相互支持提供实习场地及教师提供行业信息,分析岗位需求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参与教学活动师资培养及协助就业学校员工培训设置市场(企业)所需专业引进并宣传企业文化积极提供人力资源协助研发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合作内容第三十七页,共44页。123

4参与教学——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到学校给学生讲课参与设计——校企共同剖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测评——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教师培养——对下企业实习的教师进行指导企业参与主要教学环节第三十八页,共44页。3.成立“工学结合”工作站

建议成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