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观潮》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1.gif)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2.gif)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3.gif)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4.gif)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8483b673750a3e0e9b75e92f7c6e50f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小学语文《观潮》教案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驾驭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化品尝文章的美丽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丽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宏伟壮丽,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致,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非常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方、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探讨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探讨,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老师补充,订正)
1、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B、方:当时C、仅:几乎,将近D、既而:随着E、际天: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G、沃:用水淋洗H、势极:来势极其
2、翻译其次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突然。略——一点点逝——去,往
3、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鲸波——巨浪
4、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穹——高僦赁——租用容——许,使。
三、整体感知:
提示:(老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实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非常喧闹。
1、小组探讨本文四段段意:
a)写海潮的宏伟壮丽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研读赏析:
1、指明读第一自然段:(探讨)
A、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宏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运用了什么修辞?(比方、夸张)
2、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美,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英勇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非常生动,既用了比方、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布置作业:
1、生字、解词各2遍
2、翻译文章1遍
3、课后1、2
4、周记:课后三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2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化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增加学生酷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雄奇,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培育留心四周事物,留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打算: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老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老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说明“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沟通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美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概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美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合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概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殊喜爱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依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老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沟通学生喜爱的句子。(依据学生的沟通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妙。)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快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概越来越宏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烈,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竞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假如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概越来越宏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假如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概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老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概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绘声绘色,宏伟壮丽,使人如临其境。(板书:绘声绘色、宏伟壮丽)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宏伟气概。
6.学生通过访问老师计算机,调做“依据课文内容填空”。(老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状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依次写潮水改变的?(老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改变,按由远及近的依次写潮水改变,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概。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丽的景象而骄傲、而傲慢。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美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老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猛烈,气概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老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状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老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会“天下奇观”的非凡气概)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观潮
远潮来前宏伟壮丽、
(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绘声绘色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安静”等9个词语,依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渐渐、复原”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依次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依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美奇妙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骄傲感以及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依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奇妙。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依次,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依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安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依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傲慢,海宁潮壮丽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美。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日,我们一起去学习,共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依次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觉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沟通:
指名读生字,同桌相互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依次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依次: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觉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沟通: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沟通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敞、安静、横卧、覆盖、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观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挚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状况介绍给观众挚友呢?
(自由打算。)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沟通:
⑴学生展示。
⑵刚好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长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4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宏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热忱;
2、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实力。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
教学打算: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假如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愿来,同学么焦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丽;真宏伟;真有气概;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宏伟壮丽的景象用他美丽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爱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忽然人声鼎沸……什么改变。(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
▲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方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
▲那声音……抖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支配,开展竞赛)
3.理清写作依次,
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依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相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概)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育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究大自然的爱好(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探讨)
3.课外延长:介绍书籍,网站,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改变作为视察依次,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渐渐”、“复原”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雄奇,激发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留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留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四周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四周事物的,在学问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纳“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雄伟的气概,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宏大力气。
三、说学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专心看,细致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布置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协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终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酷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同学渐渐达到培育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相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打算: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日我们接着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白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依次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实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育同学理解题目的实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同学阅读课文,回顾写作依次,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局部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其次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肯定壮美、雄奇、令人神往,缺憾的是这么壮丽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打算?(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同学明白,要专心听、细致看),现在做好打算了吗?好,我们现在立刻动身,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同学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知大家要专心听、细致看,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
接着老师利用文中的语言接着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知我们?
引导学习其次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安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同学的回答老师板书,江面很安静。
这一局部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老师略讲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同学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老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盼着那激烈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专心听,一会儿告知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丽景象,在文章哪儿具体告知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态)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改变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状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响彻云霄、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抖”可否换成“抖动”、“振动”?(不行,颤抖是指短促而常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移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依照由远到近的依次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态又是怎样改变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专心听,细致看;其次把你看后的体会告知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同学对“潮来时”先有感性相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是按什么依次视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状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视察依次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方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6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敞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安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覆盖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矗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忽然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一帆风顺,看不出有什么改变。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照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复原了安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奇妙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依次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驾驭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矗立、横贯、复原、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支配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其次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打算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老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老师一再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老师的一再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安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覆盖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安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迫。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爱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老师可提出:“假如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老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老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准确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精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视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改变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视察依次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视察依次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如同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似乎抖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响彻云霄,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方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行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老师可先发问:“假如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心情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老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赛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老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老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挤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照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改变。
学生从平常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美、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老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大张旗鼓、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常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学问: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态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别地形,说明“奇”。
2.老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别的潮引人入胜。
3.在老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丽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途”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别,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酷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酷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大张旗鼓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当“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育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育阅读实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肯定的朗读实力,老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一般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丽气概,应当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抖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宏伟气概后进行。
3、爱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老师不能以简洁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注意横向的比较,更要注意纵向的比较,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以激励,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竞赛,老师给学生恳切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爱好:
都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爱好才有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爱好,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爱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爱好。
变更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爱好,都必需根据老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情愿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老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赛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意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假如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应当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当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意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变更了以往一起先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详细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依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老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老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详细情境,然后让学生依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打算。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假如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终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洁重复,而是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敏捷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加,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胜利的。
三、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需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纳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其次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老师还多次运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爱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7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提升文言文学习实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观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会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依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娴熟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驾驭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丽气概,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丽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欣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留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概。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信任你肯定能翻译。
3、合作沟通,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方、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宏伟壮丽,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留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超群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很多多描绘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周密
风景画潮来之状
风俗画演习之威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教学总结】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加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常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缘由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足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依次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索所供应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奇妙的自然景色,激发酷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肯定依次,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奇妙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给课文分段。
3.能绽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二)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钱江潮的成因及观潮的由来。
(2)检查预习状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
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依次给课文分段。
(2)同桌沟通。
(3)说说各段的段意。
3.想象练说。
(1)自由读其次段,思索: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
(2)摘录描写大潮的词句,品读。
(3)绽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①请学生说潮来时的情景。
②评价:从几方面来说潮来时的情景。(提倡多角度表述)
③还可以怎么说?学生打算,练说。
4.作业。
(1)有条理地说潮来时的情景,学生互评。
(2)摘录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思索所供应的问题,理解长句的意思。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美奇妙的自然景色,激发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按肯定依次,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其次段。
(1)钱江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钱江潮的壮美奇妙?
①自由读文,选词句品读。
②沟通。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理清依次,体会壮美。
①师出示学生摘录的有关句子。(幻灯)
②请学生按不同方面排列句子。
③探讨:为什么不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④说一句赞美钱江潮的话。
(4)理解长句的意思。
①出示长句(课后练习题3),思索:句子把浪的样子和潮水的声音各比作什么?
②这个句子写出了浪的气概(),声音()。
③这样比方有什么好处?
(5)拓展:说一说其他景观。
2.按肯定依次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1)确定介绍的景物(或景观)。
(2)想一想,从几方面有条理地介绍。
(3)在四人小组内练说、互评。
3.作业。
(1)按肯定依次,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9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雄奇,激发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培育留心四周事物的习惯。接着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依次的视察方法,培育留心四周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依次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概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改变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打算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详细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老师板书课题,问:“今日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老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丽。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宏伟壮丽,绘声绘色,令人称赞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丽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宏伟壮丽,使人为之惊羡、称赞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丽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索:大潮是从哪个方一直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似乎闷雷滚动,说明白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殊大。)老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改变?(江面还是一帆风顺)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视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老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心情非常高涨。)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0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培育学生留心四周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丽。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打算: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2、课文是按什么依次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出示板书。
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观潮》,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激发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依次、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观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爱好。
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丽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观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1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一帆风顺到奔腾咆哮再到又复原安静的动态改变,写出了大潮的奇妙、壮丽和宏伟。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方的手法干脆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翻天覆地的气概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忱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妙,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妙,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尝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相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妙、壮丽的景色,这就要求老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妙、壮丽、宏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相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敞、覆盖、薄雾、矗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妙、壮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妙壮丽。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
【课时打算】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爱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日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会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阅历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XX,形成阅读期盼,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终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老师相机点拨。提示“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妙壮丽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观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妙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抓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殊喜爱,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绽开探讨,两组找寻“你看到什么”,两组找寻“你听到什么”。
依据学生的沟通,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探讨沟通,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抖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绽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⑵探讨沟通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沟通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假如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沟通。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沟通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妙而又壮丽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好玩,读得兴致勃勃。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详细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奇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日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许多特别美丽的词语,你们喜爱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驾驭,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安静—
③形容水面宽阔,远处和天好像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动身,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纳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学问,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长,升华情感
1、师生沟通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爱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美丽的词、句语。
②喜爱沟通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洁介绍钱塘江奇妙壮丽的景色。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仔细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相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相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学问。
2、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酷爱。
3、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美丽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常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共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依次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爱的语句,反复读读,举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沟通学生喜爱的语句,刚好订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爱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安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安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沟通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覆盖、矗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留意刚好请学生评价朗读的状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胜利的缘由,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沟通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沟通“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抓住比方,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终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详细。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概。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妙景观的资料、图片。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江面安静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复原安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深深震撼回味、赞美“天下奇观!”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13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是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及创新教学的理论,借助现代教化技术,特殊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师生供应一个创新互动空间,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紧扣教学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教材为凭借,训练感情朗读。通过录像和POWERPOINT展示,使学生在情景中强化认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治老鼠服务合同协议书
- 建筑桩基工程施工合同
- 电热水器维修合同
- 法律行业智能诉讼辅助工具研发方案
- 地暖承包合同
- 教育行业管理与教学实践指南
- 农业环境保护与管理指导书
- DeepSeek简单版使用指南
- 店面承包合作协议合同
- 集装箱活动房租赁合同样本
- 校园安全派出所
- 餐厅值班管理培训
- XXXX无线维护岗位认证教材故障处理思路及案例分析
- 202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酒店春节营销方案
- 营销管理方案中的定价策略与盈利模式
- 2024年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临沂市高三一模(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物理试卷
-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2教材习题答案
- 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解读
- 高级茶艺师技能鉴定(协会版)备考题库-下(多选、判断题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