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_第1页
第十章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_第2页
第十章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_第3页
第十章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_第4页
第十章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授课对象:

检验本科

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标掌握: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子,理想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特征,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的优缺点。熟悉:作为心脏标志物CK的特征,心肌肌钙蛋白的组成,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第一页,共109页。2教学内容第二页,共109页。3一、心脏解剖和生理第一节概述第三页,共109页。4

心脏主要由心肌纤维/细胞组成,中央包含大量(达上千条)肌原纤维。心肌纤维的显微结构第四页,共109页。5定位蛋白质功能粗丝Thickfilament肌球蛋白(myosin)水解ATP酶细丝Thinfilament肌动蛋白(actin)激活myosinATP酶肌钙蛋白TnT亚基I亚基C亚基与原肌球蛋白结合抑制性调节与胞浆游离Ca2+结合原肌球蛋白增强细丝刚性M线M蛋白(M-protein)形成M线,使粗丝结构稳定Z线α-Actinin构成Z线心肌细胞质肌红蛋白(Mylglobin)附着酶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LDAMP脱氨酶(deaminase)肌原纤维的蛋白构成第五页,共109页。6以肌球蛋白为主的粗丝和肌动蛋白为主的细丝的相对位置,收缩时,ATP提供能量和细胞内钙离子作用下,肌丝间沿纵轴滑动,肌节收缩。在无钙离子时,肌纤维松驰状态时,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相互作用模式。钙离子进入并和肌钙蛋白结合,导致肌钙蛋白复合物构象改变。第六页,共109页。心肌——有规律的收缩、舒张。

心脏富含蛋白和利用能量的酶: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myoglobin,MHb)、CK、LD。第七页,共109页。8心肌标志物分子量(kD)判断值出现时间(h)达峰时间(h)恢复时间(h)升高倍数Mb17.8100μg/L0.5~25~1218~305~20CK86200U/L3~810~3672~965~25CK-MB86>25U/L,3μg/L3~89~3048~725~20LD135>200U/L8~1824~726~10d3~5LD1135>40%总LDLD1/LD2>18~1824~726~10d5~10cTnT39.70.5μg/L3~610~245~10d30~200cTnI22.51.5~3.1μg/L3~614~207~14d20~50第八页,共109页。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二、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化学病理学(一)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第九页,共109页。10血管内膜损伤学说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内皮损伤单核细胞泡沫细胞吞噬脂质第十页,共109页。11血栓形成学说第十一页,共109页。12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组织变化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基础上管腔狭窄>70%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基础上伴不完全性血栓形成第十二页,共109页。13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机制脂质渗入学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第十三页,共109页。14冠状动脉发生粥样变,血管硬化,管腔狭窄,供血减少。当冠状动脉狭窄<70%时病人出现活动后心肌供血不足,表现为心绞痛。不稳定性/变异性心绞痛(UA),休息时亦有心绞痛。心脏无血供,局部大面积心肌坏死血管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狭窄继续增加

AMI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20%第十四页,共109页。15不稳定性心绞痛

动脉硬化初期

冠状动脉狭窄<70%,活动后心肌供血不足

(又称变异性心绞痛,UA)休息时心绞痛

持续时间较长(>20min),少数心肌纤维坏死。

(AMI,简称急性心梗)血管完全堵塞,心脏无血供,大面积心肌坏死。

病情进展无症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第十五页,共109页。16心肌细胞及其间隙的局部或弥漫性的急、慢性炎性病变,称为心肌炎。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年人常见的心脏疾患,轻重差别很大,但目前尚无金标准,临床不易确诊。(二)心肌疾病第十六页,共109页。17由于冠状动脉所致的心肌损伤,其病理改变为斑块破裂和冠脉血栓导致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第十七页,共109页。18

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梗死

无Q波心肌梗死

Q波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第十八页,共109页。19(四)心力衰竭

又称心脏功能不全:许多严重的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的归宿,心脏不能有效地把心室内的血液送至全身。80%的AMI死于(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第十九页,共109页。201.盐类物质和高血压诱发因素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高血压3.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高血压4.继发性高血压(五)高血压第二十页,共109页。21危险因素:是指个体固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或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它们的存在可促使疾病发生,去掉以后可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即与疾病有关)。

第二节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生物化学指标

冠心病危险因素已达百余种。最有价值的可及早预防和治疗的是:高血脂、CRP和凝血因子异常。第二十一页,共109页。22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物化学指标(一)血清脂质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

TC/HDL-C比值可更准确地预报冠心病的发生,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

临床首选TC、HDL-C和TG作为冠心病辅助诊断指标。第二十二页,共109页。23凡能增加动脉壁内Ch内流和沉积的脂蛋白如LDL、β-VLDL、oxLDL等,是致AS的因素。凡能促进胆固醇从血管壁外运的脂蛋白如HDL,则具有抗AS作用。第二十三页,共109页。第二十四页,共109页。25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物质反应的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质。合成部位:肝脏、上皮细胞合成的5个环状多肽链亚单位组成的球蛋白。电泳位于r-球蛋白区带。(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ighsensitivityCRP第二十五页,共109页。26hsCRP与冠心病hsCRP是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激活补体系统增加分子间黏附作用刺激NO的生成增强吞噬细胞对LDL的吞噬作用增强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表达和活性等第二十六页,共109页。27低危1mg/L3mg/L中危高危检测方法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

酶联免疫法等。参考范围<2mg/LhsCRP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评估。临床意义hsCRP和TC:HDL-C联合分析,提高预测冠心病的准确性。第二十七页,共109页。28(1)炎性细胞是早期动脉硬化形成的启动步骤。(2)炎症产物促进了动脉硬化的进程;(3)慢性炎症导致平滑肌增生:是动脉硬化的关键步骤。

炎症与冠心病炎症状态是一个比狭窄更重要的决定因素。第二十八页,共109页。29(三)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AS形成和发展中有促进作用,是一个新的独立的预测冠心病意外的危险因素。第二十九页,共109页。30检测方法夹心酶联免疫法参考范围女性:120~342μg/L

男性:131~376μg/L临床意义识别冠心病的高危个体。第三十页,共109页。

(fibrinogen)

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平滑肌增生,增加血小板聚集等促进血栓形成。冠心病中纤维蛋白原3g/L,是发生恶性情况的预兆。(四)血浆纤维蛋白原第三十一页,共109页。32检测方法PT衍算法、Clauss法

免疫比浊法。参考范围2~4g/L

临床意义预测冠心病第三十二页,共109页。凝血因子VII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

凝血因子VII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组织损伤时,VII可以激活因子X、纤维蛋白,在动脉血栓中起重要作用。VII水平升高25%,冠心病危险明显增加。

PAI也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十三页,共109页。34(五)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iteine,HCY)游离的硫基基团介导H2O2生成,产生细胞毒作用。同型半胱氨酸的二聚体可活化凝血VII因子,促进凝血HCY抑制蛋白C活化。生理水平的HCY可增加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促凝活性HCY可增加脂蛋白(a)与纤维蛋白结合能力。HCY是预测远期罹患冠心病的独立因素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多种机制:第三十四页,共109页。35检测方法酶偶联法、HPLC法

酶联免疫法等。参考范围5~15μmol/L

临床意义预测冠心病。第三十五页,共109页。36今后发生AMI的相对危险度(RR)第三十六页,共109页。37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在正常血液中不存在,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能评估溶栓效果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了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该具有:二、心肌损伤标志物窗口期:被观察、升高持续的时间。窗口期短,可被用于观察有无再梗死。第三十七页,共109页。38心肌损伤细胞酶释放入血心肌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血清酶升高酶的生理特性不同酶浓度的不同判断心肌损伤范围病程和愈后判断(一)心肌酶谱AST、LD和CK第三十八页,共109页。3980%AST20%AST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第三十九页,共109页。40也称谷草转氨酶(GOT)。急性心肌梗塞(AMI)后6~12小时,血中AST增高,24~48小时到达高峰,5天后恢复正常。与CK和LD相比,无何优点。AST有两种同工酶ASTS和ASTM,ASTS存在于细胞质,ASTM存在于线粒体。第四十页,共109页。412.血清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LD是一种含锌的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以肝、心肌、肾、肌肉、RBC含量最高。

LD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H)组成的四聚体,形成5种结构不同的同工酶,即LD1(H4),LD2(H3M),LD3(H2M2),LD4(HM3)和LD5(M4)。用-羟基丁酸作为底物,可测定H亚基活性。第四十一页,共109页。

HBDH是指用α-羟丁酸取代丙酮酸作为底物时测得的LD活性,LD1和LD2比其它同工酶对酮α-羟丁酸酸有更大的活性,因此HBDH活性相当于LD1和LD2。在诊断AMI时,HBDH的特异性高于LD总活性,但不及LD1同工酶。用-羟基丁酸作为底物,可测定H亚基活性。第四十二页,共109页。43正常和病理状况时血清LD同工酶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图谱第四十三页,共109页。44

心肌以LD1为主,可占总LD活性50%以上,

LD1也存在于RBC内;肝脏、骨骼肌以LD5为主;

LD3存在于肺、脾、胰、肾上腺等。一般成年人血中LD同工酶存在如下规律:

LD2>LD1>LD3>LD4>LD5。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LD和LD1水平的升高常于发作后8-12小时,2-3天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第四十四页,共109页。45LD及其同工酶的应用原则限制LD应用,不作为常规检查,对病人作个案处理,主要用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在胸痛发作24h后测定LD同工酶,作为CK-MB补充: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CK已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参考价值;LD1/LD2比例(>0.76%)更敏感和特异,但不用于评估溶栓疗法。若AMI诊断明确,就不需检测LD及其同工酶。第四十五页,共109页。46

CK催化肌酸和ATP或磷酸肌酸和ADP之间的磷酸转移的可逆性反应,所产生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

磷酸肌酸+ADP肌酸+ATPCK3.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血中超过正常:发作后4~6h达峰值时间:24h回复正常:48~72hCK半寿期:10~12h第四十六页,共109页。47

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三种同工酶。CK1(CKBB)存在于脑组织中,CK2(CKMB)和CK3(CKMM)存在各种肌肉组织中;CK半寿期:10~12h。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称为心型同工酶。分为CK-MB1\CK-MB2亚型。骨骼肌中几乎全部为CK-MM,称为肌型同工酶。分为CK-MM1\CK-MM2\CK-MM3亚型。第四十七页,共109页。48CK的检测

方法:酶偶联法是CK的参考方法。参考值:男性80—200U/L

女性60—140U/LCK磷酸肌酸+ADP

肌酸+ATPHKATP+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ADP

G6PD6-磷酸葡萄糖+NADP+

6-磷酸葡萄糖酸盐

+NADPH+H+

第四十八页,共109页。49CK及其同工酶检测的临床意义(1)%CK-MB:CK-MB/总CK(测酶活性)

总CK>100U/L,CK-MB>15U/L。%CKMB<4%,多考虑肌肉疾病。%CKMB在4%~25%,AMI诊断可成立。%CKMB>25%,有CK–BB或巨型CK存在。较早期诊断AMI、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2)观察再灌注的效果:溶栓后几小时内,

CK-MB继续升高,然后下降(冲洗现象)。

第四十九页,共109页。50CKMB作为AMI标志物有以下优点①快速、经济、有效,能准确诊断AMI,是当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②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③能测定心肌再梗死(CK-MB2/CK-MB1>1.5);

④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成功率(冲洗现象)。记忆口诀一快、二广、三相关;再灌注梗死可判断。第五十页,共109页。51CK作为AMI标志物的缺点:①特异性较差(难以和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②敏感度较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前和36h以后),只有CK-MB亚型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③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目前临床倾向用CK-MB(质量法)替代CK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第五十一页,共109页。52CK-MB质量CK-MB质量指用免疫法测定CK-MB酶蛋白的量。在AMI发生后3~8小时即可在血中检测到CK-MB升高,9~30小时可达峰值,血中维持升高2~3天。第五十二页,共109页。534.AST、LD和CK的特异性比较

①AST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多,但也大量存在于其它多种器官,如肝脏,肌等,故其诊断特异性较低。(分布广)②LD在心肌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肾,其分子量较大,在AMI时血清中活性升高较其它酶迟。LD分布广泛,特异性不高。(分布广,来的迟)第五十三页,共109页。54③CK分子量不大,且大量存在于胞质中,AMI时,相对其它酶,它最早进入血液。AMI时CK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相近(95%)。CK在体内的半寿期明显较其它酶短。AMI后,CK急剧升高,并很快(48~72小时)恢复正常,因此不能用于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来的早,去的快)第五十四页,共109页。55第五十五页,共109页。56(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1965年Ebashi和Kodama首先发现,随后被命名。1968年Hartshorne和Mueller认为是一复合物,并研究了功能。1971年Ebashi等纯化后用SDS电泳分析,得到三个片段。1973年Greaser和Gergely根据其功能,将三个亚基命名为TnC,TnI,TnT。第五十六页,共109页。57心肌肌钙蛋白cTnC:与钙离子结合部分cTnI:含抑制(ATP酶)部分cTn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部分第五十七页,共109页。肌钙蛋白(

troponin)钙结合亚基(TnC)结合亚基(TnT)抑制亚基(TnI)亚型骨骼肌型和心肌型相同快、慢骨骼肌型和心肌型表达分别受不同基因调控快、慢骨骼肌型和心肌型表达分别受不同基因调控第五十八页,共109页。外周血中的cTn心肌损伤后6~8h后即可在外周血测得增高持续7~10天(cTnI)或10~14天(cTnT)cTn的血中半衰期约数小时cTn的释放以TnC-cTnI-cTnT复合物形式,随后降解;外周血中的cTnI以cTnI-TnC复合物形式居多数(90%以上),游离的cTnI较少;cTnT游离形式较多。第五十九页,共109页。cTnI、cTnT的部分特性cTnIcTnT组织含量4~6mg/g湿重组织10.8mg/g湿重组织胞浆(游离)3%~6%6%~8%血中形式cTnI-C;少量cTnT-C-IcTnT-C-I;游离cTnT;有免疫原性的cTnT片段分子量22KD37KD持续时间7~10天10~14天第六十页,共109页。外周血中出现任何一种可检测到的cTn,必然是心肌细胞受损伤的结果。第六十一页,共109页。62cTn在AMI发生后的变化AMI后cTn

4~8h升高,但窗口期长(4~10天);诊断发现较迟的AMI时cTn可替代LD;cTn分辨力高,特异性高(为心肌特有);cTn作为AMI的标志物优于CK-MB和LD。第六十二页,共109页。检测方法电化学发光法。参考范围

<0.1μg/L。

1.心肌肌钙蛋白T(

cTnT)第六十三页,共109页。64cTnT的临床意义

AMI的确定性标志物。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微小心肌损伤);评估溶栓疗法的成功与否;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大小;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心肌炎第六十四页,共109页。65心梗后灌注成功与未再灌注病例cTnT的变化未再灌注灌注成功第六十五页,共109页。评价1)cTnT早期敏感性不强,6h后敏感性逐渐增加。2)对于单一AMI,诊断特异性不好,cTnT升高还出现在心绞痛、心肌炎等。第六十六页,共109页。检测方法目前检测cTnI的试剂、方法很多,并得到广泛应用。各种cTnI分析方法测定结果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大可达100倍左右。多采用化学发光法

2.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参考范围

<0.03μg/L。第六十七页,共109页。68cTnI的临床意义是一个十分敏感和特异的AMI标志物,心肌损伤后4~6h释放入血;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可敏感测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存在(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

目前检测的cTnI多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在AMI中90%是cTnI–cTnC复合物,5%的cTnI–cTnT。cTnT和cTnI是心肌损伤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是“微小心肌损伤”(minormyocardialdamageMMD)

标志物。第六十八页,共109页。69心肌肌钙蛋白的优点

敏感度高于CK,而且能检测微小心肌损伤(如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检测特异性高于CK。较长的窗口期;易于判断再灌注成功与否(双峰的出现);与心肌损伤范围较好相关,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胸痛发作6h后,血cTn浓度正常可排除AMI。

符合理想的心肌损伤的标志物条件第六十九页,共109页。70缺点

1)在损伤发作6h小时内,敏感度较低,对确定是否早期使用溶栓疗法价值较小。

2)由于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较差。第七十页,共109页。71

使用溶栓疗法越早,抢救AMI成功率越高;最好在发作3h内溶栓,每延迟1h,病人在

30天内存活机会减少21/1000;且首剂必须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内应用,超过6h,溶栓疗法无效。关于溶栓疗法的时间故早期诊断AMI显得优为重要。第七十一页,共109页。72

是肌肉组织中特有的一种氧结合蛋白质,分子结构和血红蛋白的亚基相似,呈红色。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组织的细胞浆中。分子量17.8KD,位于胞质内,故心肌损伤后出现最早。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肌肉组织中贮存氧,在肌肉运动需要能量时是供养给能的生成系统。3.

肌红蛋白(myoglobin,Mb)

第七十二页,共109页。73检测方法荧光免疫法、化学发光及电化学发光法。参考范围男性28~72μg/L,女性25~58μg/L.

临床意义AMI发作2h后的血清Mb即开始升高,6-9h达高峰,24~36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是判断再梗死的良好指标。第七十三页,共109页。74优点

1)在急性心梗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至今出现最早的心梗标志物。

2)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3)能用于判断再梗死。

4)在胸痛发作2~12h内,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急性心梗诊断。肌红蛋白的评价

第七十四页,共109页。Mb既存在于心肌又存在于骨骼肌,通过肾脏排泄来清除,当骨骼肌损伤或肾排泄功能障碍时可引起血清Mb升高,引起AMI诊断的假阳性。因此,应用血清Mb诊断AMI时,必顺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排除引起血清Mb升高的其它因素,才能确定诊断。注意第七十五页,共109页。76

Mb与碳酸酐酶Ⅲ联用可提高早期诊断AMI的特异性。缺点特异性较差,窗口期太短。第七十六页,共109页。774.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促进长链脂肪酸的胞内转运,

H-FABP在心肌损伤后被释放进入血液。分子量15KD。在心肌缺血/损伤0.5~2h内即可显著升高,6h达峰值,24~36h内恢复正常水平。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等。参考范围<5μg/L。

第七十七页,共109页。78在早期(胸痛发生6h内)诊断AMI的敏感度等于甚至优于肌红蛋白。Mb/H-FABP比值可用于区分心肌损伤及骨骼肌损伤。心肌损伤时Mb/H-FABP比值在2~10之间,骨骼肌损伤时Mb/H-FABP比值在20~70之间。临床意义第七十八页,共109页。795.糖原磷酸化酶(GP)同工酶BB生理条件下,GPBB主要以GPBB-糖原复合物形式与肌浆网紧密结合。心肌细胞缺血(氧)状况下糖原分解活跃,GPBB游离、扩散入胞浆积聚,一旦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即大量逸出。GPBB是反映心肌缺血(氧)的良好指标,可用于发现早期心肌缺血性损伤。第七十九页,共109页。80血中GPBB水平在AMI发作0.5h后即可显著升高,6~8h达峰值,24~48h恢复正常。

检测方法夹心酶联免疫法。参考范围<7μg/L。

在胸痛发生4h内,GPBB用于诊断AMI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敏感性优于CK、CK-MB、MB和

cTnT。临床意义第八十页,共109页。816.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albumin,IMA)

在缺血/再灌注发生时,由于自由基等破坏了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而导致白蛋白与过渡金属的结合能力改变,这种因缺血而发生与过渡金属结合能力改变的白蛋白称为缺血修饰白蛋白。第八十一页,共109页。82IMA为缺血标志物而不是坏死标志物。

2003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IMA测定作为早期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用于对低危患者辅助ACS的诊断。参考范围<85U/mL。

临床意义第八十二页,共109页。急性心肌梗死常用标志物动态变化第八十三页,共109页。心肌标志物分子量(kD)判断值出现时间(h)达峰时间(h)恢复时间(h)升高倍数Mb17.8100μg/L0.5~25~1218~305~20CK86200U/L3~810~3672~965~25CK-MB86>25U/L3μg/L3~89~3048~725~20LD135>200U/L8~1824~726~10d3~5LD1135>40%总LDLD1/LD2>18~1824~726~10d5~10cTnT39.70.5μg/L3~610~245~10d30~200cTnI22.51.5~3.1μg/L3~614~207~14d20~50临床常用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常用标志物一览表

H-FABP

15<5µg/L0.5~2612~24第八十四页,共109页。85三、心力衰竭生物化学检测指标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简称心衰,是许多心血管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后期表现,其中尤以左心衰更为常见。长期以来,心衰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物理仪器如超声心动仪和X线诊断,无相应的生物化学标志物。第八十五页,共109页。86

利钠肽家族是调节体液、体内钠平衡、血压的重要激素,当心血容积增加和左室压力超负荷时即可大量分泌。

心房利钠肽(ANP)又称心钠素B型利钠肽又称脑钠肽(BNP)上皮细胞分泌的C型利钠肽、D型利钠肽

第八十六页,共109页。87(一)B型利钠肽及B型利钠肽原N端肽(BNPandNT-proBNP)NPs从心肌细胞中释放第八十七页,共109页。881)由心、脑分泌的一种含32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

2)是较可靠的CHF诊断指标,其升高程度和CHF严重程度相一致。

3)BNP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BNP正常可排除心衰的存在。

4)在呼吸困难患者,BNP是一个将来发生CHF的较强的预示因子。BNP有以下特性第八十八页,共109页。89

测定方法荧光免疫分析法、ELISA法化学发光法等。

参考范围BNP判断值为100pg/L

;

NT-proBNP判断值

<75岁,125pg/L

>75岁,450pg/L

心功能I级:患者BNP平均水平244PG/L,

心功能II级:患者BNP平均水平389PG/L,

心功能III级:患者BNP平均水平640PG/L,

心功能IV级:患者BNP平均水平817PG/L,

总的急性充血性心衰BNP平均水平675PG/L。第八十九页,共109页。BNP和NT-proBNP临床用途呼吸困难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危险性分类和估计预后的指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第九十页,共109页。91诊断心衰:BNP<100pg/L

,心衰的可能性极小,其阴性预测值为90%,如果BNP>500pg/L

,心衰可能性极大,其阳性预测值为90%。BNP在100~400pg/mL之间还应考虑其他原因,如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衰代偿期等。第九十一页,共109页。在各种病理状态下BNP的水平

第九十二页,共109页。93(二)A型利钠肽及A型利钠肽原N端肽注:虽然人们对ANP的认识远早于对BNP的认识,但由于ANP的稳定性及半衰期短等问题导致ANP检测一直无法在临床应用。ANP在心脏表达最为丰富,在心房细胞的表达水平是心室细胞的250~1000倍,心房细胞是合成ANP的主要部位。第九十三页,共109页。意义生物化学指标特异性高cTnI、cTnT、CK-MBCK亚型广泛性诊断价值cTnI、cTnT、LD风险划分cTnI、cTnT、CK-MB再灌注标志Mb、cTnI、cTnT、CK亚型微小损伤标志cTnI、cTnT

再梗死标志Mb、CK-MB

心肌损伤的生物化学指标第九十四页,共109页。95二、高血压的生化改变(自学)1.盐类物质和高血压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3.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高血压

第九十五页,共109页。96一、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评估第三节心血管疾病相关生物化学检测的临床应用高血脂:其常规测定指标是TC(<5.7mmol/L)、HDL-C和TG;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我国目前也将TC和HDL-C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首选辅助指标。C–反应蛋白:CRP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或/和粥样斑块的脱落,与冠脉不良预后有关。和严重感染时的CRP不同,冠心患者的CRP仅轻度升高。凝血因子异常:冠心病患者常见血小板活性增加,粘附、聚集于血管壁上,斑块破裂后导致局部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展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九十六页,共109页。今后发生AMI的相对危险度(RR)第九十七页,共109页。98(一)心肌缺血的标志物异常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Holter),结合血脂、IMA、hsCRP、H-FABP、GPBB等心肌缺血标志物综合判断。二、心肌缺血及损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二)急性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