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_第1页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_第2页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_第3页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_第4页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单选题(共60题)1、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B.契诃夫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C.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D.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答案】C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诗句中“月”的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于其他的是()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答案】B3、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答案】D4、教学《狼》一文时,教师指出《狼》出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聊斋志异》,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其中的几篇作品,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A.《范进中举》B.《促织》C.《山市》D.《义犬》【答案】A5、教师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出“左右皆呼万岁”一句中存在古今异义词,强调学生应关注并整理、总结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下列学生整理的句子,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是()。A.奚惆怅而独悲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C.列坐其次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答案】A6、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答案】A7、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A.老舍《骆驼祥子》B.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答案】C8、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答案】D9、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A.孙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透彻B.孙老师对复习的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C.孙老师的做法会使复习的效果大打折扣D.孙老师不必理会个别学生的质疑【答案】D10、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答案】A11、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答案】D12、阅读某阅读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考虑教材特点、文本差异而编写的学案必然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B.过于倚重僵化的阅读教学学案容易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弱化C.教师对教材经典名篇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D.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答案】B1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答案】C14、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A.突出了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答案】B15、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答案】B16、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计划组织一次以“缤纷多彩的语言世界”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程,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A.观看名家演讲的精彩视频,学习并进行班级演讲B.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口语交际知识,提高交际应对能力C.设计口语交际情境,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D.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适时指导学生恰当地进行表达【答案】B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A.积累·整合B.感受·鉴赏C.应用·拓展D.发现·创新【答案】C1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了很多方式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下列教师行为不适合的是()。A.教师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B.教师鼓励学生以批判的视角阅读、理解国外倡导个性主义的文化经典C.教师让学生自己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D.教师展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评价【答案】B19、阅读某教师在教学《逍遥游》时的导入语,按要求答题。A.详解“逍遥”二字,加深了学生的印象B.引用鲁迅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C.导入简练精要,既不会占用课堂教学太多时间,又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章特点D.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讲解其内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答案】D20、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答案】C21、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A.多样性原则B.综合性原则C.灵活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答案】C22、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答案】B23、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下列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分析不恰当的是()。A.作业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后作业,而是培养学生搜集同类文章的能力B.留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题干中这一作业主要从读文章这个角度出发C.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也能更好地学习D.课下应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篇目去读,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答案】D24、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答案】B25、教师开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专题活动,指出在诸多修辞手法中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借代。借代的本体与借代的事物对象之间的特征具有相关性。教师举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请学生选出运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答案】B26、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答案】A27、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答案】D28、古代文学复习课上,为帮助学生识记相关文学知识,教师举出几组示例,要求学生找出作品内容与相关景物对应正确的一组。下列符合要求的是()。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黄鹤楼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华山【答案】C29、阅读《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反复体味,可以逐步理解文本B.精读过分细化,不利于学生把握思想感情C.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逐渐把握教学节奏、明确教学步骤D.精读环节设置重复、哕唆,应精简步骤,使课程更紧凑【答案】A30、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答案】D31、学完《鸿门宴》,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史记》中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A.《苏武传》B.《张衡传》C.《项羽本纪》D.《曹刿论战》【答案】C32、教学《空城计》,教师推荐另外几篇节选自四大名著的文章,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A.《草船借箭》B.《智取生辰纲》C.《香菱学诗》D.《范进中举》【答案】D33、阅读某教师教学《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按要求答题。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作者的故事来导入,切合小说的特点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C.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D.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答案】B34、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A35、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到古人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举例进行说明。下列适合的是()。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答案】C36、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答案】C37、语文小测验后,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已讲过的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分数有的高,有的低。对上述案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该案例表现了学生的差异性B.学生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定会造成学生成果的差异C.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不必改变教学策略D.教师不需要考虑如何建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答案】A38、学完《鸿门宴》,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史记》中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A.《苏武传》B.《张衡传》C.《项羽本纪》D.《曹刿论战》【答案】C39、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破折号使用错。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号.教师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破折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D.今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春天里,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纪实》,并对此发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评论。【答案】B40、阅读《雷雨》导学案片段,按要求答题。A.“初读感知”环节能够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B.揣摩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C.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背诵【答案】D41、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A.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B.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C.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D.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答案】C42、教师指出在元、明、清三代,我国长篇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就这一时期产生的长篇小说进行了推荐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A.《三国演义》B.《西游记》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答案】D4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答案】B44、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A.小说与戏剧B.诗歌与散文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运用【答案】C45、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答案】D46、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答案】D47、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答案】B48、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时,告诉学生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会用一些有固定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词语,并以“流水”抒发情人相思之苦的意象为例进行讲解。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A.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B.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自居易《长相思》)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答案】C49、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案】D5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B.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C.选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D.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答案】C51、学习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为引导学生了解主人公别里科夫“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的形象特点,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具有同一形象特点的人物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推荐要求的是()。A.《家》——高觉民B.《雷雨》——鲁大海C.《阿Q正传》——赵太爷D.《水浒传》——林冲【答案】C52、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A.范文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练习系统【答案】C53、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答案】D54、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答案】D55、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A.新闻与传记B.小说与戏剧C.诗歌与散文D.语言文字应用【答案】D56、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B.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C.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D.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答案】D57、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D58、学生在读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时,想到梅花在古诗词中常代表高洁傲岸、不同流俗的美好品格,并搜集了一些示例。下列正确的是()。A.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C.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林逋《山园小梅》)D.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答案】C59、某必修教材编排有借景抒怀诗专题“景中观情”。按照该教材专题单元的要求,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该专题单元的一项是()。A.杜甫《秋兴八首·其一》B.于谦《石灰吟》C.高适《别董大》D.柳永《雨霖铃》【答案】B60、下面是高中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的教学实录,对下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重复学生回答的核心词语“随遇而安、奋起反抗”,表示对学生回答的肯定。B.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起到鼓励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但是如果学生给出的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善,我们就不能给予肯定性评价。C.当学生面对的问题相对较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放弃,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而保证课堂的流畅进行。D.教师对学员的回答进行一定的概括,使之变得更有条理、更加明确【答案】B大题(共15题)一、阅读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两个教学环节,回答下列问题。环节一:走进济南度冬天1.课堂导入。不管你住在北京,住在伦敦,还是住在热带,住在温带,只要你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你一定会对济南这座城市神往不已,一定会满望到济南去度过冬天。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济南度过诗意的冬天吧。2.简介老舍。3.你认为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形成共识——温晴。4.从各段中找出扣住“温睛”描写的句于,并梳理课文内容。师生共同梳理出如下内容:阳光朗照的山摇篮暖和安适薄雪覆益的山雪草水纹花衣城外远山小村水墨画冒着热气的水不结冰环节二:万水千山也温情【答案】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课堂关键词语的教学,通过教学片段分析课文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能力,考生应围绕“温晴”以及文章特点展开作答。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3篇课文为《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单元说明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答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利用辞的体例,感知辞的押韵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古诗文语感能力;②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对作者思想进行简单辨析;③进行探究性阅读,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的关联。(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反复诵读,由浅入深地感知陶渊明的精神世界;②小组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与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②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归去来兮辞并序》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中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三、《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是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课文导语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后练习【答案】孰:(1)谁;(2)仔细、周详美:(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2)形容词,漂亮、好看私:(1)偏爱;(2)私情朝:(1)早晨;(2)朝见四、阅读材料.萧乾《吆喝》原文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的声音。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用的定音叉。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答案】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五、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①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用以区分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武器,不是权势,而是语言,是我们从开口说话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语。②以前很不理解,明明都是说英语,为什么还偏偏要分出一个英式英语,一个美式英语呢大都是同一种语言.干嘛还要创造一些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词来增加沟通的难度呢③直到我渐渐长大,便开始懂了,甚至还有些同情那些美国语句。可能你会问,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级大国的美国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认为,美国虽然有钱。却也贫瘠得很。说得夸张一点,就是除了钱,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语言,虽然强大,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理解美国人非要创造出一个关式英语的道理了吧!④对,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母语。对于当年那一批来到美国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早已不是英国人了。在远离了那个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国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说那里的语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美式英语。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独立,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所以.在我看来。美国真正的独立是从美式英语开始的。⑤在我的认识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种混乱不清的理念,我们口吾声声说要守住中国的根,守住中华怏怏大国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该怎么守⑥我还记得早几年,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陆,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他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某一次,我听见她和她爸爸的对话,纯正的英语让我很是羡慕。事后,我跟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却说了句我当时听不懂的话,他说“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⑦直到过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俳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⑧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⑨守住母语,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守住华夏之根。问题:【答案】第⑤段中的错别字为“怏怏大国”中的“怏怏”,应改为“泱泱”;第⑦段中的错别字为“俳徊”中的“俳”,应改为“徘”。第⑧段中的病句为: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语义矛盾,应改为:我们可以不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六、阅读《登高》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小题。案例: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沉郁顿挫”的含义。“沉郁”应从内容情感角度来理解,“沉”就是“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就是“积”,指情感的含蓄、凝重、深沉。“沉郁”意味着思想博大深广、韵味深远,“顿挫”指音调、情感的起伏变化。这节课我们仅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鉴赏。从情感角度来看,“顿挫”是指情感跌宕起伏、郁结难舒、一唱三叹。师:下面我们读一读《登高》,试着感受“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然后请谈一谈你从哪里读出了“沉郁顿挫”的意味。提示:1.从秋景描绘和蕴含的情感中去读“沉郁”。2.从诗人的情感变化中去读“顿挫”。表达要求:我认为(某联/句/字)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因为这句写了_______景,抒了_______情,感情的变化是_______,给人_______的感受,所以_______。(生齐读,并自由讨论)师:下面请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生:我认为首联有“沉郁”之感。“风急”和“猿啸哀”表达了悲凉的气氛;“渚清”“沙白”这两种色调都很冷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凉之感。师:《沁园春?长沙》同样描写秋景,“层林尽染”就没有秋天的萧瑟之感。生:(点头)所以我认为首联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师:这位同学从“沉郁”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答案】(1)教学过程:①明确含义。教师在开始《登高》一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讲解前,逐字逐词为学生明确“沉郁顿挫”的字面意义,自然地引出“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鉴赏本诗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学习明确目标,打好基础。②合作讨论。教师紧承上一环节引出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对学生关于“沉郁顿挫”风格的读、思、说做出要求,既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提示,又出示了具体规范的表达要求。这使得学生在带着问题朗读诗歌、思考问题、自主讨论的同时,激发求知欲,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③以问促思。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追问,在逐步深入的、具有引导性的提问中,对学生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从“沉郁”“顿挫”两个角度深入感知、体会、思考、理解本诗的风格。教师的“问”既是对学生思考的有效引导,又是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④听音悟情。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听《登高》一诗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在听读的同时,从语速、音调等方面感受诗作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这一过程既向学生展示了规范的诗歌朗读形式,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风格的直观感受。教学效果:题干中教师在明确本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探究;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并理解教学内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获得了有效激发;学生逐步理解了“沉郁顿挫”的含义,深化了对关键词句的认知,体会了诗作风格特点,掌握了诗歌学习的有效方法。本课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达成了既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然而,教师在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仅从浅层的词意、语速、音调等方面做了切入,却缺乏对诗人生平经历的介绍,未做到“知人论世”,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未能有效达成。(2)优点:教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题干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及情感变化特点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表达并给学生以思路指导,发挥了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与引导功能。例如:学生在回答“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的感受时,有效切入对“沉郁”的理解,教师以“非常好”的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生分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用词特点后,教师以更进一步的具体讲解与“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的评价说明,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与表达的方法,推进了课堂教学进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点:教学评价未体现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题干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一味地侧重于学生对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过于重视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只关注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却缺少对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激发、引导与重视。例如:在学生感悟出“鸟飞回”似乎在“暗示诗人的命运”时,教师未能及时对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利用,展开“知人论世”教学,而是按照原定思路,从“沉郁顿挫”的角度询问学生的感受,错过了最佳评价引导时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性,因而未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散,也未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七、案例一: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完成16-17第16题。师:有同学说鲁四老爷并不凶狠。我们现在来看看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受到怎样的对待?生:鲁四老爷看不起她。师:你的根据是什么?生:“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师:对,“皱了皱眉”,是讨厌她。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什么扫帚星、白虎星,克死丈夫。鲁四老爷第一次见到祥林嫂就歧视她。到鲁家后,祥林嫂会受到怎样的对待?生:“她做工丝毫没有懈怠……鲁四老爷家没有添短工”。师:你怎么把“添短工”前的“竟”字丢掉了?这个字不能丢,大家谈谈这个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以往过年都是雇短工的。师:对,雇到祥林嫂“竟”可以不添短工,说明她勤快辛苦,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得深重。那她第二次到鲁家情况又怎么样?请大家从“当她初到的时候”读到“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边读边思考:哪些词语突出了祥林嫂的苦难生活?(学生朗读)师:读得很流畅,请大家结合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生:“只是暗暗告诫四婶”。师:“告诫”和“告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注意到这个词?【答案】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课后练习一、背诵课文。二、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三、把课文改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单元介绍本单元为八年级下册的古诗文单元,共入选九篇古诗文,分别是《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鉴赏,文言文的鉴赏可以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角度进行鉴赏。首先,在形象上,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景象、物象。古诗词通过凝练传神的神态、动作、心理或细节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或由多个景象、物象组成画面,景物浸染了作者的情感,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意象,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更深刻地表现作品寓意与作者思想,也更易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其次,在语言上,语言包括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和特定称谓语言。语言风格有自然清新、质朴平实、隽永含蓄、雄奇奔放、沉郁悲慨、冲淡平和、绮丽婉约、幽默讽刺、洗练工丽等。在分析时需指出一两个词的语言特色,并具体赏析,后加以情感升华。再次,在表达技巧上,主要是分析作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作用与效果。主要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方面来展开。其中,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典故抒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包括渲染、烘托对比、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等;修辞手法包括赋比兴、比喻、夸张、拟人、互文、借代等。最后,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合理地评价作者对人、事、物的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咏物寄怀、忧国伤时、建功报国、边塞战争、送别之情、思乡怀人等。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九、阅读材料。完成题。自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入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同单元课文还有李白《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本课文位于杜甫和李商隐诗之间。单元介绍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答案】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二、情感初体验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对音乐描写的部分,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该环节,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形式,谈谈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让学生对文中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做相应阅读指导)三、情感深把握再次朗读第二段的文字,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举例说明。2.该部分语言用词方面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举例说明。3.该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进而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如善用比喻,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一十、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但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意思会有什么变化?生:“公瑾”是字,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师:“初嫁”强调小乔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乔”,已经是“老乔”了。生(齐):啊?师: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答案】(1)①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借歌词中的“英雄人物”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探究周瑜的形象。②拓展课堂资源,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入,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初步感受三国时战争的宏伟场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通过有层次的设问和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②题干材料中,教师先由《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入,让学生思考歌曲中“英雄人物”与“风流人物”有何不同。然后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一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苏轼写就本篇词作时对周瑜的态度——赞叹、充满敬意,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得出周瑜这一“风流人物”不仅有侠胆,还有柔肠,懂得浪漫与爱情的结论。之后教师再通过问答,循循善诱,让学生用词作中的“雄姿英发”一词来概括周瑜的英雄气概,并借此发问“羽扇纶巾”所展现的周瑜形象——富有文采。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周瑜的形象,即刚柔并济、能文能武,对一开始的疑问做出了解答。一十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答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明确教学目标书写的四个方面: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最后,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文本,即该篇课文在这册教材中或这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所学习对象的主体——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一十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探究·练习一、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哪里?读了两篇短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二、“为”基本的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它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板印书记,唐人尚未盛为之2.用讫再火令药熔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4.旋刻之【答案】本题考查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深层次理解。题目中给出两个答题角度,其一“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主要立足于课程内容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其二“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则是从课堂教学手段来阐发认识、提明观点。两个角度二选其一便可。一十三、案例:阅读两位教师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流程,完成下题。教师A:一、阅读查疑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二、讨论释疑1.(齐读第一段)“比美”离题了吗有何作用2.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关系3.(齐读第二段)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之处何以能比喻讽谏4.(齐读第三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三、延伸迁移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答案】(1)教师A的教学过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文本解读之前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书.疏通文意。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复述大意后,直接概括文章思想,问题设计没有梯度,不符合学生思维惯性,学生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文章思想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内容逐步概括。讨论释疑阶段.逐段分析割裂了文本.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衔接,没有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形式比较单一,多为学生齐读。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起在学习探究中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一(2)教师B的教学过程:三次朗读,从易到难,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探究文本,从不同角度设疑,设疑巧,且问题设置富有层次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与根本,在教学过程中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若在作业设置环节中加入具体探究活动,比如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阅读《战国策》,然后请同学们交流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又能够让学生细细体会书中优美的文辞,机智、生动的语言以及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一十四、案例: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第16-1716、17题。在孔子眼里,“仁”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一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