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毒理学基础_第1页
第三章毒理学基础_第2页
第三章毒理学基础_第3页
第三章毒理学基础_第4页
第三章毒理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内容毒性和毒性作用1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2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3联合作用4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5第一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毒物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毒作用生物学标志第二页,共69页。一、毒物《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毒物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后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身体内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变化,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这样的有害物质称为毒物。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第三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毒物2、毒物的分类工业化学品:原料、辅助剂、中间体、副产物、杂质、废弃物、成品等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环境污染物:“三废”日用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家庭卫生防虫杀虫剂医用化学品:诊断、预防、治疗用外源化学物生物毒素:动物毒素、植物毒素、霉菌毒素、细菌毒素军事毒物:沙林、芥子气、索曼、塔崩、路易氏气第四页,共69页。一、毒物3、食品中毒物的分类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1人为添加:食品添加剂2食品原料自身产生或微生物产生3无意加入到食品当中的化学物4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5内源化学物第五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毒物4、毒物的相对性Paracelsus(1541年)指出“物质皆有毒,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了它是毒物还是药物”。食盐:摄入量超过1g/kg·bw可致电解质紊乱亚硝酸盐:氰化物的有效解毒剂硒:摄入低于50μg导致心肌炎、克山病、免疫力低下,超过200μg导致中毒,超过1mg致死维生素A:超量引起严重胃肠扰乱氟:过量时引起低血钙、氟斑牙、氟骨症第六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毒物5、毒物的基本特征对机体有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特征的并不一定是毒物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第七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1、毒性(1)定义: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2)相对性:毒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物质与机体接触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接触方式及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3)分级毒性分级成人致死量/(mg/kg体重)60kg成人致死总量/g剧毒Ⅴ<500.1高毒Ⅳ50~5003中等毒Ⅲ500~500030低毒Ⅱ5000~15000250微毒Ⅰ>15000>1000第八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1、毒性(4)选择毒性①定义: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②原因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第九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2、毒性作用(1)定义: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2)举例: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灼伤第十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3、毒性作用的分类(1)态反应(过敏反应、超敏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例如,缺乏NADP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对亚硝酸盐异常敏感第十一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3、毒性作用的分类(3)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CO中毒迟发:肿瘤(4)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强酸或强碱造成局部灼伤全身:氢氰酸造成全身性缺氧

第十二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3、毒性作用的分类(5)可逆与不可逆作用(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形态损伤:苏云金杆菌内外毒素混合原粉,大剂量经口给予大鼠,造成肝细胞颗粒变性或水泡变性,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或坏死,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和脱落。多数不可逆

功能损伤:较形态损伤指标敏感第十三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损害作用特点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收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下降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三、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1、损害作用第十四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三、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2、损害作用的几个相关概念①代偿能力:当体内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部功能降低,此时,健部组织通过自身功能的加强来弥补病变部的功能不足的能力。②内稳态:是指机体保护内在环境稳定不变的一种倾向或能力。③功能容量: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或行为学方面的各项指标来表示。

④应激状态:是指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引起机体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综合表现。第十五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四、毒效应谱1、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毒效应普2、毒效应的表现: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死亡。毒作用终点特异指标死亡指标优点:有助于阐明中毒机制缺点:完成系统的毒理学研究之前难以确定优点:简单、客观、易观察缺点:粗糙,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第十六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靶器官定义: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靶器官形成的原因①该器官的血液供应;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③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④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⑤对损伤的修复能力;⑥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⑦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⑧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第十七页,共69页。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三类标志物。测得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外来因子与机体互相作用的产物。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化学物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毒作用生物学标志第十八页,共69页。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本节内容剂量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因素剂量定义表示方法mg/kg体重,mg/m3空气,mg/L水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实验室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化学毒物被吸收的量化学毒物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第十九页,共69页。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效应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计量资料举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页,共69页。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方式:“阳性”、“阴性”、“阳性率”计数资料第二十一页,共69页。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量化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化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类型直线型——生物体内少见,某些体外试验的一定剂量范围内存在,如Ames试验第二十二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剂量-反应关系类型抛物线型当将剂量转换为对数值时,则成一直线。转化成直线后便于在低剂量与高剂量或低反应强度与高反应强度之间进行互相推算。第二十三页,共69页。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类型S型曲线型——较为常见,有对称(不常见)和非对称(常见)两种。第二十四页,共69页。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类型S型曲线转换——对称形①把纵坐标的标识单位反应率改成反应频率,则对称S形曲线转换为高斯曲线(正态分布标准曲线)。中位剂量两侧1个、2个或3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分别包括了受试总体的68.3%、95.5%和99.7%个体。②将各标准差的数值均加5即为概率单位。当纵坐标单位用概率单位时,则对称形曲线转换为直线。第二十五页,共69页。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类型S型曲线转换——非对称形

①将横坐标的剂量单位换算为对数

②纵坐标的反应率改为概率单位第二十六页,共69页。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因素迅速产生毒性——吸收、分布快,作用直接缓慢产生毒性——吸收、分布慢,需经代谢活化才能产生毒性作用中毒后恢复迅速——代谢解毒快、排出迅速中毒后恢复缓慢——解毒排泄速率低,已产生了生理生化方面的损害作用,并难以恢复第二十七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一、结构与毒性关系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1)烃类①易溶于脂肪,脂溶性增加,增强了对生物体的毒性②碳原子数越多毒性越大,超过7~9个时下降直链毒性>支链毒性;成环毒性>不成环毒性不饱和程度越高,毒性越强③芳烃毒性较强,如苯第二十八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1)烃类——多环芳烃(PAHs)①毒性主要是致癌作用②致癌物多为4、5、6环第二十九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2)卤代烃类①卤素增强卤代烃分子极性②毒性按氟、氯、溴、碘顺序增强③卤原子数目越多毒性越强④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物质:有机氯杀虫剂、除草剂、包装用塑料、霉菌毒素等第三十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3)醇、酚和醚①一元醇中甲醇、丁醇、戊醇毒性强;多元醇毒性低;卤代醇毒性强②酚能腐蚀皮肤黏膜,作用于CNS;多元酚<苯酚<卤代酚③醚主要有麻醉作用第三十一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4)醛、酮和醌①醛对黏膜有刺激作用,碳链加长毒性下降,分子中有双键和卤素时毒性增强第三十二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4)醛、酮和醌②酮刺激性小,麻痹性和对中枢神经作用强。分子量增加、不饱和键存在和卤素取代可增强毒性丙酮<一氯丙酮<一溴丙酮<一碘丙酮芳香族酮有卤素、硝基、氨基取代时刺激性和毒性增强③醌类有刺激性,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肾功能障碍第三十三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5)羧酸和酯类①草酸、柠檬酸——降血钙②卤代酸——刺激性和腐蚀性;芳香族一元酸——毒性不大;氯代苯一元酸——致畸性第三十四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5)羧酸和酯类③卤代酸酯、烯酸酯——强刺激性;水杨酸酯——慢性毒性;草酸酯——毒性与草酸近似④羟基酸分子内形成酯——致癌和促癌作用,如香豆素、丁烯酸内酯、黄曲霉毒素B和G、镰刀菌毒素、展青霉毒素、有机磷农药。第三十五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6)磺酸和亚磺酸、砜和亚砜(7)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①硝基化合物毒性强,硝基越多,毒性越强;②有机硝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氨基、羟基则毒性增强;引入烷基、羧基和磺酸基则毒性减弱;③亚硝基化合物的毒性与硝基化合物类似;④毒性作用: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神经毒性和强刺激性;硝基苯胺和亚硝胺具有致癌性。第三十六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8)氨基化合物脂肪胺、芳香胺有毒,含有羧基、羟基时毒性降芳香胺对血液、神经系统有较强毒性,且具有致癌性毒性大小为:伯胺、仲胺、叔胺酰胺:易于蛋白质的酰胺键形成氢键,容易与靶分子结合;体内会水解为相应的酸和胺第三十七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9)偶氮化合物分子中含N-N双键,呈现颜色——苏丹红二甲氨基偶氮苯(奶油黄)——强致肝癌性偶氮基如果被亚氨基、酰胺基或肼取代失去致癌性;乙烯基取代致癌作用增强第三十八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10)羟基与巯基芳香族化合物引入羟基

极性增加,毒性增加巯基的特点:硫醇化合物水溶性较相应的醇化合物低,脂溶性高,更易渗入组织易与多种金属离子生成硫醇盐易与带双键的化合物进行加成反应易氧化生成二硫化合物,可干扰蛋白质中半胱氨酸与胱氨酸之间的氧化还原作用第三十九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11)有机磷化合物含有亲电子的磷与乙酰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共价结合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举例:

保棉磷的R1与R2基团为二乙氧基时LD50为16mg/kg,当基团为二乙氧基时,LD50为1000mg/kg第四十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一、结构与毒性关系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2、电负性基团与毒性的关系(1)带有负电荷的基团可与机体中带正电荷的基团互相吸引,增加毒性(2)正电中心:一个原子如果连接多个电负性基团,受电子吸引的影响会使电子云的密度显著降低形成正电中心(3)常见的带负电荷基团:硝基、砜基、氰基、酯基、酮基、醛基、乙烯基……第四十一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一、结构与毒性关系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3、亲电物与亲核物与毒性的关系(1)亲电物是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增加化合物的毒性作用(2)亲电物形成:插入一个氧原子,氧原子从其附着的原子中抽取一个电子而具有亲电性共轭双键形成,通过氧的去电子作用而被极化使双键之一发生电子缺失(3)亲核物形成少见:苦杏仁第四十二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一、结构与毒性关系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4、旋光异构与毒性的关系(1)原因:体内的酶对旋光异构体有高度特异性(2)一般左旋异构体对机体作用较强——左旋吗啡(3)例外:右旋和左旋尼古丁对大鼠的毒性相等;

右旋尼古丁对豚鼠的毒性较左旋体大2.5倍第四十三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一、结构与毒性关系概述(二)无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1、金属毒物(1)与溶解度有关(2)有机物比无机物毒性大(3)低价态毒性高于高价态,铬例外BaSO4不溶于水,几乎无毒BaCl2易溶于水,毒性高化学物无机汞醋酸汞苯基汞甲基汞吸收率2%50%50%~80%100%第四十四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一、结构与毒性关系概述(三)毒物的理化性质与毒性效应1.脂水分配系数

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与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排泄有关2.电离度

弱酸弱碱有机化合物在适宜的pH下才能维持非离子型,易于吸收和发挥毒效应3.挥发度和蒸汽压4.分散度

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生物活性越强第四十五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二、代表性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一)苯并(a)芘1.理化性质2.食物中的来源

烟熏、烘烤过程焦烤或炭化时生成量

增加,会从食品表面进入食品内部3.毒性

对局部或全身有致癌作用皮肤癌、肺癌、直肠癌、胃癌、膀胱癌

致畸、致突变、CNS、血液、淋巴细胞、肝脏、DNA修复4.安全事件金浩茶油被曝出苯并(a)芘超标第四十六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二、代表性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二)六六六和DDT1.六六六(1)性质(2)作用:防治蝗虫、稻螟虫、小麦吸浆虫等(3)毒性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多汗、无力、震颤、癫痫抽搐、站立不稳、运动失调、意识迟钝、昏迷、呼吸衰竭消化系统:流涎、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呼吸及循环系统:异物感、泡沫痰、带血丝、肺水肿、血压下降、体温上升、心率不齐、心动过速皮肤、眼部刺激症状第四十七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二、代表性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二)六六六和DDT2.DDT(1)性质(2)中毒表现轻度:头痛、头晕、无力、出汗、失眠、恶心、呕吐重度:高烧、多汗、呕吐、腹泻上、下肢肌肉强制性抽搐、癫痫样抽搐、惊厥发作呼吸障碍、呼吸困难、紫绀、肺水肿、呼吸衰竭肝肿大、功能改变少尿、无尿、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皮肤红肿、烧灼感、瘙痒、皮炎第四十八页,共69页。第三节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二、代表性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三)苏丹红I1.添加原因

增色、增艳2.致癌性分类3类致癌物——动物致癌物3.毒性

(1)致癌性:肝癌、膀胱、脾脏等脏器肿瘤

(2)遗传毒性:Ames阳性、骨髓微核试验阳性

(3)致敏性:皮炎

(4)代谢产物:苯胺、1-氨基-2萘酚第四十九页,共69页。第四节联合作用一、联合作用分类

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毒作用

联合毒作用非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增强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第五十页,共69页。第四节联合作用一、联合毒作用分类1.相加作用(1)定义

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是化合物的相加作用。(2)举例:

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一般呈相加作用;

具有麻醉作用的化合物,一般也呈相加作用;

甲拌磷与乙酞甲胺磷第五十一页,共69页。第四节联合作用一、联合毒作用分类2.独立作用(1)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合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对此称为独立作用。(2)举例大鼠接触酒精与氯乙烯之后的一定时间,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增加,且呈明确的相加作用。

酒精引起的是线粒体脂质过氧化,而氯乙烯引起的是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第五十二页,共69页。第四节联合作用一、联合毒作用分类3.协同作用(1)定义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为化合物的协同作用。(2)举例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作用为协同作用,其机理是由于苯硫磷抑制肝脏降解马拉硫磷的酯酶之故。化合物之间影响吸收速率,促使吸收加快、排出延缓、干扰体内降解过程和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的改变等都会导致协同作用。第五十三页,共69页。第四节联合作用一、联合毒作用分类4.拮抗作用(1)定义各化合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这一现象称为拮抗作用。(2)举例化合物之间的竞争作用,如肟类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竞争与胆碱酯酶结合,致使有机磷化合物毒性效应减弱。化合物间引起体内代谢过程的变化,1,2,4,-三溴苯和1,2,4.三氯苯等一些卤代苯类化合物能明显地引起某些有机磷化合物的代谢诱导,使其毒性减弱。功能性或效应性拮抗,如一些中毒治疗药物,阿托品对抗有机磷化合物引起的毒覃碱症状。第五十四页,共69页。第四节联合作用一、联合毒作用分类5.增强作用(1)定义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称为加强作用。(2)举例三氯乙烯和异丙基肾上腺素对肝脏无作用,但都能明显增加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毒性。第五十五页,共69页。第四节联合作用二、联合作用的评价1.联合作用系数法a+b+…+n=1

联合作用系数K=预期LD50/实测LD502.等效应线图法ABC毒物甲毒物乙A点:拮抗作用B点:相加作用C点:协同作用评价方法灌胃条件拮抗相加协同Smyth法非空腹<0.40.4~2.7>2.7Keplinger法空腹<0.570.57~1.75>1.75第五十六页,共69页。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毒性的描述方法比较相同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作用强度

比较引起相同的毒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剂量

毒性参数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

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

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

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第五十七页,共69页。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1.致死剂量或浓度(1)定义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2)常用指标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或LC0)第五十八页,共69页。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1.致死剂量或浓度(2)常用指标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05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注意:是统计处理计算所得数值(LD50±1.96σ)LD50越小,毒性越强影响因素多:种属、接触途径、性别、实验室环境、喂饲条件、染毒时间、受试物浓度、溶剂性质、操作者技术水平……第五十九页,共69页。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1.致死剂量或浓度(2)常用指标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第六十页,共69页。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2.作用水平(1)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2)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注意:实际使用应说明测定的效应、群体、染毒途径、研究期限第六十一页,共69页。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2.作用水平(3)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非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4)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第六十二页,共69页。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3.阈值(1)定义

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2)特点一种化学物对每种效应都可分别有一个阈值同一种效应,易感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阈值同一个体对某种效应的阈值可随时间而改变4.最大无作用剂量(ED0)

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第六十三页,共69页。第五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二、安全限值1.定义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和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