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难点分析教育心理学重难点分析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二级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的应用,具体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作为心理学科——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使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纵深发展作为教育学科——研究如何应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去设计、改革、优化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人才培养(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柏拉图的思想:知识即回忆亚里士多德:记忆三定律(相似律、相对律、邻近律)洛克:白板说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心命名的专著,这时期形成了学习理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的思想;以及维果斯基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重视为学校教育服务,认知学习理论发展并兴盛,发展出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人本主义思潮出现;布鲁纳,奥苏贝尔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体系发展越发完善,研究越发深入,视角越发综合,建构主义作为人质学习理论的心发展影响很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①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②在研究领域上日益纵深发展③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④研究国际化、本土化⑤越发综合化和跨学科化二.学习与心理发展(一)学习的含义与作用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由于经验引起的思维或行为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其中,需要明确的几点:(1)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同拥有的普遍现象;(2)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行为经验的过程;(3)学习过后将引起行为的变化,但不一定马上发生;(4)不能认为任何行为的改变都是由学习引起的;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促进成熟和心理发展;学习的分类1)学习主体分类:分为,人类的学习,动物的学习,机器的学习;2)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①信号学习:学习对于某种信号作出特定反应,也即经典条件反射②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③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④言语联想学习:以语言为单位的连锁学习⑤辨别学习: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⑦规则学习:了解概念之间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⑧解决问题学习: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组合去解决问题后来又分为:将①~④为合并为连锁学习,因此,分类成为:连锁学习,辨别的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3)奥苏贝尔的学习性质分类:奥苏泊尔根据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①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的——发现的②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的——有意义的4)学习结果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运动技能的学习③智慧技能的学习④认知策略的学习⑤态度的学习(2)我国的学习结果分类(冯忠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技能,操作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三)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存在着辩证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一方面个体的心理发展制约着学习,另一方面学习又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1)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依存性学习就是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将主体新获得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结相整合而实现的,因此,为了进行有效的学习,个体原有心理结构中需要具有适当的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即学习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但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实现;(2)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从个体一生的发展来看,其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2)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实际上探讨的是个体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结果与产物;(1)学习准备:教育应当考虑到个体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关注个体在进行某种新的学习前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就是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特点的总和,包括,生理发展状态,能力发展状态,学习动机状态。当个体缺乏接受某种教育的身心条件而强迫进行教育时,会导致两个不良的后果,一是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二是影响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虽然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但适当的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2)发展性教育教育虽然不能逾越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但是适当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的发展,在考虑了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的辩证的前提下,为了最大限度的通过教育发挥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依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要预见到今后的心理发展。同时还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四)学习风格与教育1)学习风格的含义及其特点学习风格的含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中,学习策略即学习方法,学习倾向即学习者的学习态情绪,态度,动机以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偏爱;2)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育学习风格实质上就是认知风格在学习上的体现,认知风格是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对刺激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方面上。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育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a.包括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即在对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对内在参照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心里分化水平高,在与别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场依存性:即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外在参照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心里分化水平较低,在与他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b.冲动型和沉思型;冲动型:反应速度快,但准确性底;沉思型:反应速度慢,但准确性高;(2)学习风格的情感与意动要素:包括,高坚持性,低坚持性;正常焦虑,过敏性焦虑;内控型和外控型;因此,适应学习风格的教学首先必须全面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之后尊重这些差异,对学生不要一视同仁,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专门的教学策略,达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最大潜能的最终目的。三.学习的主要理论(一)学习的联结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实验中,如果将肉末放在一条狗狗口中或嘴附近,肉末可自动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在此,肉末被称为无条件刺激(US),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被称为无条件反应(UR)。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反应,铃声被称做中型刺激(NS)。如果将中型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型刺激就能成为条件刺激(CS),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反应,这种反应叫条件反应(CR)。(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a.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接近同时呈现,时间间隔太久不利于建立条件作用;b.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难于建立条件作用;消退现象: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反映强度会逐渐降低以致消失;自然恢复:消退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如果此时在条件刺激后紧跟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得到最大限度恢复;泛化: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恐惧性条件作用: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进行的条件反应最易泛化)分化: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能导致对非常特定的刺激反应(不见兔子不撒鹰)健康的心理也就是在泛化和分化间把握到合适的平衡点(——MJ注)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与另一个中型刺激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符号为中介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3)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通过小阿尔波特的实验,华生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指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人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S—R联结形成的。(4)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①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②帮助学生克服不利的习惯或性格③让学生摆脱考试焦虑2)操作性条件作用人的学习行为并非都是自动或无意的,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自发的,人主动“操作”环境而产生各种后果。(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率;①效果律: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减弱甚至淘汰②练习律: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联结的力量,不练习则导致联结的减弱甚至淘汰③准备律:学习者有准备而给予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或无准备而强制活动都会烦恼(2)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发明了“Skinnerbox”箱内装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则自动送落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至吃饱。实验中,白鼠由偶然经验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练习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按压杆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因此这又是也叫工具性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并由此区分出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与反应性条件反射(操作)问: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是不是都属于应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起,强调刺激对引起所期望的反应得重要性,如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行为的后果对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操作性行为:由机体自发,不取决于事先刺激,强调行为反应及其结果控制;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发生的频率;(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Ⅰ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个行为;Ⅱ维持:就是行为的持续;抵制消退对维持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一旦形成某个行为,对正确地反应的强化应变的不那么频繁或不太可预测;Ⅲ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针对差异作出不同反应;Ⅳ泛化: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景迁移到其他情景;泛化最容易在相似的情境或概念中发生,但是不能想当然的发生;例如:学生有可能完全掌握了拼写和语言机制,但不会讲这些知识应用于写作文;(请注意区分这些概念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概念的差别——MJ注)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Ⅴ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等;二级强化: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能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够获得自身的强化的性质,如金钱,对婴儿他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效果;内部强化:人们受到内部动机的趋势而从事活动外部强化:用于激励人们从事活动的奖赏或表扬Ⅵ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芹菜就可以去玩”;在实际教育中应注意:a.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比如让学生填写问卷“你在课堂里喜欢干什么?”等;b.教师在选择强化物时,要考虑年龄因素,有些活动,如帮助老师,做迷题等,对小学生而言可能是有利的强化物,但对中学生,和朋友聊天,玩电子游戏可能使更适合的强化物; 刺激增强 刺激消除反应增加 积极强化(愉快刺激呈现) 消极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反映降低 惩罚Ⅰ(不愉快刺激呈现) 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或强化物)注: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延误刺激或不愉快情景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言无刺激或不愉快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的概率便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在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即将出现时,有机体自发的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增加;两者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Ⅶ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分为连续式(即时强化)和间隔式(延缓强化)程序; 过程中反应 维持 举例固定间隔程序 强化来临前高,过后下降 效果差 基本工资固定比率程序 强化后暂停 效果差 推销员可变间隔程序 平缓稳定 比较好 老师点名可变比率程序 非常高速稳定 非常好 老虎机连续式: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行为反应给与强化;(在教新反应是最为有效)时间式:定时距式: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变时距式: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间隔式:比率式:定比率式: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变比率式: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间隔是强化比连续式强化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末反应率上升,如:学生在期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一点;定比率式对稳定地反应率比较有效,而变比率式对维持稳定的和较高的反应率最为有效;下面是一些强化程式原则:a.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b.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地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地反应优先强化,逐渐转到间隔式强化;c.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的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一开始就要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Ⅸ行为矫正:就是系统地应用先前事件和后果来改变和调节行为,主要通过消退进行。下图总结了行为矫正的整个流程。①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②设立基点行为③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④如有必要,选择惩罚及其标准⑤观察行为并与基点做比较⑥减少强化频率Ⅷ行为的学习1)塑造发展新行为的一种方法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映的方向不断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在塑造行为时有一条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所力所能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能向新的行为延伸,如,学生能在15分钟内解出10到数学题,如果能在12分钟内解出就应当给予强化,但不要求必须在8分钟之内才给予强化,但是,一个能做20题的学生必须做24题时才强化,不能在少于20题时就给予强化;下面是两种行为塑造技术:a.链式塑造: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给予强化;b.逆向链式塑造:就是倒序教授复杂技能;3)社会学习理论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学习不是行为结果的塑造过程,而是更有效的直接学习榜样的过程(1)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等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但强化理论不能令人满意地揭示所有的模仿形式。(2)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一阵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承认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后来的延伸实验证明了榜样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的决定因素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了解的;(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也就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包括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①注意过程: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a.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与自身相似或被认为优秀的榜样b.有依赖性、自身概念水平低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模仿行为c.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的什么行为②保持过程: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及储存③复制过程: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行为选择和组织榜样情景中的要素,进行模仿和了解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行为④动机过程: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a.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b.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的倾向;c.自我强化——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从而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4)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①教学内容中的新技能由教师带头示范②教师的无处不在的榜样作用③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需要教师示范才能表现出来④教师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二)学习的认知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不是受已成习惯所支配的,而是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维特海默,考夫卡,柯勒的黑猩猩问题)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景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思维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而且思维本身具有组织力,能够填补情景的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知觉的组织律。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即S-O-R过程;(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托尔曼通过白鼠走迷津的三个实验提出理论: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非盲目的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③S—RàS—O—R,O代表集体的内部变化④潜伏学习的实验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3)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和知识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过程。这对S-R联结说而言是一种挑战,启迪了后来的认知派学习理论家。但是将知觉经验的重组归于脑的先验本能,则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色彩。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将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是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了解起来,积极的建构其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阶段;2)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包括基本原理还包括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互惠内驱力,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2)结构原则:教师应选择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3)强化原则:适时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环节;(4)程序原则:每门学科都有不同的教学程序,由难有易,教师应选择最佳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3)发现学习观发现法是教学儿童的主要的手段,是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的方法;发现法:不仅限于发现人类未曾知晓的事物的行为,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的步骤:(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得出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核有关材料,并得出相应结论;(6)引导学生应用分析思维的方法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在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作用:(1)鼓励学生又发现的自信心;(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和已有知识之间的了解;(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6)启发学生进行对比;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a.有意义学习的定义: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了解;b.有意义学习的标准:(1)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了解;(2)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了解;c.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外部条件:学习的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2)内部条件: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加以了解的倾向性;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建立了解;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旧知识得到改造;d.认知同化理论与现行组织策略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具体存在三种认知同化机制:(1)下位关系:新学习的内容类书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有两种形式:派生类属:新内容可由已有内容直接派生,或仅仅是命题的例证相关类属:新内容扩展、锈蚀或限定已有命题,使其精确化(2)上位关系:学习了一种可把一系列已有观念类属其下的广义新命题(3)组合关系:同级别的内容互相影响,在相似性中寻求共同的模式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威信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促进类属性的学习;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有陈述性和比较性两种;e.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①接受学习并非教师一味讲解,而是通过教师讲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大量互动。②无论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③接受学习模式在教授知识间的抽象关系时可能更有效,对于具体经验和程序性知识,其他教学模式可能更有效。f.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表征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他们代表什么;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的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与他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如学习“狗”这个字的意义;(2)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的特征,如学习三角形这个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联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另一类是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做概括性陈述,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在命题的学习中,包含了表征的学习;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g.奥苏贝尔反复强调,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是毫无根据的。在他看来,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师讲授教学得法,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机械接受学习;同样,发现学习也并不一定是保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灵丹妙药。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的步骤”,而对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却稀里糊涂,他们也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这并不比机械学习或机械记忆更有意义。任何学习,只要符合上述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此外,需注意的是,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学校的许多学习,往往处于这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将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现成的给与学生的,而是在内化之前,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的内容,发现法首要任务就在于发现,之后便和接受学习一样,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从本质上来说,发现学习知识比接受学习多了发现这一步骤;h.教学原则:(1)逐渐分化原则: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他们逐渐加以分化;下位学习比上位学习容易;(2)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如何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成;整合协调是在有意义学习中发生的人直接后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除上述两种主要原则之外,还有序列组织和巩固这两条原则;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教学阶段应与学习阶段完全对应,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与学习阶段的精确吻合。(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期望事项: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动机。反馈所以有效,是因为反馈能肯定学生的希望;执行控制:决定过程中信息选择和加工方式及操作策略;(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加涅认为每个学习动作都可以分解成顺序的八个阶段学习阶段 内部过程 教学事件1.动机阶段 期望 1激发动机 2告知目标2.领会阶段 注意-选择性知觉 3指导注意3.习得阶段 编码-贮存登记 4刺激回忆 5提供指导4.保持阶段 记忆贮存 5.回忆阶段 提取 6增强保持6.概括阶段 迁移 7促进迁移7.作业阶段 反应 8布置作业提供反馈8.反馈阶段 强化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1)建构主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取向思想渊源: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决定论—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论—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观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认知主义者中有一部分人诸如信息加工的理论家,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他们与行为主义者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虽然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自从七十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也对当代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杜威的经验性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新手-专家研究等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重要的影响。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有人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做了这样的概括:①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学习广泛而灵活的迁移,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四种最主要的取向是: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a.知识观:(1)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和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3)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具体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创造;(4)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其外在形式是通过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b.学习观(1)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外在信息本没有意义,其意义通过学习者的新旧知识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起来的;(3)学习并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还包括由于新旧经验的相互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认知结构的重组;(4)经验背景的不同,导致学习理解的差异,因此沟通和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c.教学观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的过程,而在于激发出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其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建构活动,从而促成知识经验的重组和改造;教学应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运用分析,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并提供适当的帮助,以促进学生自身建构意义和问题的解决;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如知识理解、思维技能)或者情感方面的(如信念态度、自我概念)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这种取向的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原来的认知学习理论(如布鲁纳、奥苏贝尔的理论)有更大的连续性。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表现为同化和顺应的统一:一方面,学习者需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了解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1)激进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控制论专家冯·格拉瑟斯菲尔德。它在皮亚杰思想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①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②认知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而这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激进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只有这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所以它反对僵死的、统一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开发性和弹性。它亦反对一味地灌输知识,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理解知识,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它还强调情境教学,主张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建构知识的真实情境,反对纯粹抽象地授受知识;教师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该理论也有其缺陷:①它认为知识是主体赋予自己的经验流的一种形式,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的经验世界,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完全陷入了自我论,导致认识上的狭隘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完全否定学习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积累的大量宝贵知识,无疑是有害的。②“建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固然是很重要的,但知识是多种类型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种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所需的教学条件是不相同的。陈述性知识便主要靠接受来获得。因而完全否定“传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对的。③它强调课程目标要有一定弹性,但如果把这一观点极端化,反对任何统一的课程目标,则是非常有害的。④它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不同见解,但如果把这一观点极端化,则将陷入彻底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反对任何统一的知识标准。他不仅使学生无法建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牢固的知识结构,而且会使学生滋生浮燥、不踏实的认识态度。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某一角度,我们基本上是可以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的。因此,我们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客观地、认真地去揭示客观世界。(2)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的理论,对理解的生成过程做了深入分析和解释。生成学习过程模式图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的发生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经验,要生成对所知觉到的事物的理解,学习者总是需要与他以前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另外,人脑并不是被动地记录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这也就是说,在生成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选择和注意信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3)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等提出了认知灵活性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斯皮罗等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比较规则和确定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基本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法则或公式,这样的知识叫做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却常常没有这样规则和确定,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做具体分析,建构新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案。这就涉及到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概念的复杂性:在应用知识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知识点)的共同作用,而不是只涉及某一个知识点;②实例间的差异性:在同一类别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同的。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都会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针对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领域的划分,斯皮罗等人认为,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而非年龄)的不同,学习可以分为两阶段: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初级知识获得是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只要求他们在测验中把所学的东西按照接近原样的方式再现出来(如背诵、填空、简单的练习题等),这里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结构良好领域的特征。而高级知识获得则与此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在初级知识获得阶段,传统的教学策略是比较有效的,比如在讲解知识时把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学习普遍性的规则,强调标准答案,通过有反馈的练习来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等等。但传统教学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它混淆了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到了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比如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个的阶段处理,以及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了解,等等。必要的简单化对教学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过于简单化则会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和僵化,这正是妨碍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广泛而灵活的迁移的主要原因。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学习者开始涉及到大量的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为基础,着眼于知识的综合了解和灵活变通,面对复杂多变的任务情境,灵活地对理解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乔纳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获得的三阶段,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还缺少可以直接迁移的关于某领域的知识,这时的理解多靠简单的字面编码。在教学中,此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其中包括大量的通过练习和反馈而熟练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开始涉及到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学徒式的引导而进行。学习者要解决具体领域的情境性问题必须掌握高级的知识。在专门知识学习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则更加复杂和丰富,这时,学习者已有大量的图式化的模式,而且其间已建立了丰富的了解,因而可以灵活地对问题进行表征。结构良好领域结构不良领域复杂(elaborate)结构以概念技能为基础以知识为基础图式化的模式字面编码相互了解的知识练习学徒关系经验反馈引导知识获得三阶段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或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这种教学强调,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一般地如何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了解起来。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文化互动更加重要。这种建构主义主要是在维果斯基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当代科学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的影响。(1)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后来的列昂节夫更系统地提出了活动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其核心特征是人能够利用符号工具——不仅用符号工具完成相互之间的交流,而且用符号工具指引、掌握自己的心理过程,即用语言进行思维。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维果斯基分析了在内化过程中的两种知识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的知识,它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高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概括,从而形成更明确的意义理解,更有意识地加以应用。而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可以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比如,在物理教学中,中学生接触到教材中描述的“电流”、“电压”等较抽象的概念(自上而下的知识),同时他们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很多关于电现象的直接经验(自下而上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了解和利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形成对抽象概念的具体理解,使这些概念变得更生动、更真切;同时使自己的直接经验更明确、更概括。概念和理解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过程,学习者已经达到的概括性理解会参与到之后的思维活动中,成为达到更高的理解水平的基础。在维果斯基的基础上,列昂节夫进一步强调了活动在内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活动是这种内化过程的桥梁。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对象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感性实践过程。人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形成关于世界的知识;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活动和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在活动时获得知识理解,这些理解又影响我们的活动,活动进而又改变我们的理解,如此循环。(2)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情境性认知和情境性学习观念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有关于学习实质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强调日常认知、真实性任务和情境性学徒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些学习观念对教学设计特别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下面是与情境性学习相关的一些理论。1)情境性认知学习与教学情境性学习理论的论断是: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情境性教学是情境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习应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即进行情境性学习。情境性学习的具体特征可以归纳为:①真实任务情境;②情境化的过程;③真正的互动合作;④情境化的评价。2)分布式认知理论与情境性认知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分布式认知。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例如,笔算比心算相对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在笔算中,个体能够将心算过程中的中间结果通过纸笔暂存于外部环境,减小了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在笔算过程中,认知分布在个体头脑与外部环境之中。分布式认知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根据分布式认知的理论,人们提出了分布式学习的概念。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这一概念强调,学习是在学习共同体的个体之间分布完成的。这对合作学习、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3)认知学徒制认知学徒制就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比如,在手工作坊(如木工、铁匠)中小徒弟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任务是真实的,环境是真实的,知识技艺是蕴涵在真实活动之中的,徒弟学到的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小徒弟在手工作坊之中经历了一个合法边缘参与的过程,从最初的打杂开始,逐渐参与更高级的任务,获得高级的技能,从初学者或新手变成一个专家或是老手,从一个实践共同体的边缘进入到中心,进行更核心的参与。4)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该课题组根据这种模式设计了一种录像教材,被称作贾斯帕问题解决系列。(3)支架式教学支架性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如数学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等),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根据教学中支架是否具有互动功能,可以将支架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互动式与非互动式的,其中互动式的包括:①教师示范。②出声思维。③提出问题。非互动式的则包括:①改变教材。②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②探索。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③独立探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与以前所谈的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四)学习的人本理论1)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在人本主义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中,罗杰斯当推首位。他将其“患者为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⑴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罗杰斯的教育理想是要培养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⑵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罗杰斯提倡让学生自由学习,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⑶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学习。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有三种,即,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①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它肯定人的情感、情绪和感情的重要性,坚持课程从“面向完整的学生”这一立场出发,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②价值教育学校要将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各科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养成健全人格。③创造性培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启发就是人本主义教学的重点。④经验的学习主观的意识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根源,侧重个别化和主观的认知,因而在教学上重视经验的学习,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人知觉改变的历程,所以教材内容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四.学习动机(一)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1)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的类型(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进行划分: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错误的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进行划分: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此类动机作用效果明显,但稳定性较差;远景的间接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的前途相连的,此类动机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进行划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4)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而具体动机则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此类动机大多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业成败或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此类动机主要受外界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也叫情境动机;(5)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要求系统的陈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类似于一种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能力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类似于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将工作做好的需要;3)学习动机的作用(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使其朝向具体目标;(2)使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4)提高信息加工水平;(5)决定何种学习结果可以受到强化;(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的产生,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了解;强化可以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发生的可能性;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失需要,理解和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成长需要;其中确实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而成长需要使我们生活得更好,马斯洛认为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因此,一般来说,在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没有感到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因此,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应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去追求较高的目标;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建立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的,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和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个体成就动机强度是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诱因值三者的共同决定的:成就需要:是指个体追求成功的稳定的倾向(M);期望: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个体成功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感和满足感(I);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时所带来的满足感越强,因此P与I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即I=1-P;而个体追求成功存在两种倾向,一个是力求成功的倾向:;另一个是避免失败的倾向:;因此;一般而言,成功可能性为50%的任务是人们最可能选择的;(2)归因理论(韦纳):提出动机归因的三个纬度,控制点,可控性和稳定性;控制点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可控性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稳定性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例如:能力是内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运气是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努力是内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韦纳认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与过去结果不同时,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运气,努力;当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时,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比如,能力,难度等;另外,韦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将成功归因为内部原因,则会产生自豪,满意等体验,当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则会沮丧,愧疚;(3)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该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的;认为人们对能力存在两种不同的内隐观点,一种是能力增长观;另一种是能力实体观;能力增长观的认为能力是可变的,随学习的进展可以提高;而能力实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随学习发生改变;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能力;(4)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其中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并将强化区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替代强化:是通过一定的榜样或他人的行为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自我强化: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监督,从而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但班杜拉认为,学习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认识到了行为和强化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对下一强化的期待,这里的期待就是先行因素,但这里的期待是效能期待而不是结果期待;结果期待:个体对某一行为会导致的某一结果的期待;效能期待: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有意识的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目标为动机,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2)设置明确的目标和达到方法,要给学生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3)设置榜样,已通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利用学生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善于在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将其他活动上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上来;(5)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由于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2)学习动机的激发(1)坚持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教师应当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新颖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意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由于单单使用外部动机或内部动机没有足够的力量,就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补充;(3)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4)正确使用考试,竞赛,评价,运用考试时应当将考试视为个体努力程度的标志而不是能力衡量的标准;适当开展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并适当的表扬可以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5)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要考虑学生的个别特点;(6)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知道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成绩,有利于激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五.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1)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新活动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类型(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零迁移: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小区物业承包合同示例
- 2024系统开发合同
- 2024年餐厅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分期付款购买合同
- 文化节庆活动赞助协议
- 2025年会计专业考试高级会计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排水箱涵劳务分包合同2024年
- 城市管道天然气特许经营合同
- 抚养权变更协议模板2024年
- 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书样本
-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课件(2022年春整理)
- 小学体育水平一《走与游戏》教学设计
- 秋日私语(完整精确版)克莱德曼(原版)钢琴双手简谱 钢琴谱
- 办公室室内装修工程技术规范
- 盐酸安全知识培训
- 万盛关于成立医疗设备公司组建方案(参考模板)
- 消防安全巡查记录台帐(共2页)
- 科技特派员工作调研报告
- 中波广播发送系统概述
- 县疾控中心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 急性心肌梗死精美PPt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