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1_第1页
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1_第2页
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1_第3页
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1_第4页
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初中历史教案1一、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二、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三、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老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开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答复正确的根底上,老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开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一〕东周的开展阶段和主要特征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春秋五霸1、诸侯争霸的本质老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收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王室直接收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人口众多,资丰富。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减少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p,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在学生看对照表的根底上,老师提问:诸侯争霸的本质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说出外表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老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展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领袖—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本质。2、春秋五霸在分析^p原因的根底上,老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展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成认他的领袖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3、齐桓公称霸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可以首先称霸?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____。⑵齐桓公擅长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开展消费,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开展齐国权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开展自己的权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到达了顶峰。4、晋楚争霸在阅读教材之后,老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一样之处?估计学生可以答复出城濮之战。老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一样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展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老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5、争霸战争的作用老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答复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答复的不会很到位,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场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老师进展总结发言。〔三〕战国七雄老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老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老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答复的根底上,老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老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详细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初中历史教案2【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____;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考虑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才能;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才能;通过诗歌理解几位大诗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p唐朝____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才能和初步分析^p问题的才能;通过对唐朝诗歌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根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修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二、新课讲授目的导学一:经济的繁荣1.史料解读。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开展的表现。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消费技术不断改良;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消费程度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3)商业:商业非常繁荣,水陆交通兴旺,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阔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材料三:在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根底;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翻开了开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家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乌廷玉《隋唐史话》2.老师讲述:吐蕃族的根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____的祖先。)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开展消费、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答案提示:(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开展。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____和民族交融的表现。答案提示:(1)政策:开通的____。(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开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亲密。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护,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目的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图片展示。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拟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目的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2.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2)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____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提醒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3.史料解读。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学生分组朗读材料中的诗句并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群众欢送。初中历史教案3【三维目的】1.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根本脉络;描绘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幅员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p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开展的观点分析^p历史现象的才能;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才能;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3.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重、难点】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2.建构知识──合作探究;3.深化主题──反思总结。【课时数】1课时【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罗马是怎样兴起和开展的吗?提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的魅力。设计意图:介结合熟知的谚语引出所学内容,引起学生好奇心,也为之后学习罗马帝国的开展做铺垫。【教学过程】一、罗马城邦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p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提示:公元8世纪——罗马文明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公布成文法;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____。1453年——东罗马帝国____老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理解三次布匿战争。提示: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4.老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防止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初中历史教案4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____;楚汉之争及其后果。2.才能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p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p战争胜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法:阅读指导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吞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二、新课探究: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学生考虑: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话题:秦的暴政表如今哪些方面?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老师引导)搜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秦的暴政表如今: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3、学生自主思索: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老师引导学生分析^p).(媒体显示)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初中历史教案5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忆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答复以下问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____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好;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心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回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火烧圆明园老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巧,组织学生看、说、议。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老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露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燃烧罪证)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1)——[4];(2)——[1];(3)——[2];(4)——[3]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考虑答复: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____政府和外国的侵略权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入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____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如时间答应,稳固小结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2、布置作业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初中历史教案6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立获得的主要成就和____第一部宪法的公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p其合理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才能和归纳分析^p才能。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本钱课内容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五”方案的提早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相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立方面“____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____第一部宪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已经根本形成。教学重点:“一五”方案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公布。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下根底知识: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根本任务。第一个五年方案期间经济建立获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公布。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方案工业交通建立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方案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获得的宏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才能;引导学生考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才能以及综合分析^p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方案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场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相貌,向社会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公布,标志我国社会民主政治体制的根本形成。学时重点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根本任务、第一个五年方案工业交通建立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公布等问题。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根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展工业化建立;二是知道1954年公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根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开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根底;相应地开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立人才。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学时难点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如今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考虑“____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在学生答复根底上老师小结:国民党在败退____后留给中国____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中国,一穷二白。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____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消费超过历史程度,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兴旺国家,就是同样开展中国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场面呢。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五”方案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1953年,我国政府开场组织编制“一五”方案,目的是为了有方案地进展社会建立,开展国民经济。“一五”方案到1957年完毕。师:“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①集中主要力量开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根底;②相应地开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立人才。“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开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开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在学生答复根底上老师小结:“一五”方案开场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程度,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拟》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历,选择了一条优先开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第一个五年方案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表达在哪些方面。(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根底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早开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消费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消费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方案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场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相貌,并向社会工业化迈进。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方案工业交通建立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习交通建立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____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绘了武汉长江的宏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开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亲密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络,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工程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工程,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根底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开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如今看来确实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立得更加美妙。师:随着经济建立的开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立也在加紧进展。详细表现是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请同学结合课文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由毛____主持,全国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还是第一次,它充分表达出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文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生:《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师:当时,____虽然被,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利,保证社会____和建立的顺利进展。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公布,完毕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____和建立的顺利进展。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类型的宪法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局部和引文内容。师:宪法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这部宪法是社会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四、问题探究动脑筋:你怎样看第一个五年方案期间所获得的建立成就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及《第一个五年方案工业交通建立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获得的建立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开展地看。小女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如今看来确实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发愤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立得更加美妙。练一练:列举出第一个五年方案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立成就(书读课本,找出答案。)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2.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初中历史教案7教学目的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____,东周的建立。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p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p问题的才能。老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p,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开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开展之所以迅速开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教学建议知识分析^p商朝最后的商纣王____,引起人民的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教法建议难点打破:指导学生阅读等级制度并且用图示法将其内容描绘出来,学生通过简单图表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重点打破:指导学生答复“为什么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学生使用比照的方法来分析^p问题。对学生开展的影响通过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____原因的分析^p,使学生认识朝代更迭并能将其放置在历史开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提醒朝代变迁的原因。武王伐纣武王伐纣是重点。因为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讲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商的____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是另一个重点。因为这种制度正是西周奴隶制进一步开展在政治上的表现。而且这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分封制分封制是本课难点。分封的原因,诸侯国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关系相对复杂,而且学生接触较少,不易理解。教学设计例如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惹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p为主,老师引导为辅。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建议老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但凡违犯历史开展潮流、违犯人民意志施行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p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开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辛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3、武王伐纣老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拟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展分析^p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开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对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结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开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开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老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根底。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可以答复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稳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展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阔的奴隶制国家。3、奴隶制经济的开展⑴农业的进一步开展⑵手工业的开展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拟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开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开展后,老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开展是建立在广阔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根底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二、国人和西周____1.国人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根底上,进展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对西周的影响。2.西周____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3.东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老师结合西周、东周详细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根底。初中历史教案8教学目的掌握: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与南方经济开展的原因。理解: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认识: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开展的重大奉献。教学重难点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的描绘(老师解释: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今天,江南比北方兴旺。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场、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的开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二)、展示学习目的大屏幕展示目的(学生读目的),老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二、先学(13分钟)(一)自学教材(8分钟)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的,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局部的学习任务。好,开场!1、西晋建立的时间、统一全国的时间、____的时间?2、内迁“五胡”的名称?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3、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建立名族?4、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二)自学检测(3分钟)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2、.淝水之战的双方是A前秦和西晋B东晋和宋C前秦和东晋D宋和前秦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以下哪次战役有关()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三)我的疑惑(2分钟)过渡语:小组长带着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局部,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三、后教(22分钟)(一)老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局部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1.老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钟)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要求:1.个人独立考虑,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合作探究题目分两局部,一局部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助解决。第二局部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展交流,分组分题目进展课堂展示,老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展精讲点拨。初中历史教案9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局部: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汉朝对外交往充分表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浸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讨论,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效劳。二、学生情况分析^p:在网络迅速开展的今天,学生已经可以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拟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拟模糊。三、本课目的: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的1、知识目的: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道路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2、才能目的:(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效劳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别人合作的意识。(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道路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才能。(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才能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才能。3、情感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开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奉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讨论和今昔比照,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四、本课重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五、本课难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六、教学方法设计: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快乐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获得较好效果。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步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初中历史教案10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两汉兴衰的根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根本史实。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再现、自学概括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考虑;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的才能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的根本观点分析^p问题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场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与开展过程具备初步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在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中开场。师:为什么我们的华夏族会改称“汉族”?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我们的语言被称作“汉语”?中国文字又被称为“汉字”。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实际上这一切都跟汉朝有亲密关系,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速开展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声威高。正因为汉朝的强大,不仅影响到世界,而且对中国后来的开展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很多同中国有关的称呼被冠以“汉”字而固定下来。)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理解汉朝的强盛情况。(三)讲授新课: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展示史料: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授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汉书·王吉传》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天人三策》。引出探究问题一:你认为“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汉武帝在位时期如何实现汉朝的大一统的?学生讨论后发言,老师总结:这里所说的“大一统”不仅仅指领土的统一,它还包括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展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答复工“汉武帝在位时期如何实现汉朝的大一统的?”并理解什么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后老师可归纳以下几点并板书:(1)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权力(3)军事:北击匈奴,稳固边疆(4)经济:统一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第3、第4点在后面的第13、第14课会祥细学习)课堂练习1、2题,由一个小组作答,分值可由老师决定。老师小结:这种大一统场面是在汉武帝时期实现的,我们一起通过一个片断理解一些汉武帝。2.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展示“汉武帝”视频材料引出。探究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实现这个大一统场面?(对于本问题估计同学们发言会比拟踊跃,可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引导学生将实现大一统的条件归纳为两大类: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汉武帝本身的雄才大概,擅长用人。客观条件、物质根底:汉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朝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场面;小结:这人问题提醒我们,分析^p问题要注意全面,要注意多角度考虑问题。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汉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朝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场面的详细情况。3.文景之治:展示史料: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卷15材料三: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引出探究问题三:材料二、三描绘的是怎样的社会状况,这种状况与材料一所描绘的社会状况相比,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是由汉朝政府推行的哪些详细措施来实现的)?学生讨论活动后各抒己见,老师总结:良好场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文帝景帝时期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开展农业消费的措施,详细措施有:(1)轻徭薄赋;(2)奖励农桑;(3)提倡节省;(4)重视以德化民。课堂练习3、4题(由没能选题的小组作答,分值由老师决定)课堂小结:本节课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缩影把我们带到了几千年前的繁荣安定的社会,围绕“繁荣安定的社会场面”这个中心,我们也知道了:这个繁荣安定的社会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可以实现?这个繁荣安定的社会不仅仅影响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到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它同样影响到中国社会将来开展,影响到我们今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学如何会全面分析^p问题,客观辩证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初中历史教案11一、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消费开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②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二、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开展;宋代手工业的开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开展的主要成就,分析^p经济开展的原因,进步学生理解分析^p问题的才能。②分析^p宋朝社会消费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开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③通过比拟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开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拟分析^p的才能。④分析^p宋代农工商业开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才能。〔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开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才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间隔,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③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消费力的极大开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消费开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四、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开展1、宋代农业的开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五、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老师辅导。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时期,经济重心已从()流域转移到()流域。()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2、宋朝时,创造了新农具“”,还出现了()。原产越南的()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3、宋朝时,()在南方逐渐普及,()成为著名的瓷都。()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4、()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和()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身份相对自由,()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初中历史教案12一、教材分析^p本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族。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起到重大的作用,本课涉及到了元朝的政治、经济、____等内容。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本课承上启下,讲述了元朝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完毕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明清的经济、政治和____的开展奠定了及其重要的根底。二、学情分析^p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都很高,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学生更加的容易掌握知识,本课的内容宽广、丰富。一些史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触到,老师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讲解,更利于学生的知识接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p才能和归纳才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才能。三、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理解蒙古国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2、掌握元朝的建立和元朝的政治以及经济的开展3、掌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民族交融的史实。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才能。2、通过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和前代民族交融的根底实现的。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2、通过学习。理解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体现了高尚的气节。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2、行省制度和民族交融教学难点:1、行省制度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图片讲授法、探究法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宋朝时期,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在南宋时期,金与南宋议和后,这两个王朝都有了哪些开展,在他妈相争的同时,哪个民族在默默的兴起。(蒙古族)这支民族建立起什么政权,(蒙古国)是的,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新课——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共同来理解这支民族。(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1、早期的蒙古草原处于哪一种社会场面,你能用一段史料对其评价吗?(引导学生进展归纳)⑴时间:12世纪⑵社会场面:混乱不已⑶史料“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辛福,只有互相杀伐”。过渡:蒙古族的这种情况最后,最后由谁解决了。这个人是谁?2、(出示人物图片)右图上的人物是?他属于哪一个民族?⑴人物:铁木真⑵民族:蒙古族3、他的出现,使蒙古族的社会场面发生怎样的改变?成吉思汗又是为何被称“一代天骄”的?⑴社会场面:长期混战场面完毕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4、铁木真领着军队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又是如何被称为“成吉思汗”的?⑴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⑵尊称“成吉思汗”过渡: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并没有统一全国,那么在他去世后,蒙古族有没有统一全国呢?()(二)、忽必烈建立元朝1、“成吉思汗”过世后,相继灭了哪些朝代?⑴西夏、金2、(图片展示)西夏和金的____,对于南宋而言,起到什么作用?⑴形成了“包围之势”3、1271年,谁建立了元朝,定都于?⑴忽必烈⑵定都:大都4、(图片展示)忽必烈即位后,与哪一年起兵灭宋?结果如何?⑴1276年起兵灭宋⑵结果:全国统一过渡:1276年,南宋____,元朝统一全国。那么,在灭宋时,南宋曾出现哪些抗元大将?5、在抗元的将领中,谁最为有名?⑴文天祥6、文天祥在抗元中,表达了哪些精神?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7、文天祥被俘后,曾在狱中写下哪一首后世流传的著名诗句?⑴《过零丁洋》⑵《诗句展示》引导学生朗读诗句8、考虑:元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的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仰,这是为什么?过渡:元朝统一全国后,元世祖是如何去管理这偌大的疆域?9、元世祖为稳固统治,在哪些方面加强管理?⑴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政治10、为加强管理,元世祖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⑴农业①制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的种植。11、(材料一展示)问:材料一中,表达了元世祖什么思想?其主要表如今哪些方面?⑴思想: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开展⑵表现:①制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的种植。过渡:为了加强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开展,元世祖还采取哪一措施?(交通运输)12、为了促进经济开展,元世祖下令开通了哪些交通道路?目的是?⑴目的:为便利南粮北运⑵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两段新运河,开拓了海运13、(材料二展示)问:隋朝运河和元朝的运河,有哪些不同,元朝还开通了哪条运输道路,共同作用是?⑴不同之处①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初中历史教案13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掌握农村____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展社会改造的过程和意义。3.掌握对资本工商业进展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p其原因。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p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和比拟才能。过程与方法:1.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形式,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到达学习历史的目的。2.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3.施行探究性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根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到社会的改变,确立了社会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的优越性。2.理解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制度。认识在过渡时期我重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条合适中国国情的社会改造的道路。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成,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消费合作社,资本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本质,是消费资料所有制的深入社会变革,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不好理解。举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及操作方法。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讲授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资料。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____后我国农村经济〔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文字〕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展改造。二、公私合营1.对资本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2.公私合营解释含义〔体会事例〕3.三大改造的意义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活动2【练习】练习稳固小结:1.完成教材P25练一练〔选C〕2.根据P25“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展调查。初中历史教案14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知道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显著比照中知道是改革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变化,进步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p比照的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放成龙从小到大照片,请学生发现照片之间的区别和变化。老师小结:你们想理解成龙小时候到如今这期间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变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二)讲授新课1、服饰的变化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图片,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特点,并进展比照。老师总结:改革开放前颜色非常单调、单一,改革开放后名牌服装争奇斗艳,而且服装不但成为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