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试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过关_第1页
2016试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过关_第2页
2016试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过关_第3页
2016试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过关_第4页
2016试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过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向光性:在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

方向生长的现象。

2.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单侧光光源单侧光弯向光源不生长不弯曲直立生长弯曲光源伸长区背光面(2)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图示结论及分析詹森①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

________________;②胚芽鞘尖端和下面部分之间插入琼脂片+单侧光→______________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

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不生长,也不弯曲弯向光源生长可以透过拜尔①切取胚芽鞘尖端移至左侧+黑暗→

;②切取胚芽鞘尖端移至右侧+黑暗→向左弯曲生长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向右弯曲生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3)温特实验Ⅰ实验组①处理:把

的琼脂块放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②现象:胚芽鞘会

生长。放置过燕麦尖端朝对侧弯曲Ⅱ对照组①处理:把

的琼脂块放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②现象:胚芽鞘

。Ⅲ结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

,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

。(4)1934年,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

(IAA)。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既不生长也不弯曲一种化学物质生长素吲哚乙酸3.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部位运送到

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产生作用有机物考点二分析植物向光性及生长素的运输1.植物向光性(1)四周均匀光照或无光:尖端产生生长素→均匀极性运输→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分布均匀→生长均匀→直立生长。(2)单侧光→尖端→影响生长素运输→可见向光性产生的

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

小结归纳

研究生长素的常见人工实验方法(1)暗盒开孔类(2)云母片插入法(3)切割移植类(4)锡纸遮盖类(5)旋转类(6)幼苗横置类(7)失重类(1)暗盒开孔类(2)云母片插入法(3)切割移植类(4)锡纸遮盖类(5)旋转类(5)旋转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生长③向小孔生长④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6)幼苗横置类(7)失重类

幼苗移到太空后,其向光性仍保留,但失去了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的负向重力性。要点归纳1.合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转变而来。Ⅰ.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从①运到②。Ⅱ.在幼根中重力作用使生长素从③运到④,幼茎中使生长素从⑤运到⑥。Ⅲ.离心力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从⑦运到⑧。 (2)纵向运输 ①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如图:②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①极性运输方向不会随植物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②极性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需要消耗ATP,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1)条件:需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需消耗ATP。极性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3.生长素的分布(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生长点>老根。特别提醒

(1)极性运输的方向不会随植物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生长素产生旺盛部位≠分布最多部位,如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可源源不断地运往侧芽部位,从而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分布较多。(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2)发挥作用部位——尖端下面一段。(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4)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5)弯曲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6)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地心引力或人为因素等。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要点归纳1.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生长素不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而是作为一种调节物质为细胞传递一种调节信息,调节靶细胞或靶器官移植的代谢活动,使原有代谢活动增强或减弱。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2)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需求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由图知:敏感程度:根>芽>茎

4.顶端优势——两重性的体现(1)分析顶芽:因生长素浓度较低,优先生长(体现低浓度促进生长)。侧芽:因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体现高浓度抑制作用)。(2)应用:棉花摘心,解除顶端优势,促进多开花多结果。

5.生长素类似物 (1)实例:如α-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等。 (2)概念:具有与IAA相类似的生理效应的物质,称为生长素类似物。 (3)作用: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籽果实、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等。要点归纳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四章种群和群落要点归纳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个/m2、km2、m3)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鲫鱼的数量、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一、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很高种群密度一般种群密度较高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取样调查)估算方法: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逐个计数要点归纳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多用于植物)记数方法——蒲公英——其他植物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标志重捕法:(用于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总体密度。计算公式: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①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增长型年龄组成老年成年幼年出生率>死亡率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出生率=死亡率稳定型年龄组成老年成年幼年③衰退型:特点是老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少。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出生率<死亡率衰退型年龄组成老年成年幼年(3)年龄组成的意义: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预测变化趋势直接影响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密度大小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小结数学问题假设数学检验修正“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

λt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食物充足空间充裕环境适宜没有敌害资源无限指数生长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J”增长的数学模型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就会加剧;捕食者增加。当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阶段时,种群数量就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K=375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讨论: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思考:(1)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环境阻力代表自然选择的作用。第3节群落的结构要点归纳要点归纳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要点归纳自主预习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彻底消灭初生演替基本保留次生演替速度方向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条例要点归纳1.群落演替的理解

(1)特点①演替的群落组成上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②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③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2.群落演替的类型(1)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2)两种类型的比较。生态系统的结构自主预习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统一整体无机环境生物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复杂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产者初要点归纳要点归纳(4)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各种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还包括蚯蚓、蜣螂等一些腐生性动物。(5)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要点归纳2.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高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2)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5.2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自主预习输入传递转化散失太阳单向传递逐级递减10%~20%单位时间低到高能量金字塔人工生态系统最有效合理调整持续高效有益要点归纳1.能量源头: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3.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是以物质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一主渠道而向前传递的。在这一过程中,能量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assimilation)是生物新陈代谢当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因为是把食物中的物质元素存入身体里面,故谓“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中重要的过程。同化量=摄入上一营养级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与能量传递效率有关的计算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本级同化量一般在10%-20%之间要点归纳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自主预习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无机环境二氧化碳全球性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向双向同时进行的能量的载体动力循环往返要点归纳要点归纳物理过程无机环境生物物质化学特殊行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生物的种间稳定农产品畜产品有害动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一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或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_____,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保持恢复能力什么是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

。自我调节能力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