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范大学教案课程名称:古代文化史课程类型:√□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学时:34学分:2授课教师:授课班级:09110201、授课学期: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材名称:中国古代文化史参考资料:1.中国古代文化史稿2。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3。中国古代文化史精要2012年2月20日【赏析】ﻫ无疑,该阙词章与白氏《长恨歌》皆涉及唐玄宗和杨玉环那段毁誉参半的爱情故事。ﻫ站在政治的角度,李隆基荒淫废国。从感情的意义上来看,虽然唐玄宗迫于三军众怒,无奈将杨贵妃赐死马嵬坡,从此生死诀别、阴阳永隔,唐玄宗却始终信守当初七夕夜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用情深远的爱情故事,试问谁人不动容?
当然,我们已无法考证这段真挚爱情故事是否属实,权且和纳兰一样,首先肯定这段风流佳话。ﻫ纳兰此词以一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锦衣郎。起句非常新奇,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那种若即若离的美好。然后描绘变心的人往往指责满怀痴情却无端被弃的一方首先变心,失恋女子的爱恨情殇可见一斑。最后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情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ﻫ转一小文,道其中意境,共赏:人生若如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这句词,极尽婉转伤感之韵味,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人生种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仿佛因这一句而涌上心头,叫人感慨万千。
初见,爱恨情愁的开始。刚登场的意气风发,初相遇的情不自禁,都只开了个头。大好河山似锦前程,要怎样去指点激扬?偶然遇见或刻意安排,将有怎样一段波澜不惊或铭心刻骨的故事?未知的前方是若隐若现的风景,充满期待和不期而遇的惊喜。ﻫ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惊鸿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丽画面,一切都将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ﻫ果真如此,又怎么会悲画扇呢?但流光容易把人抛,又岂止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谁能抵挡光阴的利箭?华年易逝,姹紫嫣红只付与了断井残垣,刻骨铭心只能只归了风轻云淡,相看两不厌产生了审美疲劳,卿卿我我变成了相顾无言。春风十里后来却是冷月无声,雄姿英发后来只能遥想当年,仙葩美玉后来成了水月镜花。
初见时人面桃花的惊艳,来年却是物是人非的落寞。长生殿里的信誓旦旦,却变成了马鬼坡前的“江山情重美人轻”。初见时回眸一笑的百媚,已变成此恨绵绵的哀怨,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隔了江山。朱丽叶与罗密欧一见倾心,却得知他是仇家之子,惊问:“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他们之间,隔了生死。《罗马假日》里的公主和记者浪漫邂逅而相恋,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各自的世界,再见时只能恪守身份默默无言,他们之间,隔了世俗。《半生缘》里,曼桢和世钧18年后重逢,都知道再也回不到从前,他们之间,隔了流年.《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译文ﻫ如果相爱永远像初识,
就不会出现婕妤怨秋扇的旧事。
当薄情郎轻易变心时,ﻫ男女的感情中本来就会出现这类事。ﻫ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ﻫ却难熬栈道雨声铃声声声怨.
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
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
ﻫ【我们一生中要珍惜的5个人】1、一辈子守候在你身边的人:父母;2、总喜欢和你争嘴抢东西,但却默默地爱护着你,你们有最亲密的关系:手足;3、他是你最甜蜜的负荷:恋人;4、无处不在,关心你给你帮助的人:朋友;5、在人生道路中渐渐学会释然,懂得感恩,真诚待人的人:自己。小品文为散文品种之一,其特点为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小品文在中国盛行于明清,如袁宏道的《西湖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在现代中国,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到了30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极一时,多样竞荣,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
所谓的小品文论争,指的就是1934年中国文坛围绕围绕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的内容、写法和价值、倾向等所展开的热烈讨论。在这场论争中,林语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HYPERLINK”"\l”_ftn1”\o""[1],这种主张受到许多人的批评,如鲁迅等人,反对把小品文当作“小摆设”,强调它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反应和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功能HYPERLINK”"\l"_ftn2”\o””[2]。
普遍以来,学者都认为分析这次文学论争,首先要分析的就是其时代背景,并强调林语堂在三十年代中国的腥风血雨中提“幽默”提“闲适”原本就是不合时宜的.谈到林语堂,免不了那几句——“编者的兴味‘窄’,因此所登载的文章,慢慢地便有转到‘游戏'的方面去。”HYPERLINK"”\l"_ftn4"\o"”[4]。对于那些黑暗与奸险,卑鄙与下作,他则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样的选择,在左翼作家看来就是逃避、就成了不可饶恕的懦夫行为.为什么?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其实就文学革命的立场而言,林语堂的小品文是完全符合其精神的.关于这一点,鲁迅自己也承认了-—“……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HYPERLINK""\l"_ftn5”\o”"[5]"但时代的要求最终还是把当年的文学革命家变成了革命文学家,文学革命所批判的“文以载道"到了三十年代又以另一种方式被大力肯定起来.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国难当头,文学家的确应该跳出文学纯粹的审美功能,转而利用其教化作用“医治人们的心灵”。在那个年代,社会对于文学的现实功利功能的需求远远超出其审美功能。
我们都知道,一旦政治力量完全掌控了文学,就很难诞生好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虽然没有被哪一股政治力量左右,但整个文坛上下都是出于服务政治需要这一目的(抨击封建思想、宣扬民主思想等)而创作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多少是影响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本身的审美效果的。在这种主流下,林语堂的作品政治意味不那么明显,这使得他无疑成为了一个异端。在这场论争中站在他的阵营中的文学家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虽然有周作人、康嗣群等人,但与庞大的左翼作家群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其实从这场论争一开始,舆论倾向便是呈一边倒趋势的。
但是,倘若不从文学的功利功能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文学的审美功能的角度出发呢?林语堂的作品无疑是“幽默”的、“性灵"的、“闲适”的,这是现代许多学者的共识。但是无奈他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而那个时代需要的是鲁迅,不是林语堂.这注定了林语堂只能是非主流的,也注定了这场审美与功利碰撞的结果。
需要重视的是,如若文学要发展,那么便必须保留主流与支流并存的局面。所以,这场文学论争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胜负二字可以囊括的,而是体现了文学的审美与功利功能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势态,于矛盾中共谋发展这一真理。授课时间:2012年2月24、2012年3月2日本课程教堂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酒文化、中国古代婚姻、古代年龄称谓、古代人姓名及避讳制度、中国天文历法、文字的起源与演变、古代的民间神鬼信仰、科举制度古代的法律制度。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四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酒文化[教学目标]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酒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古代节日二、酒的产生和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讲授与观看视频,借助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以比较古今节日风俗异同为切入点导入2、教学内容:一、古代节日二、酒的产生和发展三、酒器、酒具的使用四、酒的别称五、酒与礼仪风俗六、酒与政治七、酒与文学、文人八、酒趣3、本章小结: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民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而酒不仅是自我个性得以彰显的载体,亦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元素。4、作业布置:1、试分析中国古代节日民俗的嬗变?2、请写出两首古代咏酒诗?[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3月9日、2012年3月16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四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中国古代婚姻[教学目标]熟悉中国古代婚姻形态、婚姻礼制、婚姻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古代婚姻形态、婚姻礼制、[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观看视频,借助多媒体[教学时数]四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由当代人婚姻的存在形态与特点为切入点导入2、教学内容:古代婚姻形态、婚姻礼制、婚姻特点3、本章小结:中国古代婚姻形态大体经历杂婚、血族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个体婚这样几种的形态,不同的婚姻形态与社会经济、政治均存有密切的联系。4、作业布置:请你谈谈对个体婚的理解?[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二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古代年龄称谓[教学目标]熟悉古人年龄称谓[教学重点和难点]古人幼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老年时期年龄称谓[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以询问学生的年龄、长辈年龄为切入点导入2、教学内容:古人出生时期年龄称谓、古人幼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少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成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壮年时期年龄称谓、古人老年时期年龄称谓3、本章小结:年龄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增长,在古代这些不同时期的年龄拥有不同的称谓,绝非今日统言之幼年、少年、青年、老年4、作业布置:1、依据所学,请标出下列称谓所属年龄[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二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古代人姓名及避讳制度[教学目标]熟悉古人姓与氏、古人的称呼、避讳制度产生的时间、避讳的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古人的称呼、避讳的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由今日人们的姓名、文人的笔名及避讳在今日的遗存为切入点导入2、教学内容:一、古代的姓与氏二、古人的称呼三、避讳制度的分类、四、避讳的规则五、避讳的方式3、本章小结: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4、作业布置:1、请你谈谈避讳的几种方式及避讳在今日的遗存?[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4月6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四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中国天文历法[教学目标]简单了解古代的天文历法相关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关于天文二、关于历法[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由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讲起2、教学内容:一、关于天文二、关于历法三、关于乐律3、本章小结:中国古代,合天文历法为一事,历法以天象为依据,历法属于实用天文学的重要内容。4、作业布置:请说出何为四象,何为分野?[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4月20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四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教学目标]熟悉文字起源与演变的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以辨别缩写板书中甲骨文为切入点2、教学内容:一、汉字起源几种说法二、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3、本章小结: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其演变过程可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4、作业布置:1、请分别用楷书、行书、篆书三体文字写出自己的名字?[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5月4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进程]:共用四课时讲完本章内容[授课题目]古代的民间神鬼信仰[教学目标]熟悉古代的民间神鬼信仰[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人神、人鬼信仰[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由今日人们的宗教信仰为切入点谈及古人的神鬼信仰2、教学内容:一、神鬼信仰的分类二、人神、人鬼信仰三、社会神信仰3、本章小结:由自然崇拜而演化成的自然神,由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而演化成的人神、人鬼,由社会力量崇拜而演化成的社会神。4、作业布置:试比较中西方文化中龙形象的异同?[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5月18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题目]科举制度[教学目标]熟悉古代科举制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由今日的考试为切入点2、教学内容: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二、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三、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3、本章小结:科举制度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教育用于培养人才,科举用于选拔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而以科举为中心环节。4、作业布置:1、请就《儒林外史》,谈谈作者所假托之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6月1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题目]古代的法律制度[教学目标]熟悉古代的法律制度[教学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学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由今日法律制度为切入点谈起2、教学内容:一、夏商周三代的法律二、秦汉的法律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四、隋唐时期的法律五、宋元时期的法律六、明清时期的法律3、本章小结: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西汉,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乃外儒内法,这种思想构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各朝都编纂法典,对后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响.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诸种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宋代正式出现“典卖"制度的法律规定.元朝的法律具有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特点.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两个朝代,在法律上亦反映出封建社会后期的时代特点。明、清法规以律为主,律外有诰、例、令、条例、则例、会典等。4、作业布置:试述古代法律的特点?[教学日历][授课时间]:2012年6月15日[授课地点]:12406[授课班级]:、09110202[授课题目]考试一章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第一节民间节日风俗一、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汉代又称“元正”,晋代又称“元辰”,北齐时又称“元春”,唐代又称“元朔”.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五祭”之一。1、除夕习俗贴对联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除夕拜年,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苏东坡《守岁》诗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2.正月初一。拜年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又称“三朝”、“元朔”。又有“上日”、“三朔”、“三始"等别称。初一早上开门大吉,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3、正月初二,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正月初三。4、正月初三,有些地方俗称“赤狗日",这一天不出门,不宴客。初三又叫“小年朝”,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初三日,有的商店开始营业,俗称“初三开店门”。初三是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5.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有“接神”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此外,初四不动刀、剪.6.正月初五。初五也叫“破五”,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全家庆贺。关于财神,民间有很多传说:宋朝蔡京、赵公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经》)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正月初六,也称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8。正月初七。正月初七也称“人日"、“人胜节"、“七元".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是吉祥,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9。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吃元宵,挂彩灯,放焰火,观灯游玩。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二、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三、上巳节。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这个节日是定于三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曹魏以后,把它固定在三月初三,不管它是否逢巳.游戏:“流觞”。《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fú)除去宿垢痰为大挈。”杜甫的《丽人行》写道:“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四、清明节。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为寒食节。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汉代定为“禁烟节”。唐代诗人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万物欣欣向荣,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而称为清明。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许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就是“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端阳”;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故又称“重五”;端午节用菖蒲避邪,故又称“蒲节”。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六、乞巧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避节”。农历的七月初七,有时恰逢天气晴朗,民间有晾晒衣物和书籍的习惯。《晋书·阮咸传》:“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叫“七月半”、“鬼节”等。每到此时,寺庙里有盂兰盆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用来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关于盂兰盆会的缘起,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住舍卫国祇园精舍时,他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以道眼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因没有吃的而瘦得皮包骨头。目犍连为报母亲哺育之恩,心中难受极了。他便以钵盛饭给母亲送去。可是,母亲左手抓钵,右手抢饭,饭还没有吃进口,就化成了火炭。目犍连悲号涕泣;跑去求教佛陀该怎么办。佛陀对目犍连说:“你母亲罪很深结,不是靠你一人内力量所能够拯救的.你虽然是个孝心感动天地的大孝子,但天神和地祗对此也束手无策。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必须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这天,以百味饮食、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只有靠他们的威力才可拯救你父母及六亲眷属的苦厄。”目犍连听后,即按佛陀所说的去办理。他的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乐.目犍连又对佛陀说:“我的母亲脱离了苦厄,其他人也能办得到吗?"佛陀回答说:“无论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宰相大臣、三公百官、万民庶人,凡是行慈孝者,只要采取以上办法,都能使现在的父母无病无痛,亦无苦恼,长命百岁;使亡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边。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此法,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此后,目犍连四辈弟子,皆欢喜奉行盂兰盆法.八、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到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民国元年,规定:以元旦为春节,以端午为夏节,以中秋为秋节,以冬至为冬节。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古时候,还设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神)。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两阳相重,古曰重阳。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十、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一天,群僧集会,诵经演法,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供佛,以资纪念。腊八蒜第二节酒文化一、酒的产生和发展.二、酒器、酒具的使用。三、酒的别称。四、酒与礼仪风俗。五、酒与政治。六、酒与文学、文人。七、酒趣1.酒望2。酒令第二章古代婚姻制度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一)、杂婚、定义:在原始群中,男女关系极其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这就是乱婚(或称为杂婚).《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杂婚(乱婚)举例:西方作“帕提亚",伊朗高原古代国家。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安息)“风俗同于康国,唯妻其姊妹及母子递相禽兽,此为异也。”云南四川的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人中盛行的阿注婚,还有杂婚的残余体现。如叔侄共阿注、伯父与侄女为阿注。阿注婚”亦称“阿肖婚”.旧时云南永宁地区纳西族与普米族婚俗之一,为以母系为主临时结交同居的婚姻形态.阿注婚又分“阿注异居”和“阿注同居”两种形式,而以“阿注异居”为主.阿注异居,为早期阿注婚姻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各居母家,不单独组成家庭。通常是男子夜间到女家的“客户”(用作婚龄妇女接待男阿注共宿的单独房间)访宿过夜,暮合晨分,过临时偶居的婚姻生活.(二)血族婚(族内群婚)定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原始群开始分成一个个血缘氏族,这时候,不同班辈之间的通婚被禁止,只允许同辈男女之间的通婚。这就叫班辈婚或血族婚.因为一个血缘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通婚集团,所以这又可叫做“族内群婚".举例:《后汉书·南蛮传》:高辛氏时,犬戎为患,犬戎有吴将军善战,高辛氏多次被打败,于是下令“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当时帝有狗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人头到殿下。帝大喜,又认为盘瓠不可妻之以女,不知该如何处置。“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三)亚血族婚(族外群婚、普那路亚婚)定义:本氏族的兄弟姊妹已不能通婚.本氏族的兄弟或姊妹必须在互相通婚的对方氏族的女子或男子中寻找配偶。对方氏族中的兄弟或姊妹则在本氏族的女子或男子中寻找配偶。这样,父亲是集体父辈,母亲是集体母辈,成为共夫或共妻.男子死后,都要葬在各自出生的氏族墓地,而不能和本氏族的姊妹同墓合葬。所生的子女属于女方氏族,死后与母亲同葬,不能与父亲同葬.举例:从田野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男女分区聚集埋葬的墓地。山东兖州王因村有男性同葬墓十座,女性同葬墓七座。华阳县横郑村有妇女与幼儿合葬墓.这正是族外婚在葬俗上的反映。亚血族的共夫与共妻,使父亲无法知道自己的子女,子女更无从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只有母亲可以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子女,子女只知道谁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世系只能从母亲来确认,这就是古书所说的“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或“感天而孕"的时代。“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史记·周本纪》)(四)对偶婚。定义:亚血族婚的配偶范围逐渐缩小,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的时期内对偶同居。期间,“与长姊配偶的男性有权把她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叫做“妻姊妹婚"。对偶婚下的夫妻关系松驰,离异较容易,双方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世系多数仍从女子计算。对偶婚是团体婚向个体婚过渡的婚姻形态。夫妻地位平等,无性别歧视。(五)个体婚.对偶婚的男女实行长期地同居,形成一夫一妻的个体婚.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原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男子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妇女在劳动中处于附属地位,男子寻求剩余财产的独占,并传给后代,继而要求妻子的绝对忠贞.随着私有制、父权制,女性地位开始了历史性沉沦。个体婚的主要特点:,1.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妻一夫制)2.两性不平等,单方面限制、压抑女性。“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性质,使它成为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恩格斯二、中国古代的婚姻礼制早婚习俗、婚姻礼仪、多妻、出妻.(一)早婚习俗.儒家主张晚婚:“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盈,任为人母。”墨子主张早婚,“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二)婚姻礼仪1。婚姻依礼而行2。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3.婚姻重礼轻爱。(三)多妻(纳妾制度)1、妾的涵义及纳妾制度的源起2、纳妾制度存在的根源(合理性)3、妾的社会地位4、纳妾制度的危害。(四)出妻(离婚)1.七出2、“三不去”:3、义绝4、和离三、中国古代婚姻的特点(一)婚俗价值观(二)婚俗伦理观(三)婚姻形式(四)婚姻文化内涵第三章古代年龄称谓一、出生时期:初度:出生之时。后指生日,如“四十初度”.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茅盾生于1896年,1945年夏郭沫若、叶圣陶、老舍在重庆发起祝贺他“五十初度"及创作生活二十五年纪念。二、幼年时期.周晬(zuì醉):周岁。也叫晬日、晬盘日.唐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孩提:2—3岁。《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三、。童年时期龆龀(tiáochèn):7—8岁.ﻫ1、龆与龀,均谓儿童换齿,即脱去乳齿,长出恒齿。(1)借指童年。齠,通“髫”。唐白居易《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2).借指孩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儿不留一箇齠齔。"《水浒传》第七五回:“天兵一至,齠齔不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自是子孙式微,今已无齠齔。”黄口: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幼学:10岁。1。《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宋陆游《杨夫人墓志铭》:“二子未从外塾,而於幼学之事,各已通贯精习,卓然为奇童矣。”总角:借指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垂髫(tiáo条):借指童年。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又称髫年、髫岁、髫龄等。四、少年时期志学:15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成童:15岁。束发:15岁前后.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因用以代称成童。又称结发。江淹《杂体·李都尉从军》“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五、成年时期弱冠(guàn贯):指男子20岁。ﻫ《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唐•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为成人的标志,因以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六、壮年时期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南宋•朱熹注:“有以自立。”又称而立岁、而立之年。有室:指男子30岁。《礼记•曲礼上》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上古习俗男子三十而娶,授以室,故称。
男子三十岁亦称“壮”。东汉•刘熙《释名•释长幼》:“三十曰壮,言丁壮也。”又称壮室。七、中年时期。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朱熹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后以“不惑之年”用作四十岁的代称。强仕:指男子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释名•释长幼》:“四十曰强,言坚强也.”又称强、强仕之年。八、老年时期艾:指男子50岁.又称艾服、艾服之年。耆(qí奇):指60岁。又称耆年、年耆.老:70岁.耋(dié迭):指80岁。耄(mào茂):指90岁.有时也泛指八九十岁。期颐:指100岁。因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饮食、起居、动作需人养护,故曰颐(颐,养也)。艾耆:五六十岁,也称耆艾.耆老:泛指六七十岁。又称老耆。耄耋:泛指八九十岁。耋期:八十至百岁的高龄。耆耄:泛指60岁以上的老人。知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才认识天命.又称知命之年。花甲:指60岁。花甲本指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又称花甲之年。耳顺:指60岁。从心:指70岁.古稀:指70岁。语本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第四章古代人姓名及“避讳"制度一、古代的姓与氏古代的姓和氏有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族号的分支.姓氏区分,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逐渐合一并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二、古人的称呼:1.名:“名”是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古人认为名伴随人度过一生,且与命运有关,故取名时庄重严肃。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待入学,再取学名,亦即“本名”,俗称“大名”。△命名原则五有:“:对名字的意义、音调的平仄都很注意,力求形、音、义谐美。具体的标准:五有。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左传·桓公六年》)。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明李梦阳,出生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阳"名之;义,即以祥瑞吉庆的字来命名。古诗句中有“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即取其义;类,即用家族、双亲的相关字眼来命名。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取名王献之等。字:成年后取,由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即所谓“加冠称字”。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一般是彰意明义,正名表德。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3.号:“号”指人名和字以外的称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有时也称别字。号一般由自己取定,或是其心境心态的展现,或与彼时有关,或与彼地有关,或与心绪有关,或与所遇有关。即号以明志,是人们用以表达人生个性、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名、字、号的区别①名和字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古人起名是为了分彼此,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称名,以示亲切。联系:表字称“表”,有和本名互相表里的意思;“字”有滋生之义.可见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字独立于名之外,古代人名与字之间最常见的关联方式有下列8种:△同义式: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平和原同义.△近义式:如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和瑾都是美玉,是近义字。△互补式:包括偏正、修饰、联想等各种关系。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相关,字形也有联系。△反义式:如曾点,字皙,点为“小黑”,皙为“色白”,正相反;又如朱熹,字元晦,熹明晦暗,正相反。△拆名式:如刘侗,字同人,系拆“侗"而成;又如林佶,字吉人,系拆“佶”而成.但又与名有密切的联系。《白虎通·姓名》曾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的讲法。△加字式: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用典式:即名与字同出一典,如赵云,字子龙,典出《易经》:“云从龙”;如钱谦益,字受之,典出《尚书》:“谦受益”;又如《新唐书》中有人姓元,名亨,字利贞,典出《周易》:“元亨利贞”。△嵌行式。即拟意时采用上述各式外,又在表字中嵌入显示行第的字。女性的表字除类同上述诸式外,又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表字中带进娘家的姓氏.如班昭为曹世叔妻,而字惠班;荀采为阴瑜妻,而字女荀.一是表字和本名没有什么关系。如董白,字小宛;景翩翩,字三昧等.②号的来龙去脉:△起号之风,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像“老聃”、“鬼谷子”等。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一个人还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号”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因为“号"是自己起的,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共同的特征:鲜明的时代印记、强烈的抒情色彩、深刻的寓意、特定名词的运用.二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如《水浒传》108将的绰号.古代人的一些特殊名称:一是称“官爵”。表尊敬.如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二是称“地望"。如: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三是极少数人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有三种情况:a。姓是数字的,如:一善,明成化间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县丞;二直,唐玄宗开元间在宫中任中尉;三月八,元代云南行省右丞;五梁,安南人,三国蜀汉谏议大夫;七希贤,施州卫人,明正德间永春县训导;八通,明正德间礼部主事;九嘉,唐夏津人,高祖武德间翰林学士;十华,宋乾兴间进士。b。名是数字的。如:秦七:秦少游;黄九:黄庭坚;柳八:柳宗元;李十二:李白;韩十八:韩愈;白二十二:白居易;c。姓、名都是数字。如:六·十七:清人,《游外诗草》和《台阳杂咏》作者;七·十一:清乾隆间进士,《西域闻见录》作者.二、避讳制度(一)定义: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二)避讳制度的分类避讳有“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国讳”.“国讳”主要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进而讳及皇帝的字者,在外交上,互相尊重对方的“国讳”,是重要礼节之一.“家讳”。仅限于同宗的亲属内部,族外之人与之交往过程中,也必须尊重别人的“家讳"。“家讳”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并得到法律的承认。△古代的家讳是受法律保护的。①《礼记·曲记》上说“入门而问讳”.南齐谢灵超的父亲叫凤。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父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灵超因此狼狈而退。②《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唐代避家讳的著名事例:“诗鬼"李贺,因他父亲名叫晋肃,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诗圣杜甫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诗。《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玄一日设宴待客,有位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温一温",桓玄一听此“温”字,马上痛哭流涕,一直哭到不能出声。由于在言谈中容易触犯别人的家讳,很多人都很重视谱学研究,以免言语不慎触怒他人.圣人讳官方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这时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大。黄帝、“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还有周公、老子等。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因老子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为避老子名讳,规定百姓不能用这些字做名字。清朝雍正时规定:“孔孟之名必须回避”,凡古书中有此字,必改为缺笔字,甚至,连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在也列入避讳之列。△在所有的圣人中,其名讳避得最广泛、时间最久的是孔丘。从宋代到清代,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从书面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起来或缺一笔成“斤”,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休”,不一而足。虽然孟子说过“讳名不讳姓”,因为“姓所同也,名所独也”。但从宋代起,丘姓就因避孔子的讳而改成“邱”,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有人改回来姓“丘”。②民间自发对圣贤的避讳:宋人郑诚非常敬仰孟浩然,有一次他经过郢州浩然亭时,感慨地说:“对贤者怎么能够直呼其名呢?"于是把浩然亭改为孟亭.扬州人直到现在还习惯把蜂蜜叫“蜂糖",原来唐朝时杨密曾在扬州担任过地方官,为了避他的讳而将蜂蜜说成“蜂糖"。三、避讳的原则古人避讳是有一定规则的,班固在《白虎通义·姓氏》中归结过“五不讳”,《讳辩》中也有三不讳的讲法,归纳来说是以下八条:①讳名不讳姓:“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孟子·尽心下》)②二名不偏讳.③不讳嫌名。④父已死,不讳祖名。⑤君前不讳父名。⑥已祧不讳。⑦诗书不讳。⑧临文不讳。在各个朝代这些规则又均有变迁。避讳的方式: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改读法改字法:“改字”,就是对君主以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它字代替。这种方法从秦、汉开始使用,历代沿用不废。由于“改字”法实行,在古籍中出现了或改人姓、人名,或改地名,或改官职名称,或改前代年号,或改书名,或改物品名称,或改纪年干支等现象。而且哪个改,哪个不曾改,哪个又是经校书、考证者加以回改,给我们读古籍造成很大障碍.只有根据历史事实,检校不同古籍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记载,利用避讳资料,等等,加以斟酌取舍。举例:秦始皇之父名子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楚”为“荆"的地方秦始皇名“政”,《史记索隐》在《秦楚之际月表》“端月”下注称因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汉书·高帝纪》中,东汉人荀悦对刘邦的避讳解释为:“讳邦,邦之字曰国。"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憎恶安禄山之名,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广东宝安县也被改为东莞县空字法:“空字”,即将应避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空围“□",或直书“讳”字。如《史记·孝文本纪》:“元年正月,‘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某”即汉景帝刘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当代皇帝安帝刘佑以及上至光武帝刘秀凡五帝之名,皆采用空字法,避而不书,仅作“上讳"二字,更不释其形、音、义。现见各字,应为后学者所增补。《宋书》中对刘家帝王之名多作“讳”字。“永初元年(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八月,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讳",即晋文帝刘义隆。(现行中华二十四史标点本《宋书》已把“讳”回改为“刘义隆”.)镇压过隋末瓦岗军的王世充,在唐人撰《隋书》时,为避李世民讳,改“王世充”为“王充”,空“世"字。缺笔法:“缺笔”是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从《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门》载唐高宗李治显庆五年颁布的不得随意改字、缺笔以避上名的诏书看,为避讳而缺笔之法约起于唐初。自唐而后,“缺笔”与“改字”二法并行不废.讳制极盛的宋代,缺笔法亦甚为盛行。在宋刻古籍中,“缺笔”不少于“改字”。如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版《世说新语》,即用缺笔法避宋家帝王讳。这一刻本还反映了赵宋讳制之严.不仅遇“玄朗"、“弘殷”、“敬”、“匡胤”、“恒”、“桓”等字皆缺末笔,在该书《德行》篇中记载王大闻知王恭将仅有的一领六尺簟送给他时,表示“甚惊”,“惊"字的上半“敬”字也缺末笔。改读法:如《红楼梦》里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名敏,所以她读书每读到“敏"字时便改读“密"如五代时的冯道,历朝为相。一天门客给他讲《道德经》,书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为避讳,门客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南宋的钱良臣讳其名,小儿子读经史,凡有“良臣”二字,均改读“爸爸"。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俗语由来:古代有的官员自讳其名,不许辖境内吏民们触犯.宋朝州官田登,不许人们提及“登”字,连同音字“灯"也作为“嫌名"悬禁,改呼为“火”。快过元宵节了,州吏贴出通告:“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放火”意义不同于“放灯",从而留下了“州官放火"的笑话。朱元璋讳“光”杀人:节日,杭州府儒学教授徐一夔,奉上了一道祝颂表章,里边有着“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这“光天之下”本意是称颂皇帝恩泽普及一切,和语意很明确的“天生圣人,为世作则”都是这位学官对皇帝的恭维话头.朱元璋却理解得邪乎了,他看过表章,勃然大怒地说:“腐儒乃如是辱我耶?!‘生’者‘僧’也,以我尝从释也;‘光',则摩发之谓也,‘则’字近‘贼’。罪坐不敬!"命收斩之。清朝不讳“福"字。第一个入关后的顺治皇帝的“福临”之名,却生前死后都不加避讳。“临”字不避,“福"字更加满天飞。“五福临门”的横批。“多好的话头,要那样,四个字避俩,就用不成了。不能为朕一人,使百姓们无福”。第五章古代天文历法一、关于天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风师
名
飞廉雨师
名
屏翳云师
名
丰隆日御
名
羲和月御
名
望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水星:也叫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郑笺》:“三星,谓心星也。”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李贺《塞下曲》:“秋静见旄头。”唐卫象《古词》:“鹊血雕弓湿未干,鸊鹈新淬剑光寒;辽东老将鬓成雪,犹向旄头夜夜看."张说《恩敕丽正殿书院宴应制》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东壁即壁宿,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屈原《楚辞》:“举长矢兮射天狼.”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和弧矢都是井宿中的星或星组。天狼,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孔融:“天有酒旗之星,地有酒泉之郡.”李白《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饮酒不愧天."白居易《杨柳枝》:“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其形像古代舀酒的斗形,前四星组成斗身,斗身又叫魁;后三星组成斗柄,又叫杓(biāo)。(西方称之为大熊星座.)古人重视北斗,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由北斗天枢和天璇二星放五倍的距离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看起来是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可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分野:古时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如《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这便是分野的观念.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庾信《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二宿是南郡、汝南、淮阳、庐江、豫章、长沙的分野。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参宿是益州的分野,井宿是雍州的分野.
中国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赤道坐标已经为现代天文学所采用,中国成为领先世界采用赤道坐标的国家.古代天文学家在进行天文计算时分别依照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公转的黄道平面确定坐标系,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是赤道坐标,以赤道二十八宿为准研究日、月、五星的运动,西方则按黄道坐标,有所谓黄道十二宫,这是两种不同的坐标体系。中国现存的古代观象仪器,像北京古观象台攀龙附凤的多种观象仪,采取的都是赤道坐标。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赤道坐标优于黄道坐标,现代天文学已经用赤道坐标系统替代黄道坐标系统.
孛星:即彗星,欃枪(cheng)。古人认为是兵灾的凶象。黄道: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其实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赤道:非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二、关于历法古人观测天象以日月为主,以太阳出没和月亮盈亏的周期定出日月,如昼夜交替为一日,月相变化一轮为一月。年的最早概念可能来自春种秋熟,寒来暑往的周期,便是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叫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夏历分十二个月,依次是: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屈原《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仲春便是夏历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也以春秋指称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言蟪蛄命短,不到一年。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东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确定的.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法则: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最早见于甲骨文)有些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做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天之内的记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古人用十二地支来平分一昼夜的时辰,每个时辰正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小时便是小时辰,一个小时辰是半个时辰。近代又把时辰细分为初、正.二十三点是子初,零时是子正,余类推.四家著名的历法:《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确定一年为265。25日,一月为29。53。此历在汉成帝时,由刘歆重新编写,改名为《三统历》.《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制订,成历于宋。此立法考虑到了岁差是其贡献。《戊寅元历》:由傅仁钧制订,唐武德二年施行。主要特点是废除平均朔,改用定朔(因为日月相合的真实数值,各月不等)。《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制订,元至元十八年施行.此历回归年采用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数值完全一样,但它要早上几百年.
三、关于乐律中国的音乐、音律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开宗明义指出:“乐所由来者尚也”.尚者,曩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伏羲氏时期,已经有了五十弦的瑟,“瑟,《世本》云:庖羲氏作五十弦。”(杜佑《通典》)“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在伏羲到神农氏时期。又说黄帝令伶伦作律,已有十二律的记载。并传说在帝舜时代已有“六律、五声、八音”,“八音克谐”。(《书·虞书·益稷》及《舜典》)但这些都还是传说居多,不十分可靠。然而根据可靠材料,音律到周代已经很发达了,在周景王(公元前544—52O年)时期已由五声音阶发展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但五声音阶仍是中国音乐的主流,而五声音阶、十二律,旋相为宫,一直流传至今,它的生命力说明了它的科学性。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三分损益法,已计算出五声音阶的律度。至战国后期出现了《乐记》这样的音乐美学专著,反映了中国音乐日趋成熟,建立起较有系统的音乐理论。律吕是中国音乐的一个名词,看到音乐与历法及气象有了关系,难免使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律吕是表示宇宙气机的变化,同时说明了音律及历法的关系。中国的历法,本是一科专门的学问,也是一部气象学。历法是从黄帝开始的,那时用的是阴历,但以太阳的行度为基准。到了夏朝,就以寅月为正月(现在农历的正月)。商汤时代,以丑月为正月,为一岁之首(现在农历的十二月).周朝则以子月(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对于历法则仍采用夏历。我们所看到的十二律吕,各代表一调。这些音声是如何开始的呢?原来在黄帝的时候,一位乐师伶伦用昆仑山解谷所产十二根竹管并排起来,一端整齐,一端则阶次长短不齐,在竹中置人葭灰(即以芦苇烧成的灰).将这些竹管埋人空屋中的地下,不齐的一端在下,齐的一端在地面。当气象变化至一阳生时,即冬至时,第一根管子中有气冲出灰飞,吹起了黄钟的宫音。这个黄钟之音,正说明了土地中的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向外放射。汉蔡邕《月令章句》:黄钟之宫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稍(渐)短,但大小不增减。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按现代音乐的音阶1234567,七音顺序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在七音的基础上继续三分损益,可得十二律。十二律是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律制,分为六阳律和六阴律,前者叫六律,后者叫六吕,合称律吕。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其实另四音也都可以作为第一级音。在领唱时,我们通常说的“起一个调”,就是以哪一音作为第一级音的意思。如果起的是宫调式,那么此曲就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黄钟相当于C调)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羽声就是羽调式。古人还将五音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如:四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五声
角
徵
宫
商
羽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礼记·月令》:“春气和,则角声调.”以角配春。古人还将十二律和十二月配合起来: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杜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音乐的教学计划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计划
- 售后201年工作计划
- 学生会工作总结与计划怎么写
- 2025年初中化学教师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学校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秋季二年级上册班主任工作计划报告
- 英语课标教师教学计划
- 2025年高一英语教学计划例文
- 《地质工程毕业设计》课件
-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课件
- 证券投资实战精讲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西安欧亚学院
- 2024年(学习强国)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师带徒工作总结徒弟
- 文案合作合同范本
- 代交社保保险协议书
- 国开2024春《教育研究方法》形考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直接可打印)
- 代卖合同 买卖合同范本
- 期末考试-公共财政概论-章节习题
- 职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卷(含答案)
- (打印)初一英语语法练习题(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