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非婚同居关系的保护及规制构想目录TOC\o"1-3"\h\u1715一、我国非婚同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7091(一)非婚同居现状 129428(二)非婚同居存在的问题 1157451.法律规范缺失 2296322.价值导向不明确 230787二、非婚同居关系保护的必要性 231275(一)相关纠纷客观存在 230350(二)解决司法审判问题 310688三、我国非婚同居规制的构想 419207(一)立法原则 4232491.公平原则 492242.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49296(二)内容构想 4324131.非婚同居的成立 4208612.厘清非婚同居的人身关系 566463.财产法律关系 52537结论 530695参考文献 7未婚同居作为一个建立在亲密关系基础上的群体,很容易产生争执。如果纠纷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双方将不得不处理打架和诉讼的结果。非婚同居问题是司法机关很难处理的问题。我国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具有以下意义:第一,规范同居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可以保证司法机关在审理非婚同居案件时有其必须遵循的法律;其次,非婚同居是一种新型的家庭形式,建立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三,有利于保障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未婚同居可分为未婚同居和同居两部分。非婚同居的概念不仅表现在分离的意义上,而且还要求非婚同居作为一个整体。就像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制度解释一样,简单的文字解释并不能带来最好的解释。“非婚同居”的概念不应仅仅局限于其字面意义,还应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法律规范加以解释。针对这一问题,曾研究过非婚同居问题的张敏安教授认为:非婚同居是指男女双方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建立了共同的生活体,并无结婚意向的同居行为。法律实践也给出了这样一个愿景:同居关系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自愿选择生活在一起,而没有登记结婚。这两种观点之间也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认知的不同。国外研究也有不同的含义表示,例如法国学者将非婚同居界定为以持续,稳定的共同生活,同居者双方共同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或模式。美国部分学者将非婚同居定义为尚未具有婚姻事实,但是男女能够具有婚姻性质的共同生活状态。日本学者认为,非婚同居是具备结婚条件的男女双方并未结婚而采取的价值选择。以上的观点因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带来不同的解释。但总结来看,笔者认为,未婚同居是指单身男女具备了结婚的必要条件,但双方没有采取公开的形式,共同生活作为一种社区生活模式。一、我国非婚同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非婚同居现状年轻人是未婚同居的主体,学生是未婚同居的主要力量。由于学生在性生理上处于青春期,属于成年人,因此生理需求强烈。由于我国性教育的缺乏,许多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性,对性非常好奇。由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不足,宿舍管理薄弱,以及很多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为孩子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在美国,学院和大学周围有各种各样的职位空缺。良好的经济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选择住在校外。基于生理和心理需求,不上学的学生通常与异性伴侣住在一起,要么是出于爱情,要么是为了“试婚”,或者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大学生非婚同居的典型特征是不稳定,很少有人选择长期同居。许多选择在婚姻之外同居的学生都处于一种激情的状态,彼此高度依赖,他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生理需求住在一起。但对非婚同居可能引发的财产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后果并不清楚,因恋情不稳定、学习、就业压力等因素很容易解除同居关系。(二)非婚同居存在的问题1.法律规范缺失法律规范是法治形成的基石,我国对非婚同居的法律要求缺乏法律规范。首先,对法外同居进行调整的法律规定太少。1989年的《多重意见》在我国长期主导同居财产分割纠纷和儿童福利纠纷的实践。然而,《多重意见》仅有15条法律规定,司法部门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其次,我国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范围太过有限。范围的婚外同居在我的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在第五条解释(1)和(2)1条解释。根据上述规定,除了那些能够依法被认为是真正的婚姻,其余的婚外同居关系只能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即:配偶与他人同居、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纠纷和同居期间的子女抚养纠纷。第三,关于非婚同居财产分割的规定缺失。《多重意见》第10条第1款确定了同居双方所购买的收入和财产的法律性质。根据规定,这部分财产属于“一般共有”,但“一般共有”并不是我国共同共有的基本类型,使得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处理。第四,我国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定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是未婚同居的弱势群体:例如,妇女在家庭暴力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儿童面临父母社会关系的破裂,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多意见》第8条原则上规定了对受害者的保护,其中规定“在分析分娩时必须代表妇女和儿童的利益”,但没有具体的实施规则。2.价值导向不明确立法实践表明,我国对非婚同居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对现实婚姻的绝对承认(1949-1989年)、现实婚姻与非法同居的区分(1989-1994年)、非法同居的一般定性阶段(1994-2001年)、同居关系的缓和阶段(2001-至今)。解决非婚同居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明确,影响了我国的立法和法律实践,使法律不能及时应对婚姻家庭领域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有学者指出,“我国现行的非婚同居政策假定了不干涉主义,这既没有得到肯定,也没有直接否定。”对非婚同居持中立态度的阶段。我的国家是世界的一部分。其他国家对非婚同居的保护始于上个世纪,许多国家都在法律上承认非婚同居。我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会越来越开放和多样化。我们可以预见,婚外同居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立法必须明确非婚同居的价值取向,正视非婚同居,在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下对非婚同居进行制度化,构建我国的非婚同居法律规制体系。二、非婚同居关系保护的必要性(一)相关纠纷客观存在对我国而言,非婚同居问题是对传统夫妻思想观念的冲击,在中国一开始并不能被社会观念所接受。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国社会也越来越呈现出包容的状态。非婚同居在中国而言经历了从“不道德”“伤风败俗”进而演变为法律上的“非法同居”,这体现了官方对于非婚同居一直秉持着负面及否定的态度。我国非婚同居是长期裹挟在事实婚姻和非法同居之间的,以历史角度来考量研究我国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必须将事实婚姻和非法同居相关法律规范都考虑其中。21世纪初至今,我国承认相对的非婚同居。2001年的《解释(一)》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双方从同居开始到补办登记期间的非婚同居赋予了婚姻的效力。2003年《解释(二)》指出,“人民法院不受理同居诉讼”。目前,我国对非婚同居的态度已经转变为相对承认。除法律认可的婚外同居关系外,其余的婚外同居关系不受法律认可。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识别方法的可行性也值得怀疑。这种补发登记再登记的办法,不方便工作。很明显,我国现阶段对非婚同居的态度只是相对承认,“不同意见”中所述的“非法同居”也已转变为“同居关系”。当前,年轻人选择非婚同居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年轻人的结婚压力面临物质上的紧迫性,多数青年家庭难以负担较高数额的不动产,以及相应的婚嫁彩礼等。由于物质上无法达成相应的合意,所以非婚同居成为了最普遍而又现实的选择,当然其也和如今的思想保持相应的契合。男女双方并不以婚前同居为耻,甚至有些年轻男女将同居作为试婚的前提,在某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仍有较多的问题,如青年男女难以掌握适度的尺度,未婚先孕现象频发,由于该问题又会导致较多的年轻人无法负担婚姻以及承担起作父母的责任,往往后果是流产。由于非婚同居期间男女双方并未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关系,法律也不调整该行为,女方在此期间容易遭受身心的双重伤害,同时此时生下来的婴儿权益在此期间也造成了较为大的侵害。由于不能达成婚姻的某些条件,往往会造成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原生家庭”问题。就现实而言,非婚同居现在己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不管它对当前婚姻关系的冲击是否是有益的,作为问题的出现,就应当进行研究并给予解决。非婚同居关系本身作为一种现存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如何辩驳,毕竟客观存在总是有其合理性。粗暴的打击和取消这种关系,对于非婚同居的问题不仅不利于解决,反而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冲突,无法让公平正义穿透层层乌云。对于非婚同居问题,在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从禁止,到部分承认,再到保护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思想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需求和保护。(二)解决司法审判问题社会的发展促使非婚同居纠纷开始呈爆炸式增长,《婚姻法》及相应司法解释对于婚姻关系进行了规制,依然无法消解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对于子女抚养权的争议,对于女性家庭劳动价值的考量,对于儿童权益的保护,对于出轨,虐待,家暴者的惩治都并未能依照《婚姻法》的立法目的得到较好的落实。对于具有法律规制的婚姻关系尚且存在相应的痛点和难点,非婚同居问题的解决就更加困扰审判实践,按照司法解释驳回起诉或判决原告方败诉,不仅未消解社会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促使社会矛盾加剧,没有起到案结事了的作用。当事人得不到法院的公正裁决,不仅会使依法治国理念无法穿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反而使人民法院审判权威受到质疑。人民法院的作用本就是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就法学方法论层面而言,法院不能以没有法律规范而由拒绝裁判,在没有法律依据时,法院可以创设相应规则予以评价,如果创设的新规则具有合理性,将会被吸收到立法或司法解释中予以确认,如果法院创设的规则不具备合理性,二审法院也能将其撤销。但目前我国法院在法与理得冲突中更侧重于法,而并未将双方结合,由此导致司法审判陷入了上述的困境中,只有通过解决非婚同居关系才消解社会矛盾,树立司法权威,贯彻依法治国理念。三、我国非婚同居规制的构想(一)立法原则1.公平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6条确定了公平原则,非婚同居法律规制作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组成部分,坚持公平原则是应有之义。公平是法律的终极目标又是法律效果的评价尺度。公平是法律的基本价值,公平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在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中,不将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尺度,导致弱势方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救济,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实践性是我国法律的显著特征,关注现实、直面问题是法律存在的目的。在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中,我们要将公平原则贯彻始终,并赋予新的内涵。总体而言,非婚同居法律规制中的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2.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我国于1991年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第3条明确了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这是国际公认的一项立法准则,更是我国立法的一项原则。非婚同居较于婚姻虽具有很多优势,但不容否认的是,传统的婚姻家庭仍是未能年人成长最好的归宿,我们必须考虑非婚同居中未成年子女的利益。非婚同居家庭虽然承担着传统家庭的功能,但是在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其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有研究表明,未成年人在一个异性婚姻的完整家庭中生活,未成年人的身心、情感和经济上都会受益。(二)内容构想1.非婚同居的成立我国非婚同居法律规制不采用登记主义立法模式并承认同居协议法律效力。据此,我国非婚同居的成立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实上成立非婚同居,此时的非婚同居的成立要求己达到法定的时间标准并符合其他要求。二是订立同居协议,此时非婚同居关系依协议确定的生效时间而成立。第一种成立方式应从禁止性要件与成立性要件两个方面综合进行认定。第二种成立方式只要求不违反禁止性要件即可。婚外同居的禁止要件,是指婚外同居不违反法律的禁止。首先,同居当事人没有结婚,否则是配偶与他人同居,这是法律明确禁止的。其次,同居双方没有理由禁止婚外同居。非婚同居是一种身份协议,可以由双方在许多方面自由确立。如果不加以限制,将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我国可以参照《婚姻法》第7条对禁止婚姻实施法律规定。该禁令包括直系亲属和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属,以及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该结婚的疾病的人。非婚同居关系的确立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同居双方完全是自愿的。自愿是建立婚外同居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自愿是双方达成民事法律行为协议的基础。二是同居双方都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非婚同居具有与婚姻相似的特性:没有婚姻地位和能力的人不能在婚外共同生活。三是同居的连续性,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时间标准。有人建议,在我国两年的期限比较合适。四是同居状态导致实质共存。为规范自由裁量的尺度,建议在司法解释中对认定标准做出规范,应至少考虑如下几方面:经济依赖程度、是否存在性关系、是否己经生育等。2.厘清非婚同居的人身关系第一,未婚同居者是未婚同居伴侣,也可以被视为事实上的同居伴侣和登记同居伴侣,但他们不能像婚姻关系中的配偶一样享有婚姻地位。其次,非婚同居者不享有合法的继承权,但可以通过遗嘱继承受益。第三,未婚同居有相互支持的义务。非婚同居需要同居,互助也是同居的一部分。第四,非婚同居伴侣可以在同居协议中规定在共同生活中必须忠于对方。第五,未婚同居者对日常家庭事务具有调解权。为保障交易安全及第三方利益,未婚同居伴侣可在家庭中享有日常调解权,但不得滥用其权利。第六,非婚同居受害人可以享有损害赔偿的请求权。法律应积极保护未婚同居中的弱势群体的权益,赋予其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后的请求权。3.财产法律关系非婚同居多数情况下的纠纷都是财产纠纷。由于婚姻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所以国家对于婚姻问题可能出现的财产纠纷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制。但是对于非婚同居问题而言,由于其与婚姻相类似,但这与婚姻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因此,非婚同居产生的财产纠纷问题,主要是分割问题、同居关系能否无偿继承对方的遗产、同居期间的债务等问题。问题的负担。同居关系的所有权模式。双方在同居期间发生的财产纠纷不能明确的分开,所以双方之间的争议也是同居双方的财产模式是否应当按照婚姻模式认定为共同财产。作者认为,不应该根据共同财产来做。非婚同居关系中财产作为共同财产处理的,列入婚姻家庭法的适用范围。在同居关系建立前,或者同居关系终止时,以当事人的一致意见为优先。由于在非婚同居关系中,双方的财产容易进行混淆,所以在非婚同居关系确定以前进行约定是非常有必要的。结论非婚同居现象日益普遍,非婚同居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家庭生活方式。然而,我国关于非婚同居的不同司法解释只是对非婚同居进行了调整。关系在实际婚姻状况下,并不能全部调整。未婚同居关系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致使非婚同居者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分割、弱势方利益保护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大量与非婚同居有关的纠纷在协商无果时无法通过诉讼途径予以解决。我国理论界对非婚同居关系是否需要被法律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存有分歧,但解决非婚同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化解社会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参考文献[1]刘渝.非婚同居关系中财产及亲子关系研究[J].楚天法治,201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琼脂加工行业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港口设备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玻璃升降器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水下摄影设备行业发展现状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毛纺织加工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木工机械市场运行动态分析及投资发展展望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智能节电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运行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建材连锁行业发展态势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受阻胺光稳定剂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GA 2139-2024警用防暴臂盾
- 办公软件题库(173道)
- ISO9001、ISO14001和ISO45001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三个体系的对比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天津和平区2024届高三一模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江苏苏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工商联业务工作培训
- 商业街消防安全培训
- 湖北省曾都区乌鸦山矿区建筑用辉绿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 初二主题班会课件《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