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_第1页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_第2页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_第3页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_第4页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绝密·启用前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中考一模历史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墨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同时代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同时出土还有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由此说明了中华文化的

三星堆龙虎尊

三星堆鸮面铜樽

青铜神树

青铜纵目面具

A.连续性和稳定性

B.先进性和丰富性

C.多元性和一体性

D.地域性和单一性

2.阅读素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通过下列图文信息可以说明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机构相互制约

C.秦朝刑法十分残酷

D.丞相大权独揽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诗句与此项制度推行相关的是

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4.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从材料可知

A.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唯一税收来源

B.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D.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

5.对比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比较以下两个史实,在历史作用方面的共同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建制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B.加强了政府对东北沿海地区的管辖

C.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D.清朝康乾盛世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

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通过该条款可以得知

A.列强在划分“势力范围”

B.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清政府将废除科举制度

D.列强帮助中国改革陋习,实现近代化

7.大型纪录片《寻路》,意为“探寻中国革命之路”。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国民革命的失败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8.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任务,主要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等。这反映了

A.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9.“利欲熏心的欧洲殖民者把人数众多、具有热带作物种植技术,又能适应热带劳动的非洲黑人当作猎奴的对象,万恶的黑奴贸易就此开始。”由此可见黑奴贸易

A.出于殖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B.促进世界各地物种的传播

C.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D.造成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

10.下列历史事件可以用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879年10月,德、奥两国缔结秘密军事同盟条约《德奥同盟条约》

1882年5月,德、奥、意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1892年,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

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1907年、英、俄签订《英俄协约》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11.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国际间合作有利于应对全球挑战

B.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C.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非洲人民跟殖民者斗争的全过程

12.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列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是

A.近代科学文化的繁荣——《物种起源》——《英雄交响曲》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C.政治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雅尔塔会议

D.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

13.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应

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

B.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

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

运城市某中学历史兴趣班利用五一假期开展“游大美山西”的研学活动,下面是他们分组展示的部分成果。请据此完成以下小题。14.第一组同学们了解到考古学家在发掘距今五六千年的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了用某种利器切割之后剩余的大半个茧壳和一个纺轮。这说明我国

西阴村出土的茧壳

西阴村出土的纺轮

A.仰韶人首创丝织技术

B.养蚕缫丝历史悠久

C.丝织业分工相当细密

D.丝织技术世界领先

15.第二组同学们收集到下列材料:清初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首位。雍正帝朱批称:“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些材料反映出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推动山西经济位列全国首位

C.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D.晋商文化在明清时达到全盛

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16.感悟思想之光、品味智慧之策、见证时代之音。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思想之光)思想解放引领时代进步。分别概括以下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及产生的共同作用。●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2)(智慧之策)政治智慧解决复杂问题。分别简述以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智慧是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

(3)(时代之音)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从社会风貌和艺术价值两方面分别解读下面文学作品。

17.生产方式的更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成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材料二: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措施农业方面: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工业方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方面: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简述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材料三: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社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经济成长历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复兴之路》(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18.人口流动现象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将三国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是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材料二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材料三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

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市吸纳了33%,县城

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

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

逐步建立。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一夜崛起之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移民的趋势及其共同背景。

(2)结合史实举例说明材料二观点的正确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简述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的贡献。

(4)综上所述,你认为人口迁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9.自15世纪以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走向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交往·融通”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完成活动任务。

项目化一(解读·区域一体)

(1)下面场景见证了古代亚欧非地区局部交流的重大历史时刻。请分别简述其如何推动文明的交融。

项目化二(呈现·合而不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一朵雪花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也巧妙暗合“一起向未来”的冬奥口号。从倒计时短片、参赛国家(地区)名引导牌、演员服装到和平鸽表演、主题歌演唱的背景、主火炬,不同的雪花汇聚到北京,汇成一朵全人类的雪花,“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跃然眼前,中国式浪漫尽在其中。——《冬奥观察·解密中国式浪漫》世界性市场的逐渐形成,就将一切文明发展元素变为了世界所共有……西方世界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过去几千年都无法超越的财富,最终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东方世界在曾经的光荣历史中沉沦,被迫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始尝试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来重建辉煌……总之,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诞生了。——《世界文明史》(2)列举新时代我国符合“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具体做法。(3)根据材料,简述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影响。

项目化三(见证·共同发展)

(4)文明的交流,国家的合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请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主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从下图中任选三个方面)万隆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

欧盟

经济全球化

联合国

参考答案1.C

【解析】

根据材料“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墨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同时代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可知,材料说明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种文明下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一体性;根据材料“同时出土还有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可知,材料说明了文化的多元性。由此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体性。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三星堆出土文化的传承进行描述,无法体现连续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是否先进进行描述,排除B项;材料的描述说明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种文明下的不同表现,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而非单一性,排除D项。故选C项。2.A

【解析】

根据“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这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由此可知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机构之间并没有相互制约,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秦朝刑法的残酷,排除C项;根据“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并不是丞相大权独揽,排除D项。故选A项。3.C

【解析】

根据“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得出是科举制,结合所学,这是唐朝孟郊的《登科后》,描述的是科举及弟后的场景,C项正确;A项是黄巢写的,与科举无关,排除A项;B项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与科举无关,排除B项;D项是唐朝杜甫的《忆昔二首》,讲的是开元盛世,与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D

【解析】

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分析可知,材料描述了两宋时期的市舶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反映了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唯一税收来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说明市舶收入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排除B项;“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停滞状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在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朝康熙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A项正确;台湾属于西南地区,排除B项;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是在元朝,排除C项;“清朝康乾盛世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B

【解析】

根据题干“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可知,列强与清政府达成一致,通过《辛丑条约》惩罚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民众,停止当地科举考试五年,以警告和震慑全国官民,这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甲午中日后,列强就已经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而《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列强对中国人民反抗的镇压和震慑,“列强帮助中国改革陋习,实现近代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7.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D项正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北伐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失败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8.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在工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且没有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9.A

【解析】

根据材料“人数众多”“具有热带作物种植技术”“适应热带劳动”可知,黑奴贸易出于殖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在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的同时,肆意屠杀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数锐减,导致种植园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于是种植园主开始购买非洲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各地物种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黑奴贸易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造成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排除CD项。故选A项。10.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这是一战前的背景,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结果、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11.B

【解析】

根据材料“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势不可挡,这样充分说明了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际间合作”的内容,排除A项;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介绍完非洲人民跟殖民者斗争的全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1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中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D项正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无关,排除A项;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召开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B项;苏联解体与雅尔塔会议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这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B项正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重视食物物种交流均不是根本之道,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4.B

15.C

【解析】

(1)

根据材料中“距今五六干年的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部文化遗址”“大半个革壳和一个纺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这说明我国养蚕缫丝历史悠久,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仰韶人会养蚕缫丝,不能说明仰韶人首创丝织技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丝织业分工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与其他国家作对比,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

根据材料“清初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首位”“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山西人将经商排在首位,而将读书放在末尾,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这就突破了重农仰商政策之下商人地位低下和受歧视的传统意识形态,印证了当地社会风尚的变化。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自商鞅变法推行开始,贯穿于整个的封建社会和历代王朝,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削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晋商是否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明显的依据,且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明了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跟晋商文化在明清时达到全盛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16.(1)文艺复兴的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经典。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势力日益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播,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

共同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图一:通过和亲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吐蕃地区经济的发展。

图二: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有效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3)社会风貌:《红楼梦》反映的是: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人间喜剧》再现了1816-1848年"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艺术价值:《红楼梦》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复杂曲折,语言优美,思想深刻;《人间喜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解析】

(1)

根据材料“莎士比亚”可知涉及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其兴起的背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经典。根据材料“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可知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其兴起的背景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势力日益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播,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

根据图一“《步辇图》”可知涉及的是唐蕃和亲,通过和亲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吐蕃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图二“美国宪法通过的场景”可知涉及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侧,有效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风貌:《红楼梦》反映的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人间喜剧》再现了1816-1848年"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艺术价值:《红楼梦》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复杂曲折,语言优美,思想深刻;《人间喜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17.(1)铁器、牛耕;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2)利用商品、市场、资本主义。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推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解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成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器、牛耕,它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自由贸易”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利用商品、市场、资本主义,它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可知,前者推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后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18.(1)由北向南的迁徙;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三角贸易,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金,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3)特点: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人口流动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贡献: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建立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等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4)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南来的北方侨民”“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可知,古代中国移民都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根据材料一“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靖康元年,金人南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移民的共同背景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

根据材料二“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