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佑清史编撰的两难抉择与希望_第1页
郭世佑清史编撰的两难抉择与希望_第2页
郭世佑清史编撰的两难抉择与希望_第3页
郭世佑清史编撰的两难抉择与希望_第4页
郭世佑清史编撰的两难抉择与希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郭世佑清史编撰的两难抉择与希望

“正史”乃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后世为前代修史,私著变官修,迄于清代,迄于《明史》。清朝既是我国结果一个帝制皇朝,也是全方位为今日中国供给过厚实遗产与资源的一个皇朝,后人虽有《清史稿》,却尚未为它供给一部可同二十四史相贯穿的所谓“正史”,皇朝“正史”的文化工程由此残缺。就此而言,假若借助于政府财力与史家学力,在《清史稿》的根基上,新编一部填入“正史”的《清史》,堪称必要。再说,如今群众传媒对紫禁城的“戏说”已近乎泛滥成灾,历史果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大姑娘。假设通过清史编撰,变“戏说”为细说与实说,提升民众之于历史的鉴赏水准与文化素养,亦属必需。

无论是官方认可的“正史”,还是风格各异的私家论著,资料储存的丰富性与切实性,解释历史现象的中立与适度,均属衡量史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目前关于清史编撰问题的议论中,体裁问题面临两难决定。现代章节体纵然线索清晰,主次有序,史学主体可以驰骋万里,取舍自如,符合当代学术进展之大势,但主观性较强,保存资料的容量有限;

传统纪传体纵然容量较大,便于储存史料,然而,诚如章学城所言,“类例易求,而大势难贯”,还有张扬“帝统”、“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复古之嫌。

窃以为,任何体裁与体例都有其相应的局限性。新编清史到底用什么体裁对比适合,当取决于对新编清史的定位。既然清史是作为延续二十四史的“正史”性文化工程而被提上日程,又是为我国结果一个帝制皇朝修史,当以体裁的连续性与资料的丰富性为首要目标,职是之故,应以纪传体为宜。

对于纪传体中的“本纪”,人们批评较多,认为它是崇尚帝制体系的正统史观与等级史观所致,充塞着“封建糟粕”,应予废弃。其实,再写“本纪”,并不等于就是供认帝王时代的“正统”,同复古没什么关系。这是由于:第一、今人已道别和厌倦帝制是一回事,专制帝王之于帝制时代的核心地位与功能的存在是另一回事,假若带着反满战士与民权先驱的激情去修史,求真云云便无从谈起;

其次、年号也是历史形成的,清朝与明朝一样,一个帝王用一个年号,时序清晰,以年号为单元记载历史,这本身就是历史,假设新编清史采用年号依次,既遵守时序,又崇敬历史,未尝不成。再说,司马迁当年创立“本纪”时,未必有那么多所谓“封建糟粕”。

正如清末史家陈黻宸《独史》一文(《新世界学报》1902年第2期)所云:“夫纪非尊称也。太史公作纪传世家,有年可纪曰本纪,有家可述曰世家,无年可纪、无家可述曰列传。而后世以本纪世家为君臣尊卑之分,是班史之作俑也。”只因后人曲解了司马迁,才批评他不该把未曾建成帝业的项羽列入“本纪”,或者褒奖他打破了帝统界限与成败界限。旧瓶亦可装新酒。假设觉得“本纪”之名仍旧陈腐,不妨改名“朝纪”,或“顺治纪”、“康熙纪”,按一朝一纪。各纪并不阻力填充事关社会变迁与民众动向的其他要事。“载纪”内容可以编入其中,以免重复。假设用编年式的大事记形式代替“本纪”,似无必要。由于“本纪”原本就属于编年体,即便是新编的大事记,或许也不能离开有清一代十朝帝王的起止活动为线索。当代史学研究者似应有充分的理由与条件表示更多的学术宽容性,与自身求真成果的相对性理念保持一致。否那么,关于体裁的讨论就轻易流于意气之争。

图、表、志等部的内容可望根据已有的专题研究成果、新的资料与技术手段而大加补充。关于天文志、灾异志等篇什,新编清史不必完全废弃《清史稿》,已有的资料应尽量保存备查,适当填补所阙,尽力确保新编清史在资料上超过旧编。假若用科学主义的容貌鄙视和任意舍弃某些在今天看来不合时宜甚至特别荒诞的现象与人事,那么终究与求真无涉。任何一部史书写成“当代史”之日,便是被明日的“当代史”取代之时。如此代来代去,宁有底止?

人的活动终究属于历史的主体,篇幅最大的仍将是列传。后世研究者秉承春秋笔法,并且推而广之,在褒贬清代人物、作阶级定性、功过定量等方面投入精力颇多,追求终极真理式的所谓盖棺定论,近乎不厌其烦,似已养成臧否人物之嗜好。及至回头检视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论著,可知废话最多的偏偏是那些曾经喧嚷非凡的定性分析与价值评判,最经久耐用的还是那些平淡无奇的事实记载,事实果真胜于雄辩。个中教训,弥足珍视。

新编清史不是关于清史的大拼盘,不是资料丛书加研究丛书之和,溶纪传体与章节体于一炉的所谓综合体亦大可不必。假若将夹叙夹议的数百万言“通史”内容纳入“正史”,不仅轻易掺杂编者的主观色调,削减新编清史的生命力,而且在体裁上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不啻把清史作为研究丛书来编,行同节外生枝,难免引发纷争与诟病。这是由于,既然政府之于清史园地可以这样投入,宋明、隋唐、秦汉等领域岂非亦可重来,怎能厚此薄彼?一旦都来申请“重修”,岂非没完没了?

清史编撰者所面临的两难决定还好多。例如,既要把浩如烟海的清史档案文献资料遴选出来,冷静不迫地表明与证伪,使新编清史建立在坚实稳当的资料根基上,又要按照国家重点工程的预算筹划,于10年之内如期“竣工”,速那么难达,缓那么不允;

既要尽量向学术自由的国际规矩靠拢,使学术超然于政治,淡化甚至摒弃“正史”观念,凸显天性,又势必在官督民修的“正史”工程中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制约,兼顾多方,强化共性;

既要考虑二十四史的整体篇幅与各史篇幅,限制所编字数,又要兼顾清代一朝的历史资料与历史内涵空前丰富的特点,扩展篇幅;

既要考虑到二十四史与清朝历史与文献本身的根本特征,尽量用文言文去书写,又需崇敬当代国学根基已今非昔比的现实条件——无论是面壁有年的们,还是程度不一的快餐式读者群,终究都是仰仗五四前贤所呼叫的白话文而批发出来的。若用白话文去从延迟“二十四史”,变更有清一代那些原本简明扼要和美好得体的官书与私函,不仅徒增篇幅,而且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假设强行要求用文言文去书写,却不仅为绝大多数编者望而却步,也会使读者觉得滑稽,徒遭舆论围攻。凡此种种,都是左右作对。皇权当道时,一言钦定即可,谁敢勇发道旁筑室之议?如今学术主体日趋独立,学术思想如天马行空,活力尤显,置身于信息时代,众口更难调和。面对诸多两难决定,就难免顾此失彼。

两难归两难,超越也不难。前人的国学根基与敬业精神纵然至今使人无法漠视《清史稿》的存在,而今日修史的诸多学术优势与便利终究是前人难望项背的。例如,俯瞰古今中外的历史变迁,史学主体的宏观把握与学术洞察力似应强于前人,此其一;

其二,资料储蓄比以往更充分,研究手段较从前更便捷;

其三,清史研究已成为一门对比成熟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学术根基之厚实,多方人力之调配,可望盛况空前。

据说,清史编撰工程已经不成逆转地开头启动着。站在赵尔巽等人的肩膀上,享受现代工业文明与信息革命的优越性,新编清史的资料价值与学术水准将在整体上超过《清史稿》,那约莫是可以做到的。至于能超越到什么程度,能达成多高的水准,可能既取决于编者解读档案文献资料与伏案撰写的潜心投入能达成什么程度,也取决于价值评判的语言习惯能限制到什么程度,以及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学术词汇的现代性与肆意性等能限制到什么程度。我个人既不对新编清史抱过高的期望,不盼望它能解决全体关于清史的学识问题与学术问题,但真诚地梦想清史编撰工程能急速成为打破资料壁垒的契机,让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