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_第1页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_第2页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_第3页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_第4页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一、统编教材古诗文的编排特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选编了112首古诗词和14篇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围绕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古诗文的数量、篇幅、体裁、难度等各方面因素,体现出小学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1.数量和篇幅随年段递增。古诗词方面,一至六年级均安排了古诗词作为课文学习。其中一年级上册6首,一年级下册7首;二年级上、下册都是7首;三年级上、下册都是9首;四年级上、下册也分别是9首;五上11首、五下10首;六上11首、六下安排了“古诗词诵读”板块,共10首。文言文方面,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课文,三年级每学期各一篇,四至六年级每学期各两篇。随着数量的递增,古诗文的篇幅也随年段的上升逐渐增加。2.出现方式不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112首古诗词分别编排在两个教学栏目中,一是作为课文出现,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简单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基本内容;二是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作为学习资料,意在使学生接触更多古诗词。小学阶段新增的古诗则均匀地分布于这两个教学栏目中。也有附在教材后面作为选读存在,用于拓展延伸,比如四上《观潮》后的《浪淘沙》。3..体裁和表现内容逐渐丰富。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古诗以短小精炼的五绝、七绝为主体,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同时随着年段的上升,中年段开始出现词这一体裁,高年段开始出现律诗、乐府诗、《诗经》等稍长、稍难的篇目。有《三字经》,有《笠翁对韵》,有汉乐府,唐诗宋词更不必说。其次表现内容更加丰富,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有表达爱国之情的,有体现友谊的,有传递学习技巧的。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传统节日诗、状物写景诗都有涉及。文言文则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短的叙事性文本作为开端,逐渐上升到不仅有故事、还带有一定议论性的作品。;有的选自《世说新语》,有的选自《晋书》,有的选自《韩非子》,有的选自《论语》,等等。4.理解要求由浅及深。随着篇幅的增加、体裁的丰富,对古诗文理解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亦随之提升。通过循序渐进的编排,逐渐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充分的基础。二、关于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一)不同年段古诗词教学编排在不同年段、不同板块中的古诗词,在教学中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建议围绕各年段、各板块的特点和目标展开教学。1.低、中、高年段古诗词课文的教学,作为课文来学习的古诗词,低、中、高年段在教学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2学段目标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一二年级只编入一部分内容浅近、生动活泼的古诗,如《咏鹅》《画》《风》等,教学时,在指导学生掌握识字、写字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帮助学生实现初步积累。如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诗,可以采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并根据两组方位词“东—西”“南—北”记忆诗歌;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可以结合插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山寺”,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伸手摘星的动作等,辅助理解。在这一阶段,学生只要能准确识读文字,大体望文知义即可。学生理解有障碍的地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要的讲解,辅以适当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粗知诗歌大意。如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敕勒歌》,教学时可以提供瀑布、草原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二年级下册《村居》一诗中的“纸鸢”,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它指的就是“风筝”。进入中年段,教材开始提供注释,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初步想象画面。教学中,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初步了解注释的内容和作用,并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如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结合坐车或骑自行车的经验,把自己代入船上乘客的角色中,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觉;《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潋滟”,学生可能不理解,这时就可以提醒学生读一读注释,再将其意思代入诗句中,然后结合生活经验,想象阳光照在水面上的样子,从而理解诗句大意;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一诗,可以适当提供风景图,引导学生结合“瑟瑟”的注释,想象“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这一阶段,不要求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一诗,学生能够明白诗中描绘了哪个季节、什么样的景色,全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即可,不必对诗人的情感、赠诗的缘由等作过多探究。虽然教材已经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但学生只要能够大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朗读时适当融入感情即可。高年段的古诗词学习,仍要贯彻朗读、背诵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后,初步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此前学过的方法,初步疏通诗句大意,同时提供一些简单的背景资料,辅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简要讲解,引导学生明白诗中饱含着诗人的爱国情怀。此外,六下安排的“古诗词诵读”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进一步增强积累的同时,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方法来自主疏通诗意,为更高年段的学习作好准备。教师不必作过于深入的讲解,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适时对难点加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大意,进一步巩固学习方法。(二)中、高年段文言文课文的教学。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的学习。对中年段的教学来说,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了解文言文,借助注释粗知文章大意,正确朗读、读好停顿。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将其与文言文对照,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朗读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跟读中学会正确停顿,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进入高年段,教材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是建立在中年段的学习基础上的,教学中,对正确朗读、把握文章大意等方面的要求,仍要继续落实。围绕对文章的理解,高年级略微体现了一些进阶性的要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情,结合课后题的相应内容,尝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启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请学生说说文章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启发学生关注故事逻辑;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让学生结合资料袋交流感受,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音”这一主题;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则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简单整理、分析一下两个孩子的观点,锻炼思维能力。(三)“日积月累”板块的古诗词教学。“日积月累”板块,扩充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容量,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语感、形成积累。“日积月累”的教学要求低于课文,教学中建议以朗读、背诵为主,引导学生粗知大意即可,对诗句的具体意思、诗人表达的感情等均不需作过多探究。此外,需要提示的是,教学中需把握好古诗文课文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古诗文是教材中一类相对比较独立的选文,现代文阅读的要素对古诗文是无法完全适用的。教材中对古诗文的编排,主要是考虑到与单元人文主题的贴合,并非一一紧扣语文要素。有些古诗文篇目,恰好能和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形成搭配,教学时可以考虑结合起来,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个单元的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就比较适合落实想象画面这个要求。但也有一些古诗文是不能和语文要素紧密结合的,不必强行关联,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但编排的三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少有针对语言、动作的描写,教学中只要围绕课后题的要求,引导学生大致体会作者或者人物的精神品格即可。三、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教学建议1.教学古诗词,宜以诵读为主。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反复诵读。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逐渐感知古诗文的大意,也能慢慢培养起阅读古诗文的语感。我们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音调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最好的方法便是反复诵读,通过朗诵与吟诵相结合,将诗歌读到滚瓜烂熟的地步。很多人都曾说,自己小时候摇头晃脑诵读记住的诗歌,长大后都难忘,并且会在某个时刻把眼前的事情与相应的古诗词联系起来。我们让孩子诵读古诗的目的也是这样,就算他现在尚不能了解这首诗的内涵,但逐渐积淀下来,古诗词也能对他们起到熏陶的作用。同时,温老师还提醒,朗诵与吟诵是两种不同的诵读方式,“朗诵带有表演性,是读给别人听的,吟诵是自我陶醉式的,独处式的,可能更有助于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诵读水平的训练,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经典诵读课,我们校本教材《自雅晨诵》中也收录了很多类型的诗词,有《三字经》、《笠翁对韵》和各种类似的古诗,在二年级学习古诗朗诵方法的基础上,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程度分配篇目,要求课前准备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当然这种情感是很薄弱的,是在反复练习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到的细微的情感。),然后在课堂上领诵,整堂课只诵读,不讲解,老师只在旁稍作纠正,负责拍摄发至班级群,只管表扬!这一年,所有的同学都当了一回小老师,既轻松了自己,又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后来授张纯芝老师点拨,四年级的孩子应该有学习能力的提升,依然分配任务,学生课前准备,用所学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增加一项诗词的理解,即将开始实行,我想这应该也是一项语文技能的训练吧!2.建议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朗读古诗词。从古至今,语音不断演变,古诗词中有一些字现在读起来不再那么押韵,这是正常的现象。教学时,建议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读音,不要轻易改读。如二年级上册《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野”读yě,不读yǎ;三年级上册《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斜”读xié,不读xiá。3.多帮助学生想象,适当引入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引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给学生提供理解诗意的抓手,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手段之一。温儒敏建议教学中适度借助多媒体资源由于诗歌的语言经过变异、陌生化,超越日常用语,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定格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力;相反地,毋宁让其沉浸在诗文营造的情景中,体会作者孤独、悲凉、渺小等心境,提高他们的情商。譬如讲解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案无法恰如其分表现出来,这时候更多需要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尤其在进入高年级后,可引导学生尝试自由想象、感悟,逐渐把个人的阅读体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品味和审美素养。4.疏通大意时不必逐字翻译。“小孩子的想象力相当丰富,‘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作标准化,以老师分析代替他们的个性化读解。”温儒敏特别指出,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典故,当堂诵读。具体而言,针对低年级学生,大致明白大意即可,不可要求字斟句酌,了解逐个词句的释义,甚至可以不求甚解;针对中高年级,要引导他们会意、感悟,而不要给予过多限定,提供“标准答案”。这是教参上给我们教学古诗词的几点建议,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觉得更为有趣,更为深入,看似有一点点在拔高,其实与教参上的教学建议并不矛盾!与大家分享。作者提出一个语文老师要教好一篇古诗文,让古诗词教学充满深度和灵性,定会站在提升学生认识和兴趣的角度去细读文本,那么,细读古诗文有哪些方法路径呢?四、细读古诗文的路径。1.准确理解诗文的内容。这里所说的诗文内容不仅仅指诗文本身字词句的意思,更指诗文中所隐藏的意象。什么是“意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当作者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古诗文中的意象相对比较固定,例如:鸿雁一般代表思乡、信使;杜鹃一般象征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婉,至诚;东篱隐含着出尘脱俗之境;菊花代表着高洁品质;月亮的解读最多——思乡怀人,烘托反衬,感喟咏叹。在古诗文中看到夕阳,就要想到凄凉失落、苍茫沉郁。诗文中的“酒”一般有促人亢奋、引人抒怀、豪放洒脱的意思,当然也有借酒浇愁的用法;古诗文中的水,一般指时间的长河、情愁。当我们了解了诗文中的意象,我们就能透过风花雪月看到诗文背后隐藏的爱恨情仇,作者通过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明晰起來。2.关注诗文背后的故事。很多诗文背后是有故事的,只是我们不注意去关注。诗文背后的故事,不是出生年月,不是个人成就,也不是别人几句冷冰冰的评语。而是事件,是能温暖人的事件。无锡市教科院赵宪宇院长曾经介绍过两首诗背后的故事,很是打动我的心。其中一首诗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几乎每个老师都把这首诗当作写西湖美景的诗来教,而且仅仅当作写景的诗来教,其实这也有偏差,因为苏轼这首诗的背后也是有故事的——东坡的第三个夫人,实际上是侍妾,叫王朝云。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一日,东坡曾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王朝云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妆,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新之意,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诗。我想,当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眼前就不仅仅是西湖雨后的美景了,更多了一位淡妆浓抹都相宜的绝妙佳人,心中的情感也不由得柔软下来。这就是故事的魅力!3.关注诗文呈现的空间和情感。纵观统编本教材的古诗文阅读篇目,我们会发现,编者经常会有意识地把同一题材的诗文编写在同一课,比如《咏柳》《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都是“春天”的主题,《夜书所见》《山行》呈现的是“秋天”的主题,《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传统节日,《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都向往和平,等等。就连古文的编写也有了主题,比如有鼓励学生发奋读书的《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也有教学生读书方法的《古人谈读书》,等等。这种编排方法为教师把几首诗组合在一起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小学教材中所选择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经典诗文之所以经典,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语言有足够的张力,诗文本身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阅读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比如六年级上册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有着极其强烈的跳跃和张力。孙绍振先生这样解读:“千里莺啼”用夸张的语言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和自由。第二句为我们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最后将形象中心聚焦到“楼台”“烟雨”上。那佛寺在烟雨之中是那样朦胧、飘渺、超凡脱俗。让人不由感慨:南朝灭亡已经许多年,但是寺庙之美依然如故。在孙老师的解读中,诗词的空间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空间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4.找寻诗词的共同点。刚才我们说到,统编本教材编写古诗文的时候,十分注重主题的突显,这就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切入点。在细读的时候,不妨可以试着发现不同诗作的共同之处,从而打开一条在比较中学习的思路。比如,三年级下册《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描写传统节日的,所以,就可以找寻三首诗在写作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梳理出三首诗都是通过描写节日习俗来表情,同时也能发现三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再比如,《出塞》和《凉州词》都是边塞诗,两首诗都写出了战争的结果“万里长征人未还”和“古来征战几人回”,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出塞》先写战争带来的结果,再写心中的期盼;《凉州词》则是先写畅饮的场面,再写战争的结果。而且两者的意境也不一样:《出塞》安静中充满期盼,《凉州词》热烈中满是豪迈。其实,当解读清楚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的教学也就有了方向。5.放在文化的背景下解读。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诗文看似简简单单,但是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果不站在文化背景下解读,我们看到的就只是好玩,只是有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精华、文中人物身上的风骨气质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彰显。比如《杨氏之子》这篇文章,初读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中孔君平亲切、风趣,孩子不卑不亢。很多教师解读到这里就止步了,其实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在长幼尊卑严格有序的古代,却有着这样一个好像很不合拍的故事呢?其实这个故事背后站着一个时代:《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记录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的闲情逸事,晋朝时天下颇乱,统治者没有太多精力用儒家的礼法约束人们的言行,所以那个时代的人思想自由,行为解放,崇尚智慧,喜欢辩论,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才有了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了解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就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细读诗文的角度很多,但是不管哪一种方法,都要努力去发现诗文中的细微处,因为越是细微,越见精神。准确细读文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关键是教师如何把自己的细读变成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悟,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关注以下几种方法。1.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中落实教学。古诗文有别于其他文本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语言——准确传神,讲究跳跃和留白,而且在遣词造句上打破常规,追求独特和新奇,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疑惑的时间,我们也只有在了解学生疑惑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学生真正的需要,教学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立场。记得有一次教学王瀚的《凉州词》,有学生表示对“醉卧沙场君莫笑”这句话不理解,于是许多感觉自己理解的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认识——“就是喝醉酒了,醉倒在沙场上,将军不许笑。”“就是有的战士因为喝醉了酒被敌军杀死了,就不能笑了。”“在喝醉酒的时候突然战斗开始了,依然要去和敌人拼杀,所以大家不能笑。”……孩子们的解释在我们看来稀奇古怪,但这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所特有的认知,这时候教师的帮助会带给他们豁然开朗的提升,教师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曾经听刘发建老师执教《出塞》和《凉州词》,刘老师引导学生学着编者的樣子在自己不懂的词语的右上方标上序号,然后尝试着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拿出来全班讨论,于是“秦时明月汉时关”“胡马”“为什么战场上还有夜光杯?”等问题就出现了。并不是所有的理解都让人感觉枯燥,这些来自于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极其浓烈的,课堂上他们争相表达自己观点的神态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听课教师。2.努力让诵读落在故事中。古诗文教学中有一些常规动作,无论教的是什么都必定存在于教学中。比如朗读就是其中之一。有感情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教师指导朗读一般会从音准、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就是说,更注重技巧的指导。其实,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才是读好的关键所在。记得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的朗读在学习初期一般是“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当学生看到唐朝地图,看到边塞的位置,知道了将士们有的来自遥远的广东福建,有的来自河南河北,朗诵的节奏立即发生了变化:“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