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讲解_第1页
苏伊士运河讲解_第2页
苏伊士运河讲解_第3页
苏伊士运河讲解_第4页
苏伊士运河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伊士运河马成雄

苏伊士运河(又译苏彝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195公里(105哩),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苏伊士运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苏伊士地峡,处于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al-Suways)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中国前往苏伊士运河的航线运河历史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8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国伙同法国,并和以色列相勾结,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战争结局以埃及获胜而告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指使土耳其军队进攻埃及以夺取运河,但没有成功。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后,仍保留着在运河区的驻兵权。二战期间,英国再次在运河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6年7月26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在埃及军民的英勇抗击下,英法以三国的武装进攻最终失败。英法军队不得不于当年12月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随后也被迫撤军。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第一阶段工程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平方米(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万吨满载的货轮。第二阶段工程于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扩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只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将能使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通过。运河优势:(1)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2)与其他水域相比,事故发生率几乎为零。

(3)可昼夜通航。(4)当船尺寸过大时,有可能加深、加宽河道。(5)VTMS(船运管理系统)被引入,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电子雷达观测网络。(6)苏伊士运河可以为各种超级货轮提供服务。(7)运河通航之后,欧洲的船只可经地中海,驶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直接进入印度洋。有人曾计算过,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时间和燃料都大大地节省了。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运航道,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总量的14%。在全世界所有的通海运河中,若论过往船只数量及货运量,苏伊士运河均名列前茅。伊朗军舰向埃及提出“借道”之时,正是埃及国内局势大乱初定之时。有关国际问题专家曾说:刚辞职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被认为是“伊朗的敌人”,伊朗的这一举动是为了试探埃及新领导人的立场,以确定埃及将调整对伊朗的政策,还是继续持敌对态度。伊朗和埃及两国由于埃及1980年同意接受伊朗前国王巴列维避难等原因,至今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鉴于埃及刚刚发生了政权更迭,有伊朗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埃及同意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这件事,可以大概看出未来埃及新政府对伊朗的政策意图。苏伊士运河现状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伊朗军舰向埃及提出“借道”之时,正是埃及国内局势大乱初定之时。有关国际问题专家曾说:刚辞职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被认为是“伊朗的敌人”,伊朗的这一举动是为了试探埃及新领导人的立场,以确定埃及将调整对伊朗的政策,还是继续持敌对态度。伊朗和埃及两国由于埃及1980年同意接受伊朗前国王巴列维避难等原因,至今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鉴于埃及刚刚发生了政权更迭,有伊朗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埃及同意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这件事,可以大概看出未来埃及新政府对伊朗的政策意图。

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意味着其战略通道有了很大的扩展。法尔斯通讯社援引伊朗一位军方高官的话说,此次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意味着在运输与援助方面取得“突破”。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认为,伊朗此举意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此次埃及方面的表态前后不一致,反映出埃及现政权在对待涉及以色列和伊朗等敏感问题时存在矛盾心态和外交取向。按照常规,只有在战争状态下,埃及才有理由拒绝伊朗军舰通过运河,而且,伊朗在向埃及递交的申请中特别提及,两艘军舰没有携带任何武器、核材料和化学物质等。这样,埃及若拒绝,就会得罪伊朗。然而,此前以色列已经强调,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是“公然挑衅”,不会“袖手旁观”,美国更是不允许伊朗“为所欲为”。在此情形下,让不让伊朗军舰过河,对埃及是个难题。埃及在犹豫和矛盾之后最终做出同意的选择,说明埃及现政权不得不顾及国内民众的情绪,不可能像穆巴拉克时代那样与以色列和美国走得“太近”。

埃及同意伊朗军舰借道运河也是反复权衡的结果。埃及最高军事委员会必须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过分地亲近美国和以色列都可能引起该地区地缘政治的失衡。据伊朗电视台透露,埃及最终同意伊朗军舰过河,与伊朗领导人同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的“接触”密不可分。埃及开罗大学中东与地中海研究院院长纳比尔表示,伊朗军舰从1979年以来第一次通过苏伊士运河,会触动美国和以色列的神经,但并不意味着埃及政府的外交走向和立场发生了改变。埃及的当务之急还是国内问题,埃及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在以色列看来,伊朗军舰过苏伊士运河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作用,因为两艘伊朗军舰实在不能称之为舰队,更不会对任何一方构成威胁。伊朗这一举措是想试探以色列的容忍度和承受力。

以色列媒体认为,伊朗向这些海域部署战舰并计划在叙利亚港口长期停靠是“严重的挑衅”。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表示,一旦伊朗军舰进入地中海,以海军将进行尾随跟踪。以色列媒体称,这两艘伊朗军舰是一艘护卫舰和一艘补给舰,对以色列构不成军事威胁。但两国海军如此近距离接触,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名以色列高级官员对媒体称,伊朗根本没有理由向地中海部署军舰,“如果以色列察觉到情况有变,那么以色列知道如何应对”。

2011年10月13日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13日通过埃及苏伊士运河前往印度洋,准备参加美国打击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载有80架喷气战斗机的“罗斯福号”航母和14艘护卫军舰通过了苏伊士运河。在这些护卫军舰中,有3艘两栖运输舰,载有2000名海军陆战队员。“罗斯福号”是9月19日从美国起航前往地中海的。它将与已在印度洋的美国另外3艘航母“卡尔.文森号”、“企业号”和“小鹰号”会合,共同参加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

美国军舰分析人士认为,伊朗和以色列是中东地区两个军事实力最强、同时也互为对手的国家,它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势力范围。苏伊士运河距离以色列本土仅200公里,因此,这则消息让以色列反应强烈。以色列的“激动”同样也刺激着美国。华盛顿认为,伊朗不但想挑战以色列在该地区的地位,还试图改变该地区的政治平衡,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要知道苏伊士运河战略价值是多么重要。美国媒体认为,伊朗试图挑战以色列和利用埃及局势,试图改变地缘政治的平衡。.所以,作为以色列最重要的政治盟友和后台,美国“企业”号与“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高调在这一地区游弋。美伊两国以军舰行游作为载体,用保障航道安全、确保能源等产品的正常运输作为道义理由,上演了一场展示实力、测试各方的大戏。对美国来说,通过其航母编队在该地区“畅通无阻”地走动,可以继续体现美国仍然是地中海沿线和中东地区局势的主导者身份。埃及政府批准伊朗的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不仅改善了埃及和伊朗的关系,同时也奠定了埃及新政权的独立外交及其在伊斯兰人民中的威信,将对未来的政治运作和内政运作带来很大的信誉和权威。

在国际上,这一事件将推动埃及和伊朗关系的正常化,同时也使得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人民对伊朗政府采取更为和缓的态度,这当然会引起以色列的不满。但是美国可以借此缓和美国和伊斯兰人民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