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博士清场_第1页
砰砰博士清场_第2页
砰砰博士清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砰砰博士清场清场惊魂胶囊

“胶囊惊魂”是到了该清场亮灯的时刻了,这不是运动执法能纾解的症结,制度性反思,才是杜绝其卷土重来的当务之急。原以为是老酸奶、抑或是小果冻,其实这一季的主角叫“明胶”――剧情之跌宕纷繁、阵容之浩瀚豪华,足以令热播的“甄�”叹为观止。没有穿越,没有恶搞,工业明胶只是化了一个“胶囊妆”,立时令消费者花容失色。一枚小小的毒胶囊,折射的是民众对药品安好监管的愤懑与无奈。

开头是央视主播在微博上漫不经心扯了一嗓子,老酸奶等企业忙不迭出来辟谣。但“谣言止于智者”,从来不会由于谁的分贝高就谁天生有理,食品企业或协会的辟谣声尚且余音绕梁,明胶行业乱象却已经板上钉钉。三个问题令公众如鲠在喉:一者,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家有100多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0多家,那么,众多不法小厂家的食用明胶莫非都“自觉分流”到了工业明胶的去处?二者,据有关人士介绍,2022年我国仅有的拥有生产许可证的大企业生产的合格明胶为5万吨左右,而这5万吨之中还有片面用作出口,这更形成了我国每年缺口1万吨合格食用明胶的难堪局面,那么,这片面缺口谁来当了“替补”?三者,从价格上看,工业与食用明胶价格相差近三倍,而且更值得机警的是,“少量添加难查出”,那么,在逐利冲动之下,除了小企业会打工业明胶的方法,大企业莫非就不会为俭约本金而“适量添加”?

这些问题在记者的刨根问题里终究有了现实版的答案:“毒胶囊”事情浮出水面。4月15日央视《每周质检报告》曝光了“胶囊里的机要”,迄今已有两周多时间。这一段,大家都很忙:涉事药企忙着扮演“沉静的羔羊”,胶囊作坊忙着上演“春天里的一把火”,地方监管忙着“后知后觉”,公众忙着翻箱倒柜找胶囊“兑奖”……网友将修正斯达舒的广告语“良心药,放心药,选修正药,管用的药”改为“黑心药,坑爹药,专注皮鞋30年”,而修正六味地黄胶囊的广告词“胶囊,就一粒”也被加了备注,“这个只能一粒,多了怕出事啊!”治病的药,尚且如此混乱不堪,也无怪乎中央领导同志屡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肃穆依法查处,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回首望去,诸多细节仍值得追问与反思:按理说,媒体监视充其量只应是公共监视的“程序补丁”,但为什么面对明胶领域的诸多乱象,胶囊监管者愣是不能(不愿或不敢)顺藤摸瓜、反而持续让媒体成为起底真相的“主力军”?据媒体披露,铬达标的药用胶囊每一万粒的价格是60多元,假设铬不达标的药用胶囊价格还会低廉一些,大约要四五十元一万粒,两者相差不过10多元钱,折合到一粒胶囊大约也就是一厘钱――看似蝇头小利的本金,却引得大牌企业竞相折腰,那么,此类规律仅仅只在胶囊领域疯狂?4月21日,郑州郑上路的一段排污明渠内,一夜之间突然展现大量空心胶囊。300余米的渠沟被各色胶囊聚积成了“彩虹河”――伪劣胶囊“自动”投渠自尽。那么,这些胶囊来自哪里、曾去向哪里,职能监管者可有明显答案?

张仲景有言,“进那么救世,退那么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医药产业,血管里滚动的到底是不是道德血液可能不是关键。关键的问题是,对明胶演绎出的“胶囊惊魂”,赔罪敷衍、召回迟滞、赔偿无期、问责绵柔,权力监管还要张皇失措多久、监视网络还要牛栏关猫多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