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工程热力站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集中供热工程热力站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集中供热工程热力站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集中供热工程热力站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集中供热工程热力站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中供热工程热力站施工组织设计1.工程概况1.1概述供热工程7#热力站,位于住宅小区院内,平面形状为矩形,7#热力站长20.6m,宽10.7m,共一层,建筑总高度为4.4m,房屋层高3.9m,此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20.42㎡。1.2结构设计1.2.1本工程结构形式采用砖混结构,外墙为370mm、内墙为240mm,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②—④轴与B轴交接处为混凝土独立基础、框架柱与梁板连接。1.2.2结构材料1.2.2.1钢筋采用HPB300(φ),HRB400()。1.2.3构造要求1.2.3.1构造柱及圈梁与墙体的连结均按11G329-1规定施工。1.2.3.2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梁、柱为35mm,基础板底为40mm。1.3建筑特征1.3.1顶棚:因顶板模板采用竹胶模能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可直抹石灰砂浆。1.3.2地面:电控室、化验室、更衣室等均采用水磨石地面。1.3.3屋面:本工程屋面采用1∶6水泥焦渣找2%坡,铺1:10水泥蛭石板保温层,20厚1:2.5的水泥砂浆找平,刷冷底子油一道,上铺Ⅲ型35#镀铝型SBS防水层一道。3.施工部署3.1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组织成立项目班子。3.2主要施工方案3.2.1基槽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的方法。3.2.2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模板全部采用竹胶模板。3.2.3因施工场地较小,钢筋在施工现场外约5km处加工,人工装卸,载重汽车运到施工现场。柱主筋连接采用电渣压力焊。3.2.4基础均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柱、梁、板采用竹胶板方木支撑。支撑体系采用φ48×3.5钢管架或碗扣式满堂脚手架。3.3施工准备3.3.1技术准备a.项目部管理人员应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参加图纸会审,及时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共同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b.认真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特别要组织好土建与安装之间的配合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建设单位认可。c.编制施工预算及施工图预算,进行工料分析,作好人工、材料、机械等需用量计划。e.配置各种本工程相关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程及作业指导书,配备各种经鉴定有效的测量仪器。f.组织有关人员对新版规范的学习和培训。3.3.2物资准备a.施工机具准备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施工方法、施工机具配备的要求、数量及施工进度安排,编制施工机具需用量计划,并根据计划组织落实,确保按期供应。投入本工程的机械设备(见附表3)。b.材料准备根据工程材料需用量计划,做好材料订货和采购工作,按计划组织材料进场。c.周转料具准备施工中根据原材料总量,月度材料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制定模具需用量计划,以便合理组织进场,3.3.3施工现场准备a.根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水准点和建筑物控制桩,建立测量控制网。b.合理进行现场平面布置,提前搭设临时设施,施工现场平面布置见平面布置图。3.4劳动力组织鉴于本工程工期紧,任务重,项目部经认真考查、综合考虑,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组织一支劳务队进行施工,该队人数不少于40人,包括钢筋工8人,木工6人,架子工10人;组织一个砌体施工队,该队人数12人左右;另配备一个混合队,其中包括电焊工1人,电工1人,机械工2人。装修阶段组织一个装修施工队,人数15人。3.5施工顺序3.5.1土建阶段施工施工放样→基坑开挖→地基钎探→人工打夯基槽底→浇筑C15素混凝土垫层→绑扎基础钢筋→支基础模板→浇筑C25商品混凝土基础→砌筑M7.5水泥砂浆砖基础→绑扎地圈梁钢→支地圈梁模板筋→浇筑C30商品混凝土地圈梁→回填基坑→砌筑M7.5混合砂浆砖墙→搭设满堂脚手架→支屋顶及圈梁模板→绑扎钢筋→浇筑屋顶及圈梁混凝土→房屋装修3.5.2装修阶段施工水磨石地面→门窗框安装→顶棚抹灰→内墙面抹灰→外墙抹灰及粉刷涂料→屋面工程→收尾工程。4.施工方案及主要技术措施一、土建测量1、仪器采用本工程拟采用DJ2型经纬仪2台,等级±2,DS3水准仪2台,等级±3mm/km,保证测量的精确度。2、测量依据1)国家现行规范《工程测量规范》。2)阳煤集团集中供热工程7#(北里沙沟)热力站施工设计图纸。本工程的平面控制采用平面控制网法。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原点,建立控制坐标系,并做好基准点的保护。施工中的放样工作均应依此坐标系为依据。用全站仪根据平面控制网放出建筑物主轴线四个点位置及高程,并在场地上做好轴线控制点。二、土方工程1、土方开挖1)施工准备①土方开挖前,应经勘察单位及业主交底,确认地下无管线等隐蔽埋藏物。根据施工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②水准点、控制点已引测到现场。建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基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③挖土机械及运输机械已到位,业主指定了堆土场地。④场地要清理平整,做好排水坡度,在施工区域内,要挖临时性排水沟。⑤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工序,防止错挖或超挖。施工场地应根据需要安装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2)挖方施工①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立即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在敷设地上或地下管道、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止损坏管线。②土方开挖严禁在雨天进行。③土方开挖使用1台挖掘机作业,2辆自卸汽车配合土方运输,土方开挖一步到位,剩余300mm厚土方由人工清槽。2、土方回填1)材料土:宜优先利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质。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大于50mm,含水率应符合规定。石灰:生石灰粉,不得含有粒径大于5mm的生石灰块,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2)作业条件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率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土方回运从指定地点运回,回填前应对基础、墙体等进行检查验收,并且要办好隐检手续。待基础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进行回填土。3)回填注意事项:①回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m;打夯机不能作业的部位采用人工夯实,每层虚铺不大于150mm,铺摊完成后,要用铁耙耙平。②回填时每层夯打三至四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4.2钢筋工程4.2.1钢筋的进场验收进场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原件,每捆(或盘)都应有标牌,进场时分品种、规格、炉号分批检查,核对标志,检查外观,并按现行规范的规定抽样做机械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4.2.2钢筋的管理钢筋进场验收后按级别、规格分别堆放整齐,下用垫木垫起200mm高,上覆塑料布,避免锈蚀或油污。标识牌上具有明显的标志,标明钢筋级别、规格、厂家、检验状态及数量。钢筋在运输和储存时,不得损坏标志。4.2.3钢筋加工由于现场场地较小,钢筋在施工现场外约5km的钢筋组加工,工作场地配置一台闪光对焊机、一台弯曲机、一台调直机、一台切断机,,一台钢筋除锈机等相关机械。加工之前做好表面除锈、清理等现场准备及料单复核等技术准备工作。做好钢筋半成品的验收、标识和保护工作。4.2.4钢筋连接基础钢筋采用绑扎连接,框架柱主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框架梁采用闪光对焊与电弧搭接焊相结合的方法连接,要求双面焊焊缝长度≥5d,单面焊焊缝长度≥10d,所有焊接均按要求现场取样做焊接性能试验,并由专业人员持证上岗,所有钢筋连接接头逐个进行外观检查,保证焊接质量合格率为100%。4.2.5钢筋接头位置设置钢筋接头设在受力较小处,梁下部钢筋接头位置设在支座处;上部钢筋接头位置设在跨中。绑扎接头相互错开长度为钢筋搭接长度的1.3倍;焊接接头相互错开35d且不小于500mm;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绑扎钢筋接头受拉区为25%,受压区为50%,焊接头均为50%)。4.2.6钢筋的保护层基础底层钢筋采用80×80×40mm(长×宽×高)水泥砂浆支垫每平米设一个,放在网片十字交叉点下;上层钢筋网片采用Φ14钢筋马凳支撑,每平米设一个。屋顶板钢筋采用50×50×15mm(长×宽×高)水泥砂浆支垫,每平米设一个,梅花型布置。梁底、梁侧钢筋采用50×50×25mm水泥砂浆垫块支垫,间距@1000mm。柱钢筋保护层采用φ12井字筋与主筋点焊,每层设三道。地梁柱50×50×35mm、剪力墙50×50×25mm、±0.000以上梁50×50×25mm、柱子50×50×30mm。4.2.7板钢筋绑扎a、清理模板上的杂物,用粉笔在模板上划好主筋,分布筋间距;按划好的间距,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b、板的底部钢筋伸入支座≥5d,且应伸至支座中心线c、板的中间支座上部钢筋,(负筋)、两端直钩长度为板厚减15mm,板的边支座负筋在梁内锚固长度应满足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e、板两层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负弯矩钢筋每个相交点均要绑扎。4.2.8、梁、圈梁、框架柱及构造柱a、按已划好的箍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绑扎,采用缠扣绑扎。b、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c、框架柱、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伸出柱外皮长度为1m,锚入柱内La。梁内第一根箍筋距柱边或梁边为50mm。梁底部纵向钢筋的接长,可选择在支座处,不应在跨中接长;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可选择在跨中1/3跨度范围内接长,不应在支座处接长。d、柱子箍筋一般为复合箍,除拉结筋外均采用封闭形式,并作成135度弯钩,直钩长度为10d,当柱子配筋率≥3%时,采用焊接箍。e、框架柱及构造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长度及加密区内箍筋间距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4.2.9基础筏板钢筋绑扎顺序a.板下层网片筋b.柱下板带箍筋及柱下弯起钢筋c.支垫钢筋马凳d.板上层网片筋e.柱插筋及剪力墙插筋4.2.10技术措施a.基础钢筋网片及双向板钢筋网片须将全部相交点绑扎。b.绑扎网片钢筋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绑丝应绑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c.在混凝土垫层上弹出柱轴线与边线,线要醒目,以便于检查柱插筋的位置。d.柱断面缩小时,应提前将柱主筋弯好,并固定两道箍筋以保证柱主筋不移位。e.柱混凝土浇筑前,应在本层混凝土结构面上固定2~3道箍筋或水平筋。f.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看钢筋,以便随时调整移位钢筋。g.每个检验批施工完毕,先由项目施工员、质检员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邀请监理及业主验收,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h.认真填写钢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及时请有关单位人员签字盖章。4.3模板工程4.3.1模板选用基础、柱、剪力墙、梁等均采用普通定型组合钢模;板、楼梯采用竹胶板;梁柱接头处采用加工成型的木模。筏板基础外边线无法支模时,采用M10水泥砂浆240mm砖砌体代替。4.3.2模板补缝梁、柱模采用0.5mm厚海棉粘于固定角上,其它部位采用胶带纸补缝。4.3.3模板支撑柱模板支撑采用对拉螺栓及柱箍,对拉螺栓间距@300~400mm,柱箍间距@500mm,剪力模板加固采用对拉螺栓固定,钢管结合方木加固,并且上、下柱箍与梁板满堂脚手架相连;顶板、梁支撑采用满堂脚手架及50mm×100mm方木,梁加固采用对拉螺栓,每1.2m长模板固定3根。墙、梁内支撑用ф20的钢筋长度同截面尺寸。在柱子四周、墙两侧3m处板内设置拉环。4.3.4模板支设技术措施a.支模前应根据构件尺寸进行模板设计,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设计计算,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b.支模前,在模板上涂刷隔离剂,不得漏刷。c.柱支模前,模板底面应采用1∶2水泥砂浆找平。d.柱模板定位采用φ12井字筋,井字筋与主筋焊接,每层三道,最下一层距底面200mm,长度同柱截面。柱模采用钢管加固400mm一道,墙用eq\o\ac(○,a)1m的钢管支、顶、拉加固。e.提前引测50线。依据50线标高,搭设梁板支撑及拼装底模,对跨度大于4m的梁板,模板应起拱,起拱高度为1‰~3‰,保证梁板起拱高度。f.浇混凝土时派专人看模,观察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4.3.5模板检查a.检查构件的轴线位置、截面尺寸;检查梁、板底模标高、起拱高度;检查柱、剪力墙垂直度;检查模板表面平整度。b.检查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刚度和稳定性。内容包括:柱箍、立柱和水平杆的间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扣件的紧固程度;对拉螺栓的数量及质量;所用材料材质是否坚固等。4.3.6模板拆除a.底模的拆除时间应由试压同条件试块确定,混凝土强度达到75%以上,悬臂构件必须达到100%时方可拆除。b.模板拆除前应经申请批准。c.模板拆除时应设置警戒区域,并设监护人,禁止行人及车辆进入。d.模板的拆除顺序,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非承重部位后承重部位以及自上而下的原则。e、编制专项的模架施工方案。4.4混凝土工程本工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工艺。4.4.1混凝土浇筑前,项目管理人员应按要求收集混凝土配合比单、原材料及外加剂合格证、复试报告等,进行准备工作。4.4.2基础筏板浇筑采用“斜面分层法”,由南向北连续施工,一次浇筑完毕,每层浇筑厚度为200~250mm。基础梁板为S12抗渗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之前先用水洗管,再用水泥砂浆,运输第一车混凝土可增加水泥100Kg,为顺利泵送创造条件。控制好坍落度,应在搅拌站和现场设专人管理测定,每隔2-3小时测试一次,及时调整坍落度。4.4.3每结构层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剪力墙混凝土,在柱、剪力墙混凝土浇筑完1~1.5小时后浇筑梁和板混凝土。4.4.4浇筑柱混凝土时应先在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防止混凝土发生烂根现象。4.4.5柱混凝土浇筑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为500mm,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深度不小于5c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浇筑高度超过2m时,采用串筒或溜槽使混凝土下落。4.4.6混凝土振捣采用机械振捣,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插点间距不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柱、墙、梁采用振捣棒振捣,每点振捣时间20~30S;板混凝土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在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为25~40S,以混凝土面均匀出现浆液为准。振捣时应避免振捣器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4.4.7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位置、特别是板负弯距筋位置的正确性。4.4.8梁柱接头、主次梁交接处等钢筋密集处,如混凝土下料困难,可改用细石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配合人工捣固。4.4.9梁板混凝土浇筑沿次梁方向进行,原则上不留施工缝,如遇特殊情况,施工缝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施工缝的处理:先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薄弱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并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4.4.10按规定留置标养及同条件试块。标养试块以水平和竖向构件划分,每层少于2组,并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汇总评定。4.4.11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防水混凝土严格要求养护14天,施工结束后应立即覆盖。新浇灌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才能上人行走和进行下道工序施工。4.5脚手架工程4.5.1梁、板模板支撑体系采用满堂钢管扣件脚手架。4.5.2作为模板支撑体系的脚手架,应根据模板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搭设;结构外当需搭设双排外架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按方案要求搭设。4.6测量施工4.6.1测量仪器选用经鉴定合格一台经纬仪、一台水准仪。4.6.2轴线控制:使用经纬仪投射到施工工作面上,作好每层测量放线及复核。4.6.3高程传递:根据建设单位给定的水准点,设置永久±0.000标高,以控制±0.000以下的标高,当施工至±0.000后,将+500标高引测到建筑物柱上,作为高程传递及复核的依据,采用固定水准仪和钢尺进行高程传递,每次引测从同一基准点开始,施工段之间进行复核;引测完毕,复核闭合。4.6.4沉降观测: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埋设沉降观测点及水准基点。采用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测量,测量采用闭合法。同时观测时随记气象资料。观测次数及时间: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每施工完一层(包括地下部分),应观测一次,建筑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每个月测一次,冬、雨前施工前后各观测一次,当技术要求时要随时随地及时进行观测,交工前观测一次,竣工后交甲方继续观测,每次观测完毕作好记录整理好报甲方、监理审核,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甲方、监理及设计单位。4.7.砌体工程4.7.1.1当主体结构完成二层并且地下室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时即可开始进行地下室填充墙砌筑。砌筑前先清理楼层内杂物,进行墙体及门窗洞口位置放线。4.7.1.2所有填充墙使用的原材料均符合设计要求,在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砂浆采用机械搅拌,按试验室所出配合比严格计量。4.7.1.3砌筑用的机红砖应提前1-2天进行浇水湿润,含水率宜为10%~15%。采用“三一”砌砖法。4.7.1.4砌筑前,先根据墙拉筋位置剔凿出柱内预埋件,焊好拉结筋,并对拉筋进行隐蔽验收,拉筋的规格、数量、间距、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检查焊缝质量,剔凿预埋件时,严禁破坏柱混凝土质量。4.7.1.5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的空隙用砂浆填满。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在抹灰前采用侧砖、或立砖斜砌挤紧,其倾斜度宜为60°左右,砌筑砂浆应饱满。4.7.1.6加气混凝土采用“刮浆”法。砌筑要求灰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施工中先砌墙后浇柱,填充墙砌至梁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至少间隔7天后,再将其补砌挤紧。门窗洞口两侧用实心砖砌筑,每边不小于240mm。4.8屋面工程本工程屋面采用1∶6水泥焦渣找2%坡,铺1:10水泥蛭石板保温层,20厚1:2.5的水泥砂浆找平,刷冷底子油一道,上铺Ⅲ型35#镀铝型SBS防水层一道。4.8.1保温层基层应平整,干燥和洁净。保温层应铺设平稳,该工序完成后应及时进行下道工序。保温层应避开雨天施工。保温材料应有材质证明文件。4.8.2找坡层应根据屋面排水图弹好屋脊线和控制线。在铺设过程拉线控制找坡的厚度,铺设完毕适当压实。4.8.3找平层:基层与突出屋面构筑物的连接处以及基层转角处的找平层应作成半径为100~150mm的圆弧。并设置分格缝,分格缝的间距不大于6m,缝宽20mm。找平层表面应压实平整,排水坡度符合要求。找平层施工完毕,必须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4.8.4防水层:防水材料必须有合格证及复试报告。防水工程由专业队伍施工。屋面防水层施工时,应先做好节点、附加层及屋面排水比较集中部位,然后由屋面最低处向上施工。防水层平行屋脊铺贴,纵横边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4.8.5雨水管:出水口、水落斗、水落管接口应严密,插接牢固。水落管在室内安装时,应弹出垂线,由上而下进行,严格按规定安装。4.9装饰装修工程本工程外装饰装修为抹灰后喷涂料及贴面砖墙面。4.9.1施工顺序基层处理→抄平放线→立门窗框→顶棚抹灰→内外墙面抹灰在内外装饰的同时,及时穿插水、暖、电安装以及门窗扇、栏杆扶手安装等工序,严禁在已施工好的墙面打洞、开槽。4.9.2装饰工程施工前应预先做样板(样品、样板间、样板墙),并应经分公司及业主、监理认可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4.9.3室内抹灰四角规方,横线找平,并弹出房间的基准线,以控制房间的几何尺寸。外墙抹灰前应对四个大角、外窗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