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庸之道_第1页
十四中庸之道_第2页
十四中庸之道_第3页
十四中庸之道_第4页
十四中庸之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四中庸之道第1页/共43页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注释】①中庸:中和,适合,即不是过分又不是不够。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中”与“庸”意相近,合起来表示孔子的道德标准。②至:极高。③鲜:少。第2页/共43页邢昺

《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言世乱,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中,谓中和。庸,常也。鲜,罕也。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极矣乎!以世乱,先王之道废,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时矣,非适而今也。

孝感动天

第3页/共43页【读解】

《论语讲要》中庸的中字,无过,无不及。例如办一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古圣所传的中道,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4页/共43页【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美德。之所以是一种美德,就在于“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的中,含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中庸的庸,有平常、常用等义。中庸之道,叫人们牢牢把握住保持事物质的那个“度”,不偏向任何极端,而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和中和,不使事物的性质走向其反面。中庸之道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性情和谐不乖戾。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恰到好处,如处理人际关系,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不偏袒一方,也不鄙弃一方,更不激化矛盾。若事物不能取理想的“中”,便取其次,即取相对的“中”,也符合中庸之道。如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贼”。

第5页/共43页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第6页/共43页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⑤。”【注释】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②过:过分,过度,过头。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④愈:好。⑤犹:如同。芦衣顺母

第7页/共43页【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第8页/共43页【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第9页/共43页【读解】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要好一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害也大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一顿饭吃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是.如果是吃多了,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验。更不用说政治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的大灾难了!

第10页/共43页

当然,是好是做得恰到好处,不“左倾”也不右翼,不过分也无不及,还是像我们已经举到过的大美人“东家之子”那样,再高一公分就太高了,再矮一公分又太矮了;脸上擦白粉就太白了,搽胭脂又太红了。是一个标准的勿需美容化妆的“亚洲小界”、“世界小姐”。这可能吗?能做到吗?

太难了!不然的话,孔子怎么会发出如此沉重的感叹呢?--“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我们只能凡事尽力做得合适一点而已。第11页/共43页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之与比(3)。”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2)莫:疏远、冷淡。(3)比:亲近、相近、靠近。【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第12页/共43页【读解】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达变的思想。正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是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正义的原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第13页/共43页【读解】

《论语讲要》

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第14页/共43页【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个体主体内在的爱心,推已及人便是亲亲而爱众。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孔子重道义,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以义导利,以义御利。在他人遇及危难,国家民族遇到危难时,能见危授命即见义勇为。“见利思义”原则表明道义比个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为正义而生,生的伟大;为正义而死,死的光荣。以赴义为人生路向,凝铸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第15页/共43页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②之,必也狂③狷④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⑤也。”【注释】①中行: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②与:相与,交往。③狂:激进。④狷(juàn):耿直,不求有所作为却绝不肯同流合污。⑤不为:指不干坏事。第16页/共43页【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第17页/共43页【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孟子》〈尽心篇〉: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狂者,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又其次也。」今按:中行,行得其中。孟子所谓中道,即中行。退能不为,进能行道,兼有二者之长。

第18页/共43页【读解】

在孟子看来,狂者是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孟子·尽心下》)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常所遇见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也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从而用“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端而接近“中行”。说到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你周围的人是狂者多还是狷者多呢?或者,你本人是狂者还是狷者呢?无论是你还是你周围的人,是不是都应该用“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呢?第19页/共43页【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言行都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是品德最高尚的人。可是他感叹时人的行为都不符合中庸。交朋友时,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也应该找狂与狷的人,因为狂者勇于进取,而办事不细,狷者为人耿直却不求有所作为。这样在交朋友中,没有“中行”之人,只好求其次。当然,求其次只是取他的长处而并非喜欢他的短处。在一个人的身上仍存在着取其优的问题。在不可求得最“中”的条件下,去求其相对的“中”,这本身仍是合乎中庸之道。第20页/共43页1-12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②。先王之道,斯为美③。小大由之④。有所不行⑤,知和而和⑥,不以礼节之⑦,亦不可行也。”【注释】①礼:体现“仁“的各种规则。用:作用,功用。②和为贵:遇事以和谐为可贵。和:和谐,协调。③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贤王。斯:这个,指示代词,指代“和为贵”④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以“和为贵”为出发点,按这个原则去做。由:奉行,照做。⑤所不行:名词性词组,作句中“有”的宾语,意思说“行不通之处”。⑥知:为了。⑦节:节制,约束。之:宾语代词,这样,这个。第21页/共43页《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树达

《论语疏证》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礼之为用固在乎适合,然若专求适合,而不以礼为之节,则终日舍己徇人,而亦不可行矣。第22页/共43页【读解】和与礼的辩证法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第23页/共43页【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本章论述“以和为贵”和“以礼节和”的思想。

礼,孔子认为以之“经国家”为政制,以之“序民人”为礼制、礼仪。礼是仁义的规范,制度化。礼的主要作用是区别、维护亲疏、贵贱的既和合又等级限定的秩序。和合是目的,维护血缘关系的伦常次序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等级秩序,则是达到和合的手段。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和”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和万事兴。人和天下宁。就今天来看,人和使祖国欣欣向荣。人心和顺,关系就会融洽,就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否则,人会到处碰壁,家庭会失去温暖,民族会分裂,国家会动乱。可见“和为贵”确实至理名言。

如何做到人和呢?一要心和,从“心往一处想”到“劲往一处使”,团结奋进。二讲人和,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妥协必须用礼加以节制,即“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第24页/共43页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②。”【今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声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注释】①和:谐。各种事物相互配合、均衡,从而达到和谐和统一。别人的意见有错误,能提出纠正、补充、使其恰到好处,也叫“和”。②同:苟同,同声附和。对别人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只是赞同。第25页/共43页【读解】

《论语讲要》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晏子为齐君辨别和同二字之异,和如五味调和,五声相成,同则单调,只是一声一味之同,不与他声他味相调和,如此,食之无味,听之无趣。晏子的解释,可为此章注解重要的参考。第26页/共43页查正贤《论语讲读》:【注释】①和而不同:和、同是春秋时两个重要而广泛应用的概念,彼此有重要区别。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和。五味要由盐、梅、醤、醋等各种滋味调和在一起才能有味,八音要由各种高下疾徐、清浊长短的声音彼此相济,才能构成动听的音乐。同则是同样性质的事物掺在一起,仅有同一而无彼此相济的差异。《正义》:“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第27页/共43页【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讲君子、小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够同周围的人的意见和谐一致,但这种和谐一致并非与别人的意见简单的机械的等同,更不是与别人苟同。这里面当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至于“小人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虽在一些问题上与别人的看法、意见一致,但是却很难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这是因为小人对事物没有独立见解,或是对自己的见解的真理性自我怀疑,或在真理与谬误之间,模糊不清,因而极易迷信别人。而且小人喻于利,没有精神追求,或对精神追求不屑一顾。第28页/共43页

所以小人往往利同则合,利不同则分,并且在同流合污中还时时勾心斗角。再次,小人在人格上仰赖别人,缺乏骨气,缺乏是非观念,怕得罪恶人,所以要掩饰自己的真实观点。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为什么是“和而不同”呢?从《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有关论述看,一是因为君子有与社会相协调的愿望,追求社会和谐。二是由于君子“博学于文”,对各种事务有自己独到见解。君子虽然知礼,重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会消弭自己的思想信念,更不会随声附和。三是君子人格正直,不会说假话,不会曲意违心地奉迎别人。因此,“君子和而不同”。第29页/共43页【读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第30页/共43页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第31页/共43页【读解】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用孔子、孟子的话来说,可能是一个乡原先生,因此,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一个特行独立,鹤立鸡群的人,因此,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所以,好恶不等于是非,群众意见也不是绝对正确。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在另一个地方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要求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坚持是非标准,而不可简单盲目地从众。

我们今天考察干部,任用人才,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呢?第32页/共43页《论语禅解》

“不善者恶”,正是好处,何必怪他不善者之恶耶?

杨树达

《论语疏证》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第33页/共43页17-13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注释】①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不分是非、伪善欺世、谁也不得罪的乡里认为忠厚“老好人”。愿:忠实,厚道。②贼:败坏、侵害。第34页/共43页南怀瑾《论语别裁》

我们中国人经常骂人乡原,什么是乡原?乡就是乡党,在古代是普通社会的通称。这个原字,也与愿字通用。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来样样好,像中药里的甘草,每个方子都用得着他,可是对于一件事情,问他有什么意见时,他都说,蛮有道理;又碰到另一方的反对意见,也说不错。反正不着边际,模棱两可,两面讨好。第35页/共43页

现在的说法是所谓“汤圆作风”或“太极拳作风”,而他本身没有毛病,没有缺点,也很规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恶之间,下一个定论时,他却没有定论,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样子。这一类人儒家最反对,名之为乡原,就是乡党中的原人。孔子说这一类人是“德之贼也”,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德,但他这种道德是害人的,不明是非,好歹之间不作定论,看起来他很有修养,不得罪人,可是却害了别人。总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明是非,如此才是真正的道德。第36页/共43页【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乡愿”这种人表面上“谨厚老实”,看不出什么毛病,但他处处讨好,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他心里缺乏真实,其言行都不是发自本人的真性情。这种人外博谨厚之名,实系与世俗同流合污、求媚于世的伪善者。《孟子·尽心下》对“乡愿”有一段解释:孟子的得意弟子万章问道:“全乡人都说他老好人,他也到处表现是一个老好人的样子,孔子竟把他看成是败坏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这种人要指责他,却又举不出大错误来,要责骂他,却也无可责骂的。“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乡愿”这种人似德非德,以假乱真,所以孔子对这种道德败坏者是表示极大的厌恶和痛恨。第37页/共43页【读解】好恶不等于是非

说到底,是因为这种好好先生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得罪人,结果使道德原则得不到伸张。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出现,不像那些公开的坏人,所以,败坏了道德大家还不觉得,因此像偷道德的贼一样。

要说这种贼,在我们身边可多的是。拿原则做交易,拿工作当儿戏,圆滑世故,处处吃香。结果是升官发财,样样有望。你说他是贼,但他偷的是道德而不是现金,公安不能管,法庭不能上,又有谁能来捉他,谁能来审判他呢?第38页/共43页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注释】

(1)恶:音wù,厌恶。(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3)讪:shàn,诽谤。(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5)徼:音ji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