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知识点_第1页
环境规划学知识点_第2页
环境规划学知识点_第3页
环境规划学知识点_第4页
环境规划学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环境规划的实质: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阶级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环境规划的内涵:1环境规划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符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2环境规划的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环境规划的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地良性循环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环境规划的分类:1按规划期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辨正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并通过一定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容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从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角度,可以将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资源供给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公用设施水平和人口密度等。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的排放量、绿化状况和污染物净化能力等。通过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得到某一区域的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可以被应用于环境规划,并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成为从环境保护方面规划未来人类行为的一项依据。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作出安排,还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不破坏或少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甚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其目标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制定经济发展的最优政策。环境规划将提供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最优发展方案,使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与相应的环境状态相匹配,使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保护和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进行阐述。宏观层次上可理解为人与自然共同协调进化,即“天一大”关系;中观层次上理解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即“人一地”关系;微观层次上,理解为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的合理持续利用及保护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即“人一人”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集经济、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展于一体的总体目标,是社会格局合理、社会生活稳定和连续,这也是人类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环境状况良好和稳定,没有环境赤字,且物种数量不减少,换句话说就是环境稳定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地区发展平衡.而且总体发展水平有所提高,这一目标实现的途径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重新分配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个体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没有独立性的发展而受制于外界力量,从而也是不稳定、不连续的发展,其他如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均如此。物质生活水平的真实提高,即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从上述分析可把持续发展的目标概括为连续性、稳定性、多样性、均衡件、独立性和更新性。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以生物结构及物理结构为主线,以生物环境的协同共生及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支持、缓冲及净化为特征,它是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子系统以人口为中心,包括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职业结构等,通过产业系统把它们组成高效的社会组织;经济子系统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用平衡以及资金积累速率与利润,是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这种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复合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它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在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且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即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生活,即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境。还原,即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信息传递,人类一方面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态系统中生物活动,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综合性等特点。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是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村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合理安排。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以及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等基本特征。它们与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应,是进行环境规划首先必须掌握的知识。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储存、识别和核定,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定,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都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规划的目标的概念: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如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它既体现了环境规划的战略意图,也为环境管理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管理依据。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环境规划目标必须有时间限定和空间约束,不是规划人员和决策者的主观要求和愿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规划目标应集中体现这一方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平衡。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可实施性主要指技术经济条件的可达性以及目标本身的时空可分解性,并且要便于管理、监督、检查和实行,要与现行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相配合,特别要与责任制挂钩。保证目标的先进性。目标应能满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保障人民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质量;同时,应考虑技术进步因素,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常用的方法:1定量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定量是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尽量使目标量化的方式。用这种方式确定的目标都有具体的数量,表示环境质量要达到的程度或标准。其优点在于明确而具体表示环境规划目标,以利于管理、监督和实施。这种方式在中短期规划中应用较多。2定性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定性是指用定性的方式描述目标,无明确数量化的要求,只是用概要的语言描述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其优点在于能在较高视角表达目标,常用于中长期规划的目标确定。定性目标便于指导定量目标的确定,但不具有操作性。3半定量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半定量是指介于定性与定量确定之间的方式,综合定量定性确定的优点,回避二者的弱点。适于一些模糊目标的确定。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表示规划指标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即规划指标的名称;二是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值,即经过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据。环境规划指标是环境规划工作的基础,并运用于整个环境规划工作之中。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要求环境规划指标完整全面,既有反映环境规划全部内容的环境指标,又包括在环境规划过程中所使用的社会、经济等项指标,并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2科学性原则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只有科学的规划指标才能进行科学的环境规划,也才能够实现环境规划的目标。3规范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指标构成的体系.由于这些指标的性质和特点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对各项规划指标进行分类和规范化处理,使各类环境规划指标的涵义、范围、量纲和计算方法等具有统一性,而且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以保证环境规划指标的精确性和可比性。4可行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必须根据环境规划的要求来设置,根据具体的环境规划内容来确定相应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在设计和实施环境规划方案时具有可行性。5适应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适应环境规划的要求,也要适应环境统计工作的要求,在尽量满足环境规划工作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可能的条件。如果片面地强调指标的完整无故.势必增加了指标统计的工作量,超过统计部门的人、时、物的可能,就会给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6选择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现实性、独立性和必要性的指标,特别是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要注意代表性和可比性.真正体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并可以得到客观准确评价。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1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如安静)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环境质量指标是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其他指标的确定都是围绕完成环境质量指标进行的。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系根据一定地域的环境特点和容量来确定,其中又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体现环境的容量要求.是自然约束的反映;后者体现规划的目标要求,是人为约束的反映。我国现在执行的指标体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采用。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是首先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进而达到环境质量指标的支持性和保证性指标。这类指标有的由环保部门规划与管理,有的则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但这类指标的完成与否同环境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因而将其列入环境规划中。4相关性指标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相关指标大都包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划中,都与环境指标有密切的联系,对环境质量有深刻影响,但又是环境规划所包容不了的。因此,环境规划将其作为相关指标列入,以便更全随地衡量环境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区域来说,生态类指标也为环境规划所特别关注,它们在环境规划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环境评价的概念: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它是制定规划的基础工作。通过评价以了解区域环境的特征、环境的调节能力和承载能力,并找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主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及其发生原因、地域分布。环境评价的内容1污染源调查了解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物毒性,综合评价污染源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作用,选出地区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2监测项目的确定在主要污染物地球化学性质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何类污染物为本区的监测项目。3监测网点的布局根据工、农业和城市各物质要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条件,规划合理的检测网点。4获得环境污染数据采集代表性样品,设计样品前处理方案测试,获得可靠数据。5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合理叠加,用作图方法显示评价区环境质量综合污染状况。6人体健康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确定计算各种疾病率(死亡串)与环境质量系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人体健康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7、建立环境污染计算模式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室内模拟实验.确定模式中的参数,建立符合评价区情况的计算模式。8、环境预测研究将未来工业设计数据、工业治理设计参数带人模式,研究随工业发展和“三废”治理,环境污染的未来变化趋势。环境预测的概念: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环境预测的类型:按预测目的可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预测和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1警告型预测警告性预测指在人口和经济按历史发展趋势增长,环保投资、防治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装备力量均维持目前水平的前提下,预测未来环境的可能状况。其目的是提供环境质量的下限值。也就是指在工业结构等不发生重大变化。环保投资与总投资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按目前的状况等比例发展下去,预测未来环境所能达到的质量状况。2目标导向型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指人们主观愿望想达到的水平。目的是提供环境质量的上限值,是为了使水平年污染物浓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排污系数应有的递减速率及污染排故量应达到的基准。3规划协调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这是预测的主要类型.也是规划决策的主要依据。是指在充分考虑到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治理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等动态因素的前提下,对环境质量达到的切合实际的预测。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1.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规划期内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区域内人们的道德、思想、环境意识等各种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消费倾向和对环境污染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基础、经济规模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经济发展预测重点是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和工业部门产值预测。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的区划、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标难来预测区域环境容量的变化,预测区域内各类资源的开采量、储备量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3.环境污染预测预测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总量、浓度以及分布的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预测规划期内由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损失。4、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各类污染物的治理技术、装置、措施、方案以及污染治理的投资和效果的预测;预测规划期内的环境保护总投资、投资比例、投资重点、投资期限和投资效益等。5、生态环境预测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的贮量、消耗量、地下水位等,城市绿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和城市化趋势等;农业生态环境,包括农业耕地数量和质量,盐田地的面积和分布,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分布;此外还包括区域内的森林、草原、沙漠等的面积和分布以及区域内的物种、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的变化趋势。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它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环境容量)及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揭示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及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合理布局;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环境功能区划的内容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在各功能区内,根据其文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将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作出合理的控制决策。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大气污染预测大气污染预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大气污染源的源强的预测(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大气环境质量变化预测(对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的常用方法有:箱式模型、高斯扩散模型、多源扩散模式、线源扩散模式、面源扩散模式、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灰色预测模型水污染预测的基本内容:水污染物排放状况;水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及水质未来的变化趋势水环境质量预测的要点1.确定预测目标一般水质预测的目的,主要有建设工程的影响评价;进行流域治理、制定水质管理规划;进行水质预测的基本理论研究等。由于预测的目的不同,所需的信息和模式计算的精度不尽相同。2.水质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水质、水文、气象和污染源等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水质预测的基础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些信息量的大小和信息的真实程度将决定水质预测结果的可靠程度。水环境质量的信息也带有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预测,需要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水质、水量、污染物量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以获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建立水质预测模式在拥有大量可靠信息的基础上.通常水质预测主要通过水质模型来进行。为了实现水环境规划系统的最佳组合运行,必须弄清系统行为与系统结构间的关系。当一个系统的组成结构给定时,为了知道其行为,可以用实际系统进行实验。但目前更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进行研究。这种利用模型进行实验的过程称之为模拟。模拟包括物理模拟(如河工模型)和数学模拟两种。水质预测的基本方法:水体水质预测目前尚处于发展、形成阶段,其方法可分为水质相关法和水质模型法两类。水质相关法水质相关法是指将水质参数与影响该水质参数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关关系,以此作为进行水质参数预测的方法。由于所建立的相关关系中必须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这会使预测精度受到一定限制。水质模型法应用水质模型法预测水质通常要根据水质模型条件和要求,将水域划分为若干预测单元。如在一维水体条件下可把水质、水量变化处作为节点划分区段,并使区段内的水质参数一致;进一步利用一套实测资料推求模型的参数,以建立确定的水质模型。此外,还应利用另一套实测资料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其误差。若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即可在水质预测中应用。这种水体水质模型方法,不仅适用于短期预测,也适用于长期预测。环境规划决策的基本程序环节:一般环境规划的决策过程从广义来看包含4个基本程序环节:找出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备选行动方案。比较和选择最佳行动方案。方案的实施即规划的执行。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决策分析:决策分析是进行决策方案选择的一套系统分析方法,它通常是关于决策过程中具体的程序、规则和推算的组合。决策分析方法的分类定性决策分析在这类决策分析中,决策的内容、方式、信息以定性的形式为其特征(不可量化),这类决策分析主要依靠人的经验来判断。定量决策分析在这类决策分析当中,决策的内容、方式、信息以定性的形式为其特征(可量化),这类决策分析便于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第五章水环境规划水环境规划的内容1明确问题在对水环境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水量、水质、水资源利用等方而问题,并查明问题的根源所在。2确定规划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同时考虑客观条件,从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拟定水环境规划目标。3选定规划方法在水环境规划中,通常可以采用两类规划方法;数学规划法和模拟比较法。前者是一种最优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和动态规划法,它是在满足水环境目标,并在与水环境系统有关要素约束和技术约束的条件下,寻求水环境最优的规划方案。模拟比较法是一种多方案模拟比较的方法,如系统动力学、层次分析法和组合方案比较法。4拟定规划措施在制定水环境规划的方案中,可供考虑的措施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串,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等。5提出供选方案将各种措施综合起来,提出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6规划实施水环境规划的实施也是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一个规划的成功与否,就是看最终的规划方案能否被采纳、执行。不管规划方案是以何种形式被实施,实际上部体现了规划自身的价值与作用。水环境规划的类型:根据水环境规划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水环境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对方案的费用效益分析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对水环境承载力分析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弄清问题通过调查和评价,分析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治理措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评价大气环境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找出主要环境问题。确定环境目标在大气环境现状调查、预测及各功能区的功能确定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确定合理的大气环境目标。同时给出表征环境目标的大气环境指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案,通过投资估算和可行性分析及反复平衡,最后才能确定规划目标。建立源与大气环境质量问的输入响应关系确定源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大气总量控制规划方案优劣的重要因素之—。这一关系最好是通过实测资料建立的大气质量模型,定量描述源强场与环境浓度场。选择规划方法与建立规划模型目前根据我国大气环境主要针对SO2和TSP污染的基本特点,普遍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规划模型的方法。确定优选方案规划目标的实现,可能存在多种途径,可以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每个方案中必须包括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方案的实施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是大气环境规划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方案只有实际应用并取得成效,才能真正体现大气环境规划目的所在。规划方案的实施取决于两个方面:环境规划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环境管理政策措施是否得当。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环境质量规划是以城市总体布局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规定了城市不同功能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限值浓度。它是城市大气环境管理的基础,也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质量规划模型主要是建立污染源排放和大气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是实现大气环境质量规划的技术与管理方案。对于新建或污染较轻的城市,制定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就是要根据城市的性质、发展规模、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可供利用的资源状况、大气污染最佳适用控制技术及地区大气环境特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其他专业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为城市及其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环境容量,另一方面提出可以实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对于已经受到污染或部分污染的城市,制定大气污染控制规划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实现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规划的简捷、经济和可行的技术方案和管理对策。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模型是建立在设计气象条件下.污染源排放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设计气象条件是指综合考虑气象条件、环境目标、经济技术水平、污染特点等因素后,确定的较不利(以保证率给出)气象条件。大气环境规划目标:大气环境规划目标是在区域大气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和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是基本目标,依不同的地域和功能区而不同,是由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来体现。2、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而规定的便于实施和管理的目标,其实质是以大气环境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目标,将污染物控制在功能区环境容量的限度内,其余的部分作为削减目标或削减量。大气环境规划指标气象气候指标:气温、气压、风向、风速、风频、日照、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有:总悬浮颗粒物、飘尘、二气化硫、降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臭氧、氟化物、苯并芘和细菌总数等。大气污染控制指标主要有: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回收率、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及回收量、烟尘及粉尘的去除率、一氧化碳排放量、氯氧化物排放量、光化学氧化剂排放量、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工艺尾气达标率和汽车尾气达标率等。城市环境建设指标主要有:城市气化率、城市集中供热率、城市型煤普及率、城市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等。城市社会经济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各行业产值、能耗、各行业能耗、生活耗煤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城市人口总量、分区人口数、人口密度及分布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编制工作方案;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保护战略方向拟定,部门用地预测与保护;确定主要地类保护区面积、划定保护片块和进行土地保护功能分区;制定并落实保护措施。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林地资源保护规划、草地资源保护规划、名伏特产地保护规划、特殊物种生长栖息地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和历史纪念地保护规划等类型。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调查通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有关知识,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格局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土地调查的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4个阶段。土地资源评价内容: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适宜性评价、生产潜力评价和经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特有属性与特定土地用途的利用要求进行对比,从而达到鉴别土地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等级。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要通过对土地自然和经济同性的综合鉴定,并根据土地生产力的大小来划分土地等级。这两种评价在考虑选择综合性的农业生产基地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运用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来评价土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分为两步法和平行法两种。其中两步法第一步主要进行土地的质量评价,完成土地定性分类;第二步进行经济及社会分析。平行法则是土地的定性分类和经济及社会分析同时进行。两步法首先根据不同的用途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类,然后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和社会分析对分类结果进行校正。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利用能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等级对其作出划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适应大农业生产的土地利用要求而进行的,在农业用地评价中历史较久,应用也很广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