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1页
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2页
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3页
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4页
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检验检测行业竞争格局(一)检验检测机构小微型机构数量大、服务半径小的特色显著相较于国际检验检测行业,我国的行业起步时间较晚,超过半数的检验检测机构的成立年限小于10年。根据《2020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截至2020年底,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43%,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承受风险能力薄弱,呈现出规模小、客户散、体量弱等特征;从服务半径来看,73.38%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检验检测业务范围涉及境内外的检验检测机构仅有440家,国内检验检测机构走出国门仍然任到重远。从专利数量来看,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拥有有效专利86,944件,平均每家机构1.78件,创新能力偏弱;从商标数量上看,全行业仅有1,214家机构拥有注册商标,品牌意识不强。(二)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行业集约化加深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层面迎来更深层次的全面升级的同时,全社会对质量、健康、安全、环境越来越重视,促进检验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更多的检测需求。数据显示,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231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58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9%,2022年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规模将达到4165亿元。受下游市场需求旺盛的影响,随着我国检测机构向社会出具的检测报告份数逐年增多,我国检测行业年营业收入和占GDP的比值也在同步增加。数据显示,我国检测行业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2065.1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585.92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4.8%。从检验检测市场细分领域来看,我国主要检验检测领域营业收入排在前列的包括建筑工程、环境监测、建筑材料等,其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576.40亿元、373.69亿元、338.84亿元。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之下,一大批规模大、水平高、能力强的中国检验检测品牌正在快速形成,检验检测机构集约化发展取得成效。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由2016年的3849家增长至2020年的6414家,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3.6%。宏观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品质齐发展的经济形势,显著增加了市场上需检测产品的数量,并增加了单位数量产品的检测指标,极大增加了产品检测需求,成为检测行业发展的源动力。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向社会出具的检测报告份数由2016年的3.56亿份增长至2020年的5.67亿份,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9%。(三)工程检验检测创新和综合技术服务特征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重点建设工程日益增多、建设工程的技术难度日益增大,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层出不穷,行业发展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工程检验检测行业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工程检验检测行业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工程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越趋先进智能,检测技术日新月异,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创新发展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创新水平高、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在行业竞争中将进一步凸显优势。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一)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检验检测行业政策支持根据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2000年《关于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实行脱钩改制的意见》的要求,工程建设领域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制订政策,促进检测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平等竞争的社会中介机构。检测机构成为独立的第三方中介组织,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引入,打破原有区域性壁垒,促进创新管理机制的引入,使检测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中介组织得以蓬勃发展。2、检验检测行业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检测行业作为国家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现有的产业政策均体现了国家对此行业的大力支持。3、检验检测行业国家发展战略机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将带动大量基建项目落地,为检验检测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遇。同时,政府正稳步推进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住房的刚性需求将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检验检测行业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建筑业的投资规模稳定增长,为检测行业创造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未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本行业的持续发展。5、检验检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总体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未来,我国仍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农村建设、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持续投入。作为投资拉动型产业,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将伴随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保持增长的态势。(二)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检验检测行业高端技术人才缺乏检测认证行业属于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需求较高,不论是新检测项目的涌现,还是新检测设备的运用,都需要高端技术人才的储备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趋势。如果高端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不能改善,可能就会制约行业的发展。2、检验检测行业检测认证机构规模小,集中度低目前,我国检测认证行业呈现检测认证机构众多、平均规模较小的行业格局,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对大中型检测认证机构的成长较为不利。在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之前,大多数的检测认证机构都是根据行业主管部门的不同按行业或专业设立,市场化改革之后,检测认证机构多数通过改制的方式被推向市场,但是条块分割的原有格局仍然没有完全打破,使得检测认证行业整体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国际领先的检测认证企业存在差距,集中度低。一方面,众多的中小检测认证机构仍然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生存,这种恶性竞争的市场格局会降低检测认证机构对检测认证质量的要求,使得行业整体的社会认可度降低,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各地各层级的主管部门在全国统一的检测认证资质要求之外,往往会出于本地监管的需要对检测认证机构提出额外的备案或从业许可要求,从而增加了检测认证机构业务扩张的难度。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日渐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级政府根据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动落实关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8月,广东印发了《广东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确立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总体目标,促进全省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升级,明确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等六部分共18项构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并强调绿色低碳节能建筑、智能制造、BIM&CIM平台、监管预警信息化、智慧工地等建筑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施。近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双碳问题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建设行业的双碳问题也越来越被行业高度关注。特别是《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江河、湖泊、湿地,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推进立体绿化,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等同步实施。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行动。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做好测绘、建档、挂牌工作。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使用综合利用产品。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建设行业已形成了绿色建设和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房地产、市政工程、公共交通工程等建设量位居世界前列,既有建设工程的保有量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有缺陷、改造、灾害影响、使用寿命、环境影响等因素影响,既有建设工程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一旦既有建设工程出现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将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未来建设行业中,既有建设工程维护、改造、加固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既有建设工程的检测、鉴定、评估等综合技术服务市场需求也将同步大幅增长。检测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检测是用指定的方法检验测试某种物体(气体、液体、固体)指定的技术性能指标。适用于各种行业范畴的质量评定,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食品、化学、环境、机械、机器等等。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检验检测行业上游主要为检测设备、测量仪器、化学试剂、智能控制及其他耗材等,整体来看相关厂商较多、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中游为检测企业,包括SGS、BV、Intertek、华测检测、广电计量、谱尼测试、电科院、苏试试验、中检测试等检测企业。检验检测行业的客户主要是终端的工业品和消费品生产制造商,检测报告的使用者为政府、消费者或生产制造商的下游厂商。数据显示,2014至2021年国内检测行业规模逐年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225亿元,同比增长15%。国内检验检测行业近年来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全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质量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0我国检测行业营业收入3585.9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民营检测机构营收1391.94亿元,同比增长18.44%。国家认监委的最新检测数据显示,2021年,根据数据显示,2020我国检测行业检验检测机构48919家,同比增长11.2%。我国检测机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检验检测机构19444家,占机构总量比重为44.18;集体控股机构749家,占机构总量比重为1.70%;私营控股机构22958家,占机构总量比重为52.17%;外资企业415家,占机构总量比重为0.94%;其他机构441家,占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科技细分领域不断拓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提升,检验检测服务市场需求也随之快速上升。从检验检测专业领域来看,2021年,机构数量排在前十位的检验检测领域为:机动车检验(13940家)、环境监测(8575家)、建筑工程(8146家)、建筑材料(7573家)、其他(5739家)、水质(3650家)、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3495家)、卫生疾控(2847家)、农林渔牧业(2833家)、公安刑事技术(1913家)。十三五期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翻了一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78%;出具的检测报告增长72.3%,年均复合增长率11.5%。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检验检测行业还存在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有待增强、市场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升、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等问题。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检测市场的占比在40-45%之间,全球TIC的市场空间达到7000亿元以上。我国在不断的体制优化改革下,2019年,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下降至机构总数的25.16%,而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提升到67.96%。由于各行各业都有检测的需求,检测行业的下游非常广泛。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检测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别有三个级别:第一级别(200亿美元及以上):消费品和零售、农业与食品、油气等;第二级别(100-200亿美元):建筑业、化工制品、金属与矿产、工业品制造、轨交、汽车、电力与公共事业等;第三级别(100亿美元以下):政府部门、海洋、医药与生命科学、银行与保险、供应链与物流等。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资产原值不断增长,2021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资产原值达到4526亿元,远超过2017年的2871亿。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已经达到151万人,当年增速为7.1%,超过2017年的112万人,实现了逐年递增。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的市场需求继续扩大,2017-2021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数量从3.76亿上升至6.84亿份,2021年年增速度达到了20.6%,行业需求景气度较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覆盖面广的检验检测产业体系,但在高端服务供给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检验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还受制于人,特别是高端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被国外品牌垄断,迫切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检验检测产业体系。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关于加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