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1.gif)
![演示文稿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2.gif)
![演示文稿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3.gif)
![演示文稿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4.gif)
![演示文稿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12f8369a5aef9a3f5aa956127f0067a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示文稿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当前1页,总共147页。(优选)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当前2页,总共147页。第一节:印刷复制工艺过程颜色的“分解”——分色颜色的“合成”——印刷
当前3页,总共147页。彩色印刷复制工艺实质上是颜色的“分解”与“合成”过程。任何一张连续调原稿,不管其画面上的颜色多么繁杂,层次多么丰富,画家所用颜料颜色多寡,从颜色科学上讲,画面上各点的颜色都是红绿蓝三原色光以一定比例的组合。
颜色的“分解”——用照相分色或电子分色或彩色扫描仪分色技术,把画面上各点中的红绿蓝三原色光按组分从混合状态中分解出来,并形成各自在画面上分布情况的单色影象。
颜色的“合成”——用分解得到的三种单色影象制成的印版,通过印刷分别把黄、品红、青三种油墨逐次叠印到承印物上,再现出原稿上的彩色图象。颜色的“分解”与“合成”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光和色的作用当前4页,总共147页。
一、彩色原稿的分解
以红、黄、绿、青、蓝、品红、黑、白八个色块代表某一透明原稿,以投影的方法为例,分析彩色原稿的颜色分解原理。当前5页,总共147页。光源的光投向透明原稿,原稿上除黑色块外,其他各色块都有强弱不同的光通过。感光胶片上,除黑色块不感光外,其他色块都会感光,在阴图底片上呈现出明暗不等的黑色潜影。潜影深的区块,感光强度大;潜影浅的区块,感光强度弱。但是,却无法对各色彩进行解。当前6页,总共147页。色料减色法的补色原理——两个互补色料相混合形成黑色
据此,欲将原稿上某一颜色所透过的光减去,必须在光路中加一层与它相互补的减色法物质——滤色片。因此,分解黄色时,加一层蓝滤色片,蓝滤色片透过蓝光,吸收红光和绿光(黄光的合成光),这样,原稿上黄色区块所透过的红蓝光全部被吸收,感光片上的相应区块上没有暴光,也无潜影析出,从而就将原稿上的黄色分解了出来。加蓝滤色片当前7页,总共147页。
绿滤色片是吸收红光和蓝光(品红光的组合光),反射绿光,感光片上品红色区块上无潜影析出,从而将原稿上的品红色分解出。加绿滤色片当前8页,总共147页。红滤色片是吸收蓝光和绿光(青光的组合光),透过红光,感光底片上青色区块上无潜影析出,从而分解出原稿上的青色。加红滤色片当前9页,总共147页。
分解哪一种原色,原稿上某处这种原色成分越多,该处被减去的光量越多,感光片上该处获得的光量越少,结果该处潜影密度越低;反之,原稿上另一点这种原色成分越少,该点被减去的光量越少,感光片上该点获得的光量越多,结果潜影密度越高。被滤色片减去的光量的多少,是随着原稿上被分解的颜色的含量而变化的。所以,感光片上的密度也会随着色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潜影多,密度高,透明度低,该处颜色浓;潜影少,密度低,透明度高,该处颜色浅。当前10页,总共147页。阴图底片上潜影多,密度高,透明度低;阳图底片上则反之。
当前11页,总共147页。晒版——由阳图底片制得印版的过程。当前12页,总共147页。当前13页,总共147页。当前14页,总共147页。当前15页,总共147页。
分色出的黄品青黑四张阳图底片经晒版,在涂有感光乳剂层的PS印版上暴光成象。PS版上的感光乳剂层一般都是见光分解型的,暴光后的PS版感光乳剂层在显影液中冲洗干净成为非图文区,露出金属氧化膜的亲水层。
阳图底片上的密度区对应于印版上的图文区;阳图底片上的透明区对应于印版上的空白区;阳图底片上的低密度区对应于印版上的浅色图文区;阳图底片上的高密度区对应于印版上的浓色图文区;当前16页,总共147页。当前17页,总共147页。当前18页,总共147页。
第八章: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
第一节:印刷复制工艺过程
第二节:影响分色质量的因素第三节:影响印刷质量的因素
一:纸张的印刷适性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二:油墨的印刷适性对印刷色彩的影响三:印刷过程中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
四、印刷色序对印刷色彩的影响当前19页,总共147页。第二节:影响分色质量的因素
(一)扫描仪的光电性能造成的分色误差
(二)滤色片滤色缺陷造成的色差(三)感光材料感光性能缺陷引起的色差(四)光源造成的分色误差(五)屏幕呈象造成的分色误差当前20页,总共147页。当前21页,总共147页。
一、概述:
用红绿蓝滤色片对彩色原稿分色,分别制得其呈补色关系的青品黄阴图底片、经拷贝制得青品黄阳图底片,再经晒版制得青品黄印版,给各印版分别上墨,在纸张上叠印复制出彩色原稿的印刷品上述印刷复制的过程是按理想条件为先决条件的。实际上,在上述印刷复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许多因素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尤以对印刷品颜色的影响为最甚。
当前22页,总共147页。
造成颜色分解误差的因素有:扫描仪的光电性能、滤色片的滤色性能、感光片的感光性能、光源的显色性能、屏幕呈像性能等。造成颜色合成误差的因素有:油墨的印刷适性、纸张的印刷适性、印刷色序等。这些误差如表现在分色阴图上,就是应有足够的密度处(相反色)密度不够,而不需要较高的密度的地方(基本色)密度反而高。这些颜色的误差如表现在印刷品上,就是色彩不能精确还原,一般显得黯淡、偏色、灰暗等。当前23页,总共147页。二:影响分色质量的因素(一)扫描仪的光电性能造成的分色误差:
扫描仪的光电参数有光学分辨率、最大扫描密度范围、位深度等。参数的高低直接影响所采集图象信息的色彩、层次和反差。如:1、光学分辨率低,采样精细程度低,图象信息量少,图象层次损失2、最大密度范围小,再现阶调细微变化能力小,暗调区域颜色损失3、位深度小,每个象素上检测的最大灰度级小,颜色细节和层次少当前24页,总共147页。(二)、滤色片滤色缺陷造成的色差
1、理想的滤色片性能:滤色片是分色的主要光学器件,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分色的效果。理想的滤色片应该是完全吸收两个光谱区的色光,透射一个光谱区的色光。当前25页,总共147页。
2、实际滤色片的性能:
实际上,现用的滤色片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下表为C光源(相关色温为6775K)下对三滤色片测得的实际光谱透射率。
透光率色别波长(nm)
红
绿
蓝4000.000.016.254500.00
0.06
48.625000.0025.518.065500.0057.870.0160050.164.510.0065086.720.050.0070089.000.230.05当前26页,总共147页。
而且,由于滤色片的制作涉及到染料、透明片基或金属化合物质的玻璃着色剂与光谱光学特性的关系,迄今为止,滤色片的光学特性还存在不足。
当前27页,总共147页。
实践证明:用红滤色片分得青版,效果最好,滤色效果约为87~90%用绿滤色片分得品红版,效果次之,滤色效果约为70%;用蓝滤色片分得黄版,效果最差,滤色效率只有50%左右当前28页,总共147页。
因此,红色滤色片较理想,故一般青分色阴图底片需要的暴光时间短,且色差较少。绿、蓝滤色片距理想的滤色片相差甚远,分出的品红、黄阴图底片色差较大,所用的暴光时间要长一些。当前29页,总共147页。当前30页,总共147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获得色差较小的分色阴片,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需根据原稿的色彩特征选用合适的滤色镜,如:透射原稿宜选用狭小带滤色镜;反射原稿宜选用宽光带滤色镜;此外,还可根据需要,考虑选用彩色补偿滤色镜、干涉滤色镜等手段,减少分色误差。如:在电子分色机上或扫描仪上进行分色的滤色片是干涉滤色片,除了要透射的色光之外,其余色光都能反射回去。当前31页,总共147页。(三)、感光材料感光性能缺陷引起的色差当前32页,总共147页。1、感光材料感光特性引起的色差:感光材料的感光性是指感光胶片获得的暴光量与由此产生的密度间的关系。通常用感光特性曲线表示:
当前33页,总共147页。
理想的感光特性曲线是一条45度的直线,但实际上是一条S形曲线,分为趾、直线、肩三部分。除直线部分能正确记录原稿的阶调外,其余两部分均为非比例记录,原稿中高光、暗调层次大量损失,色彩失真。当前34页,总共147页。2、感光材料感色性不平衡引起色差:
理论上,分色软片的感光材料其感色性能应非常理想,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只要有一丝光线在软片上暴光,软片上都应该有潜影出现。即感光度要高,感色性要好但实际上由于感光乳剂固有的缺陷,感光软片的感色范围是波长350~650nm之间的可见光,且对各种波长色光的感受的灵敏度也不同。
当前35页,总共147页。
感光软片有两个敏感峰,即:
1、波长为610~630nm的色光,在红光区;
2、波长在440~460nm的色光,在蓝光区。感光软片有一个低感光度的波谷,即
波长在550nm的绿光区。因此,
当各个波长的光对感光软片进行暴光时,底片必定产生色差。
当前36页,总共147页。就分色效果讲:
青版的分色效果比品红版、黄版的分色效果要好,主要是因为:
1、软片对红光的敏感度高于蓝光;
2、红滤色片对红光的透光率和对其相反色光的吸收率比另两滤色片的效果要好。品红版的分色效果差,原因在于:
1、软片对绿光的感光敏感性比红光差;
2、绿滤色片对相同色光的透过率和相反色光的吸收率均较低当前37页,总共147页。(四)、光源造成的分色误差:
扫描仪和电分机的光源应是一个理想光源。即:含有全部可见光的白光,光谱齐全,显色性好,使原稿的色彩能正确反射(透射)它本该反射(透射)的色光,呈现原稿的固有色。但:实际使用的光源在光谱功率分布、色温和显色性方面达不到理想光源的要求,彩色原稿的各种颜色不可能全部真实地反映出来。当前38页,总共147页。
例如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曲线不是连续的,缺少某些波长的色光,而这些色光恰巧在某物体的光学特性所反射(透射)的光谱范围内,这种物体就会因光源中缺少这些波长的光而改变颜色。另一方面,光源在光谱功率分布方面有差别,功率大的那部分光波即是该光源所偏的颜色,也会形成不同的分色效果。当前39页,总共147页。(五)、屏幕呈象造成的分色误差:
1、屏幕显示器上的荧光粉在电子束的打击下产生振动而发光。由于显示器内在的缺陷,
如:荧光粉的组成成分差异、显示器色温高使颜色偏蓝、电子带电荷不同改变荧光粉振动速度、显示器玻璃外形易使观察和颜色异常、系统不稳定等。
当前40页,总共147页。2、屏幕显色是RGB模式,色光加色表现的色域大印刷是CMYK模式,其可容纳的色相空间比屏幕少得多。因此必须了解色彩从RGB到CMYK之间转换的差异性,选择理想的颜色配对方法,确保色彩的连贯性。当前41页,总共147页。三、颜色校正规则:
1、在RGB模式下校正图象的颜色,在CMYK模式下进行细微调节。因为RGB工作处理时间快,有显示器的专用工具和较大的色域,CMYK模式是没有大的颜色偏移,是教容易由直觉感受的颜色空间。
2、颜色校正可在扫描分色中进行,如通过对设备的定标、层次曲线的调整校正原稿的缺陷;也可在图象处理系统中进行,如通过系统中的颜色校正工具来纠正图象不足之处。曲线控制工具可相当精确地校正图象或每个主色通道的颜色空间。
当前42页,总共147页。四、在校正颜色时,通常要注意以下内容:
A、注意记忆颜色。人们能很快识别记忆色的不平亨衡如青草色
B、准确还原灰色系列的颜色平衡,这是控制图象不偏色最基本的方法。
C、重视人的肤色。人们对脸部的颜色特别敏感。肤色是彩色复制中错误最多的地方。
D、不要追求过浓的过于强烈的色彩。生动的颜色有时很难印刷,应当把根据印刷装置调整颜色当作目标使调整后的颜色印刷方便,颜色精美。当前43页,总共147页。当前44页,总共147页。
第八章:影响印刷色彩的因素
第一节:印刷复制工艺过程第二节:影响分色质量的因素
第三节:影响印刷质量的因素
当前45页,总共147页。
第三节:影响印刷质量的因素一:纸张的印刷适性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二:油墨的印刷适性对印刷色彩的影响三:印刷过程中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
四、印刷色序对印刷色彩的影响当前46页,总共147页。
由于制版、印刷设备的不断更新,印刷工艺已向高速多色的目标迈进,对印刷原材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印制一幅色彩艳丽、层次丰富的精美印刷品,虽然因素是众多的,但是从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纸张、油墨的性质是决定印刷品色彩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
当前47页,总共147页。一:纸张的印刷适性对印刷色彩的影响当前48页,总共147页。
一、纸张的印刷适性从纸张本身来说,造纸工业有一定的技术质量标准。但是,作为印刷主要原料的纸张来要求,应该对某些在印刷复制过程中对印刷品质量有较大影响的特性,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即能影响印刷质量的纸张性能都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就使纸张具备了印刷适性。
当前49页,总共147页。纸张的印刷适性应包括哪些内容?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要求,早期的单色慢速印刷与现代的多色高速印刷对纸张的要求就完全不同。
纸张的平滑度、吸墨性、表面强度、白度、施胶度以及伸缩性等性能都与印刷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印刷速度加快以后,压印时间、油墨分离粘度等发生了变化,原先合适的纸张产生了印刷不适应性,出现了脱粉拉毛、印迹浮而不实,背面粘脏以及套印不准等弊病,从而影响了印刷的质量。当前50页,总共147页。
二、纸张的平滑度对印刷品色彩的影响纸张平滑度——纸张表面的平整、均匀与光滑程度。纸张表面光滑度不同,印版上的油墨转移率曲线也不同油墨转移率“y/x”—油墨转移量y与印版油墨层厚度x之比。当前51页,总共147页。
1、纸张平滑度对油墨层厚度的影响:铜板纸的平滑度高,印版墨层虽然还很薄时,已经产生充分的接触,由涂料层中的毛细孔吸收了油墨的连接料,很快在纸面上形成了较大的固定层,所以印版墨量较少时也能获得较高的转移率,随着印版墨层的增厚,转移量急剧上升,但再增加墨层厚度时,转移率不再增加,继而逐渐下降。事实上,纸张表面所获得的印刷油墨还是在增加,仅是转移率不再增加而已。这说明了铜板纸印刷时,在墨层厚度稍有变化时,仍能获得色彩均匀的印刷产品。
当前52页,总共147页。
胶版纸由于平滑度较差,在印版墨量较少时,纸张不能与印墨充分接触,因此转移率较低,随着印版墨量增大,纸面凹入的区域也能充分与油墨接触,因此纸张上的油墨转移率才逐渐增加。这说明了胶版纸印刷时,转移到纸张上的墨层稍有变化,都将引起纸张上的油墨转移率的变化,影响印品的光学密度。当前53页,总共147页。
印刷的理想条件是以最少的油墨量、最少的水分、最小的压力,印出鲜艳厚实的墨色。因为油墨转移率与呈色性能密切相关。从这一点来分析,铜板纸是最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印刷用纸。铜板纸印刷的色彩最鲜艳、层次最丰富。
当前54页,总共147页。问:为什么印刷时纸张的平滑度会影响油墨层的厚度,并说明墨层大小对印刷的影响?当前55页,总共147页。
2、纸张平滑度对油墨干燥速度的影响:油墨一经转移到纸张表面,根据纸张与油墨双方的特性与配合,连接料及溶剂被纸张吸收,油墨经固着阶段,然后逐步干燥形成墨膜,墨膜的厚度及形成的速度是决定印刷品印迹光泽度的主要因素。
当前56页,总共147页。
铜板纸的表面为一层涂料所涂布,并经超级压光后表面平滑度特别好。当油墨印到纸上时,油墨连接料中的高沸点煤油首先向纸张的毛细孔渗透,剩下分子较大的高分子树脂及干性油,由于失去了高沸点煤油的助溶作用,很快在纸张表面固着。如图:当前57页,总共147页。
固着后的油墨经空气中氧的作用,逐步氧化结成薄膜成为干燥的油墨。一般油墨的固着仅在几分钟内完成,而干燥却要几天才能完成。如果在油墨内加入干燥剂,可以加快至几个小时内干燥铜板纸印刷后,由于纸面光滑,油墨转移率高,涂料中毛细孔吸收均匀,所以干燥也快,印墨表面能形成平行反射,印刷品的光泽度就特别好。
当前58页,总共147页。
如果是胶版纸或其他非涂料纸,油墨转移到纸张表面后,直接与纸张的纤维接触。如图由于纸张表面的孔隙很大,吸收了高沸点煤油后,干性油及颜料颗粒也有部分被吸收,纸张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而且纸张纤维在造纸过程中往往呈酸性,这对油墨不利。所以,非涂料纸印刷后光泽度不好。当前59页,总共147页。按不同印刷品的质量要求,对纸张平滑度的要求也有不同,高级产品对平滑度的要求很高,否则,高调或细微层次就表现不出来,对于一般产品要求可略低,借助胶印橡皮的弹性,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另外,所印产品的光泽度要求高,如汽车、家具、护肤品、保健品等广告的印刷,要求印刷图象能呈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质感、亮光和细腻的阶调层次。但对于印刷文字、棉织品等,所用的纸张平滑度可降低。当前60页,总共147页。3、纸张平滑度对印刷品色彩饱和度的影响:纸张表面特性所引起的油墨转移率及光泽度差异,最终将影响印刷品色彩的变化。尤其是对饱和度的影响为最大。色彩饱和度越大,纯度或鲜艳度越大,越明快,光泽度越好。油墨三特性铜板纸
机涂纸涂料纸上等纸树脂型品红墨主波长395394394395饱和度70666655明度12121214树脂型青油墨主波长456453455454饱和度74656448明度3335当前61页,总共147页。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铜板纸表现色彩饱和度的能力比普通纸大得多,因此,铜板纸能获得反差大、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的印刷品。在制版打样时,往往使用铜板纸,而实际印刷时则可能用普通胶版纸。这中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胶版纸是无法表现出铜板纸所能表现的全部色域。当前62页,总共147页。
二、纸张的吸收性与印刷品色彩的影响纸张的吸收性——纸张对水或其他有机溶剂的吸收性能。纸张对油墨的吸收性——纸张对油墨中连接料及其溶剂的吸收程度。纸张的吸收性对印刷品色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影响色彩的饱和度;
2、影响印刷品的表面光泽度。当前63页,总共147页。原因:1、胶印油墨的连接料——干性植物油、合成树脂及高沸点煤油。2、纸张吸收油墨中的部分高沸点煤油及少量干性植物油。3、纸张表面油墨——连接料失去助溶剂,依靠空气中的氧,连接料氧化、结膜、干燥,颜料颗粒裹在其中。4、纸张吸收性过强——油墨失去大部分连接料,油墨颗粒无保护
当前64页,总共147页。印刷故障表现为:墨迹不牢、起粉、透印、印迹干瘪、颜色暗淡无光泽等,一般人们会如何解决?
为了弥补上述弊端,片面地用加大墨量的方法克服,结果虽然墨色有所增加,但会造成网点扩大变形,致使印刷品、特别是暗调部分层次大量损失,以及一系列的其他弊病。当前65页,总共147页。三、纸张白度对印刷品色彩的影响纸张白度——纸张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程度。是印刷品色彩鲜艳与否的基础。1、纯白——反射所有可见光,充分再现油墨的色彩。2、纸张偏黄或偏蓝——选择性地吸收透射过油墨的某些波长的光,选择性地反射另一些波长的光。3、纸张偏灰——等比例地吸收了透射过油墨的光。4、纸张的白度影响画面色彩的对比度。纸张白度高——画面墨色更深,白纸更白。
画面层次丰富,反差大,清晰度高,画面精神。当前66页,总共147页。问:纸张偏色如何对实地印刷和网点印刷产生影响?
实地墨层——光线透过墨层到达纸张,偏色的纸张反射出的光线与油墨的固有色是有偏差的网点印刷——网点空白处的纸张颜色所反射的光与网点油墨层所反射的光混合在一起,使油墨偏色因此:无论是实地印刷还是网点印刷,纸张偏色都将影响油墨的呈色。当前67页,总共147页。四、纸张的施胶度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纸张施胶——在纸浆中加入一定量具有增水作用的胶料
纸张施胶的作用:
1、防止纸张纤维过大的吸水性,避免胶印印刷时纸张吸水量过大导致变形,出现套印不准。
2、增强纸张表面强度,避免在印刷时由于油墨的粘度与橡皮布分离墨层时产生纸张拉毛、脱粉等现象。
纸张施胶度的大小与纸张的化水程度有直接关系。纸张施胶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产品的色彩饱和度。
当前68页,总共147页。五、纸张的伸缩性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影响纸张伸缩率的因素:1、纸浆原料
2、印刷加工条件。纸张伸缩率大,将导致:1、套印不准;
2、清晰度下降;
3、层次模糊;
为了提高纸张尺寸的稳定性,可以用纸张调湿的方法。
当前69页,总共147页。总结:纸张印刷适性对印刷色彩的影响因素有:1、纸张的平滑度:
(1)纸张平滑度对油墨层厚度的影响;(2)纸张平滑度对油墨干燥速度的影响;
(3)纸张平滑度对印刷品色彩饱和度的影响。2、纸张的吸收性:
(1)影响色彩的饱和度;(2)影响印刷品的表面光泽度。3、纸张白度:(1)纸张偏色将影响油墨的呈色;(2)纸张的白度影响画面色彩的对比度。4、纸张的施胶度
(1)纸张施胶度的大小与纸张的化水程度有直接关系。(2)纸张施胶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产品的色彩饱和度。5、纸张的伸缩率(1)影响套印不准;(2)影响画面清晰度;(3)影响画面层次
当前70页,总共147页。
1、油墨的组成
2、三原色油墨的呈色性能
3、油墨的印刷适性
二:油墨的印刷适性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当前71页,总共147页。一、油墨的组成——着色料、连接料和辅助材料
1、色料——染料——可溶于水。颜料——不溶于水的细微粉末,但于某些稳定剂中可形成稳定的悬浮液。
目前透明油墨的呈色是光线一小部分在油墨表面被反射;大部分进入油墨层,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某些波长的光继续透过油墨到达白纸上被反射出来,在反射途中仍有一小部分被纸张及油墨吸收,其余从油墨层中透射出来与油墨表面反射的光线混合在一起产生油墨的颜色。
当前72页,总共147页。2、连接料——颜料粒子的载体,是一种稳定剂。
具有一定的流动度、透明度而且能够固着于承印物表面并形成一层墨膜的液体物质。不同印刷工艺的油墨,对于连接料有不同的要求,油墨的氧化结膜干燥、渗透干燥及挥发干燥都由连接料的性能决定。因此,决定油墨印刷适性的成分是连接料。但连接料不参与油墨的呈色。3、辅助材料——调整印刷适性,调整干燥性能,提高印刷效果等。如:撤粘剂、撤淡剂、干燥剂、调墨油等。
当前73页,总共147页。二、三原色油墨的呈色性能1、三原色油墨的分光特性:2、色强度:3、色相偏差及色偏率:4、油墨的灰度:
5、三原色油墨叠印之后的显色情况:当前74页,总共147页。1、三原色油墨的分光特性:
理想的黄品青三原色油墨要求各自吸收白光光谱中的三分之一的光谱段,反射另外三分之二的光谱段。黄色油墨——完全反射500~700nm,完全吸收400~500nm品红油墨—完全反射400~500nm,600~700nm,完全吸500~600nm青油墨——完全反射400~600nm,完全吸收600~700nm。当前75页,总共147页。但理想油墨是不存在的,主要是色料存在着目前还无法克服的缺陷。如图:当前76页,总共147页。从理想曲线与实际曲线的对比分析,三原色油墨的色彩还存在很大的部分没能全部吸收,该反射的部分也未能全部反射出去。结果使油墨的色彩变得饱和度低,色相不标准以及色彩含灰量大等等缺陷。如:黄墨呈色时呈现少量的青色和极少量的品红色,品红墨呈现较重的黄色和少量的青色,青色油墨呈现少量的黄色和一定量的品红色。因此,理想油墨和实际油墨在呈色性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当前77页,总共147页。2、色强度:
三原色油墨的色强度又可称为色浓度,是油墨呈色能力的一种表示。色强度能影响间色、复色的准确再现和中性灰色的平衡。因为墨色浓度是随着墨层厚度变化的,所以测量油墨色强度需保证墨层厚度一致才有实际意义。通常以控制条中3%小黑点不丢、97%网点不并没时的实地密度值称为油墨的色强度。当前78页,总共147页。以彩色反射密度仪,对三原色油墨的色强度进行测定。如上表所示,对于某种品牌、某种纸张上的油墨,测得:黄色的色强度为1.15;品红墨1.41;青墨1.63,用图示。当前79页,总共147页。3、色相偏差及色偏率:
从油墨的分光特性曲线中可见,反射密度中的最大值,即H值,系用补色滤色镜所测得的实地密度值,最大密度值所对应的颜色实质上是被油墨所吸收的光谱颜色。理想的油墨对另外两种色光全部反射,反射光混合的颜色就是油墨的色相。但是实际使用的油墨对另外两种色光并不能全部反射,所以密度不等于零,这就是油墨产生灰度的原因。而且油墨对另外两种色光的吸收情况还不一致,有多有少,结果不但产生了灰度,而且两种反射光已经不再相等,色相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油墨产生色相偏差的原因。
图中阴影部分为灰雾度起消色,影响饱和度,不影响色相。
H-L=基本色相
M-L=错误色相色偏率=(M-L)/(H-L)得:黄色墨色偏=5.3%当前80页,总共147页。4、油墨的灰度:
油墨等量吸收了本应该完全反射的两种色光,这在色料减色法中称为灰度。又称为含灰量或带灰率。三原色油墨对另外两种色光的吸收量分别为M和L,其中,L为三个色光区共有的吸收量,即油墨对光谱的等量吸收区,便产生了致灰的作用。
灰度百分率=L/H*100%
如黄墨的灰度百分率为2.6%
灰度是彩色油墨中的含黑墨的成分。灰度对油墨的饱和度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能仅从L的值决定,而要从L/H的值决定。
灰度越大,彩墨的饱和度越低。当前81页,总共147页。5、三原色油墨叠印之后的显色情况:
由图可见,黄色墨叠印青色墨所得的绿色墨,其实际反射率曲线与理想反射率曲线差距较大。绿色的实际反射率只有30%,而且,色相向青色方向偏移当前82页,总共147页。
品红墨与青色墨叠印后所呈现的蓝色与理想的蓝色反射曲线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实际叠印所得的蓝色其反射率只有25%,且色相往蓝紫色方向偏移。当前83页,总共147页。黄色墨与青色墨叠印后所呈现的红色与理想的红色的反射曲线相差很多。实际红色的反射率虽然也有85%,但色相明显有偏移,呈棕红色。当前84页,总共147页。黄、品红、青三色墨叠印后所得的黑色呈中性灰色当前85页,总共147页。
三、油墨的印刷适性
1、油墨的透明度
2、油墨的颗粒度
3、油墨的着色力
4、油墨的稳定性当前86页,总共147页。
按照减色法原理,彩色印刷时通常用三原色油墨去再现画面的色彩,补充以黑色来“勾绘轮廓”。
高质量的三原色油墨应当具备下列的性质:
1、三原色油墨与分色滤色片成补色关系;
2、具有很好的着色力和透明性;
3、具有耐光、耐酸等性能;
4、能够很好地转印在其他的色墨层上。
当前87页,总共147页。一、油墨的透明度:
透明的三原色油墨在套印时将下层油墨的色彩透出表面,组成各种色调,否则上层的色彩把下面的颜色遮盖,不能发生混合作用。
油墨的透明度由颜料及连接料共同获得,一般无机颜料遮盖力大,有机颜料透明度好。
水粉等颜料主要由无机颜料组成,可溶于水,但不透明;油墨等颜料主要由有机颜料组成,不溶于水,但透明度好。其中,有机颜料中,以油性材料为主的连接料透明度差一些,高分子树脂作为连接料透明度就高。
也有一些产品,如商标、广告等印刷品,需要油墨有足够的遮盖率。对于图文底色,或衬底用的油墨往往要求透明度差些,因此,油墨颜料中的成分将作相应的调整。当前88页,总共147页。二、油墨的颗粒度:
油墨的颗粒度或称细度,包含:(1)颜料及填充料的性质;(2)颜料及填充料颗粒的大小;(3)颜料颗粒在连接料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当前89页,总共147页。网点印刷油墨,颗粒要细,原因:
(1)颗粒太大,网点面积与颜料颗粒面积之比太小,一个网点内的油墨颗粒少,网点毛糙,呈色的均匀性、细腻性差;(2)颗粒太大,墨辊在转印过印版时,若丢失一两个颜料颗粒,将直接影响网点的畸形、缺角、空虚、不光洁,层次丢失等弊病(3)颗粒太大,墨辊在转印过印版时,若颜料颗粒多堆积了,则在一定的压力下,网点将扩大、图文模糊,层次不清。当前90页,总共147页。
网点覆盖率(成)
网点面积
与油墨颗粒之比10成点子133线/英寸4成点子
1成点子36.1001:11014.4401:443.6101:11175线/英寸10成点子19.6001:604成点子7.8401:241成点子1.9601:6200线/英寸10成点子15.6251:504成点子6.2501:201成点子1.5601:5
网点面积与颜料颗粒的比例由于油墨层有一定的厚度,网点面积与油墨颗粒数之间的关系会更复杂些。但油墨颗粒越细,油墨着色力越好,墨层厚度越易控制。且油墨颗粒越细,网点越饱满,印品越光泽、越均匀、越清晰。产品阶调层次越高,细微层次分辨率越强当前91页,总共147页。三、油墨的着色力---色浓度油墨的着色力主要由颜料在连接料中的分散度颜料在连接料中的含量决定。
分散度大,含量多,油墨的着色力强,反之则弱。由于色调均匀、层次丰富的印刷品要求网点复制准确,细小网点(3%以下)不丢失,大网点(95%以上)不并级,因此,印品上的墨量不宜过大,墨层要薄,特别是胶印产品,有润版液的参与,墨层不可能象凸印、凹印那样厚实,否则根据水墨平衡的需要,润版液的用量又将大大提高。因此胶印用墨要有更高的着色力,更好的色浓度当前92页,总共147页。四、油墨的稳定性:
1、耐光性:油墨的耐光性实质上是色料的耐光性。油墨中色料含量多,耐光性也好些。
油墨褪色的主要原因:光粒子特别是紫外线能量导致弱键的断裂,分子结构受到破坏,色彩也被破坏。
有机颜料比无机颜料更容易褪色,因此室外印刷品所用印刷油墨中更多使用无机颜料作油墨的色料,目的是防止的印刷品的褪色。但无机颜料透明度较差,影响印刷品叠色。
当前93页,总共147页。油墨褪色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温度越高,越易褪色。干燥剂加入多,油墨表面急剧干燥而产生高温;印刷后的红外线烘干方法及铁皮等印刷后的烘干过程都将加剧油墨色彩的褪色。
(2)湿度越大,越易褪色。(3)连接料的成分。干性植物油比合成树脂更容易使油墨褪色。027
印刷品的褪色现象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但应引起特别注意:特别是人像印刷、美术作品、地质地貌图、商标、商品色样、出口商品包装等,都要尽量地选用耐光性好的油墨印刷,并注意印刷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当前94页,总共147页。2、油墨的抗水性:
抗水性能关系着油墨的化水及水化现象,特别是胶印油墨。如:
(1)水斗润版液染上油墨的颜色而影响印刷品的色彩色相。(2)油墨抗水性不强造成油墨乳化,从而降低油墨的粘度、粘着性及印刷品上的色彩。
当前95页,总共147页。决定印刷油墨抗水性的因素有:
(1)油墨结构的稳定性。结构不稳定,易被水破坏。油墨的色料与连接料的相融合的程度及它们各自的质量和性质影响油墨的结构。(2)色料分散度提高,增加油墨结构稳定性。(3)连接料对色料的润湿作用大,油墨稳定性高(4)润版液的成分中活性物质多,油墨抗水性低当前96页,总共147页。
3、油墨的耐酸、耐碱、耐醇性:
胶印印刷润版液是酸性的,包装物可能是碱性的,上光油中含有醇类物质等,因此印刷油墨必须要求有较高的耐酸、耐碱、耐醇等特性,否则,印刷品的色彩无法稳定。
当前97页,总共147页。因此,彩色印刷品对油墨的印刷适性要求包含下列内容:1、油墨的透明度;2、油墨的颗粒度;3、油墨的着色力;4、油墨的稳定性
耐光性;油墨的抗水性;油墨耐酸、耐碱、耐醇性
当前98页,总共147页。
三、印刷过程中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
1、油墨层的厚度
2、油墨叠印率
3、油墨着色率与油墨乳化当前99页,总共147页。
我们已经知道,彩色原稿上的所有色彩,经过分色、晒版等一系列制版工艺过程后已产生了种种色彩上的误差,印版所能表现的原稿色调已经不再理想。然而,在印刷过程中,还有很多影响色调再现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本质如能了解清楚,则可找出规律加以克服或补救,使印刷品的色调再现尽量接近原稿,视觉响应达到尽可能的一致.在印刷过程中,印刷色序、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等操作技术及参数设定无疑会影响印刷品的色彩再现;油墨和纸张的性能、胶印橡皮布的特性、润版液的成分及用量等原材料的印刷适性无疑也将影响印刷品的色彩再现。当前100页,总共147页。
一、油墨转移机理:图。
印版上的油墨层在压印的瞬间,部分连接料进入纸张纤维孔隙,而颜料颗粒一般大于纤维孔隙,留在纸张表面形成一层颜料颗粒密集的固定层,其粘度大大超过流动层。压印过程中,由于机械剪切力和油墨拉力的作用,使墨层内部颜料颗粒与连接料之间产生了气泡,气泡的多少与油墨的浓度有关。随着印版或橡皮布离开纸面,应力逐渐增大,气泡也迅速成长扩大,最后成为纤维状的墨丝,墨丝断裂后油墨层就被分离,从而完成了油墨的转移过程。当前101页,总共147页。
油墨分离时从理论上分析,是由油墨转移时的气泡位置决定的,固定层油墨粘度高,流动层粘度低,气泡都向流动层移动和扩大,结果在流动层中间分离。因此:
A、油墨本身的粘度、流动性将影响油墨的转移;
B、纸张的平滑度、吸收性将影响油墨的转移;
C、印刷压力、印刷速度将影响油墨的转移;
D、油墨叠色时的状况(湿压湿、湿压干)等将影响油墨的转移;
E、印刷的色序也将影响油墨的转移。
当前102页,总共147页。二、印刷油墨层的厚度:
1、墨层厚度与色彩饱和度的关系:饱和度=油墨着色力系数*墨层厚度
增加墨层厚度可以提高印刷色彩的饱和度,但当墨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厚度再增加,色彩饱和度的增加逐渐减慢,最后就不再增加了,曲线呈水平走向。所以:
增加实地密度,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墨量,提高墨层厚度的方法。当前103页,总共147页。2、墨层厚度与网点密度值的关系:彩色印刷品的色调再现,是由网点密度和网点面积来再现的。网点密度和网点面积发生变化,也即网点扩大或网点缩小,都将引起印刷品的色彩呈现。主要表现在:暗调层次影响较大,中间调影响小,高光区几乎不受影响。在整个印刷过程中,最能引起网点密度和网点面积变化的因素是:印刷压力和墨层厚度。
当前104页,总共147页。印刷压力:印刷压力越大—油墨转移量越大—墨层越厚—网点扩大程度越高。但是:(1)现代印刷机越精密—印刷压力允许调节的量越小
—机器负载越小—机器磨损越小—油墨转移量越小;(2)印刷压力越大—墨层越厚——网点受挤压后向四周扩大——纸张上的网点面积大于印版上的网点面积。如何弥补?减少分色制版的网点损失,提高材料的性能;减少印刷时的用水量,提高油墨的饱和度。当前105页,总共147页。
问题1
:印刷中一般用测定实地密度值的方法来控制墨层厚度和网点密度值,使印刷品的色彩饱和度最好,那么,打样的实地密度值应大于还是小于印刷的实地密度值?为什么?答:应该使打样的实地密度值大于印刷的实地密度值。因为:印刷时的压力大于打样压力。当前106页,总共147页。问题2:
纸张的平滑度能影响油墨的传递。粗糙的纸张传递墨量多,光滑的纸张传递墨量少,那么,在同样的印刷压力下,铜版纸的实地密度大于还是小于新闻纸的实地密度?为什么?答:在同样的印刷压力下,新闻纸的墨层厚度大于铜板纸的墨层厚度,但是,由于铜板纸表面光滑,能产生平行的反射光,而新闻纸表面粗糙,易产生漫反射,降低印刷品的实地密度。如图:
当前107页,总共147页。问题3、纸张的吸收性是保证印刷、特别是平版印刷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新闻纸的吸收性大,印刷时,连接料被大量吸收,墨膜中的颜料浓度大,那么,是否可以说新闻纸印刷的色彩饱和度大?光泽度好?答:不可以这样说。因为油墨层中油墨的连接料比例下降,颜料浓度达到过饱和,会产生油墨粉化,影响了油墨膜的流平性,光线照到油墨膜上,易产生漫反射,从而降低印刷品的光泽度,也就影响了印刷品的色彩饱和度。当前108页,总共147页。问题4:
为什么在印刷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印刷速度提高,将影响印刷品色彩饱和度?该如何弥补高速印刷时的不足?答:印刷速度提高,压印时间缩短,油墨转移量减少,墨膜厚度降低,色彩饱和度下降。应该相应地提高印刷压力或者提高纸张的平滑度或者提高油墨的着色力或者提高油墨的色彩饱和度或者降低润版液的用量。如图:当前109页,总共147页。
因此:压印时间越长——油墨转移量越大。
但现代印刷机速度越快——压印时间越短——油墨转移量越少如何弥补?改善油墨的饱和度,减少油墨添加剂,提高油墨的浓度。
当前110页,总共147页。问题5、为什么凸版印刷产品的色彩结实,胶印产品的色彩淡薄?凸印油墨与胶印油墨相比,有何特点?答:因为凸版印刷是直接印刷,且印刷压力大,能转移油墨的量达
85%左右,而胶印印刷是间接印刷,由于橡皮布的传递作用,以及为了抵御胶印药水的乳化作用,油墨的传递量较低,一般越在50~70%之间。因此,一般凸印产品的色彩饱和度总比胶印产品的色彩饱和度高,凸印产品色彩结实,胶印产品色彩淡薄。但是,由于凸印纸张较粗糙,吸收性大,油墨粘度必须降低,以增加油墨的流动性而胶印用纸一般光泽度和平滑度都较高,以及为了抵御胶印药水的乳化作用,油墨的粘度必须提高。
再所以,当前111页,总共147页。3、油墨干燥时间与油墨密度值的关系:油墨转移到纸张上以后,所形成的印刷密度将随着油墨干燥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干燥时间纸张类型
刚印刷后
三小时
三天铜板纸1.901.601.55胶版纸1.351.211.16因为:刚印出来的样张,油墨是湿的,纸张还为完全吸收,墨膜的光泽度强且密度高,经过一定时间的干燥后,纸张吸收增加,密度值下降,——油墨的密度干退现象。当前112页,总共147页。
问题6:印刷品的色调在油墨干燥前后是有变化的,这一现象要求我们在印刷时要注意什么?答:印刷时一般以打样样张的色调为标准,但打样样张的油墨一般已经完全干燥,其印刷反射密度已经降低。
1、如果以打样样张的墨色凭经验来调整印刷品的墨色,则应使印刷样张的墨色大于打样样张,究竟大多少,则要凭经验
2、若印刷前先用密度计测定打样样张的实地密度,则印刷时的油墨密度应略大。
3、若密度计测定的是打样样张的湿润墨层的实地密度,则印刷时按这些密度值进行印刷时,其效果可以基本一致。这是数据化生产的基本内容之一。当前113页,总共147页。三、油墨的叠印率:
1、油墨叠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彩色套印时,一色一色油墨叠印的过程中,密度值并不完全是加和性的,即先印一色的油墨密度值与后印一色的油墨密度值之和并不等于二色叠印后的印刷密度值。一般地:油墨叠印率X=[D(1+2)—D1]/D2*100%D1——第一色油墨实地密度值;
D2——第二色油墨实地密度值;
D(1+2)——两次色叠印后的实地密度值。
当前114页,总共147页。2、油墨叠印率的两种情况:
油墨叠印时,纸张上已有一层油墨。在印刷压力的作用下,墨层2与墨层1首先接触,成为一个体系,然后在橡皮布离开纸张时,在剪切应力的作用下,墨层被拉丝、切断、最后墨层分离。
情况1:墨层分离时发生在墨层2内部,则墨层2有一部分厚度叠印在墨层1上面,叠印状况好。
情况2:墨层分离时发生在墨层1的内部,则橡皮布不仅全部带走墨层2,连同墨层1的部分油墨也一并被带走,叠印无法进行。
当前115页,总共147页。3、影响油墨叠印率的因素:
1:墨层厚度。
2:油墨的干燥程度。
3:油墨的粘度。
4、印刷机型。
当前116页,总共147页。因素1:墨层厚度。墨层分离一般倾向于在厚的墨层内分离。因此,为了使叠印顺利进行,希望墨层2的厚度大于墨层1的厚度。
结论:常用印刷品图象的色彩构成规律中,一般是:黄色墨层厚度》品红色油墨层厚度》青色油墨层厚度因此,印刷色序应为:青墨、品红墨、黄墨。当前117页,总共147页。因素2:油墨的干燥程度。
理想情况是:第一色油墨已经固着,但未彻底干燥时印刷若第一色油墨干燥过度,表面形成了玻璃一样的晶化层,第二色油墨叠印不上;若第一色油墨没干固,叠印第二色时可能使油墨的分离层在第一色的墨层中进行,使叠印无法进行;或者由于压力的作用,网点质量变差,网点面积比扩大,叠印后的色相不稳定。如图:当前118页,总共147页。因素3:油墨的粘度。
从叠印的机理分析可知:完好的叠印要求气泡在第二层墨膜中产生。同时,根据分析还可得知:油墨的粘度越低,对生成油墨的气泡越有利。因此,应该后一色油墨的粘度低于第一色油墨的粘度。因此,要求高速四色印刷的色序是:
一色油墨粘度》二色油墨粘度》三色油墨粘度》四色油墨粘度当前119页,总共147页。因素4、印刷机型。
单色胶印机是湿压干式的,多色印刷机是湿压湿式的,前色未干直接叠印后色,易引起色相差(即混色现象)。因此,单色机叠印色彩较稳定,容易掌握。现代多色胶印机使油墨的叠印完全在湿压湿的情况下进行,为避免油墨未干的不足,机台人员应降低机速、增加色组间的间距、使用油墨干燥剂等手段。但使用大量的干燥剂加速油墨的干燥而导致墨膜的晶化。给叠印及后道的上光、覆膜带来不利。当前120页,总共147页。4、油墨叠印常见弊端:
1、色彩太淡——叠印墨层太薄,油墨量不足,反射密度低。
2、色彩太深——叠印墨层太厚,反射密度偏高。墨层太薄或太厚,都会影响叠印的二次色或三次色的色相。造成墨层太薄或太厚的原因有墨量、压力、色序、油墨性能、干燥程度、车间环境等多种,需对症下药,纠正色差。
3、反叠色——第一色油墨粘到第二色橡皮上,再转印到纸张上,引起色彩偏差,层次紊乱。
4、背面粘脏——墨量过大且未干或纸张吸墨性不良及纸张堆积较多时,油墨将粘到下一张纸的背面。排除方法:喷粉、烘干、加燥油、纸堆积少、消除静电防止纸张的过渡吸附等。当前121页,总共147页。四、油墨着色力与油墨乳化
影响油墨着色力的因素有:
1、墨层厚度——墨层太薄,油墨着色力下降,墨层太厚,油墨着色力不再提高,且将引起一系列问题(干燥慢、叠印差等)。
2、油墨中颜料的浓度——浓度高,着色力好,但限于制造工艺。且干燥剂及辅料增加,会降低油墨着色力。
3、润版液的使用或甚至过量——油墨产生乳化,油墨饱和度下降,影响色彩鲜艳度。
4、润版液的成分不当,酸性较强——油墨中的颜料分子与润版液的酸性物质产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使油墨变色或褪色。
当前122页,总共147页。
四、印刷色序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当前123页,总共147页。
一、决定印刷色序所需的知识:
决定一幅付印原稿的印刷色序,这关系到色彩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艺术性方面:要求深刻认识原稿色调气氛的特点。考虑三原色的色相及其他属性,是否需要专色等。
科学性方面:结合印刷工艺,考虑色彩分解、传递和合成过程中操作技术及各相关参数的调整。如:版子的深晒和淡晒、高中低调层次的调整、油墨添加剂的使用、印刷色序的安排等。当前124页,总共147页。
目前,彩色印刷基本上都是多色套印且一次成形。
优点(1)套印准确,避免了纸张变形造成的套印不准;
(2)
印刷速度快,生产周期短;
(3)可直接看出产品的色彩效果,防止因某一单色墨层多少而产生不可修复的弊病。
缺点(1)四次墨色瞬间套合,墨层厚,画面易遭受物理损伤(2)墨色来不及干燥,常用喷粉,影响产品光泽。
(3)油墨湿压湿套印,网点多次重叠挤压,清晰度下降图象易模糊,立体感差。二、印刷色序的概念:当前125页,总共147页。
为了解决彩色套印的不足,除了从纸张适性、油墨适性、以及印版、设备条件、工艺技术等多方面的调整外,选择合理的印刷色序也是很重要的。在彩色印刷中,最广泛使用的是黄、品、青、黑四色印刷。该四色版的先后印刷次序即印刷色序。印刷色序直接关系到复制品的还原效果。同一付印版、同一个系列的彩色油墨,印刷色序不同,画面的色彩将有明显的差异。当前126页,总共147页。三、三原色油墨的特性:
色光吸收型号
色光色偏
%灰度
%效率
%RGB黄墨(Y)0.260.131.007691品红墨(M)0.201.350.76481564青墨(C)1.420.510.20251475当前127页,总共147页。四、色序的选择依据:1、彩色油墨透明度差的先印。这从网点印刷品的减色呈色和加色呈色原理中可以分析。2、深色墨先印,黄色墨后印。因为黄墨视见度低,白纸上先印黄,不易辩色的深浅,尤其是晚上。如先印青,再印黄,组成绿色,容易看出黄色的量。也可先印黑,再印黄。3、纸张质量较差或吸收性较强时,满版或墨色较多的淡色版先印。在四色印刷中先印黄版也有可取之处。黄墨作为打底色,纸张吸收了较多的油墨连接料后,对后印油墨不致因吸收过多而造成颜色灰暗、画面干瘪、纸张拉毛脱粉等弊病。4、层次丰富的画面,图文的轮廓或边缘由于各色叠印后有虚晕的感觉,需用黑色版作最后色序来勾边,以提高画面清晰度和层次感5、根据画面色调倾向,调节印刷色序。暖色调,黄品后印;冷色调,黄青后印;水墨国画,黑墨后印。以强调画面色调和气氛。6、印刷品光泽度要求高,满版淡色墨如通常的黄墨后印。油墨干燥后,高分子连接料具有流平性,增加光的反射,似印刷后的上光。当前128页,总共147页。五、常用四色印刷的色序安排及其特点四色印刷理论上可排列出24种色序,常用的为7种。
色序类型
一
二三四
一黄
品青黑
二黑黄品青
三品黄青黑
四青黄黑品
五黄黑品青
六青品黄黑
七黑品青黄当前129页,总共147页。
特点:
该色序是历史上一直遗留下来的,是传统的常用色序。由于早期的黄色油墨以透明度极差的铬黄为颜料,也称不透明黄墨。现在的黄墨是透明度很高的油墨,色相偏差和带灰率又较小,用黄墨作为第一色序是不尽合理的。
应用:
用黄版打底,修复纸张。黑版是长阶调,画面以灰色调为主,对中国画及以非彩色结构工艺原稿比较合适。灰黑调精神,饱满,阶调层次清晰。
1、黄、品、青、黑色序当前130页,总共147页。2、黑、黄、品、青色序。
特点:
黑版第一色序,黄版第二色序,两色叠合后呈现出古铜色调,一幅画面的色调就可基本定局。品青主要起补色的致黑作用,提高图象的反差,增加画面的精神,活跃色彩变化。应用:
该色序不适合复制国画等灰色阶调的原稿。因为黑版第一色印刷,黑墨的粘度大,干燥慢,经滚筒的四次滚压,网点变形严重。即使印刷材料、印刷机器都比较优良,网点的扩大也难免。若印刷速度提高,油墨干燥慢,网点变形加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木窗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四层多用蒸锅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隔爆型电加热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超高速喷水织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美式防尘眼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手机分销连锁管理软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冷热敷袋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全棉比尼帽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咖啡开业活动方案
- 青岛市花店装修合同范例
- 成本合约规划培训
- 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考仿真试卷 含答案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交通法规教育课件
- 产前诊断室护理工作总结
- 6S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小学校长任期五年工作目标(2024年-2029年)
- 医院培训课件:《猴痘流行病学特点及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调查处置》
- 氢气-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产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 开曼群岛公司法2024版中文译本(含2024年修订主要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