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解读()_第1页
七年级上册解读()_第2页
七年级上册解读()_第3页
七年级上册解读()_第4页
七年级上册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解读()第一页,共181页。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尹相形

第二页,共181页。

近年来课程改革新进展(1)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颁布;(2)义务教育历史新教材的编写;(3)加大教师教育(国培计划)的强度;(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按照计划,2016年秋季,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历史新教材;2016年年底,颁布修订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力争2017年秋季,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使用新教材。第三页,共181页。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1)

全面落实中共十八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并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与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将要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中,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任务。

第四页,共181页。2.提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正在修订。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中,将把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也将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

从“三维目标”发展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是课程改革中的新变化。第五页,共181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第六页,共181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第七页,共181页。

一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关键能力。就历史学科而言,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的历史意识和掌握的方法,并在基础上获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的历史时序、史料实证等都是一种历史意识或方法。但仅有这种意识或方法,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历史问题(如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等),更要具有凭其形成的历史意识和方法,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如能用历史的眼光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等)。第八页,共181页。

二是通过学习形成的能适合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就历史学科而言,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的家国情怀和人文修养。这包括通过历史学习形成的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包括通过历史学习养成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第九页,共181页。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十页,共181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联示意图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第十一页,共181页。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将不再简单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是强调在学习知识与技能后获得的关键能力与人的发展品格。这一课程目标的变化,必将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引发我们思考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和评价方式如何改进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一个新挑战,也是激发我们投身课程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机遇。第十二页,共181页。

历史新教材的修订依据及主要内容主要依据: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重要论述和根本要求,

是本版历史教科书修订的根本依据。2.近年来历史学专家、历史教学专家、历史教研员及中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对本版历史教科书提出的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是本版历史教科书修订的重要依据。3.学术界在历史学、历史课程、历史教学、历史教材、历史评价等研究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为本版历史教科书的修订提供了学术依据。第十三页,共181页。修订内容:1.适当调整部分内容的教学分布。

在维持本版历史教科书原有六大学习板块内容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史”与“世界古代史”内容合编的做法作出了适当调整,将中国现代史内容独立成册,将世界古代史内容与世界近代史内容合编,使得本版历史教科书内容在教学分布上更加合理,更加便利师生的教与学。第十四页,共181页。2.适当调整部分内容的单元设计

本版实验历史教科书采取“单元+课文”的编写体例,总体上看,得到了历史学专家、历史教学专家和一线历史教师的积极肯定和广泛认可。但是,据调研发现,本版实验历史教科书部分内容的单元设计,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内容中,分别设计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两个学习单元。根据教学反馈,这两个学习单元的设计,没有遵循时序性的原则,给初学中国近代史的学生带来了学习的障碍。基于此,编写组在修订时,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两个学习单元,整合成为一个学习单元,即“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第十五页,共181页。3.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本版教材也随之进行了删减,例如,《水经注》、左宗棠收复新疆、《民法通则》、“863计划”、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爵士乐、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宪章运动、伏尔泰、绥靖政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等本版实验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在修订时被删减了。

修订后的历史教科书,学习课数适当减少。其中,中国古代史内容大幅减少,必修课由原来的50课减少到44课,中国近代史由原来的25课减少为24课,中国现代史内容略有增加,由原来的15课增加至19课。第十六页,共181页。4.适当增加部分重要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本版历史教科书在修订时,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适当增补了部分重要内容。例如,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义和团运动、解放区土改、齐白石、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欧庄园、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的学习内容,在修订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第十七页,共181页。5.增强教科书的“学本”功能

编写组在修订时,更加注重正文内容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便利学生阅读;更加注重“导言”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指点与引导;更加注重正文中“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等小栏目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伴交流中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更加注重正文后“每课一得”在拓展学生历史视野中的作用;更加注重正文后“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栏目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学业检测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进一步丰富完善教科书插图设计,增强历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第十八页,共181页。(三)修订后的架构体例历史教科书的基本架构及内容安排: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古代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第十九页,共181页。单元概述:主要叙述本单元所涉及的历史线索和主要问题,旨在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来理解和把握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导言:虽然很短,但提出了一个或几个问题,课文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的。课文正文:分大字和小字两种不同字体叙述的内容。其中,大字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学习并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小字部分内容,是对大字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属于阅读部分。第二十页,共181页。“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问题。“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在教科书中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名词、术语和概念,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历史材料的水平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十一页,共181页。(四)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主要特点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科书是体现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在本版历史教科书修订中,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教育为根本导向,进一步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编写中,强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十二页,共181页。

在“中国古代史”修订中,编写组注重强调引导、指导学生:体会并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认同、尊重、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十三页,共181页。

在“中国近代史”修订中,编写组注重强调引导、指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经历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主义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第二十四页,共181页。

在“中国现代史”修订中,注重强调引导、指导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为例,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培养学生更加坚定“必须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高度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第二十五页,共181页。2.优化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

在认真研究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遵循课标的根本要求,根据调研意见,对原实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十六页,共181页。(1)微调个别单元主题名称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由“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修改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由“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修改为“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二十七页,共181页。(2)整合部分学习内容

将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和“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整合为“早期中华文明”一课。

将八年级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整合为第一单元“民族危机与晚晴时期的救亡运动”

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目整合成“三大战役”一目。第二十八页,共181页。(3)增加部分学习内容七年级上册增加的内容有:“东汉的建立与衰亡”一课。增加“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东晋南朝政局”两目。八年级上册增加的有:“太平天国运动”、“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义和团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卢沟桥事变后)“共赴国难”、“解放区土地改革”、“荣氏兄弟”、“范旭东”、“文学家茅盾”、“画家齐白石”。第二十九页,共181页。(4)删减部分学习内容如七年级删减的有:编钟、郦道元和《水经注》、“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活动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探究课。如八年级删减的有:“左宗棠收复新疆”、“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工人运动高潮”、“画地图讲历史”活动课、“社区历史小调查”活动课、“编辑历史小报”活动课。第三十页,共181页。(5)位移部分学习内容

将七年级上册作为必学的“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探究课位移至供学生选学的“学习与探究之一”、“学习与探究之二”、“学习与探究之三”。第三十一页,共181页。3.完善历史教科书栏目设计

根据反馈意见、座谈交流等调研信息,本着聚焦正文、控制难度、提高科学性、彰显时代性、体现操作性的原则,编写组对每课中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内容,通过“完善”和“替换”两种方式进行了修订。第三十二页,共181页。4.调整历史教科书插图设置

在修订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编写组在丰富更新历史教科书插图方面,费尽心思。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增加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更加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插图;二是删除了一些重复的插图;三是更换更科学的插图。总的来看,修订后的本版历史教科书在插图设置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有利于增强历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第三十三页,共181页。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建议第三十四页,共181页。2001年版目录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4课,包括一节“学习与探究”活动课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

会变革8课,包括一节“学习与探究”活动课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7课,包括一节“学习与探究”活动课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

汇聚6课,包括一节“学习与探究”活动课2014年版目录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3课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

会变革6课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

发展7课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4课“学习与探究”活动课二第三十五页,共181页。2001年版目录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远古至589年)中国历代王朝表(夏至隋)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历史学习主要网站目录后记2011年版目录附录: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远古至589)

中国历代王朝表(夏至隋)

插图来源说明

第三十六页,共181页。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三十七页,共181页。单元内容梳理时段:从早期人类产生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主要线索:早期人类进化的脉络: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

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及其他文明成果(渔猎采集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发展;新时期时代的文明成果)。社会组织的变化:(群居、氏族到部落联盟)第三十八页,共181页。单元内容梳理特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叙述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把

炎帝、黄帝作为华夏族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第三十九页,共181页。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课程要求教材内容呈现1.史前时期第一单元史前时代导言课程标准要求课题子目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元谋人二、北京人三、山顶洞人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原课题: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半坡聚落二、河姆渡聚落三、大汶口原始居民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炎帝和黄帝二、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第四十页,共181页。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每一课的教学尽量用考古挖掘的教学方式授课,初步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的意识。对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即可。由于每课正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留有很大余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但应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第四十一页,共181页。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课标要求:学习要点:北京人的发现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第四十二页,共181页。一、元谋人(课标无要求、在国际上因出土证据太少而不被承认)本目增添概念:直立人,旧石器时代;化石二、北京人知识: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学科方法: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第四十三页,共181页。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化石(考古发现)结论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北京人化石(可适当补充)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人打制的石器,表面都很粗糙,有的一端呈尖状,有的一侧或两侧有刃,有的比较厚重,有的比较轻巧。根据形状和特征,这些石器大体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几类,用于采集和狩猎。(结合图片)北京人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制工具。他们用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使用这种打制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第四十四页,共181页。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化石(考古发现)结论想象和推论意义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北京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火,并且已有固定的用火地点,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第四十五页,共181页。

第一课,可与学生探讨的问题1、北京人在进化中为什么手臂最和人相似?2、北京人洞穴中燃烧的灰烬为什么达6米?3、北京人在狩猎时,充当猎人时候多还是当猎物的时候多?4、山顶洞人遗迹里发现骨针和装饰品?你能从中推出什么事情?5、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吗?(为学习炎帝、黄帝做准备)第四十六页,共181页。仔细观察描绘北京人生活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第四十七页,共181页。三、山顶洞人人类演进过程生产技能提高第四十八页,共181页。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农耕文化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半坡聚落是反映北方地区的,以粟为主,兼有采集,彩陶文化为特征的,建筑有半地穴式房屋的母系氏族阶段文化。

河姆渡聚落是反映南方地区的,以稻为主,兼有渔猎,黑陶文化为特征的,居住在干栏式房屋的母系氏族阶段文化。第四十九页,共181页。新名词:新石器时代、聚落、氏族、农耕聚落一、半坡聚落二、河姆渡聚落三、大汶口原始居民“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早期文明时代”(书上有注释)第五十页,共181页。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干栏式房屋水稻猪、狗、水牛磨制石器(骨耜)黑陶7000年浙江余姚半地穴式房屋粟猪、狗磨制石器彩陶6000年陕西西安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磨制石器陶器距今时间地点农耕文化特征第五十一页,共181页。

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中用考古方式与学生一起发掘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遗址,复原他们的生活。2、探讨大汶口居民与半坡氏、河姆渡氏族居民生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同?3、让学生画一幅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生活想象图。4、问:这两个氏族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吗?第五十二页,共181页。河姆渡男子复原图

第五十三页,共181页。第五十四页,共181页。第五十五页,共181页。第五十六页,共181页。第五十七页,共181页。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子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

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1、为什么把炎黄作为人文始祖?为华夏族奠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基础。2、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有考古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夏朝历史为传说,但因与商朝历史有联系,且有考古的迹象,按正史处理。第五十八页,共181页。第一子目的学习教学建议:炎黄传说与考古实物的相互印证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故事知道炎帝、黄帝的古老传说了解传说与神话虽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但也传递出某些历史的信息第五十九页,共181页。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故事部落联盟融合,形成华夏族主体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发明创造考古实物证据?尧舜“禅让”(课标删除内容)。大禹治水的作用(小字新加P15-2段)与国家的出现关系(为第二单元教学做铺垫)第六十页,共181页。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六十一页,共181页。2001版课题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5课夏商周的更迭第6课夏商周的社会与国家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习与探究之二2011版课题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迭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

七雄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

社会变革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

家争鸣第六十二页,共181页。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变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早期文明的勃兴(夏商周经济发展状况)第六十三页,共181页。从早期国家到趋向成熟国家第六十四页,共181页。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子目:“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重点:国家的产生和更迭。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是漫长过程,父传子,禹传启是巧合,不是规律.中国第一个国家产生于何时?公元前2070年,启建国,跨入文明时代。关于禅让制(课标无要求)不要以禅让制的存或废作为国家产生的依据,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第六十五页,共181页。“家天下”一目

学习目标第一自然段新加:国家产生的原因。6个图片减为3个第二、三子目基本没变方法:公元纪年课标要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表现形式:数字、时间轴、大事年表……任务:判断时段归属、发生先后,计算时间差……课后设置的问题没变。第六十六页,共181页。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子目: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西周的分封制。第一子目内容没变,只是二与三自然段颠倒。第二子目增加了第二自然段,去掉小字孔子曰内容。第三子目是原来第一子目,第一自然段由小字变正文,其余没变。只是在评价分封制时加上一句:将血缘关系与国家行政体系巧妙地结合起来,重点和难点:分封制第六十七页,共181页。第一子目:贵族、平民与奴隶第六十八页,共181页。第六十九页,共181页。第二子目: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第七十页,共181页。第七十一页,共181页。第三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原因夏商与周边部族的关系西周疆域广阔,生活着众多部族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内容“授民授疆土”,诸侯权利分封对象:同姓,姻亲,功臣和前代贵族后裔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作用(可以与夏商管理比较)P26第一自然段补充诸侯国内的继续分封的内容。第七十二页,共181页。诸侯国君受周天子的册封和任命;诸侯在其封地内有很强的独立性诸侯国政权组织受周王限制,周王可以随时征调各国的军队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对诸侯国君有征伐的权力诸侯国君要定期朝见周王,向王室交纳贡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第七十三页,共181页。宗法分封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第七十四页,共181页。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宗法国家结构社会组织国家第七十五页,共181页。周成王弟叔虞周武王弟康叔周王室贵族召公功臣,姻亲吕尚周公长子伯禽殷商贵族微子启姬姓封国第七十六页,共181页。古今地名对照图例图题第七十七页,共181页。1.为什么只讲分封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受宗法制制约。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及政治因素影响。因此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的,互为表里的,为了降低难度,只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宗法制较难,所以教材没讲。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把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联系,密切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由地域取代血缘关系。第七十八页,共181页。2、为什么不讲封建社会分期?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表述,而是采取了下列评价:“西周通过逐级分封,将血缘关系与国家行政体系巧妙地结合起来,编织起有中央向四防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加强了……,密切了……,推动了……。没有强化社会形态表述的原因是:第七十九页,共181页。

东、西方对封建社会的概念不同

中国古代史上的“封建”与欧洲古代史上的“封建”在内涵上相差太远,但我们在使用“封建”一词时简单地复制了欧洲的概念。第八十页,共181页。

西欧封建:封建主内部土地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每一层上下级之间都结成封君和封臣关系,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封君与封臣之间的血缘作用并不大,国王也不是天下“共主”,国王全部经济来源就是他的个人庄园,西欧有句俗语这样说道:“国王靠自己生活”,“我附庸的附庸,不一定是我的附庸。”就说明了西欧社会的这个现象。在西欧封建社会,国王也必须保护诸侯,这是国王应尽义务。更重要的是,如果国王侵犯了诸侯权利,诸侯可以反抗,包括使用武力。第八十一页,共181页。中国古代“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土建制。大规模“封建”发生在西周初。目标是维护周王室的安全问题。受封的诸侯在各自的封地内具有世代继承的统治权,但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定期朝贡,随同作战,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按照“封建”本义,中国古代史上真正的封建社会,应该是西周到秦统一六国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现在的学术界认为:秦及秦以后的社会可称之为“专制官僚社会”“官僚社会”“宗法—专制社会”“宗法性官僚君主制”社会、“皇权专制主义”社会等。第八十二页,共181页。可见,秦朝以后的社会制度,与西欧的封建制度之间,几乎没有相同之处。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中国的“封建”制在秦朝时就被废除了。虽然此后历代都有“分封”,但是,除了汉初、西晋、明初外,其他时期的“分封”只授予爵位,既不分土地,更不赐民众。“中国和西欧的封建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物品,为什么贴上同一标签并且装进同一箩筐?”第八十三页,共181页。“君主专制”意味着权力的集中与收缩,“封建主义”则意味着权力的分散与分割,显然,“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在本义上是不相容的,是矛盾的。在“君主专制”下,是不允许“封建社会”存在的。第八十四页,共181页。

现在滥用“封建”一词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时候,人们把各种落后、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也冠以“封建”字样,例如:封建专制、封建迷信、封建地主、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等。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中国,“‘封建’成了骂人的字眼,可是它缺乏明确的意义”。

法国学者谢和奈:“人们如此滥用了‘封建’一词,以至于它失掉了任何意义”。第八十五页,共181页。1、文明史有别于阶级斗争的历史。2、中学课本不必表示支持哪种封建论。3、初中生只要知道“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是国家的统治形式即可。4、同时,中国的中原王朝并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没有强化社会形态的原因是第八十六页,共181页。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八十七页,共181页。第6课要说明的问题子目:诸侯争霸、战国七雄。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第一子目是诸侯争霸由原来第一、二子目合并而来、第一自然段新加很多内容说明争霸原因精简“城濮之战”,删除宋襄公争霸。第二子目:第二自然段增加七国的由来,第三、四自然段是正文变小字。删除原来小字,新增最后自然段(对争霸战争的评价)第八十八页,共181页。1.讲清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是其主要特征,新兴力量取代旧势力是动力,变革是希望,政治军事互动形式。2.为什么齐桓公能首霸是春秋时期重点。管仲改革,渔盐之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3.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的重点。各国共同抗秦为合纵,秦国各个击破为连横,秦国用张仪连横成功,日益壮大。第八十九页,共181页。第九十页,共181页。有三个子目: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原)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风潮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原)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突破难点:用谈话法或讲解法。教材没有明确社会变革的性质只是说各诸侯国纷纷掀起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风潮。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九十一页,共181页。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生产技术的进步2.生产关系变化和新阶级的出现。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风潮(第一自然段新增为什么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打破由旧贵族世代控制军政大权的传统旧制;各国君主要求富国强兵P35页新增对变法评价:进一步推动东周社会向建立在个体农耕基础上的地主经济转型。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只是内容顺序变化,其他没大变化。对商鞅变法加了一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新法深入人心。第九十二页,共181页。木耜

藏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周人集体耕作(想象图)第九十三页,共181页。第九十四页,共181页。第三子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措施目的及作用建立县制中央集权编制户口、“什伍连坐”保证赋税收入,加强社会控制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奖励生产

统一度量衡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强兵第九十五页,共181页。本课要说明的问题引发大变革的原因:首先讲清背景,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次讲改变原有强迫耕作,生产低下的情况,即“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要避开太难的“井田制”。商鞅变法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是最典型的成功的变革,促使西部地区的掘起第九十六页,共181页。小结: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经济铜器时代(金石并用)铁器时代局势诸侯割据趋向统一政治秩序宗法分封制贵族世代控制军政大权。各国变法君主集权,郡县制;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结构基于血缘的等级流动文化学术贵族垄断出现私学;百家争鸣;文化高峰第九十七页,共181页。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

本课设计的目的:了解中华文明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情况,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甲骨文与青铜器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象征。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P39页新增了评价)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介绍正文变小字,铸造过程及出土过程的介绍删除。青铜立人像及介绍删除)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新增一段正文进行评价,其他大都只是顺序的变化)第九十八页,共181页。饕餮(tāotiè)纹第九十九页,共181页。迷信鬼神,崇尚天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吕氏春秋·先识览》商周人对鬼神的崇拜与敬畏——祭祀与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祭祀战争第一百页,共181页。商人祭祀鬼神和祖先第一百零一页,共181页。“占卜”第一百零二页,共181页。卜兆卜辞第一百零三页,共181页。甲骨卜辞前辞:戊子卜,殻贞。(占卜日期和占卜者:戊子这一天占卜)命辞:帝及四月令雨?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占卜的具体事情:神到第四天晚上会命令降雨吗?神到第四天晚上不会命令降雨吗?”)占辞:王占曰:丁雨,不叀辛。(根据卜兆作出判断:商王武丁占视卜兆认为:丁酉日降雨,辛卯日是不会降雨的)验辞:旬丁酉,允雨。(占卜过后的应验记录:到第十天丁酉日,果然降雨)第一百零四页,共181页。活动一:“初探甲骨文”1.摹写甲骨文,猜猜它们是今天的哪个汉字,你是如何判断的?2.今天的汉字由甲骨文演化而来,在刚才的猜测和识读中,你发现甲骨文有何优点和不足?第一百零五页,共181页。请观察以下甲骨文字(下一行为对应的金文),猜一猜它们都是什么字。(左-----右:日、月、赤、犬、目、甲、舟、眉、铸、车。)第一百零六页,共181页。活动二:“独具慧眼”将以下的甲骨文单字进行分类,它们反映了殷商怎样的社会状况?第一百零七页,共181页。马牛龟谷雨禾鼎戈刀车门田米弓麻井乐渔鬼卜执伐焚伏果鼓吉家酒爵牢奴裘桑室丝国之大事?人民生活?第一百零八页,共181页。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一子目:老子与《道德经》(新增加)道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上“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百零九页,共181页。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译文: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第一百一十页,共181页。无为而治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81页。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81页。小国寡民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81页。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81页。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81页。第一百一十六页,共181页。第一百一十七页,共181页。高下相倾长短相形丑美美之为美斯恶也。前后相随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第一百一十八页,共181页。柔弱与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第一百一十九页,共181页。第二子目:孔子和儒家学说

增加:苛政猛于虎也。和删除两行小字仁礼人们的行为准则政治主张教育成就以德治国,当政者“为政以德”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第一百二十页,共181页。第三子目:百家争鸣原来人物与主张由小字变成正文,并对内容进行丰富,并增加墨家制止战争故事。1.历史背景2.主要派别及主张3.百家争鸣的影响第一百二十一页,共181页。孔子在标准里是识记层次。但鉴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我们可以当重点讲。各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以礼治国;法以罚治国;道无为而治;墨以兼爱治国.百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兵家是后人加的。为什么不讲屈原?因与主题不符.第一百二十二页,共181页。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百二十三页,共181页。2001版课题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第18课昌盛的文化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

——学习与探究之三2011版课题第二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第一百二十四页,共181页。一、变化特点通史式编排,前后贯通,时序发展不间断教学内容前后有紧密的联系,线索清晰内容全面,较全面和完整地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形成贯通的了解,构建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第一百二十五页,共181页。二、相关概念和内容解读1.大一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包括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第一百二十六页,共181页。2.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地方分权制而言的制度。古代的分封建制和现代的联邦制度都是地方分权的制度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独立性,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第一百二十七页,共181页。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郡国、郡县无立法权;人事权都归中央政府;司法、财政、军事各方面,地方都无自主权。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第一百二十八页,共181页。中央集权的作用积极作用:1、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2、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消极作用:1、地方官员一切“倚办于上”,地方政治具有保守性2、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社会管理成本3、思想文化控制严密,易导致科学文化的保守性,新的社会因素不易成长。第一百二十九页,共181页。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不等同于专制主义,但联系密切。中国中央集权制是伴随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而建立的。第一百三十页,共181页。分封制郡县制依据血缘地域权力授土授民权力世袭很大独立性无封地,只给俸禄权利不可世袭皇帝任命,听命中央后果演变成割据中央集权下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分封制和郡县制之比较第一百三十一页,共181页。3.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至高无上,统治全国的权力中央机构地方行政选贤任能不论亲疏第一百三十二页,共181页。

侍从

宦官中朝官(决策)外朝官(执行)三公九卿等皇帝中朝官在宫内办公、值班,给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特别是重大政务,充当参谋、顾问。包括大司马、侍中、尚书等职。第一百三十三页,共181页。第一百三十四页,共181页。中央辖郡王国辖郡中央人口王国人口15个39个850万450万第一百三十五页,共181页。景帝和武帝相继通过削藩和“推恩”分割,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第一百三十六页,共181页。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他的这套衣钵,为后来很多治国者所继承。——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一百三十七页,共181页。评价历史人物

秦朝时,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秦始皇从事的征战和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赋敛过重,特别是仅为修建宫殿和骊山墓,就役使70多万人力,致使大批农民脱离生产,田地荒芜。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无法生存下去。(教材第55页)第一百三十八页,共181页。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帝——灵帝,89年—189年,共100年第一百三十九页,共181页。豪强地主政治:累世公卿经济:占有大量土地陶望楼部曲俑第一百四十页,共181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秦朝: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移民屯垦,并在东南、华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汉武帝:击败匈奴后,汉王朝在河西地区陆续设郡,将长城进一步向西延伸,派兵屯田驻守公元前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一页,共181页。过程和方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楚汉之争刘邦取胜的原因?第一百四十二页,共181页。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子目:“秦王扫六合”,废分封、立郡县,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略重点是: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旧教材:如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太难)新教材: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第一百四十三页,共181页。第一子目:“秦王扫六合”正文第一自然段有充实,正文第二自然段增加嬴政的措施。小字增加一段具体内容。增加正文第三段说明秦军力强大。第四段增加:北击匈奴收河套。少数民族设郡县的内容第二子目:废分封、立郡县与原书相同。第三子目: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略

小字增加五尺道和正文增加对秦始皇的评价第一百四十四页,共181页。

把“焚书坑儒”变成了课后的每课一得。各种对焚书坑儒的评价(1)认为它反对倒退,有“厚今薄古”的进步意义。

(2)认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蛮的反动行为。

(3)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与影响极坏。

(4)北师大版只说了事实和梁启超、鲁迅的评价;未做其他的表态,为师生的教与学留有余地。第一百四十五页,共181页。新增加的内容:对秦统一文字作出评价。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秦始皇的评价更明确尽管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确立的一系列开国新制对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积液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开辟了新的历史发展方向。第一百四十六页,共181页。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第一子目:陈胜吴广起义原来的第一段小字变正文。原第二段正文变小字。第二子目:西汉的建立、原第一子目最后一段小字第二子目第一段正文。原楚汉战争内容移到本目。第三子目:文景之治(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增加“文景之治”的内容,是因为“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必要条件重点:文景之治。难点: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第一百四十七页,共181页。新教材设计的活动:你认为项羽败亡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百四十八页,共181页。

国家统一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1)文明时代同样存在着矛盾与对抗,随着国家的建立,阶级对立越来越明显。(2)文明时代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君”与“人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3)秦朝高压政策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4).采取相对综合方法叙述农民起义,是为了突出本章主题.第一百四十九页,共181页。对农民战争的评价

第一,对性质评价:①是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②是反对暴君和污吏的,并没有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③不仅不反对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而是它们“修理工”。第一百五十页,共181页。第二,对其作用的评价①没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②推动了发展,迫使新王朝作出让步;③起义使农民逃跑到边远地区,推动社会发展。④推动汉初秩序恢复,为生产发展创造条件。北师大版教材: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给后代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第一百五十一页,共181页。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一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增加第一自然段说明汉武帝为什么能推进大一统?第二子目:削弱封国势力加了一句:景帝和武帝通过消藩、推恩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其他变化不大。

第三子目:强化集权举措。

增加内容:中朝与外朝,经济集权措施。重点是: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第一百五十二页,共181页。新教材新增加语句1、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2、中朝与外朝、官营专卖垄断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掌握经济命脉。第一百五十三页,共181页。各种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①认为它只许儒家存在,禁绝其他学说,是极端错误的。②禁锢人们头脑,钳制人们思想,是专制主义表现,唯心主义代表作。③诸子学说皆充秘府,百端之学存而不废,并未禁绝诸子学说只是不让在公众场合进行宣传,不应过分垮大罢黜百家。④认为从大一统目的出发,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无可非议。⑤认为这一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一件大好事。⑥北师大版客观评价: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百五十四页,共181页。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1、汉匈和战原第一、四、六段的小字变正文。其他没变化2、张骞通西域原第一段小字变正文。增加汉设四郡,删除班超经营西域。3、丝绸之路其他没变,增加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及原因。第一百五十五页,共181页。新教材增加: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后一段小字是列入的原因。本课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是重点。第一百五十六页,共181页。中外交流与统一国家建立是什么关系(1)统一国家出现必然要求扩大对外联系.(2)秦汉时期是对外联系发达时期。(3)中国古代在对外联系上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通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的东来、及以后的法显、玄奘、鉴真等活动。第一百五十七页,共181页。第10、12、13课要说明的问题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评价的标准是什么?①看他较前人有什么新的发展?②看他能否顺应统一的潮流③看他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④要作出全面评价,既看优点,又看不足。第一百五十八页,共181页。2、如何评价秦皇、汉武?

对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大功大过。有功有过)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雄才大略好大喜功)比较异同: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结果相同,达到预期效果巩固统治。相异:政策,措施方面有差异。第一百五十九页,共181页。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新加)增加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历史的时序性。东汉王朝共196年历史,其建立是依靠豪强地主起家,士族的势力一直延伸到唐末,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问题,需要有所交代。课程标准: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三个子目: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后期的社会动荡、黄巾起义第一百六十页,共181页。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子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九章算术》。新、旧教材结构一样。增加:引导图图片、战国《石氏星表》。活动建议:学生可以分组造纸,从活动中体会造纸的艰难。指导学生材料阅读,比较中外学者对问题不同的关注。第一百六十一页,共181页。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子目:司马迁与《史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新教材:第一、二目颠倒。其他变化不大。减了4个图片加了1个兵马俑局部图。增加了对佛道儒融合的评价(P82页第2段正文)1、如何理解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宗教了解文化。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2、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及对后世的影响。第一百六十二页,共181页。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一百六十三页,共181页。2001版课题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第25课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学习与探究之四2011版课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

朝对峙

第18课东晋南朝政局与江

南地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