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各考点考向精讲)_第1页
2020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各考点考向精讲)_第2页
2020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各考点考向精讲)_第3页
2020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各考点考向精讲)_第4页
2020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各考点考向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5、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考向一长度单位及估算考向一光的直线传播

考向二正确使用刻度尺考向二光的反射

考向三停表的读数考向三平面镜成像

考向四误差与错误

2、机械运动6、光的折射和色散

考向一运动的描述考向一光的折射

考向二速度平均速度考向二光的色散

考向三运动图像分析考向三红外线和紫外线

考向四测量平均速度

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7、透镜的应用

考向一声音的产生考向一透镜

考向二声音的传播考向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向三声速考向三生活中的透镜

考向四声调考向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考向五响度考向五眼睛和眼镜

考向六音色

4、噪声的控制及声的利用8、光学作图

考向一噪声的概念考向一光的反射

考向二控制噪声考向二平面镜成像

考向三声与信息考向三光的折射

考向四声与能量考向四透镜成像

考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考点解读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

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2)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m,1m=10dm=100cm=10'mm=10<,um=109nm

(3)单位换算的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2)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3)长度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

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手掌宽1dm、墨水瓶高6cm

3.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1)累积法一一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长度的物体叠放在一起,测出叠放后的总长度L,

用总长度除以叠放物体的个数n,得到单个物体的微小长度l=L/n,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2)平移法一一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如三角板、刻度尺)把不可直接测量的

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该长度。如测小球、硬币、圆柱形物体的直径,

测量人的身高等。

(3)化曲为直法一一借助于一些辅助器材(如不易拉长的细软线)把不能直接测量的

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如测量图示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小心地让细线与曲线重合,

在细线上标记出起点和终点,再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4)化直为曲法一一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较长的路程(如操场跑道、某段道路等)上

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滚动的圈数得出路程的长度。如用自行车测一段马路的长度。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3)“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

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长度时,要从整刻度开始),有刻度的一边必须

紧贴被测物体。

(4)“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5)“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

和单位组成)。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秒(s)、分钟(min)、小时(h)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3)测量工具ip

古代:日辱、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表、石英钟、电子表等

2.机械停表的使用

(1)量程和分度值:机械停表的外圈(大圈)以秒为单位,内圈(小圈)以分为单位,

不同停表量程和分度值会不同,量程以小圈为准。如左图中量程为30min,内圈分度值为

0.5min,外圈为0.1s;右图中量程为15min,内圈分度值为0.5min,外圈为0.1s。

(2)读数:内圈示数+外圈示数。左图中内圈示数不足1小格(30s),所以只需读出

外圈示数19.6s即可;如果内圈指针在1、2小格之间,则示数为30s+19.6s=49.6s»

右图中外圈有两排刻度,分别为130s、30~60s,要由内圈指针位置来确定读哪一圈的示

数,如果没超过半个大格,按0~30s读数,如果超过半个大格,按30、60s读数。右图中

内圈指针超过了3和4中间的刻线,内圈读为3min,即180s,外圈按30~60s读数,为

38.3s,所以停表示数为180s+38.3s=218.3s.

(3)使用注意事项:检查指针是否正对零刻度,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结果作

修正;实验中切勿摔碰,以免震坏;实验完毕,应让停表继续走动,使发条完全放松。

三、误差与错误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

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四值比较

名称含义性质

测量值用测量仪器测量待测物理量所得到的值不唯一

真实值物理量的客观大小唯一

准确值测量时能够准确读出的物理量的大小唯一

估读值测量时由于仪器精度不够而估读出来的值不唯一

重点考向

考向一长度单位及估算

典例引领

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2mm的细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的时间约为4.5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dm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PM2.5”指大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Um的可吸入细颗粒物,不符

s100m

合实际,故A不符合题意;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奔跑速度:v=t=10s

=10m/s=36km/h,接近40km/h,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Imin

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10次的时间接近10s,不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D.-

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普通教室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30dm左右,不符合实际,故D

不符合题意。

变式扩展

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初中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10s

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

C.现在用的乒乓球的直径约为60mm

D.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Imin时间正常能骑行600m

【答案】B

【解析】A.目前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达到10s,一般

在15s左右,故选项A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大约在2cm左右,一元硬币

的直径略大于2cm,在2.5cm左右,故选项B符合实际;C.现在用的乒乓球直径约4cm=40mm,

故选项C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约5m/s,若Imin时间能正常骑行600m,

则速度为:片士="9=10m/s,故D不符合实际。

2.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

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

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

的是()

A.2.5nm=2.5X106mB.2.5um=2.5X105dm

C.2.5um=2.5X10°cmD.2.5um=2.5X10*'m

【答案】AB

【解析】根据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um=10%=10Wdm=10'cm,所以2.5um=2.5X106m,

故AB选项正确。

考向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典例引领

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A错误;B.应该用三角板的直角

边靠在刻度尺上,且刻度尺没有从。刻度线开始测量,故B错误;C.因为是圆形的硬币,

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用两块直角三角板的

直角边中间的长度代替了硬币的直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用末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

度值减去起始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即可得出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D.无法测

出圆柱体的直径,且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D错误。

变式扩展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Ocm123450cm12345

【答案】C

【解析】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A错误;B.铅笔没有与刻度尺水平

对齐,故B错误;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C正确;D.铅

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

2.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2345

A.3.15cmB.3.150cmC.2.15cmD.2.150cm

【答案】C

【解析】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图中起始端刻度

值为1.00cm,末端刻度值为3.15cm,物体长度为3.15cm-1.00cm=2.15cm。

考向三停表的读数

典例引领

如图是运动场上计时员记录的时间,则运动员的成绩是()

A.1分39.8秒;B.1分9.8秒;C.69.8秒;D.39.80秒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由图像可知停表小针位于1min,2min之间靠近2min,大针位于39.8s

处,因此记录的时间为1min39.8s,故A符合题意。

变式扩展

1.敏敏在一次测量录音机磁带放音的平均速度时,用停表测得某一段磁带放音的时间如图

所示,则该图中表示的时间是()

A.10.8sB.40.8sC.70.8sD.100.8s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I,停表小盘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向1min;

停表大盘分度值为0.1s,指针在10.8s。所以图中表示的时间是1min10.8s,即70.8

s,故C正确为答案。

2.完成下列填空。

0an

(1)图A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2)图B所示的停表示数为

【答案】2.1232

【解析】(1)刻度尺最小分度值是1mm,木块/的长度是2.12cm;(2)图B停表的

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5min,秒针指示的示数为2s,故停表的示数=0.5X60s+2s=32s。

考向四误差与错误

典例引领

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

长度时,测量结果会()

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B.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C.测量值的误差小,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D.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

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误差变大。故选D。

变式扩展

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B.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时未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会引起误差

D.选用非常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A

【解析】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故A正确;B.误

差可以减小,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是绝对不能消除的;故B错误;C.不

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叫错误,不是误差,错误是能避免的,故C错误;D.选用非

常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2.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物体左边缘未对准刻度尺“0”刻度线,把物体的右边缘所对刻

度尺上的刻度值当作物体的长度

B.测量估读时,有人估计大些,有人估计小些

C.用刻度尺测量时,未能在最小刻度值下面再估计一位数字

D.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答案】B

【解析】A.物体左边缘没有对准零刻度时,读数时应该用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减去左边

缘对应刻度,而直接读数是由于测量者的失误造成的是错误,不是误差.B.记录长度测

量结果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估读时,有人估计大些,有人估计小些,这

是误差;C.记录长度测量结果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果没有估读,数据是错

误的,不是误差;D.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尺垂直,如果不垂直造成的是

错误,不是误差。

考点2、机械运动

考点解读

一、运动的描述

i.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如果物体位置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若位置没变,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那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研究对象外任何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

(3)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相对静止:若两个物体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则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关系。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地面为参照物,二者都是运动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

机是静止的;以收割机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2)空中加油机和受油机:以地面为参照物,二者都是运动的;以加油机为参照物,

受油机是静止的;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也是静止的。

二、速度

1.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比较两个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第二种是比较两个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3.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公式:v=-»

t

4.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m/s;交通运输中的常用单位:km/ho1m/s=3.6km/h。

三、用v-t图象和s-t图象解决运动问题的方法

1.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图象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如下:

(1)该图象的纵坐标表示路程,横坐标表示时间,利用任意一组对应的时间和路程值,

可求出该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

(2)该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他说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是做匀速直

线运动的;

(3)可以通过图象得到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可以通过图象得到该物体通过某段路程需要的时间;

(5)如果是两条图象在同一个图象中,可以比较两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关系;

(6)如果某段时间内图线是水平的,就说明这段时间内物体静止。

2.物体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它是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由图象可以

直接得到物体的速度,统一物体的s-t图象和r-t图象形状不同。

四、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尸一。

测量器材:刻度尺、停表。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

将通过的路程应。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3)根据测得的s和利用公式片上,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匕。

t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

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以

重点考向

考向一运动的描述

典例引领

某大学两位研究生从蚂蚁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如图所示的“都市蚂蚁”概念车。这款

概念车小巧实用,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下列关于正在城市中心马路上行驶的此车说法

正确的是

A.以路面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

B.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

C.以路旁的房屋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D.以车内的驾驶员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在城市中心马路上行驶的“都市蚂蚁”概念车相对于路面、路旁的树木、

路旁的房屋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路面、路旁的树木、路旁的房屋为参照物,“都市

蚂蚁”概念车是运动的,相对于车内的驾驶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车内的驾驶员为

参照物,车是静止的,故C正确。

变式扩展

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甲车的速度最快,丙车最慢

B.甲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则乙车和丙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

D.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甲图象是5力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

5™20m_

值是一个定值,即…=」=7—=4m/s;乙图象是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

而5s

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口=6m/s;丙的图象也是"力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小=4m/s;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速度最快的小

车是乙,甲和丙速度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B.甲车、乙车和丙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B不符合题意;C.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甲和丙速度相同,

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D.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

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乙车的速度大于内车,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运动的。

故D不符合题意。

2.《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

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

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答案】D

【解析】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B.以乌龟

为参照物,兔子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错误;C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

兔子的位置都是变化的,所以都是运动的,故C错误,D正确。

考向二速度平均速度

典例引领

某同学在上学去的路上,用0.8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用1.2m/s的速度走完

后一半路程,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0.8m/sB.1.0m/sC.0.96m/sD.1.2m/s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设总路程为2s,根据速度公式前半程的时间为

lx2vs,s'

_s_2'_s,同理后半程的时间为「=1=丁丁=,那么全程所用的时

Jt---―—―-―—―v1.2m/s

v0.8m/s0.8m/s

ss5s

间为rf门;丁丁,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Sa一2.4m/s

=^-=2sx----------=0.96m/so

vt5s

变式扩展

1.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行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有

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中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行驶

C.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一直向后退

D.甲、乙两车在20~30s内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D

【解析】A.由图示可知,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

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乙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

A错误;BC.由图示可知,在0U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平

均速度相等,而甲车匀速运动,乙车加速运动,甲的速度开始大于乙之后小于乙,因此

甲车中的乘客先内看到乙车向西行驶,后看到乙车向东行驶,同理,乙车中的乘客先看

到甲车前进,后看到甲车向后退,故BC错误;D.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

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片士可知,甲车的平均

t

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2.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运

动的平均速度是()

v

——A

OOOO

IIIIII

123456cm

A.0.25m/sB.0.2m/sC.0.17m/s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由图知,小球运动路程:s=6cm-1cm=5cm=0.05m;每隔0.1s拍一次照,因

此小球运动的时间i=0.1sX3=0.3s;.,.小球的运动平均速度:v=s/1=0.05m/0.3

s^O.17m/s;故选C。

考向三运动图像分析

典例引领

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

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

据图像可以判断()

A.2s~5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5s~7s内,小车运动了6m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

止状态.此选项错误;B、由图象可知,0s~7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是6m,小车的平均速度

7m

为77M).96m/s。此选项错误;C、由图象可知,在。~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

s2m

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77r=0.4m/s.此选项正确;D、在5s、7s的时间内小

车运动的路程为4mo此选项错误。

变式扩展

1.小明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

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图像,根据图象分析正确

的是()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3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7汽车突然开始加速

D.在8:20~8:30时间段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km/h

【答案】B

【解析】AC.从图像可知,速度急剧减小时间是8:27,所以说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此时汽车突然开始减速,故AC不符合题意;B.在8:23~8:27时间段内,速度大小不

变,所以说在这个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故B符合题意;D.在8:20、8:30时间段

内,8:23-8:27时间内速度为60km/h,其它时间段内速度小于60km/h,所以整个时

间内平均速度一定小于60km/h,故D不符合题意。

2.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甲车的速度为m/s,试推测i=100s时,甲、乙两车相距

【答案】301200

【解析】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夕2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600m,

s甲600ms7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600m-300m=300m,则,甲=——=~——=30m/s,v4=---

而20St乙

300m

——=15m/s;当i=100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产r甲夕30m/sX100s=3000m,

20s

乙通过的路程是s乙=叱«=15m/sX100s=l500m,乙距离原点。为1500m+300m=l800

m,甲、乙两车相距为3000m-1800m=l200m。

考向四测量平均速度

典例引领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4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

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6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

(3)图中山?段的距离s.=cm,测得时间t.w=l.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M=

_____cm/s;

(4)根据实验情景推断加灰(填“>”、"V”或"=”)o

【参考答案】(1)y=-(2)较小(3)40.025(4)<

t

【详细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所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

t

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在

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4?段的距离:s仍=80.0cm-40.0cm=40.0cm,

测得时间源=1.6s,则46段的平均速度:

sAII40.0cm

VAB=——=——=25cm/s;

IABL6s

(3)小车在斜面上向下运动时做加速运动,所以加。

变式扩展

1.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点由静止滚到,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小球在前0.5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小球在比■段的平均速度大于4?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X0.1s=0.5s,故A

错误;B.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故B错误;C.由图可知,

之间的距离为^50cm=

0.055m

0.055m,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尸=0.11m/s,故C错误;D.由图可

0.5s

知,小球在a1段的时间为叱2X0.1s=0.2s,路程s/5.50cm-2.50cm=3.00cm=0.03

s0.03m

m,小球在力6段的时间加=3X0.1s=0.3s,路程s折2.50cm=0.025nb所吹=--R-r"二二一

he0-2s

s0.025m

=0.15m/s,匕后--A-R=—TT----g0.083m/s,计算可知,小球在段的平均速度大于

(AB03S

46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I)。

2.图是小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的示意图,4、氏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

小球通过4?和8。所用的时间均为0.1s。由图可知:

(1)该小球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小球从力位置运动到C位置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m/s;

(3)小球在48段的平均速度月。段的平均速度。(选填“>”、"=”或)

【答案】(1)变速(2)0.2(3)>

【解析】(1)由图可知,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所以小球做的是变速直线

运动。

(2)由图知,〃1的路程为4.00cm,小球运动的时间为2X0.1s=0.2s;〃1段小球运

s4.00cm

动的平均速度:—=20cm/s=0.2m/s

t0.2s

(3)由图可知,段大于况1段,而小球通过45段和回段的时间相等,所以小球通过

力6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6C段的平均速度。

考点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

考点解读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产生的条件

(1)声音产生的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

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

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

2.声源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发生的物体

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

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

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音叉时,用手接触

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

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

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

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方式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

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4.声速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

的计算公式是u=2;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t

(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利用回声测

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

a.当△£>().1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b.当△K0.1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

②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

不易听到回声。

③回声的利用与防止:回声测距与测速(s=4/2)、电影院的墙壁。

二、声音的三要素

1.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发出声音的音色就

不同。

2.音调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越快,音

调就越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得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

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2)频率: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单位是赫兹简称赫,记作Hz。

(3)超声波与次声波

①人耳听见的频率范围。频率在20~20000Hz之间的声波。

②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3.响度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跟发生体的

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

响度越高,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1)振幅: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幅度。

(2)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远越分散,响度越小。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

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人或乐器发声的音色都不同。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

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5.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别与联系

音调响度音色

影响

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及距离发与发声体的材料和

因素

越快,音调越高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结构等自身因素有

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关

①声音的“粗”、“细”:②男①声音的“大”、“小”;②①“闻其声知其人”;

高音、女高音;③管乐器的空气打击乐器时,用力越大,响度②声纹锁;③区分不

生活柱越长,音调越低;④弦乐器的越大;③调整收音机音量,响同发声体的依据等

实例弦、打击乐器的鼓皮绷得越紧,度变化;④“声振林木”、“歌

音调越高;⑤声音越尖细,音调声瞭亮”、“响彻云霄”、“震

越高等耳欲聋”等

①音调和响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

区别

音调、音色一般不会变化,响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

重点考向

考向一声音的产生

典例引领

华为手机行销世界各国。关于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时我们听见的手机铃声是通过固体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B.手机是通过捕获超声波得到外界信息的

C.手机发声时,听筒的膜片振动产生声音

D.会议中,将手机铃声调为振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平时我们听见的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

们的耳朵,故A错误;B、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B错误;C、手机声音是由听

筒膜片的振动发出的,故C正确;D、将手机调到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Co

变式扩展

1.下列实验中,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①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②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③放在钟罩内的响铃闹钟,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到铃声明显减小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

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一振动;①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溅

起水花则说明音叉在振动,也就说明音叉发声靠振动;故说明了声音发生的条件;②吹

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说明了

音调的影响因素;③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

声明显减弱;说明当介质越来越少时,声音的传播就越难,推想后可得,无介质声音就

不能传播,故说明了声音传播的条件;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

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看到笔尖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

的物体在振动。故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

2.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3)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4)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只细小的铅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快速拖过,纸上

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1)(2)B.(2)(3)C.(2)(4)D.(3)(4)

【答案】D

【解析】(1)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

说明真空不能传声;(2)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3)说明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说明铅笔在运动,而铅笔是固定在大钟上的,这也就说明了敲响的大钟也在振动。故选

Do

考向二声音的传播

典例引领

最近,羊村的小羊们以“声现象”为主题展开了一次讨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能在冰中传播

B.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都可以听到

C.声速不受介质种类的影响

D.声速不受介质温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冰是固体,声音可以在冰中传播。故A正确;B.物

体振动能够发声,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我们无法听到声音。故B错误;C.声

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地,在固体中声速最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

慢。故C错误;D.声音只有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才是340m/s,温度不同,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说明声速受温度影响。故D错误。

变式扩展

1.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

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答案】C

【解析】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因此古代的侦察兵

把耳朵贴在地面上,能更早的听到敌人骑兵的活动情况,从而及早的发现敌情。这个现

象说明了:①振动的物体可以发声,②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只有C选项的解释有误,符合题意;故选C。

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嗒嗒”声

C.将要上钩的与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答案】C

【解析】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B、

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C、因为声音可以在水中进行

传播,所以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符合题意;D、流水的“哗哗”声是通过空气进行

传播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向三声速

典例引领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

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第一次发出信

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

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且保持不变。则汽车的速度为

A.30.9m/sB.34.0m/sC.37.8m/sD.75.6m/s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根据尸上可得,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

t

车距测速仪:S|=P声t1=340m/sXO.25s=85m;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

汽车距测速仪:S2=rt2=340m/sXO.15s=51m;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

行驶了:s'=s「sz=85m-51m=34m;这34nl共用T:/=△LG+^=1s-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