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习作例文的定位、价值及使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为例_第1页
统编教材中习作例文的定位、价值及使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为例_第2页
统编教材中习作例文的定位、价值及使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为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中习作例文的定位、价值及使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又为例摘要: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的新生事物,习作例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不容

忽视。习作例文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如何定位?对于习作指导有何价值?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运

用?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为例,从以上三个方面作了教学化思考。关键词:习作单元;习作例文;定位;价值;使用―、习作例文的定位习作例文,顾名思义,是为学生的习作专门编写的作为例子的文章,具有示范性。内容上,一般贴近学生的生活,或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习作例文与精读课文相比区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身份上看,它不属于教材中的“正规军”,未列入所学课文序列;二是没有认字、识词任务,课后没有生字表;三是课文旁边配有旁批,是在重要的地方加以批注,分别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四是课后只安排一道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思考题,旨在联系例文,思考感悟,并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写作策略,为完成后面的习作服务。从承担的教学任务上看,习作例文目标单一,为学生习作提供范式,发挥“例”的作用;从教学类别上分,应属独立阅读课文,不需要教师精读细讲,由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自身情况按需从中获取习作上的技巧与策略;从课时安排上看,比较灵活,没有具体时间。《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三年级习作例文与习作一起共安排1~2课时;四至六年级,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四部分内容是一起安排课时的,四年级为4~5课时,五六年级为4课时。习作例文与同单元的精读课文具有同质性,是共同服务于语文要素的。只不过精读课文是在阅读中学表达,课型上属于“指向习作的阅读”;而习作例文是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没有固定课型,学生学习起来自由度相对较大。两篇例文之间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区别。区别在哪里作为教师必须先弄清楚,这样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时,才能心中敞亮,有的放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为例,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阅读)“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习作),从给学生写作提供范例、启发学生写作的角度考量,作为“例文”,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我”的身份不同,导致叙事的角度不同。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虽然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但“我”的身份在两篇例文中是不一样的。《我家的杏熟了》中的“我”是个配角,全文是通过“我”回忆小时候家里杏儿成熟时,自己数杏和奶奶给小伙伴分杏的事,表现奶奶淳朴、善良的品格。叙事是为了写人,即赞扬奶奶的品质。“我”是作为观察者、见证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叙事的主体部分是奶奶与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而《小木船》中的“我”是主角,表现的主题是朋友之间不应当为小事斤斤计较,相互谅解才能增进友谊。叙事是为了明理,而“我”是整个事件的“当事人”,因此,叙事是围绕“我”和陈明之间展开的。但由于《我家的杏熟了》中的“我”不仅是观察者、见证者,还为衬托奶奶而出现,所以导致叙事的难度大于《小木船》。学习习作例文之前,学生已学过精读课文。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已然发现《麻雀》和《爬天都峰》在写清事情经过上的写作规律是笔下人物交替写,即《麻雀》是按“猎狗一麻雀一猎狗”的交替顺序写的;《爬天都峰》的2至6段写“我”爬山的过程,是按照“我”和老爷爷的交替顺序写的。那么,由于《我家的杏熟了》中“我”的出现,导致第5段在叙事过程中,出现了“第三者”,即变成了“奶奶一小伙伴一’我’”。同样道理,这篇课文中的“杏”,不仅是行文的线索,还为了反映奶奶的大方与慷慨,在课文的第7段,“杏”也作为叙事的行为主体(被视作作者笔下的“人物”)出现了,因此,这一段的叙事过程演变成了“杏一’我’一奶奶”。但是《小木船》中的“小木船”同样作为行文线索,却从未作为叙事的行为主体出现过,所以《小木船》的第3段和第4段的叙事,只在“我”和陈明之间交替进行。所以说,从叙事的复杂程度上看,《我家的杏熟了》比《小木船》的难度大。“文”的类型不同,导致段篇的布局不同。严格的说,《我家的杏熟了》属于叙事写人的散文,而《小木船》属于叙事明理的文章。《我家的杏熟了》的前四段,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一是交待了杏树在“我”家的院子里;二是通过正、侧面描写,写了杏的多;三是写了“数杏”这件事,再次表现杏多。课文的5至8段,写了某一年奶奶给小伙伴分杏的事,事情有起因、经过和结果。由于前面的1至4段是分段叙述的,这里为了与前文保持一致,作者也采用了分段叙事的方式,各段的字数大体相当,看上去有一种匀称之美,也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小木船》重点写了“我”和陈明友谊破裂及和好的过程。破裂与和好这两部分内容,同属于事情的“经过”,是叙事的主体部分,都采用了“人物交替来写”的方式,而且写得都很具体,字数大体相当,各自成段,有一种对称美。如果这两部分内容再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就完全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结构。“练习”的设计不同,给学生的启发也不同。《我家的杏熟了》课后思考题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是怎么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写清楚的?”旨在启发学生在叙事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叙事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把整个事情过程写清楚、写明白,也才能更好地表现奶奶对小淘淘的关爱及奶奶的大方、淳朴与善良。《小木船》课后思考题为:“’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课文只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句话加以交代,你觉得课文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和同学交流。”是想引导学生发现:在叙事过程中,不重要的内容可以简略交代。二、习作例文的价值习作例文对于学生学习写作来说,其价值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模仿与借鉴的范本。“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所以,学习写作就是要在模仿中实践,在实践中模仿,最终走向创造,而学生模仿的最佳模板便是习作例文。习作例文给学生提供的“例”,到底体现在哪里?如何正确看待习作例文的价值?全方位示范。一篇习作例文是一个整体,它存在的最大价值,简言之,就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全方位示范”。从文章立意、材料选择、篇章结构、段落安排、叙写方式、遣词造句乃至标点使用等,都应该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式。重点性指导。习作单元是有“主题”的,它是围绕某个语文要素而编写的一个有机整体。其语文要素是该阶段学生学习写作时迫切需要的,是指向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习作知识或习作技能。其中的习作例文,无疑,它的“例”的最大价值也是指向语文要素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紧紧围绕语文要素作重点性指导。比如,《我家的杏熟了》一课,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怎么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写清楚的;而《小木船》一课,则重点是让学生悟到,尽管“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课文只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句交待,干净简洁,详略处理很恰当。个性化选取。尽管习作例文的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但作为例文,并不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全方位学习,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学生对例文中“学习对象”的选取,是“基于学生的作文的需要,是切中学生作文需要的’要害’的”,而未必是例文中教师认为的最精妙的地方,抑或是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单元语文要素”之所在。因此说,这种“需要”往往因为每个学生学情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三、习作例文的使用因为习作单元是一个具有“向心性”的整体,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有单元意识、整体意识,既要前后知识融合,也要遵循先后次序。科学的做法是:先学习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从读中悟写,初步领悟习作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接下来,学习习作平台,通过回顾精读课文,结合具体语段把悟到的写法与同学交流,内化语文要素,梳理习作要点,明晰写作策略,形成写作的基本图式。紧接着让学生“初试身手”,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写作策略。接下来,习作例文才可以出场。学生对习作例文的学习,不强求统一,无固定模式。那么,习作例文到底该如何使用呢?学习例文,感悟写法。由于在学习例文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同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悟。所以,对于两篇习作例文的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两类问题对比阅读:一类是验证“本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共性问题;另一类是与本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关的个性化问题。比如,《我家的杏熟了》后面的思考题即属于第一类,而《小木船》后面的思考题则是属于第二类。学生自学以后,交流反馈,形成共识,即可。作前指导,范文引路。习作课上,学生确定文题之后,可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选择与之相似的一篇习作例文进行阅读,利用例文所提供的写作范式,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材提供了八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写作。如果学生确定的题目是《教室里的掌声》,习作中的“我”就是作为观察者出现的,那么,选《我家的杏熟了》作为范文,模仿叙事较为合适。如果题目是《捉蚊趣事》,文中的“我”便是当事人,叙事只是在“我”和“蚊子”之间展开,不牵扯第三者,那么,《小木船》就是模仿的最佳对象。当然,学生在模仿中也可以创新,比如,写“捉蚊趣事”,可以写爸爸对“我”如何捉蚊进行了指导,甚至参与了捉蚊,那就需要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了。作中借鉴,边写边读。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学生可以回读例文,找到可模仿借鉴的地方,自主地“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这时,学生的选择是自主的,例文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拿来借鉴与模仿。比如,学生以《她收到了礼物》为题写作,开头不知如何写,那么,就可以模仿《小木船》的第一节,以倒叙的方式来写开头。作后修改,支架迁移。在作后修改阶段,教师可针对习作中存在的典型的共性问题,进行二次习作指导。这时,教师可选择习作例文或例文中的某些段落作为支架,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与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找出存在问题,然后仿照例文进行针对性修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