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文敬论文:《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_第1页
《论语》论文敬论文:《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_第2页
《论语》论文敬论文:《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_第3页
《论语》论文敬论文:《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_第4页
《论语》论文敬论文:《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论文敬论文:《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摘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原始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孝”的观念是完整系统的,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个方面。这些孝行实施的基础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即发自内心对长辈的敬爱。关键词:《论语》;孝;敬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孝道是儒家伦理的中坚,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其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零散,但中心思想系统完整,值得我们推敲研究。据笔者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孝”字13处,与孝有关的内容也出现多处。这些文字虽没给“孝”下明确的概念,但每段话都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行作了解释说明。综合来看,《论语》中倡导的孝,大致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方面。细加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之“孝”的基础和实质是“尊敬”。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孝,必须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望。”①《论语》中“孝”区别于“养”。“养”即物质供养。而“孝”不只是供养,还包括情感上的“敬”。《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今所谓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但如果只是供养而没有尊敬之心,就和养犬马没有区别,算不得真正的孝。孔子强调对父母的“敬”,即儿女对父母在感情上的真情投入,只有用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才算是“孝”,才能区别于对犬马的“养”。由此可见,“敬”是“孝”的基础和前提。子夏问孝时,孔子发出“色难”的感慨,正是出于以上分析。《为政》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朱熹注曰: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②此句是说,孔子认为孝道中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做到有事儿女去做,有酒饭让父母吃,这不算孝。对父母没有和颜悦色,是没有从心里尊敬父母,即使“服其劳”“酒食馔”,也不算是孝,仅是“养”罢了。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精神上愉悦,人格得到尊重,这些出自于一颗对父母真诚敬爱之心。所以孔子认为能否做到孝,重要的不是物质上能否奉养,而是情感上能否发自内心的敬爱。《论语》中的孝,以情感上的尊敬和关爱为基础,还体现在想父母之所想,理解体谅父母的心情。《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多么担心,子女要尽孝,就要去体会这种心情。子女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在孔子看来,就是尽孝。《里仁》:子游问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做远行,若不得已远行,也应该有一定方位。父母养育儿女“无违,谓不背于礼。”④孔子之世,礼崩乐坏,王公大臣越礼僭礼,孔子对此极为痛心。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告曰“无违”,是告诫孟懿子不要像他人一样做出僭礼的举动。父母生时,按礼奉养,死时以礼安葬,并按礼祭奠。生死都以礼相待,只有对父母怀有尊敬的情感才能做到。这种“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慎终追远之情,正是出于对父母的敬仰。所以朱熹注曰:“生事葬祭,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⑤对“无违”的另一种解释,是指不改变父母的心愿,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孟懿子的父亲亲贤好礼,临终前嘱咐孟懿子随孔子学礼。“好礼”“学礼”是孟懿子父亲的志向所在。孟懿子问孝,孔子告曰无违,就是要孟懿子不要违背父亲的志向,顺从父亲的遗愿,好好学礼。对父亲意志的顺从即是对父亲的尊重和肯定。因此,“无违之孝”也是敬的表现。《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合理的人生准则。“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⑥这段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当他父亲活着的时候,看他是否有自专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他父亲那些合理的人生准则,就可以称得上是孝了。在这里,孔子明确提出,对父母合理意志的顺从为孝,正如上文所说,对父母意志的顺从,必定首先是对父母之“道”的认可,也就是“敬”。朱熹说:“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后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⑦如果改变了父亲的志向,即对父亲的志向表示否定,那么即使这个人品行善良,那么他也算不得一个孝子。即,子女的行为中缺乏对父母的敬重,即使行善再多也称不上孝。正是孔子认为子承父志是孝,所以对孟庄子不改动父亲的臣下和政策表示极大赞扬。《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意思是:曾子说:我曾经听老师讲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都能够做到,而保留他父亲的部下,不改变他父亲的施政纲领,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孟庄子继承父亲的王位后,仍旧任用父亲的部下,沿袭父亲的治国之策,表现出对父亲用人标准和治国方略的赞同,是对父亲的尊重。孔子赞许他这一做法是“难能也”,他的孝是别人学不来的。可见,在孔子看来,尊敬不仅是孝的基础和前提,更是最高准则,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论语》倡导的孝,其基础在于情感上对父母的敬爱,“实际上是对人们进行的一场爱的教育”。⑧没有尊敬,即使供养,也不成为孝;没有尊敬,即使品行善良,也不成为孝;没有尊敬,子不承父志,不成为孝。“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关键在于内心的敬爱。注释: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