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古诗词学习提升课堂:如何教古诗词中的“典故”例析_第1页
语文高考古诗词学习提升课堂:如何教古诗词中的“典故”例析_第2页
语文高考古诗词学习提升课堂:如何教古诗词中的“典故”例析_第3页
语文高考古诗词学习提升课堂:如何教古诗词中的“典故”例析_第4页
语文高考古诗词学习提升课堂:如何教古诗词中的“典故”例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古诗词学习提升课堂:如何教古诗词中的“典故”例析用典存在的问题:1.用典多,阅读易隔;2.典故间关系不明,关联不够;3.所用典故的意图不清,鉴赏不通。作者从典故的故事化、有序化、关联化、合理化三个角度进行展开分析。1.故事化:读孙仲谋、刘裕、刘义隆、封狼居胥、廉颇。2.有序化:(1)故事发生在京口,如孙权曾于迁都建业前在京口建立“京城”作为新都;刘裕,在京口成就一番霸业;刘义隆在京口子承父业;拓跋焘建行宫于江北瓜步山上。(2)孙权、刘裕的共同点是皆建功立业,尤其针对北方的势力,孙权虽未北伐,但打垮了北方来犯的曹操军队,而刘裕则是两度北伐。指向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同时暗含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3)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指向南宋统治者提醒且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4)拓跋焘:民众对异族统治者的顶礼膜拜。(5)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点:统治者、北伐、壮志难酬的人生困境。3.关联化:(1)刘裕与刘义隆的父子关系背景:家族的兴衰起落、跌宕起伏。(2)刘裕的北伐成功与刘义隆草率北伐。(3)霍去病北击匈奴,刻功于狼居胥山,这是汉民族的骄傲;北魏拓跋焘南侵到长江以北并建行宫于瓜山之上,这是汉民族的耻辱。(4)以上的对比再回归到当下:曾经的烽火扬州路与如今的“一片神鸦社鼓”形成鲜明的对比。4.合理化:让故事化的典故与词人的思想情感相契合。孙权、刘裕、霍去病的故事:崇高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刘义隆、廉颇:不公、受小人排挤典故的特点有: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从表情达意上,典故的作用:①典中塑形象: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②典中生意境: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③典中寄情理。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第一个层面是“感知内容”。找出词中共有几个典故,能用简洁的短语进行概括。第二个层面是“领悟方法”。把握关键词语及对典故人物称呼的变化,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典故间的对比分析,把握作品主旨。第三个层面是“探究价值”。从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的意义上来探究今天我们学习辛弃疾的词的意义;更要贯通历史,在朝代衰败之际,在民族危亡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始终坚守爱国心、报国志,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勇担责任使命,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例析讲解“文韬武略长剑傲立天地,栏杆拍遍英雄百炼成钢。”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位词人,从小祖父就希望他身体康健,又希望他能像汉将霍去病那样征讨异族,成为民族的脊梁,故给他取名弃疾,字幼安。他果然少年横槊气凭陵,被人视作“虎兕”;二十三岁便以五十骑兵入数万人之金营,生擒叛贼,惊人之举,载入史册。本是山东大汉,意欲金戈铁马,恢复河山,却成江南游子,在蛙声稻香里,举杯独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只能用那如椽巨笔,书写文韬武略。【批注】从辛弃疾的名字、经历入手。流程一:吟咏词韵,把握情感;细读品味,揣摩用典之妙问题1: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立在北固山上,想到了哪些典故?请结合注释理解该词,用主谓结构的短语概括词中的几个典故。【答案】孙仲谋坐拥江南;寄奴成功北伐;元嘉仓皇北顾;佛狸祠神鸦社鼓;廉颇忠勇遭弃。【批注】用概括思维将典故进行二次加工,没有正面去阐释典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问题2:辛弃疾在这五个典故中,分别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态度?1.辛弃疾在孙仲谋的典故:用“英雄”“觅”“风流”这些词语,表达了热切赞扬的态度。我们又联想到了词人曾说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辛弃疾对孙仲谋是有着无限敬仰的。同时,“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表达了对英雄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2.从寄奴的典故中,我们找到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认为辛弃疾对寄奴也表达了高度赞扬的态度。3.辛弃疾在元嘉的典故中,用“草草”“仓皇北顾”,还有“赢得”(此处是反语),表达了对元嘉因草率出兵,导致北伐失败的批判态度。4.从佛狸的典故中,我们找到了“可堪”“神鸦社鼓”两个词语。“可堪”是反问,即为“不堪”,词人不堪回首,老百姓却“神鸦社鼓”迎神赛社,一片欢庆,表达了辛弃疾无限的悲叹。5.我们认为辛弃疾在廉颇的典故中,用“凭谁问”“老矣”两个词语,表达了英雄落寞、有志难伸的悲愤。【批注】立足于字词而体会情感,没有脱离文本而空讲。问题3:同样都是典故中的人,词人对他们的称呼方式相同吗?我们进一步细读研讨,理解深意。辛弃疾在对这些不同人物的称呼中,蕴含了怎样的深意?1.仲谋是孙权的字,古人“字以表德”,所以称字表达仰慕和敬意。2.寄奴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表达亲切和喜爱。刘裕出身寻常巷陌的寒门,应当和辛弃疾相似,所以称小名就像邻家兄弟。3.元嘉是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本有美好的寓意,我认为在这里应是表反讽和批评。4.佛狸是侵略者拓跋焘的小名,此处表达的应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仇恨。5.廉颇是廉将军之名,此处表达悲叹和愤懑。【批注】抓住文本独特的形式特点。问题4:同样是写北伐,为什么写一成一败的刘裕、刘义隆父子二人?成败对比中想要表达什么呢?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早已不被重用的辛弃疾开始担任镇江知府,时年66岁。初到镇江,他积极做各方的准备,可是他很快发觉韩侂胄不过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并无北伐复国之意。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第二年(1206),韩侂胄伐金,全线溃败,以求和而终。1207年9月10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辛弃疾说了四个字——“杀贼!杀贼!”之后与世长辞。后人称其为“词坛飞将军”。【批注】背景知识穿插得恰到好处,不生硬!三、感知形象,激发爱国情怀问题1:词中全是写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词句在哪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人记起“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自己,二十三岁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犹记山河碎,望中心难安。四十三年,近二十年被“闲置”,而断断续续被用的二十多年间又有三十七次调动。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炼。千锤百炼中,锻造出了这把矗立于天地之间的“长剑”。直至今天,我们仍能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穿越时间的长河,古往今来,还有哪些人也为我们树起了这样的精神丰碑?像辛弃疾一样一直站在那里的爱国担当人士还有谁?包括1840年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每一位人民英雄,以及在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中挺身而出的每一位平凡英雄……无数的仁人志士、国士侠士,一直站在那里,才有了今天复兴的中国。拓展延伸1.辛弃疾借这个典故想对谁说什么?廉颇对皇帝说:你要用我。孙仲谋对______

说:________

。(皇帝你要反思)寄

奴对______

说:________

。(皇帝你要上进)元

嘉对______

说:________

。(皇帝你勿草率)佛

狸对______

说:________

。(貌似:百姓勿忘国耻/实则:皇帝你要思变)2.五个典故排列的顺序能否调换?

这样,不难看清前四个典故排列的逻辑顺序:劝谏之意有递进,人物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布,人物功业由成功到失败,词人情感由悲叹到激愤。这四个典故又为第五个典故的呈现作了铺垫,使渴望建功立业的老英雄形象跃然于纸上有了基础。3.词中仅有典故可否?【答案】要求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来应答:景,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衰败凄凉;事,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壮志未酬;情,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悲愤抑郁。景、事、情与典故的抒写,融为一体,组成了一曲悲剧英雄的悲壮之声。4.为何不写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周瑜?【答案】前四个典故说的是皇帝,而周瑜不是;周瑜也不能替换廉颇,因为廉颇的失意暗示着词人的处境,而周瑜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身份、处境的不合语境,再加上表意的需要,周瑜未能进入本词自然是合理的选择。总结:(1)言此意彼的用典特征;(2)用典的三方面作用,即赏析的三个角度;(3)典故的选择、组织以及与全词的联系,阅读须有整体意识。5.苏词和辛词在用典方面有何异同?

注意问题1.如果一首诗词的“典故”是其主要表达手法,则其可将“典故”作为教学点来精耕细作。2.“典故”只是立足点,“典故”要放在全诗的语境下来整体认知,不可割裂单独理解。3.还要理解同首诗歌中“典故”之间的关联:如刘裕与刘义隆的父子关系、刘裕的北伐成功与刘义隆草率北伐、霍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