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基础演示文稿_第1页
成像基础演示文稿_第2页
成像基础演示文稿_第3页
成像基础演示文稿_第4页
成像基础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像基础演示文稿当前1页,总共53页。优选成像基础当前2页,总共53页。当前3页,总共53页。CT的发展CT是“X-raycomputedtomography”的英文简称,即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摄影术,是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x线断层摄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当前4页,总共53页。第一台CT机是Hounsfield

1971年发明早期CT发展:在扫描部位的延伸。从单一的头部检查拓展到体部检查。20世80年代到90年代,主要是扫描速度的角逐。当前5页,总共53页。

近年来,CT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非螺旋CT到螺旋CT

从单层螺旋CT到多层螺旋CT

从单源螺旋CT到双源螺旋CT当前6页,总共53页。90年代以后,CT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次是1989年,在CT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技术从而实现了螺旋扫描CT。第二次是1998年多排螺旋CT(MDCF或MSCT)的问世,使得机架球管围绕人体旋转一圈能同时获得多幅图像,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第三次是2004年推出了64排螺旋CT,称容积CT:一次旋转即可完成一个器官的扫描。扫描速度:1S单器官检查,5S心脏的检查,

10S全身的检查第四次2005年双源螺旋CT(DSCT)通过两套x射线球管系统和两套探测器来采集数据,大大提高了心脏扫描的时间分辨率。当前7页,总共53页。二、CT应用评价(一)CT的优势

1.CT图像的密度分辨率高。肺部高于常规20倍。

2.对病灶的定位、定性准确。无干扰横面图像、层厚准确、测量。

3.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增强前后比较。如数字骨科当前8页,总共53页。二)CT的进展

1.心脏成像:是CT临床应用划时代的突破,对运动脏器的观察和诊断。

2.CT灌注技术:对组织的血液动力学进行诊断分析,主要用于急性脑梗死,肿瘤的诊断、治疗、预防评价。

当前9页,总共53页。3.三维CT技术:能显示扫描目标的空间主体形态,用于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的情况,如复杂骨折及骨畸形。

4.低剂量扫描技术低剂量肺部CT扫描,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管电流也能达到图像的诊断要求。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量,延长球管的使用寿命。当前10页,总共53页。

5.CT内镜技术目前CT结肠镜、支气管、胆道镜、付鼻窦镜。优点:到达普通内镜无法到达的位置观察到管腔外的情况简单、无创伤缺点:看不到组织黏膜或病灶表面的颜色,无法进行活检。6.CT连续成像技术连续成像主要用于CT的介入手术,每秒钟可以连续显示8-12幅图像,也叫CT透视。当前11页,总共53页。第二节CT构造及其特性一、扫描系统扫描系统包括扫描机架、扫描床、扫描控制电路等。当前12页,总共53页。(一)扫描机架其内部结构:x线系统、图像采集、x线过滤器、系统准直器等。机架可倾斜±20或±30。

1.x线管固定阳极第一代、第二代、其长轴与探测器平行。旋转阳极第五代、第四代、其长轴与探测器垂直。旋转阳极x线管、寿命长、可达2万次扫描以上。当前13页,总共53页。2.冷却系统在扫描机架内有2个冷却电路:x线管冷却电路和电子冷却电路。在扫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会影响电子的发射,靶面龟裂,影响到x线质量。球管和机架内都有热传感器,把信号传给主计算机,当温度过高时,则会产生中断信号,机器停止工作,直到温度降到正常才可以重新工作。另外,主计算机根据扫描参数的设定预算热量值,当预算值超过正常范围时,计算机会在屏幕上给出提示,操作者通过修改扫描方案,如缩短扫描范围,降低毫安、千伏、增大螺距的方法。当前14页,总共53页。3.高压系统:包括高压发生器和稳压装置。CT机对高压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电压波动会影响x线能量,而x线能量与物质的衰减系数μ(吸收值)密切相关,CT图像是计算机求解吸收值而重建而来的,所以电压波动会影响到图像质量。CT值的精度在0.5%以下高压发生器的高压稳定度必须在千分之一以下,新机型CT的高压发生器多采用高频逆变高压技术,这种电压一致性好、稳定、纹波干扰小,图像分辨率更高。当前15页,总共53页。(二)数据采集系统(DAS)

DAS包括探测器,缓冲器,积分器和A/D转换器等部分,由探测器检测到的模拟信号,在计算机控制下,经缓冲,积分放大后进行模数(A/D)转换,变为原始的数字信号。当前16页,总共53页。1.探测器: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分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收集电离电荷的探测器,另一种闪烁晶体测探器。探测器必须具备条件:(1)电源适应性强,不同电压均能正常使用,有良好均匀性;(2)动态范围性强,强弱信号都能检测,灵敏高;(3)余辉时间短,竭止性能好;(4)成分稳定:受理化因素影响小、寿命长;(5)体积小、空间配置容易气体探测器多采用惰性气体,氙气Xe,氪气Kr。常用的闪烁晶体有碘化钠、碘化铂、锗酸铋。当前17页,总共53页。当前18页,总共53页。2.A/D转换器:从探测器所获得的信号是模拟信号,经缓冲处理后,进行积分放大,经A/D转换器转变为数字信号后才能被计算机识别当前19页,总共53页。(三)滤过器

X线管发射的x线是由不同波长组成的连续光谱。所以从球管发出x线必须进行过滤,滤过器的作用:1、吸收软射线2、使X射线变为能量分布均匀的硬射线当前20页,总共53页。(四)准直器CT机一般有两套准直器一套在x线球管一侧称前准直器,控制放射源,另一套在探测器一侧的称后准直器,后准直器主要起到减少放射线,减少读数误差,与前准直器配合,完成切层厚度的作用。第三代以后的CT机都不加后准直器,因扫描速度加快了,前后准直器的协调也难以同步,影响接收质量。前准直器,根据主计算机指令在扫描控制电路控制下,前准直器在Z轴方向变换不同的宽度,决定扫描层厚。当前21页,总共53页。检查床1.检查床在扫描过程中有很高的精度、误差不允许超过0.5mm。2.检查床的进退还应有准确的重复性,如扫描过程中,有时要对兴趣区反复扫描,每次扫描检查度必须能准确地到达同一层面。床面在扫描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做恒速运动。当前22页,总共53页。二、计算机系统CT计算机系统:由主计算机和阵列计算机两部分组成。主计算机是中央处理系统,利用I/O接口,通过数据系统总线进行双向通迅,从而控制CT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当前23页,总共53页。

主计算机主要功能:

1.扫描监控,存储扫描所输入的数据。2.CT值的校正和输入数据的扩展。

3.图像的重建控制及图像后处理。

4.CT自身故障诊断。当前24页,总共53页。

阵列处理器,是60年代发展起来计算技术,是一个专用的数据处理设备,在主计算机的控制下高速进行数据运算,本身不独立工作。当前25页,总共53页。

扫描控制系统

安装在扫描机架内。CT机的扫描过程都是在主计算机控制下,由扫描控制系统来完成的。扫描控制系统控制的硬件主要有调整单元,脉冲控制,旋转控制和遮光板控制等。如扫描旋转停止,扫描的开始,中断等都由调整单元控制.当前26页,总共53页。

操作系统(OC)又称为人机对话系统,主要通过操作台完成。操作台是操作员与计算机对话的工作平台,扫描参数的编辑、设定。扫描过程的控制,观察分析,病人资料的输入及机器故障诊断均在操作台OC平台上完成。当前27页,总共53页。第三节不同CT机的构造及特点

当前28页,总共53页。普通CT当前29页,总共53页。第一代CT扫描机:只有一个X线管和一个探测器,数据的采集是基于X线管和探测器作平移加旋转的扫描方式。第二代CT扫描机:采用较多的探测器和多路X线束,但都是同一X线管。当前30页,总共53页。第三代CT扫描机:取消了X线管和探测器的平移运动,只需要X线管和探测器围绕病人同步旋转。第四代CT扫描机:在三代扫描机上,有了更多的探测器,多达2000个,排成圆环,分布在360度的圆周上。当前31页,总共53页。当前32页,总共53页。二、螺旋CT螺旋CT是以x线管绕被检物体匀速旋转,被检物匀速前进为特征的扫描过程,x线在被查物体上留下的轨迹是螺旋曲线,故称为螺旋CT。容积扫描:一次收集到扫描范围内全部容积(如心脏)的数据。螺旋CT是在滑环扫描技术基础研发的一种新扫描技术,分为单层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当前33页,总共53页。当前34页,总共53页。常规CT和螺旋CT的比较

当前35页,总共53页。常规CT和螺旋CT的比较

螺旋CT常规CT1、球管运动形式:绕病人长轴连续旋转旋转-回位-旋转2、走床方式:匀速直线运动间停式运动3、扫描速度:快,0.5-1秒慢。3-5秒4、扫描形式:容积式扫描单层扫描5、数据形式:连续,不连续便于进行数据后处理;不便于后处理6、检出敏感性:不会因呼吸运动漏检;容易出现漏检。

当前36页,总共53页。

一、单层螺旋CT

一个x射线管,一组园弧状排列的探测器。螺旋CT的供电方式,采用了滑环技术。螺旋CT的扫描方式,x线管向一个方向围绕受检体连续旋转扫描,受检体(检查床)同时向一个方向连续匀速移动通过扫描野,x线管运动在受检体的外围划的一个园柱面螺旋线形轨迹。当前37页,总共53页。螺距与层厚螺距:相邻螺线圈沿螺线圈轴线方向床移方向的距离称为螺距(pitch),螺距也等于x线管旋转一圈受检体随扫描床移动的距离。螺距(pitch)=0时,相当于传统CT螺距<层厚迭加扫描螺距=层厚连续扫描螺距>层厚跳跃扫描当前38页,总共53页。

二、多层螺旋CT

结构特点:多排探测器和多个数据采集系统。当前39页,总共53页。二、多层螺旋CT结构特点:多排探测器和多个数据采集系统。

1.探测器弧形状排列,探测器以一定组合方式(电子开关)接收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给有多个通道的数据采集系统。

2.X射线束

X射线束形状是以X射线管为顶点的四棱锥形,这样X线束可以同时覆盖多排探测器。当前40页,总共53页。

3.MSCT螺距与层厚束螺距=扫描一圈床移距离/扫描束宽度层螺距=扫描一圈床移距离/层厚宽度两种螺距关系:层螺距=层数×束螺距

MSCT的层厚:取决于探测器的有效探测宽度,或等于探测器组合宽度。当前41页,总共53页。4数据采集系统多组数据采集通道,分别接收探测器接收的X线所产生的电信号,进行采集,输出。5决定层厚的方法单层螺旋的层厚与非螺旋CT一样,通过改变X线束的宽度来完成,层厚等于X线束的宽度。多层螺旋CT的层厚不仅取决于X线束的宽度,而且取决于不同探测器阵列的组合。当前42页,总共53页。单层螺旋CT和多层面CT的比较

多层面CT单层螺旋CT

1、X线束形态:锥形线束扇形线束2、探测器形状:多排并列单列3、层厚因子:探测器的排列X线束宽度4、扫描3600图像:多幅 1幅5、扫描时间:秒 1.0秒6、图像分辨率: 4 17、X线剂量: 0.6 1.0当前43页,总共53页。

三电子束CT

电子束CT是由美国DouglasBoyd博士1983年开发应用于临床。发明者的初衷是使心脏结构清晰成像并能获得足够的空间分辨率。当前44页,总共53页。电子束CT与常规螺旋CT相比,扫描速度更快,达到毫秒级水平,时间分辨率显著提高,电子束CT对运动器官如心脏和腹部脏器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多层,多幅清晰图像,以电影形式显示于屏幕,适合心血管以及胸腹部血管检查。电子束CT的基本结构:电子枪,聚焦线圈,扫描机架,检查床,冷却系统。当前45页,总共53页。电子枪聚焦线圈电子束偏转线圈数据采集系统探测器环X线束真空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