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限定句法语义研究_第1页
事态限定句法语义研究_第2页
事态限定句法语义研究_第3页
事态限定句法语义研究_第4页
事态限定句法语义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事态限定”句法语义研究

1.引言言据性(evidentiality)和情态性(modality)语义范畴和语言形式表达发话人对“事态”(stateofaffairs,SoA)的认知性评价,或者说“介入”,即关于“事态”的断言、评判或揣测,因此Nuyts(2009a,2009b)把它们归类为“施行性事态限定”(performativequalificationofSoA)范畴。并且,Nuyts(2009b)提出“事态限定”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范畴,其意义特征为语言形式层面的句法特征提供理据,同时,概念性意义实现为语言形式的过程与话语语境有关,因此具有动态性。英语中一系列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可以实现同一类“施行性事态限定”范畴。如下列不同语言形式分别实现认识性情态(epistemicmodality),表达发话人对“事态”可能性的评价:(1)a.ProbablyJohnwenttothebakery.b.It'sprobablethatJohnwenttothebakery.c.Ithink(that)Johnwenttothebakery.d.Johnmaywellhavegonetothebakery.(Nuyts2009b:17)汉语言据性和情态性语言表达的句式行为有其类型学特征,即它们“介于简单句和复杂句之间,其表层结构看起来像是简单句,实际上却是含有一个被包孕的子句的复杂句,其表层的简单只是由于直接从包孕子句中提升了某个主题”(曹逢甫2005:282),因此它们是“主题提升”句。如,(2)a.[s[vp恐怕[s董事会明天在全体会议上将要否决他的提议]]]b.董事会恐怕明天在全体会议上将要否决他的提议。c.董事会明天恐怕在全体会议上将要否决他的提议。d.董事会明天在全体会议上恐怕将要否决他的提议。e.在全体会议上恐怕董事会明天将要否决他的提议。f.他的提议恐怕董事会明天在全体会议上将要否决。曹逢甫(2005:283)认为,(2b)-(2f)都源自其深层结构(2a),“主题提升”句的“主要动词是‘恐怕’等‘提升动词’,被包孕的子句为宾语”。关于“主题提升”句,还存在以下问题尚待解决。第一,为什么“提升动词”之后大多只能接小句性宾语,接名词性(NP)宾语就不合格?例如:(2)*g.恐怕他的提议。*h.董事会恐怕他的提议。第二,为什么不同“提升动词”对于“主题提升”句的具体句法限制不同(曹逢甫1996,2005)?第三,“主题提升”句表达言据性和情态性语义范畴,或者说表达“施行性事态限定”。而基于认知语言观,语言的意义是形式的基础,任何句法行为都表征相应的语义值。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从语义入手,来解决“主题提升”句的句法问题?同时,“揭示、描述句法语义的互动、接口问题”(陆俭明2006:31-33)是有助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一个途径。第四,作为语序灵活的语言类型,汉语可以用一系列不同语序的“主题提升”句表达同一类“施行性事态限定”,这种动态性反映了怎样的汉语类型学特征,其理据又是什么?本文基于英汉“事态限定”范畴的类型学特征,发现汉语“主题提升”句的句法-语义机制。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本文试图验证汉语的句法类型与意义特征之间有一定的类型学联系。2.“事态限定”句法-语义机制2.1语义的“交互主观性”Nuyts(2009a:157-158)提出,“施行性事态限定”作为概念性范畴具有跨语言普遍性,并且其语言表达式可以标记语义的“交互主观性”。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使用事件”(linguisticusageevent)(Verhagen2005:7)所涵盖的范围(如图1)来发现语义的不同维度。图1.语言使用事件构型“语言使用”要涉及发话人(图1A)用语句来表达一定的客观情景(O:客体层面),这就是语义的“客观”维度(图1c轴);但发话人作为概念主体(S:主体层面)如果以一定的视角来“识解”(construe)(Langacker1990)客观情景,这就出现语义的“主观”维度(图1a轴)。同时,“语言使用”是发生在一定的“言语场景”(ground)(Langacker1987)中,包括作为概念主体的发话人、受话人(受众)(图1B)以及情景语境,而且涉及不同概念主体所共享的话语图式和知识体系;语言本质上又具有“对话性”和“劝说性”,因此“语言使用”必然涉及发话人和受话人(受众)之间的认知互动和协调,这就出现意义的“交互主观”维度(图1b轴)。具体来说,有些语言形式,如直指词(this/这、that/那、here/这儿、there/那儿…)以及各种情态副词及话语-语用标记,它们的意义显明编码发话人“对命题内容、话语结构等的认识态度、立场和观点”(Traugott&Dasher2002:23),并推动话语的动态意义构建,因此它们的规约意义主要牵涉图1的a轴,其意义特性,或者说“概念基础”,就是“主观性”。而有些语言形式,如不同语言中的“谦敬语”(汉语你/您、法语tu/vous、西班牙语tù/usted)及话语-语用标记语(模棱语actually、indeed、勉勉强强、确实是、差不多、可不是…),它们除了显明编码发话人的主观态度,又表达发话人对受话人的关注、对不同言语参与者的知识体系及话语图式的关注,因此其规约意义就主要牵涉图1“S:主体层面”的b轴,其意义特性,或者说“概念基础”,就是“交互主观性”。2.2“施行性事态限定”句标记“交互主观性”英语中不同词性的语言表达式实现在一系列句法模式中(如例1),以“不同功能维度”(Nuyts2009b:18)体现同一类“施行性事态限定”。言据性副词包括seemingly、apparently、clearly、obviously、supposedly...;情态性副词包括maybe、probably、certainly、surely、hopefully、luckily,、better...;助动词包括seem、appear、may、could、must、will、should、haveto...;另外以形容词或实义动词为母句述谓、带有补语小句的复杂句(如itisapparent/clear/obvious/supposed/possible/good/fortunate/necessary...,Ihear/guess/figure...,Iamsure...)也是实现“施行性事态限定”的典型句式。同时,因为发话人不能同时以不同方式“介入”一定“事态”,换句话说,发话人不能同时给予一定“事态”以不同类别的认知性评价,所以在同一“施行性事态限定”句中,不同类别的“事态限定语”不能同时或者以相同地位出现。如,(3)??Theyappeartoprobablygotothatmeeting.(Nuyts2009b:24)同样,汉语“主题提升”句中,所谓“提升动词”实现言据性或情态性“事态限定”,表达对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的“证据性”、“盖然性”、“估价性”(Nuyts2009a:144)或“频率性”(usuality)①判断。如②:1)证据性:看(起)来、想来、想必、听说…2)盖然性:(很)可能、应该、应当、该、会、恐怕、兴许、好像、大概、八成…3)频率性:常(常)、时常、(很)难得、每每、再三…4)估价性:可惜、犯得上、犯不着、(不)容易、(不)合适、(很)难、值得…因此,我们可以把“施行性事态限定”句的语义功能抽象为:——以X方式识解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从“语言使用事件”的角度来看,无论句子的具体主题或主语如何,对项负责的总是言语场景中的概念主体——发话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语言实验证明上述语义判断。除非另有标记,我们可以在句子的句首添加附接语Ithink/believe或“我(们)认为”,而不影响句子所在语段的语义连贯性。英语“施行性事态限定”句在话语环境中都可以作为Doyouthink...的答句;同时,因为在无标记情况下,正反问句应该发生在“言语场景”中的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所以汉语“主题提升”句的正反问句应该是针对项,如果针对命题B中的行为动词就不合格,如(4)a此时此地他合适不合适发表反对意见?b.*此时此地他合适发表不发表反对意见?还有,正因为发话人对项负责,他(她)不能质疑自己的肯定性“盖然”判断及自己的“证据性”判断,如:(5)*董事会明天恐怕不恐怕在全体会议上将要否决他的提议?(6)*看起来不看起来金融危机在今年已经过去了?(7)??IsitclearornotthatJohnwenttothebakery?(8)??IsitcertainornotthatJohnwenttothebakery?如果我们把“施行性事态限定”句放到图1“语言使用事件构型”中,其意义定位首先牵涉a轴,即为“主观性”语言表达式,因为它们不直接指向“事件”的具体特征,而是表达发话人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立场,对“事态”进行断言、评判或揣测。但是再进一步,我们可以发现“施行性事态限定”句的意义定位最终还要落在图1的b轴上,即它们体现语义的“交互主观性”。“施行性事态限定”句中,项表达“言语场景”中作为概念化主体的发话人对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的“事态”性认知评价。这就是说,围绕谓词性成分VP(O)的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在当前话语语境中具有“潜在关联性”(potentialrelevance)(Jary2008:10)。换句话说,“默认围绕谓词性成分VP(O)的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为‘言语场景’所覆盖,可以成为不同概念化主体共同关注的概念化客体对象”(Verhagen2005:79-155)。因此“施行性事态限定”句中,项就可以标记话语的修辞论辩导向,即发话人“邀请”或导向受话人以X方式“识解”关于时体性VP(O)③的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这就不同于“描述性(descriptive)事态限定”句(Nuyts2009b:18):发话人只是描述其他人或他自己以前对“事态”的认知性评价,如(9)JohnthinksPeterwenttothebakery.这两类情形对话语衔接和连贯的要求也不同,如:(10)Johnbelievesthatthemissionhasbeensuccessful.Butinfactithasfailed.(11)??Ibelievethattheoperationhasbeensuccessful.Butinfactithasfailed.(Verhagen2005:110)“施行性事态限定”句更多体现图1“语言使用事件构型”中“S:主体层面”发话人与受话人作为不同概念主体之间的互动,发话人对“事态”的认知性评价是建立在言语场景中不同概念主体的认知关联基础上,引导或者说劝说受话人以一定方式识解客体,因此标记语义的“交互主观性”。2.3“主题提升”句法-语义模式沈家煊(2008:394)提出汉语的主观性较强与汉语的句法类型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说“交互主观性”意义机制是跨语言“施行性事态限定”句式的“蕴含共相”(implicationaluniversal),那么汉语“施行性事态限定”句式的类型学特征反映其具有凸显的“交互主观性”语义。Nuyts(2009a,2009b)证明言据性和情态性语义范畴作为“施行性事态限定”,体现发话人对“事态”的整体性认知介入。句子中表达模态逻辑的情态和言据成分在语义上居于高层。曹逢甫(1996,2005)证明“提升动词”是句子的主要述谓项(predicate)。因此,汉语“施行性事态限定”句中,实现主要述谓,即对“事态”的言据性和情态性评价。之所以成为“主题提升”句,是因为项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多变的:句子中的任何有定NP、时间和处所词等等,但凡可以做“话题”(topic)④的都可以单独或叠加放在项之前,如(2b)-(2f)。而英语“施行性事态限定”句中,投射发话人的心智状态,除了实现为言据性副词(如apparently、clearly...)及情态副词(如probably、hopefully...),其位置在句式中可以稍有变化;其他实现形式总有更多形态及位置限制。即使出现所谓的“主题化”,即把其他成分放到句首,也必须把主格名词放在补足小句中VP的论元位置(如12c),或者只能把一个NP——通常为介词宾语或直接宾语提到主语的位置(如13d)。如:(12)a.恐怕董事会明天在全体会议上将要否决他的提议。b.I’mafraidthattheboardwillvetohisproposalattheplenarymeetingtomorrow.C.Hisproposal,I'mafraidthattheboardwillvetoitattheplenarymeetingtomorrow.(13)a.他此时此地发表反对意见不合适。b.It'snotappropriatethatheexpressedhisnegativeopinionthereandthen.c.Forhimtoexpresshisnegativeopinionthereandthenisnotappropriate.d.Thenegativeopinionisnotappropriateforhimtoexpressthereandthen.同时,汉语作为“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通常句子主要述谓项之后是作为语义重点的“焦点”(focus)位置(徐烈炯2002)。既然汉语“施行性事态限定”句中实现句子的主要述谓项,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又是多变的,那么它就很容易把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中的某个成分划入其后辖域内,使其表现为“焦点”⑤。我们可以利用图1“语言使用事件构型”来进行阐释。当汉语“施行性事态限定”句通过“主题提升”的句式行为把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中的某些成分划入——述谓项的前后辖域,分别成为话题(Tp)和焦点(Fo),如例(2b)-(2f),在图1“O:客体层面”的识解对象就被“糅合”(沈家煊2008)进“S:主体层面”。也就是说,发话人把自己的心智状态,或者说心理扫描(mentalscanning)(Langacker1990)——X通过汉语灵活的句法手段“移情”为客观识解对象的具体特征:引导“言语场景”中的受话人以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中的某些成分为视角切入点(Tp),以X方式聚焦于,或者说“概念化”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中的另一些成分(Fo)。基于这样的语义框架,发话人以——述谓项体现其对“事态”的认知评价方式的同时,又把——述谓项“介入”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本身,使得“事态”属性得到“交互主观性”调整,话语的动态意义通过概念主体间的互动和协调得以构建。因此,汉语“主题提升”句作为实现“施行性事态限定”的语言形式,其图式性表达为::以X方式识解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这样,“主题提升”句法行为就无需涉及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推导⑥。从语言形式表征概念性意义的角度和处理过程来看,(2a)-(2f)各例句的地位相同。作为“单层句法结构”(monostratalstructure),“主题提升”句以意义的“交互主观性”为理据,体现发话人基于不同概念主体间的互动和协调,“引导”受话人以一定方式对客体进行概念化。句式通过把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中的某些成分直接划入的前后辖域,成为话题(包括主话题和次话题)和焦点,“引导”受话人接受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B获得新属性。关于类似例(2a)的“交互主观性”语义功能我们在下文3.2节还会详述。以上“主题提升”句法-语义模式同样适用于“是”字分裂句和“有”字兼语句。(14)a.是小张在门口修好了那辆自行车。b.小张是在门口修好了那辆自行车。c.那辆自行车小张是在门口修好了。d.在门口是小张修好了那辆自行车。e.在门口小张是修好了那辆自行车。f.那辆自行车是小张在门口修好的。例(14)各句是“分裂句”,以“是”作为焦点标记,而且很多情况下在句末还有“的”,成为“是…的”结构⑦;英语的对应句式为it分裂句:ItBE...that/who…。回到图1“语言使用事件构型”来看:事件句“小张在门口修好了那辆自行车”直接描述客观情景,表示为抽象命题B——“S[修(小张,自行车)]”,因此主要激活图1的“O:客体层面”。而“是”字“主题提升”句实现“施行性事态限定”,图式化为“”。由于“是”字的作用,抽象命题B——“S[修(小张,自行车)]”中的不同特定成分分别被划为“话题”和“焦点”。“话题”“表明断言的所指对象,存在于发话人和受话人共享的语用预设之中”(Lambrecht1994:222);同时“焦点结构会引入特定的假设”(Krifka1993:269),即预设抽象命题中的时体性“谓词成分VP(O)”(袁毓林2003:12)为“言语场景”中不同概念化主体所共同关注的概念化客体对象。因此“”句式体现语义的“交互主观性”:关于“时体性VP”的抽象事件命题B是发话人和受话人共同关注的概念化客体对象,发话人以“是”字“引导”,或者说“邀请”受话人以事件中的某些已知成分为视角切入点(Tp),聚焦于,或者说“概念化”事件中的另一些成分(Fo)。围绕“时体性VP”的事件就得到新的“事态”性属性特征,“”句式实现“施行性事态限定”。另外,“是”字原来是典型的“系词”语义,表达客观事物之间的等同或类属义,因此主要牵涉图1“O:客体层面”,即语义的“客观”维度。而发话人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及态度和情感”(沈家煊2001:271),因此在“是”字在语言交际事件中会产生“引入语用推理”(invitedpragmaticinference)(Traugott&Dasher2002),即涉及发话人自己对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的投射角度,或者说“介入”方式,这就牵涉到图1“S:主体层面”与“O:客体层面”之间的互动,即a轴,从而“是”字的语义出现对“事态”进行认知评价的“主观性”。当发话人基于言语交际场景中不同概念主体对抽象事件或情景命题的认知状态,以“”形式“邀请”受话人接受其概念化方式,“是”字的语义就越来越定位于图1“S:主体层面”不同概念主体之间的互动,凸显“交互主观性”。这种不断“交互主观化”(intersubjectification)的过程使得“是”字的句法环境也不断产生变化⑧。所以,我们认为,“是”字从单纯的判断词向标记出焦点的历时“语法化”过程(Heine&Kuteva2002:96)不宜被归类为“实词虚化”,“是”字的语义并没有变“虚”,而是在不断的使用中,其意义的维度定位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凸显其“交互主观性”语义。下列例句为“(没)有”字兼语句:(15)每年都有5位中国作家以贵宾身份参加该奖的授奖活动。(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