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详细)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纲课标解读: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战国以来土
地私有制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
露出地域的差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
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较为著名的是在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了解少;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补充:
1、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在我国古代阻碍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即不利条件。
①自身规模的限制——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特别是后期,剥削加重及社会的动荡;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2)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3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根本: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1)时间:东汉时期
(2)田庄的特点:①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②聚族而居③拥有私人武装④自给自足
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1)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2)发展①战国:产生②汉代:较普遍③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④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补充:
1、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对土地制度的政策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4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1)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2)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2、钢铁冶炼技术
(1)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
(1)春秋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技术
1、丝织技术
(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2)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
(1)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5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时期
(2)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3)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4)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②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补充:
1、手工业的含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含义: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之后有了较大发展。
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6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原因: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发展:
(1)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⑤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7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
(三)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2、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广州一口通商)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补充:
1、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用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理解;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8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3、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4、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原因:以农业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同时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古代封建统治者要重农抑商,以维护封建统治。
(2)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对于抑商要具体分析: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时再抵制商业发展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这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落伍的历史原因之一。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3)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4、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条件:(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3)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2、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3、概况:(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9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结果: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补充: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1)概念: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
(2)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业的进步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条件。
(3)产生标志:拥有资本、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市场结合。在形式上表现为手工工场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全国范围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0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考纲课标解读: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意义:①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②美洲的传统社会覆灭,但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③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④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⑤自哥伦布时代起,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了解,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①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②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④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1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
5、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①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6、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关键时期: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②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③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②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7、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开辟新航路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2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④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传播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新航路开辟过程:
1、葡萄牙(向东)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②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2、西班牙(向西)①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②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三)新航路开辟影响(见课标解读——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补充:
1、新航路和商业危机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主要是指在东西方贸易中因为商路不畅、货源短缺或转运成本过高导致东方商品在欧洲市场上价格猛涨,欧洲人慨叹为商业危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二是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3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
1、葡萄牙
(1)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
(2)占领地区: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
(3)方式: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
2、西班牙
(1)扩张方向:美洲
(2)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
(3)方式: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
(二)荷兰殖民扩张
1、背景: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2、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3、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4、手段: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了解,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5、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原因:①物质基础:国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4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2、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补充:
1、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的不同点及其评价
比较: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方向是自西向东,殖民地主要在非洲、中亚、东亚等地,且主要是殖民据点,面积不大且较分散;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方向是自东向西,建立了对中南美洲的征服,面积大。前者建立了海上霸权,后者建立了陆上帝国,其对外扩张的方向与其所控制的航线密切相关。
评价:①使殖民地人民陷入灾难,给殖民者带来巨额财富;②西、葡两国因把掠夺来的财富挥霍在奢侈享乐之上而日渐衰落下去;③从葡、西海外扩张和掠夺得到实惠的荷、英、法等国壮大起来,并同葡、西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1588年,英国海军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西、葡逐渐丧失了殖民强国地位;④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⑤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人开始对美、亚、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以及经济的掠夺和剥削。同时,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
(1)国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5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2)概况: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
①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②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③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④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2、扩展: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近半个世纪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3、意义:是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3)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
(4)影响: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企业经济组织形式
(四)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开始形成: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②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6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3、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③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补充: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3、如何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人类社会大转型:主要包括:生产力转型;生产关系转型;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经营理念转型;国际关系转型。全面完整的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还应该从英国、其它国家、世界等各方面来分析。)
(1)积极影响: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他们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开始起来进行斗争。③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④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了解,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工业革命对以后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即自由主义,如19世纪中期欧美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社会主义,如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及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如亚洲的革命风暴等。其中自由主义是主流,它决定和影响着其它两股潮流。
(2)消极影响:①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主要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世界市场和世界格局等方面分析。)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②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更加强大,资本主义制度更加稳固,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也更加剧了。③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④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⑤它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向成熟,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完善。⑥垄断资本家要求占有更多的殖民地和市场,以扩大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于是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⑦世界格局: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英国的核心地位动摇,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5、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了解,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打下基础。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7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目的: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暴力特权
2、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3、列强攫取的经济特权及危害:
(1)开埠通商,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经济势力由此深入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18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场和原料产地。
3、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买办迅速成为一个社会阶层。
补充:
1、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全面认识
从世界范围看,殖民扩展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在客观、辩证的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时,应强调西方列强只是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动机来看,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相对于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2、租界的由来及其形成
租界,起初只是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租赁的居留地,并非外国人全面掌握管理大权的特定地段。但侵略者利用清政府的怯弱,一步步蚕食中国主权,把居留地变成了“国中之国”。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英国首先从《虎门条约》中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及其房屋”的特权,这是租界建立的最早的条约依据。1845年11月,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了第一个租界,此后其他列强争相效尤,在上海及其他通商口岸强划租界。但在1876年以前的所有条约中,外国人居住地,都只有租赁权,没有占有权。太平天国时期,列强组织“万国义勇军”,开挖壕沟,建筑土垒,这些在之前的《上海土地章程》中都是没有的,列强如此行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夺;原来租界没有中国人居住,由于富商逃难而入,由“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列强借口人满为患,扩大租界;借口花洋杂居必须维持治安,设立了警察和法庭,成立了一个机构,英文名字municipalcommittee,直译就是“市政委员会”,为了掩人耳目,取了一个“工商部”的中文名。后来,工商部成为一个拥有军队、警察、监狱和法庭等专政工具,又有征税、审判、管理市政设施、教育卫生等各项权力的名副其实的政府。租界由先前的外侨居留地,变成了中国政府权力难以鞭及的“国中之国”,租界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海的这套制度被推广大其他口岸,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使之合法化。
租界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据点。中国人民为收回租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7年1月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被迫放弃租界特权。但实际上租界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取消。
五、六、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19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一)洋务企业
1、背景:3、(2)民用企业:1881年开平煤矿——第一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4、评价:(1)作用;产品进入市场,达到分洋利的目的;促进其他工业发展
(2)评价;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对我国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
20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补充:
1、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2、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达到“自强”“求富”的原因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真正掌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一些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清政府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
21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这些地区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较早,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和商品发展的程度较高,同时,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民族企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中国民族企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性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
4、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学习西方方面对今天的借鉴
(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培养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整理用。
(2)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题体制,重视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洋务企业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壮大,这就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的代表——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登上历史舞台。
(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6、日本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
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中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国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2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统治政策的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8、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3)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4)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5)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七、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服装:
1、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2、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3、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并不断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三)饮食与建筑: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3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1、饮食:
(1)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2)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一些西菜馆。
(3)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
2、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3、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六)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4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八、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2、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火车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3、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二)水运与航空:
(交通变化包括铁路、轮船航运、航空以及邮船通讯。)
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2、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三)从驿传到邮政:
1、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2、民国时期邮政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了一次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数年后,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销。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四)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的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了解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是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纲课标解读: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5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③政府政策:自由放任政策。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1)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2)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3)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6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3)国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7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主要特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1)积极影响: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消极影响:但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对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会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补充:
1、新经济政策
(1)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20世纪初苏俄(苏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
调整过程: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④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2)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8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2)在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29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3、作用:(1)进步性: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2)局限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业经营的变革: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
1、社会福利资金的构成: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交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英国、丹麦等国家社会福利较高。
2、特点:(1)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2)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评价:(1)实质:在福利制度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2)积极影响: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3)消极影响: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30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3、结果:(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停滞;(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3)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1982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
2、主要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31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4、失败原因:(1)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2)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补充:
1、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从背景上看,都是因为斯大林体制;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考纲课标解读:
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32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产到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33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3)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会
(4)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
3、实施:一五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aaaZXXK:COM版权所有@中学学科
网34
中学学海泛舟系列资料aaaZXXKaaa上中学,下精品学科资料
1、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2)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
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
5、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
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引进来)
1、特区的设立
(1)五大特区:1980年起设立:深圳、珠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焊接自动化技术》教学大纲
- 点金术课件教学课件
- 玉溪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防疫和应急演练方案及流程
- goodhabits课件教学课件
- 项目建议书与可研报告编制大纲及二者区别
- 特殊气候条件下施工方案
- 2024年二季度碳交易市场运行与政策盘点-碳价突破百元 碳市场扩容在即
- 2024年薯、豆相关植物加工品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19粤教版 高中美术 选择性必修2 中国书画《第五单元 以形写神的人物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以瞄准我的妹妹没剪板
- 弹性和塑性变形的区分
-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 针灸的步骤和流程-标准的针灸过程介绍
- 《学习的本质》读书会活动
- 国培教师个人成长案例3000字
-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数学试题
- Unit-4Natural-Disasters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一
- 森林草原练习卷含答案
- 武汉理工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新)
- (完整版)高考作文稿纸(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