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_第1页
2023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_第2页
2023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_第3页
2023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_第4页
2023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3月目录TOC\o"1-4"\h\z\u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兴起 5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演变 81、前世:技术的竞争融合 82、今生: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高移动性 143、未来:更快、更小、更强 18(1)无线网络:LTE为代表的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快速上位 18(2)联网计算设备发展趋势 26①大型机市场封闭稳定 27②服务器市场发展稳定,未来强调“性价比” 27③个人终端强调“移动性”,市场将走向统一 29④移动终端大市场启动前提一:性能直逼桌面电脑 31⑤移动终端大市场启动前提二:高移动性外设产品正成熟 38⑥移动终端大市场启动前提三:人工智能产品将进一步整合到移动终端 45(3)服务网络:迎接云中心的到来 50①云计算是解决海量终端对海量信息请求的唯一途径 51②云计算发展脉络 54三、移动互联网热点领域的竞争格局 591、移动CPU芯片 602、终端操作系统 673、HTML5 784、终端之争:生态系统定高下 83(1)第一层:苹果、Google、微软 86①苹果:封闭生态系统炼就王者,优势仍将保持 87②Google:Android+Motorola,初步完成产业布局 88③微软:多元布局,未来潜力惊人 90(2)第二层:三星、诺基亚 92①三星:第二集团军的领头羊 92②诺基亚:英雄迟暮 94(3)第三层:华为、HTC、RIM等 96①华为:绑定运营商、快速出货,有成为一流终端供应商潜质 96②HTC:日渐艰难的下半程 101③RIM:没落成定局 103(4)第四层:索爱、LG、中兴等 105(5)第五层:山寨机的空间越来越小 1055、云计算 106(1)IaaS:有技术整合优势企业更有机会 107(2)SaaS:重点在开放平台和热点业务 110四、移动互联网正改变商业游戏规则 1121、强势互联网提供商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更有主导权 1132、移动互联网业务买单者 121(1)现金流来自终端用户 121(2)现金流来自于广告主 122(3)现金流来自于交易商家 123(4)无线增值服务 123(5)流量引导费 124(6)专业服务费 1253、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变化:正在动很多人的奶酪 125(1)黑莓公司PushMail:低带宽高可用性方案 127(2)优视科技UC浏览器:低带宽的省流量方案 129(3)可观察关键变化因素:移动智能终端价格持续下降,性能大幅提升 131①通信:运营商势力趋微,新型多媒体沟通平台将高速发展 132②资讯:传统传媒出版业无法回避手机新媒体崛起,需全面转型 134③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平台高速发展,将取代传统商业的统治地位 136(4)可观察关键变化因素:终端的高移动性 139①碎片化下的颠覆与创新 139②移动特征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141(5)可观察关键变化因素:终端输入的低效率 1434、商用模式转型案例:运营商由通道商向平台商转型 145五、移动互联网的投资领域分析 1501、无线网络 150(1)3G网络:机会在升级、网优和运营 150(2)Wifi网络:不给力的3G向4G发展的过渡选择 153(3)4G/LTE网络:机会就在眼前 155(4)微型基站:颠覆性的技术 1572、移动智能终端 160(1)AP/BP/RF芯片:国内企业有希望集体突破 161(2)屏幕:与国际前沿差距尚大 164(3)MEMS:国内企业需大力跟进技术潮流 166(4)RFID:希望在明天 170(5)终端配件:收益移动终端的爆发增长 173(6)微投影:“高移动性”催生市场逐步成熟 174(7)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最让人激动的部分 1794、服务网络 181(1)IPv4升级IPv6:前景美好,过程漫长 181(2)云计算基础设备:市场进行时 185(3)CDN:多媒体时代急拿需求 187(4)IaaS:静待国内产业成熟 190(5)SaaS:平台和特色业务比翼飞 1914、移动互联网典型业务 193(1)大数据:新计算迎接数据爆炸时代 194(2)手机阅读:碎片阅读的商机 197(3)手机游戏:谨慎乐观 199(4)微博:未来双寡头,更看好腾讯 202(5)LBS:未来互联网企业的标配 206六、风险因素 208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兴起2023年12月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首次提出全新概念“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以区别既有的“桌面互联网(DesktopInternet)”。它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已深入人心,以致于在信息与通讯技术(ICT)各产品领域不面向移动互联网做适当转型就已显得落后于时代。要知道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40年前已诞生,20年前被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不绝于耳的发展路线争议:从芯片技术的复杂指令系统CISC与精简指令集RISC之争、终端的网络计算机NC与个人电脑PC之争、到网络传输的ATM与和IP之争、以及应用层面的C/S和B/S模式之争,每个层面上每个新概念都充斥着各路巨头的博弈,胜负沉浮有些已能盖棺定论,有些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是“移动互联网”概念提出短短两年来,无论IT老牌巨头IBM、Intel、Microsoft,以及IT新贵Google、Facebook、腾讯,甚至通信领域的强者思科、爱立信、华为,都高度认同它是产业未来发展之路,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巨头们会放下成见,全身心拥抱“移动互联网”呢?核心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惊人的发展速度,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估算,未来5年内它的规模将是桌面互联网的10倍,而普及时间仅相当于桌面互联网的1/3。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到今年年底,国际市场上移动智能终端(平板+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大于桌面终端(台式机+笔记本)出货量;在国内市场上,预计2023-2023年间,手机网民数将超过桌面电脑主导的宽带网民数。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2023年终报告显示,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达到59亿(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移动宽带用户约为12亿,这类用户过去4年间每年都增长45%。我们认到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整体渗透率有望达到70%,总量突破到50亿,当年的智能手机销售量突破13亿台(StrategyAnalytic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达16亿部),对照历史上的诞生的新技术,如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规律来看,移动互联网才刚刚起步,它将以席卷全球的之势正开启一个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新技术层出不穷、行业面临快速转型、巨头们也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桌面互联网时代领跑的微软、雅虎已出现颓势,移动互联网新贵苹果、Google能否再续辉煌?本报告的重点不仅仅止于收集信息告诉读者新时代中已经发生了什么,而是希望通过我们有限的知识精力,以客观的数据和分析,预判出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但是移动互联网主题宏大,本报告只聚焦以下关键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脉络-移动互联网的热点竞争格局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游戏规则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热点的投资机遇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演变1、前世:技术的竞争融合当我们回顾最近30年来科技在芯片、通信、计算机、软件等领域的关键进展,我们发现这些原本看起来互相平行的事件,近几年因为移动互联网交汇到了一起:1977年:苹果发布极有影响力个人终端AppleII;1983年:个人终端开始出现图像系统Lisa;1990年:商业化互联网诞生;数字化的无线通讯系统GSM诞生;1993年:第一个网络浏览器软件Mosaic诞生,使用互联网变得轻而易举;1998年:Google正式商用,能高效完全互联网海量数据检索;2000年:3G在日本首先商用,无线宽带网络进入新的里程碑;2023年:TI发布多核高性能OMAP2芯片,移动终端性能大幅提升;2023年:云计算被提出并研究,互联网业务的高性能需求逐步解决;2023年--Now:在高性能图形化的移动个人终端上使用浏览器,通过高速无线网络检索互联网信息、使用互联网业务―>“移动互联网”。在技术的发展竞争过程中,互联网一开始也有诸多如网络基础设施不稳定、使用专业技能要求高等问题,在2000年前影响力远小于其他两个商用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话网络。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影响力已经远超后者,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互联网又凭什么胜出呢?这需要从三个网络的设计目标讨论起,有线电视网络用于视频娱乐、电话网络用于实时语音通话、而互联网主要用于信息的传播,从一开始,它们走的是完全平行的技术路线,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也完全不同:当手机短信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人们意识到至少电话网络和互联网存在着某种强关联,因为短信也是信息的传播,而且使用了互联网相类似的分组交换技术。进一步研究发现,电话网的基础业务语音通话本身也可以用分组交换技术来实现,融合之门就此打开,不过因为当时电话网比互联网强大太多,技术的讨论只局限在通信网和互联网如何互联互通。但是历史的发展远远超过人们当时最大胆的预测,现今无论是有线电视网络在讨论下一代广播网NGB、交互式电视IPTV;还是通信网讨论智能终端、多媒体核心网络IMS,无一不是深深的打上了互联网技术的烙印。当前热议的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从在技术演进上看实质上就是用互联网技术统一其他两个网络。“三网融合”无论最终建设成的是三个独立的网络,还是一个统一的网络,本质上都用的是同一个互联网技术,有线电视网络、通信网的原有功能也仅仅变成互联网技术无数应用中的两个具体应用而已。互联网在这场竞争中全面胜出的最关键两个因素是IP技术、开放可编程技术。IP技术是互联网基石、包含网络互联的一系列基础协议,主体有“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1983年1月1日发布IP技术的第一个版本IPv4(使用4个字节寻址),诞生近30年来IPv4的基础协议基本上没有变过,尽管基于它的上层技术和它的下层物理网络设施一直在变。如果不是因为IPv4地址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分配完毕的话,IPv4没有必要升级到IPv6(使用16个字节寻址),因为IPv6最大益处只是增加了互联网的容量。IP技术非凡的稳定性需归功于它的创造者们将IP技术定位为只完成数据交换的功能,因而设计得非常简单高效、成本低廉。同时因为不假设上层应用、下层网络的具体情况,最终IP技术意外的完成了两个远大目标:“IPovereverything(IP技术可以运行在任何类型网络上)”和“EverythingoverIP(任何类型具体应用可以运行在IP技术上)”,这与电话网络、电视网络的专门只针对某一具体业务的设计思路有天壤之别。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开放可编程技术,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和电信网被设计成只完成专有功能的网络,业务与网络形成了一种紧密耦合关系,要扩展它们非常困难,到现在为止,开发者通常无法对家里的固定电话和电视机进行商业编程开发。而互联网由于设计的目标是信息的传播,并不关心信息的内容,可编程环境可以将数字信息流赋予任何可能的含义,互联网通用终端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流来具体化编程者希望完成的任务。换句话说,这些数字信息可以是任何业务的载体:email、网页浏览、语音通话、视频、微博等。2、今生: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高移动性下图描述了典型移动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不同的使用过程,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三大部分为“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网络+服务网络”,而桌面互联网为“桌面电脑+有线网络+服务网络”,服务网络基本一致,不同点是“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网络”,这两点恰恰体现的是“高移动性”。一些技术派人士会从上图简单推导出“移动互联网”只是“桌面互联网”的延伸,因为除了“高移动性”外,互联网技术还是那个互联网技术,并没用专门的、革命性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出现。对此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确实算不上一次技术革命,但是它将人类从办公室的PC前解放出来,以IT技术的高效率重塑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在这次社会革命中,人类的工作方式、服务方式、沟通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都将彻底改变。对于参与其中的一些行业和公司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是无法不为此作出调整和改变,我们在后面的章节将作进一步分析。桌面互联网已发展超过20年,移动互联网只有区区3-4年,体现“高移动性”的“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网络”的两者之中哪个成为更重要的制约因素呢?实际上,智能移动终端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被发明,苹果、Palm、微软、Nokia,HTC等公司都推出过商用产品,除了Palm外其他产品都不甚成功,下图是当时的代表产品:所以真正制约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是无线广域宽带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建设速度,包括:1)移动无线标准从标准冻结到真正商业化需要通过网络设备/终端开发、测试、现场安装、试验运营、性能优化等多个环节,而且需要2到4年的时间周期才能过渡到成熟运营;2)网络建设的投资额度大,比如以我国3G建设为例,运营商进行全国覆盖通常需要30万左右的基站数,单这一项目总投资额度就在千亿元以上,在运营商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持续下降的大趋势下,对大额投资项目变得更加谨慎。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对无线网络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实际接入速度需大于1Mbps;2)能够支持50-100公里/小时的中高速移动;3)部署成本适中。[注1]:根据不同的子标准,802.11a/802.11b/802.11g等协议,由于使用不同的频率宽度和信号调制技术,不同的Wifi子标准实际传输速度相差较大;[注2]:根据WiMAXForum2023年底公布的数字。随业务种类的不同,互联网业务对带宽的需求差异显著,典型带宽需求如下: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以GRPS/EDGE/3G/Wifi为代表的标准因为速度、稳定性、覆盖等某些方面的缺陷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移动互联网,以HSPA/EVDORel.A&B/HSPA+等为代表的3.X代技术可以较好的满足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以LTE、802.16m为代表的4G技术将在未来成为二次快速推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强动力。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网络+服务网络”有很强的独立性,为了条理清晰,我们下文的分析将主要从围绕这三个侧面展开。3、未来:更快、更小、更强(1)无线网络:LTE为代表的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快速上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第一代移动通信(1G)只实现了移动语音通信,使用的是模拟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2G)使用数字通信技术,使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业务主要限于语音通话和短信;第三代移动通信(3G)实现了较快的数据通信业务(根据ITUIMT-2000标准要求,移动状态144kbps,步行状态384kbps,室内2Mbps),目前正定义的第四代移动通信(4G),则实现的是高速数据通信,LTE是4G技术中最重要的分支。长期以来,通信协议由设备提供商、运营商共同参与制定,大部分过程和文档都公开,因此就行业发展趋势而言没什么秘密,设备提供商只能根据已有的标准协议开发产品,运营商也只能在满足协议要求的标准规格产品中进行购买,区别在于产品的成本、性能、可靠性、稳定性、易用性等辅助方面。2001年9月,日本电信老大NTTDoCoMo第一次在全球推出3G服务FOMA以来,包括和记黄埔、Orange、VodafoneKK在内先后推出3G服务,但是让多数人失望的是,3G的全球发展一开始并不太顺利,运营商在10年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以和记黄埔3G业务为例,10年来累积亏损已超千亿,其中2023年亏损158亿,2023年亏损53亿,2023年亏损9.98亿,直到2023年才开始扭亏为盈。3G业务长期亏损的原因有牌照费高昂、终端发展不力、无杀手业务、初期投入大、资费高等多方面原因,工信部观察到国际上3G运营出现的困难,在产业链相对成熟的2023年1月才颁发国内3G牌照,过去的近3年时间里国内也仅发展了8000-9000万左右的用户数(已扣除中国移动的无线TD座机数),发展速度也难言超预期,原因来自多方面,有运营商原因(中国联通实力太弱)、标准的原因(中国移动TD-SCDMA弱势)、终端的原因(CDMA2000和TD-SCDMA可选择终端数目少)、资费高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中国的电信资费相比收入远高于英美等国),以下两点也非常关键:1)三套制式,三个网络、互不兼容,而且3G网络为兼容2G网络,网络结构设计得十分复杂。对设备供应商来说,增加了开发成本,对运营商来说,增加了维护管理费用。2)3G的实际使用速度通常只有300Kbps,不能有效的满足业务需求(参见:“表格2:典型的互联网业务带宽需求”)。我们认为,在全球范围内,以LTE为代表的4G技术将在未来迅速发展,原因在于一是LTE比3G网络结构更简洁,大幅降低单位开发和部署成本:a)全面采用了IP技术,简化了网络结构;b)LTE制式从3G的相互独立的三个减少到LTETDD/FDD两个版本,而且这两个制式间参考协同性大大加强,两者在基带处理方面已尽量做到了统一,从BBU到核心网产品都可以融合,总体开发成本相比3G反而下降,总体建设成本与3G大体相若。二是LTE能提供十倍于3G的无线速度,完全满足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以网络下载3MByte的歌曲到手机为例,3G手机大概需求20-30秒时间,而LTE甚至不需要1秒。2023年12月,北欧电信巨头TeliaSonera在挪威的奥斯陆和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同时部署了全球第一个LTE商用网络以来,LTE商用发展迅速,产品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对于国内LTE的发展,我们认为虽然3G开启时间还不长,但是LTE的商用速度会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我们预计以中国移动领导的TDLTE将在2023年下半年走向商用,主要理由有:1)TD-LTE和LTEFDD标准发展基本同步,LTE协议09年3月发布第一版(Rel8),10年3月发布第二版(Rel9),已先后冻结,TDD和FDD两种制式之间存在着高度一致性。2)本土设备商在标准制定中崛起将助推TDLTE的国内发展:5年前TD-SCDMA的标准参与和推动主要依靠本土设备提供商,这些本土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实力不强(综合排名在全球前5之外),造成TD-SCDMA在业界影响力甚微;而现在TD-LTE标准是包括爱立信在内的国际一流厂商深度参与,同时本土设备提供商的实力已大大增强,如2023年华为已经跃升为全球设备商排名第二,TeliaSonera的全球第一个LTE商业合同是由华为和爱立信共同承建,国内厂商话语权已不可同日而语。截止2023年11月30日ETSI统计显示,LTE基本专利呈分散状态,华为与中兴通讯持有量占8%和7%,处于前列,与国际巨头有同等的话语权。3)TD-LTE本身具有FDDLTE不具备的优势:TD-LTE的频谱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可以使用FDD系统不易使用的零散频段;TD-LTE支持非对称频谱分配、部署灵活。在目前频率资源普遍短缺的情况下,优势更显突出。另外作为全球最大运营商的中国移动在产业联盟的领导作用不容小觑,TD-LTE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标准,国际上已有12家运营商有意向采用TD-LTE技术建设网络,有些已经在建TD-LTE试验网。多国运营商已经签订TD-LTE商用网建设合同,印度运营商已经发布TD-LTE商用计划,预计2023年将有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TD-LTE商用部署。4)产业成熟度较高。TD-LTE并不是国内企业闭门造车,包括高通在内的国际巨头和以华为、展讯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都积极参与、共同博弈,热情远超当年TD-SCDMA,重要参与者如下表:据我们了解,系统厂商(爱立信、华为、ZTE、诺西、阿朗、新邮通、普天、大唐移动等)TD-LTE系统侧设备已经具备商用基础,目前的短板在终端芯片侧,不过华为海思、广晟微电子、联芯科技、创毅视讯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TD-LTE样片,高通在2023年9月上海世博会成功演示其TD-LTE芯片,而且TDLTE在国内7个城市完成TD-LTE规模技术试验的第一阶段单模测试,现正进行第二阶段多模测试。我们预计随着数据卡、CPE将率先量产,2023年底GSM/TD-SCDMA/TD-LTE/LTEFDD多模终端将到达商用或试商用阶段;5)TD-LTE得到政府大力支持,2年内商用是最佳机会:在1G、2G时代我国通信产业完全没有话语权,只能购买国外公司专利与产品,在3G时代,我们有一个不太成功的TD-SCDMA标准,这个标准全世界只有中国花费了高昂投资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4G时代,TDLTE是我国通信产业大翻身的机会,中国政府对TDLTE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一路下来,建立TD产业联盟、技术规范、实验网,设备测试、规模测试、高规格盛事展示都能见到政府的身影。我们判断2023年颁发TD-LTE对中国政府是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主要理由有:a)LTE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商用4-5年,系统端产品成熟度很高,避免了我国LTE产业因产品不成熟走弯路;b)2023年9月已完成大规模的功能互通测试,2年内再经过1到2轮的性能、稳定性、兼容性测试,时间安排上比较合理;c)3G牌照已经发放4-5年,以目前的发展速度看,3G用户数预计彼时将达2亿左右,超过10%的3G用户渗透率预示着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必定更大,而3G网络将已不堪重负,三大运营商都将有网络升级的需求,彼时彼刻三大运营商经过多年3G的发展已各有优势,政府颁发4G牌照使三个3G网络升级到4G,而4G的TD-LTE和FDDLTE标差距缩小,同时将商用TDLTE和FDDLTE的双模商用芯片,使竞争重新处于一个微妙的动态平衡。(2)联网计算设备发展趋势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1946年2月,经过60余年的发展,计算机历史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下图列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计算机代表。随着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革新,电脑性能在成倍增长的同时尺寸却在成倍地缩小。历史上计算机先后出现大型计算机(大型机)、中型计算机(中型机)、小型计算机(小型机),微型计算机(微机:又称个人电脑)市场,目前大型机、微型机市场依旧保留,而中、小型机器已逐步走向萎缩停滞,市场几乎完全被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促成的新的服务器市场所取代(注:嵌入式电脑通常嵌入宿主商品中,不以电脑的形式出现,故不计入通用计算机市场)。①大型机市场封闭稳定在这三个市场中,大型机与互联网的关系不大,因为它通常只用于高、精、尖的细分封闭市场,比如能源、国防、天气预报等领域。为了文字完整性,只作简要描述,它主要市场来高度集中,主要来自于既有市场的升级替换,主要制造商如IBM、HP、CRAY,产品通常使用厂商专用技术而不是通用技术,比拼最主要指标是峰值计算性能。②服务器市场发展稳定,未来强调“性价比”服务器市场目前处于稳定发展之中,Gartner数据显示,2023-2023年取服务器增长分别13%和17%,高于之前3年的个位数增长,由于全球大部分3G/4G用户都是08年以后发展,而移动智能终端的增长量远高于桌面电脑,,因此可以合理推测移动互联网对服务器市场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从市场竞争格局看,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服务器市场都是寡头垄断的市场,HP、IBM、DELL三家合计占有8成的份额,市场格局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国产的联想、浪潮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品牌:我们认为,服务器未来发展趋势除高性能、稳定性、可靠性、易维护性等一般性要求外,降低机房成本,提高场地利用率最为关键,这是因为服务器主要放置在集中式机房中,机房内必须7天*24小时保持高度洁净,温度和湿度条件都很苛刻,仅以电力成本看,服务器和支撑设备(网络设备、UPS、配电设备、线缆、空调机、新风机、加湿器、照明设备、监控设备等)都是耗能大户,根据设备部署的密度的不同,机房每年的平均每平米的电费大约在0.4—1.5万元之间,也就是说,一个1000平米的机房,光电费一年可能就需要1000万。降低机房成本最主要的途径有:更低的价格,以1-3万元之间产品关注度最高,同等价格下PC服务器的性价比通常更高;更好的场地利用率,可堆叠的刀片式服务器具有最高的使用密度;更环保节能,由于服务器耗电通常不到整个机房的10%,所以这一点不如前两者重要。③个人终端强调“移动性”,市场将走向统一微型机在过去30年取得了爆炸式增长,先后出现了台式机、笔记本、上网本、平板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终端类型,这些终端从硬件架构和实际功能上并没有实际差别,最大的差别体现在性能和移动性上,总体来说,性能越好,体积重量越大、功耗越高,移动性越越差,反之亦然。根据IDC、Gartner、摩根斯坦利的权威数据统计,最近5年来台式机基本处于增长停滞的状态,上网本市场在进一步萎缩,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是目前终端的主要类型。那么更长期的终端趋势将会如何呢?我们的结论是这三种终端将进一步融合,一种统一的移动智能终端将占据这个领域的大部分市场,而笔记本和台式机(甚至其他3C产品:游戏机、电子书、MP3/MP4/MP5等)将演变为小众市场。这个判断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看到了移动终端芯片性能在急速的上升、与之配合的输入输出外设正处于大规模商用的前夜、商用的人工智能软件将逐步整合到这种终端,大大提高它的易用性。在CES2023大会上发布的MotorolaAtrixME860可以看做这种融合的开始,ME860完全模糊了智能手机与电脑之间的界线:单独使用的时候是一部智能手机;加上笔记本电脑坞变成一台笔记本;加上多媒体坞,配上显示器、键盘鼠标则变成了一台台式电脑。我们认为这种同一高移动终端在不同的场景,通过搭配类底座外设,变身成不同形式终端是终端大市场的主流:④移动终端大市场启动前提一:性能直逼桌面电脑终端性能关键取决于CPU的性能,目前移动终端CPU(通常同时包含CPU+GPU)市场主流CPU主频已达到1GHz或以上,有些甚至包含双核(即一个芯片的封装中包含2个CPU运算核心),内建2级缓存,性能已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典型的网络应用如浏览网页、阅读书籍,使用A5的iPhone4S响应速度已不逊于主流笔记本电脑。下表列出了目前市场1GHz主频的主流CPU的核心规格:以上例MotorolaAtrixME860使用的英伟达公司的Tegra2芯片为例可以看出移动芯片的强大,它只有1/4个硬币大小,采用了40纳米工艺制程,有两颗Cortex-A9处理器,主频高达1GHz,而7颗独立的处理单元分工协作,能支持网页浏览、JAVA、Flash、1080p高清视频播放、2D/3D的图形处理器、高品质音频处理、1200万像素的影像处理等高性能处理,如此强大的性能所需的峰值功耗仅为1W左右。2023年11月9日,代号为Kal-El的Terga3芯相比Terga2又有了质的飞跃:包含CPU从2核升级到4核、GPU从8核升级到12核、视频流处理从1920*1080p升级到2560*1600的超高清、综合性能是Terga2的5倍。根据英伟达提供的对比测试报告,KAI-EI的整体性能已经超过Intel在2023年8月出产的电脑CPU酷睿2T7200芯片(4MCache,2.00GHz,667MHzFSB),相当于2023年典型笔记本电脑处理水平:令人敬畏的是英伟达傲人的GPU技术,其GPU的并行计算能力已大幅领先业界CPU的发展速度,以浮点计算为例,GPU差不多已经相当于CPU的100倍,公司很可能成功将通过GPU反向整合CPU,从一个专注图形处理的“GraphicsCompany”转变为通用计算领域的“ComputingCompany”。对于移动Tegra芯片的发展,公司总裁Jen-HsunHuang先生不只一次向媒体表示:“在推出四核心Kal-El之后,我们决定在Tergra芯片进一步增加多媒体处理CUDA核心数量,从32到64,之后将会进一步增加至1000、2000、4000个CUDA核心。如果顺利的话,在移动版芯片中最高会集成25000个CUDA核心”,16核的KAI-E1性能已直逼3年前主流电脑,那么25000个核的Tegra芯片性能将直逼并行服务器。为了说明移动CPU行业在未来3-5年的发展速度,我们选取了英伟达、高通两家顶级移动CPU厂商的研发计划,结论是到短短两年后的2023-2023年,移动CPU芯片将拥有28纳米或更高制程的集成度、超过30内核、支持超高清、3D图形硬加速、主频高达2-3GHz、性能为当前主流1G主频的移动CPU的40-100倍,已经相当或超越当前主流电脑CPU的性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移动芯片性能在如此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芯片功耗进一步大幅降低,考虑到移动智能终端最大功耗部件为CPU、屏幕、无线模块(GPS/WIFI/蓝牙/无线数据模块),功耗的大幅下降将使未来终端拥有更长的待机时长,也更进一步增加了“高移动性”。尽管移动终端CPU有如此大幅的性能提升,有些人士仍然担心桌面电脑CPU将同步取得相同的性能提升,由于两者间性能差异始终存在,导致这几个细分市场会独立发展,融合终端大市场也不会出现。对此,我们认为同步性能提升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另外两个非技术性因素在高度个性化的个人终端市场会起到更大的作用:1)用户行为统计数据显示用户使用性能高的应用(部分Game、Work)不到总使用时长的10%。也就是说性能需求的拐点在个人终端市场上目前已经临近,对于性能的极致追求只是小众行为,更何况3-5年后的移动终端CPU性能上已远超当前桌面电脑。2)用户对移动性的需求始终大大超过对极致性能的追求,回想笔记本和台式机的历史(参见图“1995-2023年各种终端的出货量”),可以发现同时期的台式机始终性能大大优于同价位的笔记本,但是在过去10年中台式机市场处于停滞,而移动性占优的笔记本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移动智能终端手机重量是笔记本电脑的1/10到1/20,可以随身放在衣服口袋里,移动性大大优于笔记本电脑,我们认为在性能和方便性没有质的差别的情况下,移动智能终端大市场会重演这段历史。⑤移动终端大市场启动前提二:高移动性外设产品正成熟移动终端性能强劲增长只是满足移动终端的可用性,方便的外设才满足移动终端的易用性,对比桌面电脑和移动终端的使用体验主要的差异:1)输出设备:移动终端小屏幕相比桌面显示器大屏幕导致观感降低;2)输入设备:移动终端虚拟键盘相比桌面实体键盘和导致输入速度降低;3)输入设备:移动终端电容触摸屏相比桌面鼠标导致输入精度的降低;(电阻触摸屏输入精度高没有此问题,但是电容屏是发展趋势)我们观察到,一些关键输入输出技术的突破在3-5年的时间内可极大弥补移动设备与桌面电脑这种体验差异。显示屏幕替代技术以下列出几种典型可用于便携设备的屏幕的替代技术:1)微投影目前状况:目前技术成熟度高,独立微型投影仪大约200-400克重,亮度通常10-50流明,比手机略大,可投影30-50英寸屏幕,而嵌入式投影可控制在30克内,对桌面电脑显示器的替代效应强。未来3-5年内商用状况:设备更加小型化,在大容量电池技术没有质的提升之前,市场以独立微投影为主,解决电池问题后,集成到智能终端内的嵌入式微投影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2)柔性屏幕目前状况:目前尚无商业产品,但是Sony、三星、东芝等厂商已发布原型样品,产品轻薄、可卷曲、可折叠,能同时满足高便携性和显示性能。未来3-5年内商用状况:产品走向商用,能完全替代液晶屏幕。3)头盔显示器目前状况:头盔显示器((Head-mountedDisplay)最早用于军事目的,现已逐步转向民用,并且已经有Sony、Vuzix、Atari等多家公司推出民用商用产品,目前阻碍头盔显示器进一步推广有几个因素:a)价格较高,一般300-2000美元之间;b)需要通过有线与控制器或电脑连接,导致便携使用不方便;c)大部分不能同时提供See-Throught功能,即用户看到的是由电脑与现实共同产生的综合图像,导致使用者在使用头盔显示器时切断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d)重量和体积稍显大,不便于携带。未来3-5年内商用状况:产品重量体积进一步减少,提供See-Throught功能,体积、重量最终达到高度便携,价格将进一步下降。输入设备替代技术相比普通电脑最主要的输入设备是鼠标键盘,移动终端虚拟键盘通常单手,输入效率偏低、电容触摸屏使用手指,输入精度偏低。但后者可以通过软件克服(软件可以通过判断手指的区域猜测用户的目标),而且无线鼠标本身体积就很小,便携性高,所以最关键的是实体键盘的替代技术。1)投影键盘目前状况:目前已经发展出可折叠、软性材料键盘,便携性有了一定的改善性,但还不是理想的融合终端输入设备。我们认为在拥有一个投影桌面的前提下,激光投影键盘是实体键盘的最佳替代品,2002年Canesta公司已发明该技术,目前技术发展已经成熟。2023年11月19日,Celluon公司推出新一代高便携投影虚拟键盘鼠标产品MagicCube,重约78克,外型尺寸为38mmx75mmx29mm,投影键盘与实体实际键盘尺寸一致,使用者在此全尺寸键盘上每分钟最多大概可打350个字,输入效率等同实体键盘。虽然目前价位较高(200-300美元),未来3-5年随着量产将价格走低普及。未来3-5年内商用状况:价格进一步下降,全面普及。2)环境检测工具桌面电脑通常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使用,而移动终端因为高移动性,周围的环境持续处于变化之中,这是移动终端与电脑使用环境的最大不同。不断变化的环境使移动终端具备变身一个良好的环境检测工具,而这些自动检测结果实际上也部分减少人对键盘输入的依赖。目前状况:2023年iPhone3G第一次在终端内置GPS以来,短短的2年时间里,GPS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更多的传感器将被塞进未来的移动终端:未来3-5年内商用状况:更多的环境检测微电子传感器件MEMS例如:电子支付(NFC)、电子标签(RFID)、温度湿度、压力、磁场、惯性、空气质量检查等将会内置到终端中成为标准配置。⑥移动终端大市场启动前提三:人工智能产品将进一步整合到移动终端前提二的新技术已经能对桌面终端外设在大部分情况进行替代,但是另外一些情况比如行走、运动的时候无法良好替代,而且投影键盘在相对固定不摇晃、用户胸前的平面位置下才能使用,而用户可能经常处于变动、嘈杂流动环境下。我们认为,解决的重要弥补在于人工智能软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诞生于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夏季论坛上,它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科学,在过去50多年的发展过程,尽管各国政府和企业花巨资资助,微软、IBM、Google等巨头先后都推出过产品,市场反应一般,主要原因是技术难度太大还无法达到民用普及的要求。而移动互联网为人工智能找到了一条新的应用途径,即把正在成熟,或已成熟的各种识别技术、自然语音翻译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语音合成技术等结合无限存储和计算能力的云计算网络,使这些技术不光在实验室、特殊场合使用,而是随时随地为广大用户所用,改变用户与互联网的交互方式,使之变得更人性化,为人工智能的二次腾飞奠定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软件的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能响应等多个环节,它能够有效的减少手工输入的次数,如下图展示一个完整的处理过程:手机智能软件根据用户指令通过摄像头、麦克风实时收集用户的各种图像信息、声音信息,智能终端对这些信息进行预先处理,然后实时传输声/图/预处理信息给云计算智能软件,由于人工智能通过大量模式匹配云存储中心的对象库数据,大量并行计算后得出匹配的结果,然后对结果分析出和合理的响应并实时返回给用户终端(比如对语言指令“帮我定明天8:00-10:00最便宜的航班”,识别预订指令后需参训互联网相应时段航班并预订,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有任何手工输入过程)。人工智能软件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向主动猜测用户的偏好取向,从而减少用户的总体输入次数,常见的方法包括:搜索联想、推荐、评分、排名、智能提醒等。智能软件的准确度取决于网络能收集用户历史行为数据量,以及对这些数据的关联度挖掘模型的精确度。智能识别技术近年来应用进步显著,尤其是文本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语音交互领域已经有多款上市商用的产品,目前迫切需要以简单易用的方式整合到移动终端中:在3-5年内这些已有成果将被整合到移动终端中,并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者,使用户最终能以一种直观易用的方式输入信息到终端各种应用中。实际在移动终端上商用的人工智能产品也逐步增多,典型的如Andriod4.0支持人脸识别功能,摄像头识别人脸后,系统将会判断是否需要对手机解锁操作;微软革命性的体感系统Xbox360Kinect(2023年2月1日,微软已正式发布面向桌面Windows系统的Kinect版本,售价249美金),可以让用户完全摒弃任何物理控制器,通过捕捉使用者全身上下的动作,以身体动作为输入与各种应用交互;另一个杰出案例是苹果商用的机器人助理Siri,它能准确的识别出人的自然语言、并分析语法、以及判断交谈内容的上下文,最终做出合理的响应,比如预订机票、查询信息等。另一个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来自麻省理工大学MediaLab实验室,2023年11月其公布的项目“第六感(SixthSense)”已能正确识别人的各种自然手势输入,完成拍照、作画、电话、编辑等各项活动,操作直观而优雅,已接近商用要求。而它的主要设备仅仅是一台微型投影仪、一台微型照相机和一部智能手机,总成本只约350美金。发明者PranavMistry于2023年9月5日已无保留公开了包括源代码在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预计,再经过2-3年的软件完善,“低廉的设备成本+成熟的识别软件+无专利壁垒”将使第六感从目前的原型阶段走向真正商用。(3)服务网络:迎接云中心的到来服务网络发展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的总体发展脉络可以总结为“容量更大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交换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传输设备(光纤铜缆、光端机等)和网络服务器多年来一直沿袭这条发展路径,由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对应的是同一个服务网络,本文就不展开论述,只举几个业界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未来3-5年IPv6替代当前的IPv4成为主体交换网络(容量更大)、目前全球范围内光缆替代铜缆(速度更快)、过去几年x86服务器的崛起(价格更便宜)。值得重点关注的倒是服务网络软件领域的进展,2023年8月,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Computing),提出用户以终端为中心的工作、娱乐相关的计算、存储能力将向以网络云计算为中心转移。概念提出时业界应者寥寥,反而是近2-3年有关云计算的各种新闻铺天盖地,所有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宣称自己是云计算的一份子,业界统一观点是云计算是服务网络软件的发展方向。①云计算是解决海量终端对海量信息请求的唯一途径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新出现的两大关键要素将是促使云计算高速发展的根本: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大幅普及,电信设备巨擎爱立信认为,联网设备将进一步加速增长,到2023年将达到惊人的500亿个网络连接;二是由于个人联网设备的数目快速膨胀,信息的生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量的积累呈现加速效益。思科预计2023-2023移动数据增量CAGR为92%,Twitter公司2023公布的每天用户发布的新信息已超过2亿条,增长惊人。终端数目与存储在网络上信息总量的爆炸式增长就要求必须有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能同时服务海量终端对海量信息量的交互需求,因为单个网络设备或有限互联的网络设备性能再强大也不可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几何倍数增长,于是云计算应潮流而生,它是目前解决难题的唯一可行途径。云计算定义业界五花八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认为关键要达到如下两条:强大的虚拟化技术把各类型的联网设备虚拟成全球资源库,设备数目不受限制,软件支持实体设备的任意增减而几乎不增加维护工作量;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即时性能、付费条款项等各种不同条件,软件进行自动化全局动态调度这些虚拟资源,按需分配,有如水电网络。说云计算是解决需求骤增的唯一解决办法是因为传统的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技术都是相对小的范围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云计算继承了以往的技术优势,以开放的分层结构形成产业生态链。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资源分配技术能保证服务商批量购买廉价的硬件设备(Google使用自我组织的非常廉价的硬件)加入到云计算网络中,然后自动地以合理的方式(最少成本)把设备能力全局分配给全球所有用户。从云计算的两条标准看,它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目前绝大部分宣称自己有云计算产品的互联网服务商实际上与之距离甚远,从全球范围看也只有Google、微软、亚马逊、IBM等少数公司掌握了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以先行者Google为例,Google在全球投资建设了40个左右的数据中心,共计管理运行约90万台服务器,这些数据中心大多建造于无人值守的野外,智能软件动态调度数据中心的资源同时为全球用户服务,而每个数据中心仅需100-200名工作人员,绝大部分管理维护工作由云计算系统自动完成。②云计算发展脉络云计算是一种软件技术,软件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通常开发人员成本构成软件公司的主成本,因此提高开发效率至关重要。软件技术多以软件分层来描述,其核心目的就是上层软件可以重复使用下一层软件的成果,保证分布式开发团队也能有好的开发效率。由于云计算在全球范围内将硬件及下层软件虚拟化为上层可直接使用的服务,开发者可以从这些底层细节中摆脱出来专注于应用逻辑,使开发效率成倍提高成为可能。目前业界统一的看法是云计算体系分为三层,不同层次的虚拟化水平对应不同的方向,分别为将网络、硬件虚拟化的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将开发平台虚拟化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和将网络应用软件虚拟化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在不同层次上的开发者所需关注管理的范围完全不同,在传统的网络业务开发中,业务提供商需要全面考虑硬件部署、软件开发、系统扩展等所有问题,周期长且成本高;而在云计算环境下,IaaS平台可以让开发者、业务提供者从硬件、网络和高可用性等基础性问题中解脱出来,而PaaS平台可以让业务提供者从具体的开发环境(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等)中解脱出来,SaaS则完全由网络虚拟化技术提供业务,应用开发一次即可全球无缝扩展提供服务,实现一劳永逸的效果:云产业链可分为如下环节:IT设备提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IaaS提供商、PaaS提供商、SaaS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和终端设备提供商。IT设备提供商:主要指提供服务器、存储硬件、外设的生产厂商,更上游是芯片、零部件生产厂商。网络设备提供商:主要包括无线接入网生产商(基站、基站控制器等)、IP接入网(moden)、交换核心网(路由器、交换机等)和光传输产品的生产厂商,以及更上游的芯片、零部件生产厂商。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建立云计算网络的软件和方案,市场参与者多为以前虚拟化管理软件市场的参与者,主要的客户是企业客户或运营商。IaaS提供商:提供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带宽等基础设施资源的虚拟化成资源池,并全局调配供用户使用这些虚拟资源,保证安全性、稳定性和及时性。PaaS提供商:提供通用、灵活、易用的云计算业务开发平台,能快速开发出个性化云业务,并且能简洁高效地部署到云计算虚拟资源中,提供开发者对云应用的实时监控。SaaS提供商:直接提供终端用户丰富的个性化云业务,如网络搜索、邮件、财务软件、电子商务等。电信运营商:提供云计算的必须品:用户的接入和网络带宽的提供,是云计算的通道提供者。终端设备提供商:主要提供各种联网设备,如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用终端及特种应用场合的各种定制联网终端。用户:云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包括:个人用户、集团用户(企业、政府)。云计算主要作为软件产业,软件的灵活性导致产业上下游关系耦合性并不紧密,比如PaaS理论上可以建立在IaaS提供商提供的虚拟资源池上,但是实际上最常见的情况是考虑到对系统的控制力和总成本,PaaS提供商基本都选择自行购买IT设备和网络设备自行建设数据中心。对于这种类似情况,上图以虚线方式表现了这种可选上下游关系,橙色部分为云服务提供商,是云产业新出现的角色,白色部分为既有ICT产业角色。云计算的的主要参与者中,难度最高的是IaaS和PaaS提供商,全球范围内证明成功的屈指可数:三、移动互联网热点领域的竞争格局市场竞争涵盖面非常广,比如资源禀赋的竞争、生产工艺的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市场营销的竞争、定价策略的竞争、供应链效率的竞争等多个维度。而由于IT、通信、家电等技术和市场的逐渐融合,竞争的边界正逐步模糊化,同一产品的各种替代方案层出不穷,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已超过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产业。因此,要预言移动互联网中一个子行业、一家公司3-5年后竞争格局的变化非常困难,因为一个巨型企业的崛起和消沉常常也就在3-5年内完成,比如5年前Facebook还只是学生们交流的工具,如今已经成长为全球8亿用户、估值约1000亿美元的最大社区;反面的例子是5年前Nokia在终端市场上一骑绝尘,全球市场占有率突破40%,可是iPhone和Andriod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昔日的行业龙头完全丧失方向感,市值较07年高点跌幅逾8成。那么什么才是互联网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呢?作为智力结晶的各种软件产品(实际上即使是硬件的芯片设计与纯软件也非常类似),相比传统行业对原材料、生产工艺、销售渠道、供应链等依赖度要小得多。我们认为切合用户需求的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才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试图从这个角度对主芯片、操作系统、浏览器、终端、云计算等几个热点领域进行分析,从而更清晰的了解产业发展方向。1、移动CPU芯片Intel在桌面电脑时代无疑是芯片领域的霸主,产品实现了高端服务器、桌面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全覆盖,占有全球8成的通用CPU市场。而从2023年移动智能终端兴起以来,我们看到Intel开始沦落了,除了推出不成功的Atom系列上网本CPU外,鲜有其他动作,如今在智能手机领域已完全丧失了话语权。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几乎100%的智能手机都是使用ARM内核CPU、甚至包括Intel的传统强势市场如笔记本、高端服务器也开始采用ARM内核CPU。连缔造个人电脑奇迹的Wintel的联盟也宣告破裂:Intel宣布开发操作系统Meego,微软在2023CES大会也突然宣布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8可同时运行在Intelx86CPU和ARMCPU上。我们在上文分析中已明确经指出融合的移动终端大市场将会很快出现,进而大规模蚕食台式机、笔记本的市场,将危及Intel的立身之本;在通用CPU市场上将引来英伟达这个强劲对手,加上盟友微软、诺基亚的背叛,如此情形下Intel会重蹈Nokia的覆辙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析为什么在桌面电脑如此辉煌的通用CPU产品,到了移动终端如此不堪一击?Intel是摩尔定律发明人高登.摩尔等人于1968年一手创立,在通用CPU领域先后击败了IBM、Motorola、SUN、Cyrix、AMD等多个重量级选手后,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公司,支撑公司快速成长的根本是公司对CPU极致性能的追求,在过去43年的时间里,Intel让摩尔定律从未失效,创造了业界神话。并且Intel公开宣称,公司的技术创新保证摩尔定律在未来5年内仍然有效。如此注重技术创新,在桌面电脑终端全面成功的企业,在移动终端领域惨败的原因不是其他,就是摩尔定律本身:“当芯片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只强调了芯片的性能和成本,在桌面电脑的时代非常有效,但是移动终端改变了游戏规则:就是看似非常不起眼,被摩尔定律疏忽的“芯片功耗”变得极其重要,正是“高功耗”让Intel在智能手机领域一无所获。这也容易理解,在桌面电脑时代,CPU功耗只不过相当于几个灯泡,对用户没有成本压力,用户最关心的当然是性能和价格两大要素。而智能手机时代,“高移动性”要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电池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今天,功耗恰恰是限制移动设备“高移动性”的最大障碍,用户不希望手机玩了两个小时就电量耗尽,即使玩的是画面绚丽流畅的3D游戏。下一个问题是Intel意识到功耗的软肋后为什么无力迎头赶上,毕竟它拥有世界最好的芯片设计师和制造工艺,却竞争不过一个只是1700多人的小公司ARM。我们认为这是Intel的战略方向的错误选择,导致过去的10年始终没有设计一款成功的移动终端低功耗CPU:1)Intel从通用CPU的x86架构取得了巨大成功,坚持在手机领域使用相同的复杂CISC指令集x86架构,而ARM最早应用于嵌入式设备中,使用精简指令集RISC,一条CISC指令相当于多条RISC指令的执行效果,因而在电路实现上CISC远较RISC复杂(得到的回报就是性能更优);2)Intel强调所有的x86芯片必须后向兼容,CISC本身比RISC复杂得多,后向兼容的成本更高昂。这两点意味着同等性能目标条件下Intel的x86芯片需要晶体管电路,功耗远高于ARM芯片。2023年宣布启动的低功耗AtomCPU研发计划可视为Intel痛苦转型的开始,目前看Atom并不算Intel十分成功的产品,但其功耗已经下降到桌面电脑CPU的1/5到1/8,确实为Intel在低功耗积累了不少经验。2023CES会上刮起“Ultrabook”之风,其实际是Intel在优势笔记本市场自己革自己的命,推广功耗只有以前一半的新品SandyBridge系列CPU(10-20瓦之间),此举可视为Intel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向低功耗芯片全面转型。在2023年5月,Intel投资者大会上,Intel首席执行官PaulOtellini在移动领域提出将全力对抗ARM,它全面开战的根本筹码是其最新工艺设计的先进性,Intel差不多领先TSMC、三星、IBM等业内巨头一代到两代的巨大优势,如首次使用22纳米芯片制程、全新三栅晶体管技术Tri-Gate新工艺,相比其他技术如Bulk、PDSOI、FDSOI功耗在同等基础上将降低50%,因此,即使Intel虽仍坚持既往的兼容CISC指令,仍极有可能制造出与ARM等同甚至更低功耗的移动CPU。Tri-Gate因为独特的结构,可以使晶体管正常工作在更低的电压上,也就大幅减少了功耗的需求:Intel最新公布了非常激进的Atom计划可视为对ARM宣战的檄文,公司将在2023年,引入新的22nm工艺到代号为Silvermont的Atom低功耗芯片上,到2023年,Intel计划推出14nm工艺的Atom低功耗处理器,更新速度是摩尔定律的2倍,Intel已经在放手一搏了。公司2023年12月展示了32nm制程MedfieldCPU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2023年将在市场发力,但是我们预计功耗还是会高于主流的ARMCPU,在5寸以内的终端难有大的作为,真正的武器可能要等到2023-2023年新的22nm工艺配合Tri-gate技术的成熟,届时Intel应可推出功耗少于1瓦且性能强劲的CPU(Intel把功耗目标定得低于大多数竞争对手而性能高于对方),自此成为移动智能终端CPU领域的强劲竞争者。2、终端操作系统移动智能终端硬件的快速发展,使智能终端将同时处理游戏、视频、阅读等各种复杂的任务,一个强大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就必不可少。在传统的语音通信时代,通信网络是产业链的咽喉,产业链上下游都需要围着运营商转,这成就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辉煌。在桌面互联网时代,作为进入互联网的咽喉,微软操作系统充分演绎了王者风范,成为这个时代获利最丰厚的科技企业之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硬件终端不再是竞争的重点,操作系统、应用平台等已经成为产业新的重心。尤其是操作系统,作为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咽喉,它连接着移动互联网的两个高价值环节——应用和终端,终端需要系统来聚合和承载应用,而应用的开发又是以移动终端系统为平台。因此,操作系统是智能终端产业链的核心,控制了操作系统,就等于控制了智能终端产业链,占据了行业竞争的主动权。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产业链环节上的各利益主体纷纷从通道争夺转向操作系统的争夺。以研发操作系统和打造应用平台为主体业务的互联网和软件公司,如Google、微软,便与苹果、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的通信+硬件厂商,开始了第一次直面竞争。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