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要求规范_第1页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要求规范_第2页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要求规范_第3页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要求规范_第4页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要求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文档实用文档文案大全文案大全实用文档文案大全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2014—————————————————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2014-××-××发布2014-××-××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规范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为规范我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加强土地工程建设,严格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陕西省土地整理中心,陕西诚业土地设计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史鉴、王正秋、姜增安、寇宗武、赵碧波、郑克敬、邓贤艺、刘立明、张镝、雷行忠、陈悦、丁天寿、崔耀武、叶伟。本规范参加编制人员:燕崇楼、王继生、魏宏安、王蓓、张鲁平、张晖、刘建强、许新利、李荣、刘永鹏、冯小龙、周红、李云侠、杨召、解蕾。本规范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实用文档实用文档文案大全文案大全实用文档文案大全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术语和定义......................................................3总则............................................................35建设目标........................................................45.1总体建设目标...............................................................45.2具体建设目标...............................................................46建设条件........................................................46.1项目合法性.................................................................46.2基础设施...................................................................46.3水土资源...................................................................56.4其他......................................................................67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67.1工程类型区.................................................................67.2工程布局..................................................................88土地平整工程...................................................108.1一般规定.................................................................108.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128.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159灌溉与排水工程.................................................189.1一般规定.................................................................189.2水源工程.................................................................219.3输水工程.................................................................369.4喷微灌工程...............................................................449.5排水工程.................................................................509.6渠系建筑物...............................................................569.7泵站及输配电工程.........................................................6710田间道路工程..................................................7510.1一般规定................................................................7510.2田间道..................................................................7710.3生产路..................................................................82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84一般规定................................................................84农田林网工程............................................................85岸坡防护工程............................................................90沟道治理工程............................................................91坡面防护工程............................................................9712其它工程.....................................................100一般规定...............................................................100土石方爆破.............................................................100水力冲填造田...........................................................10112.4废弃构筑物拆除.........................................................104附录A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划分及主导因素...................105附录B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二级工程类型区.........................113附录C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项目规模.........................114附录D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项目单片规模及片数...............114附录E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体系...................................115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标准等。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省级投资的农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沟道整治、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同时,也可作为项目审查、审批、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以上土地工程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和其他行业现行有关规范与标准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标准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01-94防洪标准GB5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60-2008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T50363-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265-2010泵站设计规范GB/T16453.1~6-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2020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625-2010机井技术规范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TD/T1038-2013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482-2011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SL189-2013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T4-1999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23-2006渠系工程抗冻张设计规范SL211-2006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36-1999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SL279-200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L289-2003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CJJ/T80-98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范DJ/T499-2001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TD/T1007-200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地方标准DB61/T146-93灌区方田建设技术规程DB61/T329-2003梯田技术规程DB61/T226-1996井灌工程规划设计技术规范》DB62/T495-1997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标准DB64/T198-1998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窖工程技术标准DB61/T(282-279)-1999)U型渠道量水槽DB61/T142-2003陕西省造林技术规程DB61/T325-2003陕西省农田林网营造技术规范DB61/T326-2003陕西省治沙造林技术规范DB61/T327-2003淤地坝技术规范DB61/T328.7-2003沟头防护工程DB61/T328.5-2003小型排水工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农村土地整治rurallandconsolidation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3.2土地复垦landrehabilitation;landreclamation对废弃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3.3土地开发landdevelopment对未利用地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和(或)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土地的过程。3.4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landexploitationprojecttypearea按照土地整治建设目标、工程内容、工程组合地域特征一致性原则,划定的体现土地整治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3.5土地整治工程模式landexploitationengineeringmode为实现土地整治目标而确立的与特定工程类型区相适应的工程组合方案。3.6土地整治工程体系landexploitationengineeringsystemsdivision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等土地整治工程类型与工程等级系列的集合。3.7基本农田capitalfarmland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总则4.1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应符合国家、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4.2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应符合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4.3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水土资源条件和生产建设经验,合理确定相应的工程模式和建设内容;坚持“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全面协调、综合整治。4.4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应坚持科学性和技术进步。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便于实施。4.5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5建设目标5.1总体建设目标落实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2具体建设目标5.2.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使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控制在8%以内。5.2.2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使耕地自然质量等级提高到当地较高级别,粮食产能有显著提高。5.2.3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2.4促进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5.2.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5.2.6工程使用年限达到15年以上。6建设条件6.1项目合法性6.1.1土地整治项目必须执行现行的法律、法规及规章。6.1.2土地整治项目应符合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的要求。6.1.3土地整治项目应与农业、水利、林业、电力、交通、环保等部门规划相衔接。6.1.4土地整治项目内工程建设内容应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天然草场、退耕还林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6.2基础设施6.2.1灌排设施土地整治项目区周边应有较为完善的灌溉、排涝和防洪骨干设施,其中:a)项目区位于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的大灌区内时,向项目区供水的干、支渠应配套完善,输水顺畅,且有足够的过水能力,能够满足项目区灌溉用水需求。相应的排水干、支沟也应疏浚通畅。位于河边田块,应有十年一遇洪水防护设施。项目区位于陕南、陕北河谷川道地区,利用小河流引水(或提水)灌溉时,河道流量要能满足一定保证率下的作物灌溉需水量。自流引水时,溢流坝的高度不宜超过5m;提水灌溉时,大田灌溉扬程不宜超过经济扬程。临河田块应有十年一遇洪水的防护设施。项目区位于井灌区时,应根据机井的最小出水量来确定灌溉面积。在关中平原类型区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区,应禁止开采地下水用于农灌;在地下水位下降区,应限制开采地下水用于农灌;在陕北风蚀沙化工程类型区,不宜集中连片开采地下水用于农灌,靖边、定边两县水地面积不宜超过总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单块面积不宜超过3000亩;榆阳、横山两县水地面积不宜超过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单块面积不宜超过3000亩。大田灌溉时,抽水井泵扬程不宜超过经济扬程。6.2.2交通设施土地整治项目区周边有较为完整的道路系统,对外交通比较便利。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及农业机械可以顺利到达项目区所在村庄。对于陕南秦巴山地工程类型区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工程类型区,由于地形复杂,偏辟闭塞,项目区村庄对外道路可以标准稍低,但必须通畅。6.2.3电力设施土地整治项目区所在地,农村电网改造已完成,电源可靠,布置合理。对项目区新增用电需求,有扩容的余地;新增用电电压等级能够满足。6.2.4防护林带土地整治项目区周边已形成防护林带(或网),便于项目区的农田、渠、路、林带与其衔接,形成区域的防护林网,保护基本农田。在陕北风蚀沙化工程类型区,还应布设农田防风固沙林网与植物固沙措施,以保护农田,防止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6.3水土资源6.3.1干旱缺水是我省第一大自然灾害。由于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水土组合极不协调。因而必须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整治工程规模。6.3.2陕南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而土地资源较为缺乏,宜“以地定水”。应根据土地整治的规模与形式,确定水源类型、引水方式、输水方式、排水方式及灌溉保证率、灌溉方式、防洪标准、排水标准等。由于土地资源紧缺,且耕地田块小、土层薄、土质差,土地整治工程在改土的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宜选用塘库、雨水集蓄工程等小型提、引工程。在汉中盆地川道区规模较大的灌区,宜按“方田”要求来进行改造。6.3.3关中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而水资源相对不足。宜“以水定地”。根据水资源量及类型,确定耕地灌溉方式、方法与规模。关中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较高,新增灌溉面积的可能性较小,土地整治工程宜以现有灌区的局部土地平整、灌排设施完善配套等为主。6.3.4陕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而水资源较为紧缺,宜“以水定地”。宽阔的河谷川道台地,根据河道水源,可建设或完善灌溉设施,发展部分水地。风蚀沙化工程类型区,根据地下水资源可适度开发沙地或滩地资源,但不宜集中开采。6.4其他6.4.1土地整治工程区内,土地权属应当明确、界限清楚、没有纠纷。在项目前期工作、实施之中与竣工以后,都应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来进行保障。6.4.2土地整治工程,应加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重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6.4.3土地整治工程区,对可能存在的“旱,涝、、碱、渍、水土流失、风沙”等自然灾害应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并对各种灾害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7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7.1工程类型区1.1一级工程类型区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共分4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分别是: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我省最北部,长城沿线以北,是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包括榆林市北部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府谷6个县(区)。地形北部为流动沙丘或非固定沙丘,中部为风沙滩地,南部为缓坡丘陵。海拔1200m~1500m。该区属温带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300mm~400mm。水文地质分为:全新级及更新统风积冲积、湖积夹沙土形成的孔隙潜水岩组,含水层厚度一般30m~100m;滩地潜水蕴藏量丰富,埋深0.5m~3.0m。陕北黄土高原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长城沿线以南,北山以北。包括榆林市南部6个县,延安市全部13个县(区),铜川市的宜君县,共20个县(区)。本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北部为丘陵沟壑区,南部为塬梁沟壑区。海拔800m~1500m。该区从北向南由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到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均降雨量350mm~650mm。地表水多分布于较深的河流或沟谷中,开发利用困难;地下水主要为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与下伏碎屑类型裂隙水,补给条件差,排泄条件好,一般地层含水量很小,难以利用。关中平原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北山以南,秦岭北麓。包括铜川市耀州、王益、印台3个区,渭南市、西安市、咸阳市的全部县(区),宝鸡市除凤县、太白县的10个县(区)和杨凌区,共48个县(区)。本区北部为鄂尔多斯地台向斜最南部,高原沟壑地貌,塬面宽广平坦,塬周沟谷深切。南部为渭河河谷冲积平原。该区从北向南由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到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550mm~750mm。北部地区地表水多分布于较深的河流或沟谷中,开发利用困难;地下水含量较少,难以开发。南部除地表水便于利用外,地下含水层分布广,水量丰富,便于开发。陕南山地丘陵工程类型区该区位于我省南部秦岭与巴山之间。包括宝鸡市凤县、太白2个县,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的全部,共计30个县(市)。秦岭山脉横亘北部,大巴山与米仓山脉耸立于南面,汉江流经其间。本区南北为秦巴山地及丘陵,中部为河谷川道地带——汉中盆地及其他河流的河谷地带。该区秦岭为我省南北气候自然分界线,具有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两个气候带的特征。汉中盆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700mm~1200mm。山区地表水充沛,便于引用,地下水难以开发。盆地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地下水均可利用。工程类型区划分及主导因素详见附录A。7.1.2二级工程类型区及其工程模式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共分7个二级工程类型区,分别为:风蚀沙化工程类型区在水资源丰富的沙地或河湾滩地,通过引水拉沙(或机械平沙)造田或沿河造田,适度开发风沙区土地资源。对滩地现有农田,按照“林网化、水利化、机械化”建设沙区绿洲的要求,充分利用地表水和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新建或配套完善井、渠、田相结合的灌排系统和农田防风固沙林网,实现水地方田化、旱地梯田化、田间道砂石化、生产路夯实化。黄土丘陵沟壑工程类型区在近村、低山缓坡处,适度修筑水平梯田及雨水集蓄工程,对有灌溉条件的宽阔河谷川道台地,进行土地平整,配套完善灌排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网;维护加固大、中型淤地坝,增加有效坝地面积。实现水地方田化、旱地梯田化、田间道砂石化、生产路夯实化。黄土塬梁沟壑工程类型区对位于塬面或河谷川道区内已有的中、小型灌区内农田,按照方田建设标准要求,平整土地,配套完善渠、林、路、电等工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对交通方便的缓坡地带适度修筑水平梯田。实现水地方田化、旱地梯田化、田间道砂石化、生产路夯实化。渭北黄土台塬工程类型区适度修筑水平条田;对位于塬面或河谷川道区内已有的大、中、小型灌区的基本农田,按照方田建设标准,平整土地,完善配套田间工程设施、道路、防护林网等。实现水地方田化、旱地梯田化、田间道砂石化、生产路夯实化。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区对少量坡耕地、旧宅基、废弃砖瓦窑等进行土地平整;在大、中、小型灌区内按照方田标准要求完善配套田间工程、道路、防护林网等;对渭河支流两岸滩涂及水毁农田,修筑堤防工程,配套水利设施。实现水地方田化、灌溉节水化、旱地梯田化、田间道砂石化、生产路夯实化。秦巴山地工程类型区选择土层深厚的缓坡地带,适度修筑石坎梯田,并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形成完整的坡面灌排体系;在河谷川道,新修或完善配套塘堰、引水工程、泵站、机井、田间道路等,改造旧灌区或川台水田;在小流域沟道,新修或恢复水毁农田。实现稻田格田化、旱地梯田化、田间道砂石化、生产路夯实化。汉中盆地川道工程类型区在中、小型灌区内按灌区方田建设要求,平整土地,配套完善渠道、渠系建筑物、田间道路以及抽水泵站与机井,修筑少量水平梯田,复垦旧宅基、废弃砖瓦窑;对小流域沟道内川台地进行平整并配套完善水利设施,修筑堤防保护农田。实现稻田格田化、旱地梯田化、田间道路砂石化、生产道路夯实化。土地整治工程的7种工程模式,每种模式的工程内容、工程组合典型特征详见附录B。工程布局总体布局根据各工程类型区的特点,按照节土、节水、方田化、梯田化的总体思路,结合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水利规划、水保规划和道路规划等,统筹考虑,综合安排。在土地整治工程中,除注重工程技术措施外,同时应兼顾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在确定工程总体布局时,应统筹考虑耕作田块、灌排工程、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村庄定路,以地形定渠,以渠路作骨架,划块定方。合理布设田间配套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达到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的目的。项目区建设内容由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内容组成。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项目规模划分详见附录C。项目区应相对集中连片,片与片之间距离不应超过5km,不同类型区项目单片规模及片数详见附录D。土地整治工程等别根据其建设规模按表7.2.1-1确定。表7.2.1-1土地整治工程等别单位:万亩工程等别工程等别ⅠⅡⅢⅣ项目规模3.0~2.02.0~1.01.0~0.5≤0.5分项布局土地平整工程水地方田化。在土地整治规划布局下,以村庄定路,以地形定渠,以渠路作骨架,划块定方。主干路与干、支渠(沟)划大方,田间道路和斗、农渠划生产方,以生产方为单元进行土地平整。在方田内合理布置田、水、路、林、村,实现方田林网化。旱地梯田化。在土地整治规划布局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和秦巴山地区的坡耕地,坡度一般在150~250,需修陡坡梯田,黄土塬梁沟壑区、渭北黄土台塬区的塬面,以及零星分布各地河谷川台,坡度一般在50~150,宜修缓坡梯田。黄土土质丘陵和塬、川台地区宜修筑土坎梯田,秦巴土石山区或石质山区宜修筑石坎梯田。梯田应布局在25°以下的坡耕地上,应选择土质好的缓坡地带、相距村庄较近、交通方便、地势较低、临近水源的地带修筑。梁、峁、弯各种地形互相配合,统筹兼顾,沿等高线集中连片布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达到田面平整,地边有埂,道路相通,路、埂植树,耕作方便,保水保土。灌溉与排水工程水源工程:在土地整治规划布局下,应根据各工程类型区的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合理配置各种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做到蓄、引、提、集相结合,中(型)、小(型)、微(型)工程并举。挖掘水源潜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质量。输配水工程:按地形条件、交通与耕作要求及灌水习惯,合理布局各级输配水渠道。各级渠道应有足够的过水断面,合理的比降,稳定的内外边坡,并进行衬砌,配套完善渠系建筑物,做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量水有堰、过路有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节水灌溉。根据省情特点,应大力提倡节水灌溉。各级固定渠道均应衬砌,减少渗漏损失。地面灌溉在平整好土地的前提下,应按沟灌、畦灌、膜上(下)灌等节水灌溉要求进行;因地制宜的推广喷微喷、管道灌等先进的灌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联系村庄与田块的道路,需配置适宜,应能满足农业机械及运输农产品机动车的通行。路面宽3m~6m,路面铺设沙石、沥青或混凝土。生产路。联系田间道与田块间的道路,应合理设置,能满足人工田间作业与收获农产品需要。路面宽1m~3m,路面铺设砂石、沙土或素土夯实。道路布置宜与渠、林配合,节约土地,减少交叉建筑物。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应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布局,沿田间道路与干、支、斗渠一线全面绿化,构成方田林网骨架。路、沟、渠两侧各植树1行~2行。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塬梁沟壑区和陕南秦巴山地工程类型区,应选择梯田埂坎外坡,栽植梯田埂坎防护林(草)。生产路与农、毛渠沿线可不植树,只种草本经济植物。护岸护滩林应配置在陡岸边及近岸滩地上,用以护岸护滩防冲。应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布局,对于易遭受风沙威胁、或覆沙层较薄的平坦开阔农田应布设防风固沙林网。风沙危害严重的大面积农田,应由主、副林带交织构成完整林网。也可配合进行沙障固沙与植物固沙措施。岸坡防护工程。在土地整治规划布局下,对整治田块易受洪水威胁的小型河道,应修建必要的堤防、护岸护滩等防洪工程。防洪工程应布设在稳定的岸滩上,平面布置力求平顺且与河势相适应。沟道治理工程。在土地整治规划布局下,对沟底下切危害较大的秦巴山地、渭北黄土台塬、黄土塬梁沟壑与黄土丘陵沟壑等工程类型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中,采取谷坊、淤地坝、沟头防护等工程措施,互相配合治理沟壑。土地整治工程原则上不新修淤地坝,只对已成淤地坝的坝体进行加固维修,增加坝体泄洪排水等措施,使坝体得以重新利用。坡面防护工程。在土地整治规划布局下,根据“高水、高蓄、高用”和“蓄、引、用、排”相结合原则,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构成完整的坡面灌排体系。典型田块设计每个土地整治工程应依据项目区地形、地貌、耕地类型、水源特点、灌溉方式等,完成1个~2个田块的典型设计,水地按方田进行典型设计,旱地按梯田进行典型设计。典型设计平面布置方案示意图比例尺宜采用1/1000~1/2000。方田典型设计应包括灌、排、沟、渠、路布置,纵横断面设计,建筑物选配,灌水沟畦与格田布置,土地平整及工程量计算等。梯田典型设计应包括田面的布置,埂坎的设计,道路的安排,土地平整及工程量计算等。土地整治工程各分项工程体系详见附录E。土地平整工程8.1一般规定8.1.1耕作田块布置8.1.1.1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类型的不同,因地制宜确定耕作田块布置类型。渭河河谷冲积平原、渭北黄土台塬及汉中盆地川道工程类型区的大、中、小型灌区宜修建方田;秦巴山地工程类型及汉中盆地川道工程类型区的水田内宜布设格田;渭北黄土台塬区、陕北及陕南的山地丘陵区坡耕地上宜布设梯田。8.1.1.2耕作田块应与灌溉、排水等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农田林网、新农村建设的布局相协调。8.1.1.3耕作田块布置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保持水土、生态环境保护,便于管理。8.1.1.4耕作田块的布置应尽量保持原有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同时还应考虑满足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方便土地经营管理和作业。8.1.1.5不同类型耕作田块布置8.1.1.5.1方田在土地整理总体规划布局下进行,以村庄定路,以地形定渠,以渠、路作骨架,划块定方。主干路与干、支渠(沟)划大方,田间路和斗、农渠划生产方,在方田内合理布置田、水、路、林、村,沿渠、路植树绿化,实现方田林网化。生产方内一般不设固定渠道和道路,只设临时渠道。地面坡度大的,耕作田块原则上沿等高线方向平行布设。8.1.1.5.2格田以田间固定渠道、排水沟或道路为骨架划分生产方,在生产方内,按照便于耕作、管理,并兼顾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等土地权属调整的要求布设格田。8.1.1.5.3梯田梯田原则上应布置在25°以下的坡耕地上,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不应纳入项目建设范围。如项目区内一个较为完整的坡面上若夹杂有少量25°以上坡地,为使农耕地连条、连片,方便耕作,也可修成梯田。梯田应修筑在土质好、坡度缓、相距庄村较近、交通方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地带。秦巴山区应优先布置在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带。对需修建梯田的区域,应统筹兼顾,梁、峁、弯各种地形相互结合,宜沿等高线集中连片布置,若等高线弯曲过大时,可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予以顺直。8.1.2土地平整单元依据不同工程类型,在满足灌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土地权属条件下,划分土地平整单元。8.1.2.1方田区以生产方为平整单元,每块生产方控制面积3hm2~15hm2,一般以6.5hm2左右为宜,渭河河谷冲积平原与汉中盆地川道区,由于地形平坦,每方面积可达6hm2~24hm2。井灌或渠井双灌区的生产规模,应考虑单井灌溉面积的大小,一般一眼井控制1个~2个生产方。8.1.2.2水田区以格田为平整单元,每块格田控制面积0.2hm2~0.7hm2。丘陵区地形复杂,格田面积一般0.06hm2~0.07hm2。8.1.2.3梯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大多修筑在15°以上的坡耕地上,每块梯田面积控制在0.15hm2~0.10hm2,最小不应低于0.03hm2;渭北台塬区塬面平坦,每块平整单元面积应控制在0.3hm2~0.9hm2,以利于机械耕作和灌溉。8.1.3平整度方田内水田生产方的平整度,在项目竣工时应控制在±6cm以内,通过耕作后应达到±3cm以内;格田平整度应达到±3cm以内;旱作农田(含条田和梯田)平整度在建设竣工时应控制在±15cm以内,通过耕作后宜达到±5cm以内;喷微灌工程区域,田面平整度在满足管道布设要求情况下可适当降低。8.1.4田面坡度8.1.4.1对于有灌溉条件的方田生产方,土地平整后,应具有均一田面坡降,顺灌水方向田面坡度应控制在1/800~1/400以内,土壤透水性强取大值。8.1.4.2格田内田面应近乎水平,灌溉时水层深度应保持一致。8.1.4.3对于有有灌溉条件的梯田(条田),田面坡度应控制在1/300~1/500。旱作梯田田边1m左右,应保留10°左右反坡,做到外高内低。8.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8.2.1方田8.2.1.1生产方田块长度、宽度生产方田块长度是末级固定渠道控制范围内的田块长度,宽度是相邻末级固定渠道之间的距离。从适宜机械耕作、田间渠系管网布设、田间管理以及土地平整工程量等方面综合考虑,田块长度以300m~400m为宜,宽度以100m~200m为宜。8.2.1.2田块高程的确定为准确确定平整田块高程,应运用数学模型或将田块划分为若干小方格,作方格测量,计算出平整田块平均高程,作为田块设计和挖填平衡计算的依据,并以附近灌溉渠底的高程作为起始点高程,田块内所有测量点高程,均应低于引水口渠底高程,否则应调整地面坡降,适当降低田块设计高程。8.2.1.3田块的形状田块的形状应力求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应避免不规则的三角形与多边形,以利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田块长宽比不小于4︰1。8.2.2格田格田田块一般长80m~150m,宽20m~30m。地形复杂的丘陵区,格田田块长度25m~50m,宽7m~15m。8.2.3梯田(条田)8.2.3.1工程规模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及农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考虑,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塬梁沟壑区人均基本农田(梯田、坝地、水浇地)达到0.17hm2(2.5亩)以上;渭北黄土台塬区人均基本农田(梯田、水浇地)达到0.13hm2(2.0亩)以上;秦巴山地区人均基本农田(梯田、水地)达到0.07hm2(1.0亩)以上的,原则上不宜安排以修筑梯田为主的土地平整工程。8.2.3.2梯田的分类根据地面坡度不同,分为旱作梯田、灌溉梯田、果园梯田、茶园梯田等;根据施工方法分为人工梯田和机修梯田。8.2.3.3梯田防御暴雨标准一般采用1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或其他少雨地区,可采用20年一遇3h~6h最大降雨。8.2.3.4梯田区的布置与梯田类型选用一般土质丘陵或塬、台地区宜修筑土坎梯田,在土石山区和石质山区,坡耕地中夹杂有大量石块、石砾的,修梯田时,宜就地取材修筑石坎梯田。丘陵区或山区坡耕地坡度一般为150~250,宜按陡坡梯田规划设计,黄土台塬塬面以及零星分布于河谷川台地上的缓坡耕地,坡度一般在50~150左右,宜按缓坡梯田区规划设计。梯田区应有从村庄到田间的道路,田间道路基宽度不应小于4m,当地面坡度较陡时,道路采用盘绕而上修筑,纵向坡度最大不应超过70,以便耕作机械和车辆运行。生产路可结合梯田田坎修筑。在降雨较少的黄土塬区,可因地制宜根据坡面来水量,在梯田内侧布设一定数量的水窖,用以拦蓄道路径流和梯田内排出雨水,发展集雨灌溉。在降雨量多的秦巴山区,应在梯田区内、外配置小型蓄、引、排工程,就近拦蓄坡面径流,用于农田灌溉,保证梯田安全。8.2.3.5梯田田面长度15°以下缓坡区梯田150m~300m,15°以上陡坡区梯田100m左右,最短不要少于20m。8.2.3.6梯田田面宽度土坎梯田。田面宽度应考虑灌溉和机耕要求,缓坡区梯田以30m~50m为宜,陡坡区梯田以8m~15m为宜。石坎梯田。土石山区土层一般较薄,确定田面宽度时,应同时兼顾土地整理后土层厚度不低于0.5m的要求,以利农作物生长。一般地面坡度100,田面宽度采用10m~12m;地面坡度150,田面宽度采用8m~10m;地面坡度200,田面宽度采用6m~8m。8.2.3.7梯田田坎设计8.2.3.7.1土坎梯田a)土坎高度:从土坎修筑工程量及稳定性等方面考虑,田坎高度一般以不超过3m为宜。b)土坎侧坡:从少占地及土坎稳定性上等方面考虑,一般土坎侧坡坡度以1:0.36~1:0.26为宜。蓄水埂:内坡比1:1,外坡随地坎侧坡比。植物护埂:梯田坎外侧,应因地制宜栽植桑树、花椒等经济灌木或苜蓿等草本植物,以保护埂坎,增加农民收入。8.2.3.7.2石坎梯田石坎高度:根据土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确定,一般不超过3m。地面坡度10°,田坎高2.0m左右,地面坡度15°,田坎高2.5m左右,地面坡度20°,田坎高2.8m左右,地面坡度25°,田坎高3.0m。石坎侧坡:石坎外侧比一般为1:0.2,地面坡度小于15°时,可加大为1:0.1,内侧为直墙。地边埂:石坎梯田的地埂应高出田面0.3m,顶宽应大于0.3m。8.2.3.8梯田田坎修筑8.2.3.8.1土坎修筑8.2.3.8.1.1清基以各台梯田施工线为中心,上下各划出50cm宽,作为清基线;在清基线范围内清除表土厚约30cm,临时堆放在清基线附近,施工时与整个田面保留表土结合处理;将清基线内的地面翻松10cm,清除石砾等杂物,整平、夯实。8.2.3.8.1.2修筑田坎田坎必须用生土填筑,土中不应夹杂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夯实,每层虚土厚约20cm,夯实后约15cm;修筑时每道埂坎应全面均匀地同时升高,不应出现参差不齐,影响接茬处质量;d)田坎升高过程中应根据设计田坎坡度,逐层向内收缩,并将坎面拍光;e)随着田坎升高,坎后的田面也应相应升高,将坎后用土填实,使田面与田坎紧密结合。8.2.3.8.2石坎修筑8.2.3.8.2.1清基:田坎坎基应挖到石基或硬土层上,挖成外高内低的浅槽,槽宽1.0m、深0.5m左右。8.2.3.8.2.2修筑石坎备好大小搭配均匀石料,堆放石坎线下侧;逐层向上修砌,每层都应用比较规整的长40cm~50cm,宽20cm~30cm,厚20cm左右的大石块砌成田坎外坡。各块石之间上下左右都应挤紧。上下两层的中缝要错开呈“品”字形。较长石坎每10m~15m留一沉陷缝;中等大小石块砌在石坎内侧,石缝用小石块塞紧,并敲打牢固,边砌边按设计田坎坡度收坡;在下挖上填与上挖下填修平田面过程中,将夹杂在土中的石块、石砾拾起,分层堆放在石坎后,形成对石坎的支撑。在水流集中的地方,留0.5m宽的排水口,砌成跌水,保护田坎。8.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8.3.1客土回填农用地中土层薄以及盐(碱)渍地、建设用地中的废弃地、未利用地中原状无土壤的土地、盐碱地等,平整后必须采取客土覆盖,增厚土层,以适宜农作物生长要求。客土土源客土质地较好,耕作田块的表土应没有污染,避免大的砂砾,能保水保肥;取土场不宜接近铁路、公路路基,江河及水库堰瑭堤岸,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取土应与当地的塘堰清淤、河流清障等水利兴修、道路修建、鱼池开挖等结合,做到一举两得;若项目区需要挖方,外运土石时,也应考虑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地运输,降低外运成本。运距客土土源应尽量接近项目区,减少运输距离,节约运输费用,客土回填距离一般应控制在5km以内。客土质量土壤质地、PH值、物理粘粒含量、砾石含量、容重、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含盐量应适宜农作物生长需要。土壤中镉、汞、砷、铜、铅、锌、镍含量有关指标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要求。表8.3.1-1客土环境质量标准mg/kg土壤PH值土壤PH值项目三级>6.5镉≤1.0汞汞≤1.5砷水田≤旱地≤3040铜农田等≤果园≤400400铅≤500铬水田≤旱地≤400300锌≤500镍≤200六六六1.0滴滴涕1.0客土回填厚度需增厚的土层的地块,应视具体情况分别确定土层厚度,覆土后土层厚度一般不得小于60cm,耕层达到20cm~25cm;无害废弃工矿整理应适当加厚覆土厚度,覆土后土层厚度一般不得小于150cm;对于铅、硫、砷、汞、锡等有害废弃工矿用地一般不纳入土地整治的范围。表土的剥离与回填一般挖方地段,保留表土20cm~30cm,填方超过50cm时,必须使熟土上翻,回填熟土层厚20cm~30cm。旱作地区一般挖方部位,保留表土厚度20cm~30cm为宜;填方部位在填厚超过50cm左右时,也应保留20cm~30cm的熟土层。在陕南水稻区,如在田里种有绿肥,则应将绿肥连同熟土切成20cm的立方体,先搬移它处,待田面平整后,再将绿肥块还原铺平。为防止填方部位新填土经灌溉和耕作产生沉陷,在填方处应留有相当于填土厚度20%的左右的虚高,保证虚土沉陷后达到田面的设计标准要求。耕作层厚度小麦、水稻等浅根系作物,耕层厚度应不小于20cm;高梁、玉米等深根系作物,耕层厚度应不小于50cm;当作物种类无法固定时,耕层厚度应不小于50cm;当土体含有障碍层时,耕作层距障碍层应大于60cm。掺沙掺粘土壤耕层过沙过粘,通体沙、通体粘等土体构型,采用客土调剂的方法,包括原土掺土、掺沙,使过黏、过沙土体达到三泥七沙或四泥六沙的壤土范围。引洪淤灌引洪淤灌指引用高含沙洪水进行增厚土层,改良土壤的一种灌水方式。适用范围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地区,土层较薄、土壤质地及肥力较差的土地。引洪类别根据洪水来源,分坡洪、路洪、沟洪、河洪四类。引洪方式及技术要求引坡洪淤地。当坡地的中、下部是水平梯田,其上部与中部是荒坡、坡耕地或林草地,暴雨中大量地表径流形成坡洪,可引入水平梯田进行淤灌。利用梯田区上部的截水沟栏截坡洪,在与截水沟相连的排水沟中作临时土档,有控制地将坡洪全部或部分逐台引入梯田淤灌。引路洪淤地。暴雨期间从坡地和农田中排出的大量地表径流,汇集于道路网形成路洪,可引入淤灌道路两旁低于路面的水平梯田或其他平整农田。一般不需专门修建筑物,只需在暴雨期间用小型农具,就近取土,在路边作临时小土档,将路洪引入地中。对每一处淤地面积、路洪水量、引水量应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计算。引沟洪淤地。在沟道的中、下游有较低的成片沟台地,或在沟口以外附近有成片的川台地或滩地,当沟中洪水中含沙量较高,来洪量较小(一般集水面积1km2~2km2以下),可引沟洪淤地。引沟洪淤地应修建工程设施,主要包括拦洪土坝、溢洪道、引洪输水渠系、田间工程。一般拦洪土坝高宜采用5m~10m,渠系一般宜设置干渠、支渠两级,田间工程应事先平整土地,田边设置蓄水埂,并作好进水口与出水口。工程设施规划、设计可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2008。引河洪淤地。暴雨期间有高含沙的中小河流,两岸有大片平整农田或荒滩地,位置较低,经工程控制,可引河洪淤灌农田,提高产量,或淤灌荒滩、盐碱地以改造为农田。引河洪淤工程包括引水渠首、引水渠系、田间工程。渠首工程根据不同地形条件,分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两类。渠系一般由干渠、支渠、斗渠三级组成。田间工程以渠系为骨架,将淤灌区划分为若干小区及田块,每一田块应作好蓄水埂与进、出水口。规划、设计可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2008。灌溉与排水工程一般规定工程级别灌溉与排水工程级别按流量指标划分。土地整治工程区的灌溉与排水工程级别为4级和5级。级别按表9.1.1-1确定。表9.1.1-1灌溉与排水工程级别划分标准单位:m3/s级别流量类别45备注引水建筑物10~2﹤2泵站工程10~2(1.0~0.1)﹤2(﹤0.1)括弧内为单站装机功率(MW)灌溉渠道20~5﹤5排水沟渠50~10﹤10渠系建筑物20~5﹤5注:引水建筑物按引水流量划分,泵站工程按单站装机流量划分(包括备用机组在内的全部机组),灌溉渠道按灌溉流量划分,排水沟渠按排水流量划分,渠系建筑物按过水流量划分。 土地整治工程允许建设的最高工程级别,宜依据土地整治工程等级和土地整治工程区灌溉与排水工程现状进行控制,可按表9.1.1-2确定。表9.1.1-2土地整治工程最高允许修建的工程级别单位:m3/s筑筑物其它工程类型区5级﹤4.05级﹤3.05级﹤3.05级﹤2.0灌溉标准土地整治项目的灌溉标准采用灌溉保证率作为设计标准。灌溉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在灌区内进行土地整治时,宜采用原灌区的灌溉标准;新建灌区的灌溉保证率可按表9.1.2-1选定。表9.1.2-1陕西土地整治工程各工程类型区灌溉保证率表工程类型区工程类型区灌溉保证率(%)一级区二级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类型区风蚀沙化工程类型50陕北黄土高原类型区黄土丘陵沟壑工程类型50黄土塬梁沟壑工程类型50关中平原类型区渭北黄土台塬工程类型50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75陕南山地丘陵类型区秦巴山山地工程类型旱作区50~75水稻区80汉中盆地川道工程类型旱作区75水稻区85注:项目区水资源充沛时或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可适度提高灌溉保证率,但旱作区不宜超过75%,水稻区不宜超过85%。排水标准排涝标准以排水区发生一定重现期暴雨,作物不受涝作为设计排涝标准。设计排涝标准中的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雨涝成灾的灾害轻重程度及其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5年~10年。关中渭河冲积平原和汉中盆地川道区可采用10年;其它地区可采用5年。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暴雨特性和暴雨量,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3日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日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3日暴雨3~5日排至耐淹水深。关中平原类型区和陕南山地丘陵类型区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可采用3天,水稻区排除时间可采用5天;其它地区因强暴雨成灾的可采用一日降雨一日排完。9.1.3.2排渍标准有渍害的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但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低至耐渍深度。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3~5日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耐淹深度;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除以上要求外,还应满足农业机械耕作要求,一般可采用0.6m~0.8m。农作物的耐淹水深、耐淹历时、设计排渍深度及地下水临界深度等参数应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要求确定。9.1.3.3设计排涝模数和排渍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宜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相关规定确定。灌排水质9.1.4.1土地整治工程的农田灌溉用水应以地表水、地表水蓄水工程和地下水为水源。其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其中,PH值宜为5.5~8.5;含盐量小于2000mg/L;悬浮物,水作物小于150mg/L,旱作物小于200mg/L,蔬菜小于100mg/L;含沙量不应大于渠道输沙能力,泥沙粒径不宜大于0.15mm;在作物生长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宜与农田地温之差小于10℃,水稻灌溉水温宜为15℃~35℃。喷微灌工程还应符合喷微灌系统对水质的要求。利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作为灌溉水源的,其水质标准必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规定。。排入灌排渠系的地面水和污水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规定。9.1.4.4禁止引用医药、生物制品、化学试剂、农药、石油炼制、焦化和有机化工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灌溉。9.1.5灌溉水利用系数土地整治工程均应实行节水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蓄引水灌区不应低于0.70;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宜符合表9.1.5-1的要求。表9.1.5-1陕西省分区渠系(管道)水利用系数分分区地面灌溉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系(管道)水利用系数(渠管)蓄引灌区井灌区1万亩~10万亩≤1万亩渠道防渗管道输水风蚀沙化工程类型0.920.700.750.900.97黄土丘陵沟壑工程类型0.920.700.750.900.97黄土塬梁沟壑工程类型0.920.700.750.900.97渭北黄土台塬工程类型0.900.750.800.900.97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0.900.70~0.750.800.900.97秦巴山山地工程类型秦巴山山地工程类型0.900.700.750.900.97汉中盆地川道工程类型0.900.700.750.900.97注:(1)全省蓄引提灌区的田间水利用系数为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与从农(分)渠口引进水量的比值,渠系水利用系数为斗渠以上(含斗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乘积。(2)10万亩以下的中小型抽水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05。9.2水源工程9.2.1塘堰(坝)9.2.1.1塘堰(坝)类型及适用条件9.2.1.1.1塘堰(坝)类型塘堰(坝)按其修建位置分为山塘与平塘。修建在山谷谷口的称山塘,修建在平(缓)地上的称平塘。塘堰(坝)按筑坝材料分为土石坝、浆砌石坝、混凝土坝。我省土地整治工程,一般应首先考虑采用土石坝、浆砌石坝,有特殊情况时可采用混凝土坝。9.2.1.1.2塘堰(坝)适用条件塘堰(坝)适用于山地丘陵区自然汇流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拦蓄地表径流或泉水,为农田灌溉供水。塘坝适用于调蓄灌区内余弃水,用以补充灌溉高峰期供水之不足。塘坝适用于干旱少雨,且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的山丘河谷地区,沿河(沟)提水蓄水,供农田抗旱灌溉用水。9.2.1.2塘堰(坝)工程规划9.2.1.2.1塘堰(坝)坝址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建筑材料、坝体、溢洪道及取水建筑物布置、集水面积和水源、控制灌溉面积、便于施工和管理等因素,经方案比较后确定。9.2.1.2.2塘堰(坝)坝址宜选择在地质构造简单的岩基、厚度不大的砂砾石地基或密实的土基上。9.2.1.2.3塘堰(坝)坝址不宜选在深厚的强透水砂砾石层、岩溶发育地区、严重风化破碎的岩层、活动性断裂层带以及软基上,如不能避开,应采取处理措施。9.2.1.2.4选址时,应考虑塘堰(坝)蓄水后,不会在库区产生大的渗漏,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淹没、坍塌、滑坡。在丘陵和平原地区,应避免浸没面积过大。9.2.1.2.5塘堰(坝)库容应根据塘堰(坝)多年平均来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确定。当塘堰(坝)多年平均来水量大于塘堰灌溉需水量时,应按灌溉需水量确定库容;塘堰(坝)多年平均来水量不能满足灌溉需水量时,应按多年平均来水量确定库容与相应的灌溉面积。我省土地整治工程塘堰(坝)库容,一般山塘宜控制在1×104m3~1×105m3,平塘宜控制在1×103m3~1×104m3。塘堰(坝)坝高一般宜控制在10m以内。9.2.1.2.6在缺少水文资料的地区,塘堰(坝)来水量可采用径流深等值线法或年雨量径流系数法计算,也可采用单位面积产水量法估算。9.2.1.2.7塘堰(坝)灌溉需水量应根据灌溉制度、灌溉面积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应不低于本标准表9.1.2-1规定,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本标准表9.1.5-1的规定。地表水严重短缺地区,也可按非充分灌溉(限额灌溉)标准计算塘堰(坝)灌溉需水量。9.2.1.2.8塘堰(坝)灌溉需水量应根据灌溉制度、灌溉面积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确定。地表水严重短缺地区,可按非充分灌溉(限额灌溉)标准计算塘堰(坝)灌溉需水量。9.2.1.2.9塘堰(坝)防洪标准,库容小于1×104m3的,按3~5年一遇洪水设防;库容1×104m3~1×105m3,按5~10年一遇洪水设防。陕南山地丘陵区雨量较丰沛,可按塘堰(坝)所在流域5~1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所形成的洪水总量设防。9.2.1.3塘堰(坝)工程布置9.2.1.3.1山地丘陵区,塘堰(坝)应布置在口小、肚大、底平、位置较高、能满足自流引水灌溉的谷口;平(缓)地上,塘坝应布置在地形较高处的局部低地上。9.2.1.3.2灌区内利用渠水蓄水的塘坝,宜布置在引水渠渠侧或渠尾;利用灌区以外水源蓄水的塘坝,宜沿引水渠“长藤结瓜”式布置。9.2.1.3.3沿河(沟)抽水蓄水的塘坝,应布置在灌区地形较高处,以便控制较多的自流灌溉面积。9.2.1.3.4拦蓄地表径流的平塘,宜利用荒地、废弃地、低洼沼泽地、低洼地以及取土坑布置。9.2.1.3.5兼有人蓄用水要求的塘坝,应尽量靠近村庄,并选择位置较高处,以便自流供水。9.2.1.3.6塘堰(坝)工程布置应力求紧凑,满足功能要求,节省工程量,并方便施工和运行管理。9.2.1.4塘堰(坝)工程结构塘堰(坝)工程一般由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放(取)水建筑物组成。9.2.1.4.1挡水建筑物塘堰(坝)挡水建筑物,一般宜采用土石坝、浆砌石坝。浆砌石坝断面型式宜为重力式。土石坝可采用均质土坝、土质材料防渗体分区坝、非土质材料防渗体坝等型式。坝基防渗型式应根据坝址处地质情况和坝身防渗体的型式确定。一般采用粘土截水墙、粘土铺盖、土工膜铺盖、混凝土截渗墙或混凝土铺盖。土工膜铺盖的铺设、粘接和防护,应满足SL/T225的相关要求。土石坝坝体排水可采用棱体排水、贴坡排水、坝内排水(褥垫排水、竖向排水、网状排水),或以上两种或多种综合组成的排水型式。排水体设计应参照执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189——2013)。土石迎水面宜采用干砌石或混凝土预制板护坡,背水面宜采用草皮护坡;堆石坝上游护坡可在堆石料场挑选适当块径和级配的石料,在堆石坝建筑时逐层砌筑在迎水坡面上。土石坝顶宽度一般不应小于2.0m,浆砌石坝坝顶宽度一般不应小于1.5m。有行车要求时,坝顶宽度应满足行车要求。土石坝断面尺寸可参考表9.2.1-1、表9.2.1-2拟定;浆砌石坝,上游坝坡可采用1:0.3~1:0.5,下游坝坡可采用1:0.7~1:0.85。坝体具体尺寸应结合稳定计算确定。土石坝坝体应密实均匀,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较小的压缩性,并满足渗流控制标准。应合理规定填筑标准,并通过生产性试验对规定的填筑标准进行验证。h)对于黏性土料,压实干密度应按标准击实仪试验的最大干密度乘以压实度确定。压实度应为95%~97%,填土的含水量应按最优含水量量控制,允许偏差为±3%。砂料和砂砾料的压实标准应以相对密度为设计控制标准,相对密度不应低于0.70。表9.2.1-1均质土坝断面尺寸参考表坝坝高(m)上游坝坡下游坝坡坝顶宽度(m)第一级第二级第一级第二级≤51:2.0~1:2.51:2.02.06~101:2.51:3.01:2.01:2.53.0151:2.51:3.01:2.51:2.53.5表9.2.1-2土质塑性斜墙堆石坝断面尺寸参考表坝坝高(m)上游坝坡下游坝坡坝顶宽度(m)土顶宽石顶宽≤51:2.501:2.253.01.56~91:2.751:1.503.01.610~151:3.001:1.753.51.8土质塑性心墙堆石坝断面尺寸参考表≤≤51:1.751:1.503.01.56~91:2.251:2.003.01.610~151:2.501:2.253.51.8i)平塘的池底及池埂内坡,宜采用粘土铺盖防渗,缺乏粘土时,可采用混凝土或土工膜防渗。9.2.1.4.2泄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应能满足设计规定的运用条件和要求。泄洪能力应满足宣泄设计洪水、校核洪水的要求。泄洪建筑物的布置形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泄洪规模、水头大小等综合比较后选定,宜优先布置开敞式溢洪道。溢洪道宜修建在天然垭口上。如无天然垭口,溢洪道可布置在靠近坝肩处。溢洪道进口附近坝坡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出口应采取可靠的消能措施,消能后水流不应淘刷坝脚和岸坡。浆砌石坝、混凝土坝宜采用坝面泄流。溢洪道宜布置成直线。如设置弯道,宜设在进水渠段和出水渠段上,转弯半径不小于5倍的渠底宽度。溢洪道宜选择在岩石地基上。软基溢洪道应修建在密实的土层上,进口、泄槽及出口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护范围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防冲要求确定。溢洪道宜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溢流坝宜采用浆砌块石或钢筋混凝土实用堰型结构;泄洪涵闸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灌区、村庄附近、荒地、低地等处的平塘,应在塘埂最高蓄水位处设置溢流泄水管或溢流堰。9.2.1.4.3放(取)水建筑物塘堰(坝)应优先考虑采用坝肩涵管或涵洞放水,涵洞基础应放在坝端的岩石或老土上,以避免涵洞因基础不好产生不均匀沉陷而破裂,如需设在软基上,应做好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涵洞底坡一般宜为1/100~1/200。若布置条件受限,可采用坝下埋管方式,埋管轴线应布置成直线,并与坝轴线垂直,管身需加设阻水环;放水涵管或涵洞为明流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尺寸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并兼顾检查和维修的要求;如为压力流,应采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坝下埋管应采取防止产生接触渗流破坏的构造措施。塘堰(坝)库容较大时,宜采用分级卧管分段放水。卧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下端布置消力池与涵管或涵洞连接。卧管上端应设通气孔,卧管纵坡一般以1:2.5~1:3为宜。9.2.2小型拦河(闸)坝9.2.2.1工程类型和适用条件9.2.2.1.1工程类型小型拦河(闸)坝按泄水方式分为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溢流坝按坝体构造分为浆砌石坝、混凝土坝、堆石坝、截潜(流)坝。9.2.2.1.2适用条件a)当河道流量较丰,但水位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时,可修建拦河(闸)坝,壅水灌溉。b)枯水期,当河道河床缺少地表径流,而地下潜流比较丰富时,可修建截潜坝,拦截地下潜流灌溉。9.2.2.2拦河坝规划9.2.2.2.1规划原则拦河坝坝高一般不宜超过5.0m,引水流量宜控制在2m3/s以下。拦河坝(含泄洪闸)应选址于河流顺直、河势相对稳定、地质条件较优的河段。由于条件受限,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也可选择在弯曲河段或裁弯取直的新开河道上。进水闸闸址宜选择于在河岸稳定的顺直河段或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拦河坝枢纽建筑物布置应力求平面布置紧凑,满足功能要求,节省工程量,并方便施工和运行管理。拦河坝应适应河流水位涨落变化,满足灌溉引水量的要求。对砂砾石河道河床,枯水期有地下潜流形成时,宜修建截水墙或截水暗洞,引潜流灌溉。f)拦河坝枢纽宜建在岩石地基上。软基上的拦河坝枢纽应修建在密实地层上。9.2.2.2.2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设计引水流量:应根据河道来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综合分析确定。当河道来水量大于灌溉需水量时,可以设计代表年的最大灌溉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当河道来水量小于灌溉需水量时,可以河流历年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灌溉需水量:应根据灌溉制度、灌溉面积、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渠系水利用系数应符合本标准表9.1.2-1、表9.1.5-1相关规定。冲沙闸设计流量:应满足河道冲沙和稳定河床的要求,一般采用50%~70%频率的洪峰流量作为冲沙闸设计流量。拦河坝枢纽洪水标准:设计洪水重现期为10年(P=10%),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年(P=5%)。溢流坝坝顶设计高程应满足灌区引水要求。拦河坝修建不宜过高,以免对上、下游河道产生较大影响。冲沙闸底板高程应低于进水闸底板高程,且不高于多年平均枯水位的河床平均高程。当河流含砂量较大,而河床本身经常处于淤积情况时,底板高程可较河床适当抬高0.5m~1.0m。截潜(流)流量:一般应根据河沟上游泉水露头,河床上的基流量和附近水井或探井的抽水试验来估算。也可采用本标准条文说明中9.2.2-①式进行估算。9.2.2.3拦河坝工程布置小型拦河坝工程一般由拦河坝、冲沙闸、进水闸、岸墙或翼墙等组成。拦河坝总体布置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一般应符合以下要求:拦河坝应选址于河流顺直、河势相对稳定、地质条件较优的河段,或主流靠岸、河道冲淤变化较小的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拦河坝轴线应与河流主流方向垂直布设。拦河坝位于稳定性较好的河岸时,宜采取侧面引水、正面排沙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