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136个易混淆的概念、易错点总结_第1页
高中数学136个易混淆的概念、易错点总结_第2页
高中数学136个易混淆的概念、易错点总结_第3页
高中数学136个易混淆的概念、易错点总结_第4页
高中数学136个易混淆的概念、易错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微信公众号:高斯课堂获取更多精品资料高中数学136个易混淆的概念、易错点总结1.因为命题p与﹁p的真假性相反,因此不管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若其真假不容易正面判断时,可先判断其否定的真假.2.题目中若有条件B⊆A,则应分B=∅和B≠∅两种情况进行讨论.3.定义域是一个集合,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若用区间表示数集,不能用“或”连接,而应该用并集符号“∪”连接.4.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还有图象法、导数法、性质法等.5.导数法求最值下章讲解,数形结合求最值见本节方法素养.6.求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时,除注意各段的单调性外,还要注意衔接点的取值.函数具有奇偶性包括两个必备条件:7.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首先考虑定义域.8.判断f(x)与f(-x)的关系.在判断奇偶性时,可以转化为判断奇偶性的等价关系式f(x)+f(-x)=0(奇函数)或f(x)-f(-x)=0(偶函数)是否成立.常见特殊结构的奇偶函数:f(x)=loga(eq\r(x2+1)-x)(a>0且a≠1)为奇函数,f(x)=ax+a-x(a>0且a≠1)为偶函数.9.已知函数奇偶性可以解决的3个问题(1)求函数值:将待求值利用奇偶性转化为已知区间上的函数值求解.(2)求解析式:将待求区间上的自变量转化到已知区间上,再利用奇偶性求出.(3)求解析式中的参数: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根据f(x)±f(-x)=0得到关于参数的恒等式,由系数的对等性得参数的方程或方程(组),进而得出参数的值.10.函数周期性的判定与应用(1)判断函数的周期性只需证明f(x+T)=f(x)(T≠0)便可证明函数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函数的周期性常与函数的其他性质综合命题.(2)根据函数的周期性,可以由函数局部的性质得到函数的整体性质,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注意结论:若T是函数的周期,则kT(k∈Z且k≠0)也是函数的周期.11.周期性与奇偶性结合,此类问题多考查求值问题,常利用奇偶性及周期性进行转换,将所求函数值的自变量转化到已知解析式的定义域内求解.12.奇函数的最值性质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区间D上的奇函数,则对任意的x∈D,都有f(x)+f(-x)=0.特别地,若奇函数f(x)在D上有最值,则f(x)max+f(x)min=0,且若0∈D,则f(0)=0.13.抽象函数的周期性(1)如果f(x+a)=-f(x)(a≠0),那么f(x)是周期函数,其中的一个周期T=2a.(2)如果f(x+a)=eq\f(1,f(x))(a≠0),那么f(x)是周期函数,其中的一个周期T=2a.(3)如果f(x+a)+f(x)=c(a≠0),那么f(x)是周期函数,其中的一个周期T=2a.14.抽象函数的对称性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1)若f(a+x)=f(b-x)恒成立,则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eq\f(a+b,2)对称,特别地,若f(a+x)=f(a-x)恒成立,则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2)若函数y=f(x)满足f(a+x)+f(a-x)=0,即f(x)=-f(2a-x),则f(x)的图象关于点(a,0)对称.15.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特征的关系(1)幂函数的形式是y=xα(α∈R),其中只有一个参数α,因此只需一个条件即可确定其解析式.(2)判断幂函数y=xα(α∈R)的奇偶性时,当α是分数时,一般将其先化为根式,再判断.(3)若幂函数y=xα在(0,+∞)上单调递增,则α>0,若在(0,+∞)上单调递减,则α<0.16.识别二次函数图象应学会“三看”[提醒]运算结果不能同时含有根号和分数指数幂,也不能既有分母又含有负指数,形式力求统一.17.指数幂运算的一般原则[提醒]对数的运算性质以及有关公式都是在式子中所有的对数符号有意义的前提下才成立的,不能出现log212=log2[(-3)×(-4)]=log2(-3)+log2(-4)的错误.18.解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单调性问题的“一求二判”19.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再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换元法经常用于研究指数型、对数型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解析几何中计算等.20.画函数的图象一定要注意定义域.利用图象变换法时要注意变换顺序,对不能直接找到熟悉的基本函数的要先变形,并应注意平移变换与伸缩变换的顺序对变换单位及解析式的影响.21.当参数的不等关系不易找出时,可将函数(或方程)等价转化为方便作图的两个函数,再根据题设条件和图象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22.函数的零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主要涉及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或范围,常考查三次函数与复合函数相关零点,与函数的性质和相关问题交汇.对于嵌套函数的零点,通常先“换元解套”,将复合函数拆解为两个相对简单的函数,借助函数的图象、性质求解.23.求解已知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1)认清所给函数模型,弄清哪些量为待定系数.(2)根据已知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模型中的待定系数.(3)利用该函数模型,借助函数的性质、导数等求解实际问题,并进行检验.24.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提醒(1)建模:抽象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2)解模:对数学模型进行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得到问题在数学意义上的解.(3)回归:对求得的数学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作出评价、解释,返回到原来的实际问题中去,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即:25.构建函数模型时不要忘记考虑函数的定义域.26.利用模型f(x)=ax+eq\f(b,x)求解最值时,注意取得最值时等号成立的条件.27.在实际问题中,有关人口增长、银行利率、细胞分裂等增长率问题常用指数函数模型表示.通常可以表示为y=N(1+p)x(其中N为基础数,p为增长率,x为时间)的形式.解题时,往往用到对数运算,要注意与已知表格中给定的值对应求解.28.有关对数型函数的应用题,一般都会给出函数解析式,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求出函数解析式中的参数,或给出具体情境,从中提炼出数据,代入解析式求值,然后根据值回答其实际意义.29.求导之前,应利用代数、三角恒等式等对函数进行化简,然后求导,这样可以减少运算量,提高运算速度,减少差错;遇到函数的商的形式时,如能化简则先化简,这样可避免使用商的求导法则,减少运算量.30.对解析式中含有导数值的函数,即解析式类似f(x)=f′(x0)g(x)+h(x)(x0为常数)的函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f′(x0)是常数,其导数值为0.因此先求导数f′(x),令x=x0,即可得到f′(x0)的值,进而得到函数解析式,求得所求导数值.31.“过”与“在”:曲线y=f(x)“在点P(x0,y0)处的切线”与“过点P(x0,y0)的切线”的区别:前者P(x0,y0)为切点,而后者P(x0,y0)不一定为切点.32.研究含参函数的单调性时,需注意依据参数取值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进行分类讨论.33.所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不止一个时,这些区间之间不能用“∪”及“或”连接,只能用“,”及“和”隔开.34.利用导数比较大小,其关键在于利用题目条件构造辅助函数,把比较大小的问题转化为先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进而根据单调性比较大小.与抽象函数有关的不等式,要充分挖掘条件关系,恰当构造函数.题目中存在消去f(x)与f′(x)的不等关系时,常构造含f(x)与另一函数的积(或商)的函数,与题设形成解题链条,利用导数研究新函数的单调性,从而求解不等式.35.含参数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一般要分类讨论,常见的分类讨论标准有以下几种可能:①方程f′(x)=0是否有实数根;②若f′(x)=0有实数根,求出实数根后判断其是否在定义域内;③若实数根在定义域内且有两个,比较实数根的大小是常见的分类方法.36.函数的极值点一定出现在区间的内部,区间的端点不能称为极值点.37.在函数的整个定义域内,极值不一定是唯一的,有可能有多个极大值或极小值.38.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无确定的大小关系.39.由图象判断函数y=f(x)的极值,要抓住两点:(1)由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可得函数y=f(x)的可能极值点;(2)由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看出y=f′(x)的值的正负,从而可得函数y=f(x)的单调性,两者结合可得极值点.40.已知函数极值点或极值求参数的两个要领(1)列式:根据极值点处导数为0和极值这两个条件列方程组,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2)验证:因为导数值等于零不是此点为极值点的充要条件,所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后必须验证根的合理性.41.若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极值,那么y=f(x)在(a,b)内绝不是单调函数,即在某区间上单调函数没有极值.利用(f(x)+kx+b)′=f′(x)+k,根据导数符号,可得出函数g(x)=f(x)+kx+b的单调性,利用其单调性比较函数值大小、解抽象函数的不等式等.由于ex>0,故[exf(x)]′=[f(x)+f′(x)]ex,其符号由f(x)+f′(x)的符号确定,eq\b\lc\[\rc\](\a\vs4\al\co1(\f(f(x),ex)))′=eq\f(f′(x)-f(x),ex),其符号由f′(x)-f(x)的符号确定.含有f(x)±f′(x)类的问题可以考虑构造上述两个函数.42.常见构造原函数的类型如下:(1)对于不等式xf′(x)+f(x)>0,构造函数g(x)=xf(x).(2)对于不等式xf′(x)-f(x)>0,构造函数g(x)=eq\f(f(x),x)(x≠0).(3)对于不等式xf′(x)+nf(x)>0,构造函数g(x)=xnf(x).(4)对于不等式xf′(x)-nf(x)>0,构造函数g(x)=eq\f(f(x),xn)(x≠0).43.含f′(x)tanx±f(x)或f′(x)±f(x)tanx型该类型构造原函数如下:(1)对于f′(x)tanx+f(x)>0(<0),构造函数h(x)=f(x)sinx.(2)对于f′(x)tanx-f(x)>0(<0),构造函数h(x)=eq\f(f(x),sinx).(3)对于f′(x)-f(x)tanx>0(<0),构造函数h(x)=f(x)cosx.(4)对于f′(x)+f(x)tanx>0(<0),构造函数h(x)=eq\f(f(x),cosx).44.待证不等式的两边含有同一个变量时,一般地,可以直接构造“左减右”的函数,利用导数研究其单调性,借助所构造函数的单调性即可得证.(1)在证明不等式中,若无法转化为一个函数的最值问题,则可以考虑转化为两个函数的最值问题.(2)在证明过程中,“隔离”化是关键,此处f(x)min>g(x)max恒成立.从而f(x)>g(x),但此处f(x)与g(x)取到最值的条件不是同一个“x的值”.对于不适合分离参数的不等式,常常将参数看作常数直接构造函数,常用分类讨论法,利用导数研究单调性、最值,从而得出参数范围.45.“恒成立”“存在性”问题一定要正确理解其实质,深刻挖掘内含条件,进行等价转化.46.构造函数是求范围问题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解题过程中尽量采用分离参数的方法,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47.已知函数(方程)零点的个数求参数范围(1)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满足零点存在性定理.(2)若函数不是严格的单调函数,则求最小值或最大值结合图象分析.(3)分离参数后,数形结合,讨论参数所在直线与函数图象交点的个数.[注意]注意“顺转减,逆转加”的应用,如角α的终边逆时针旋转180°可得角α+180°的终边,类推可知α+k·180°(k∈Z)表示终边落在角α的终边所在直线上的角.48.运用弧度制下有关弧长、扇形面积公式的前提是角的度量单位为弧度.49.三角函数线是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正弦线、正切线的方向同纵轴一致,向上为正,向下为负;余弦线的方向同横轴一致,向右为正,向左为负.50.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求解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正用、逆用、变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本身是恒等式,也可以看作是方程,对于一些题,可利用已知条件,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列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51.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要遵循“三看”原则52.在求解与抽象函数有关的不等式时,往往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将符号“f”脱掉,使其转化为具体的不等式求解,此时应特别注意函数的定义域.53.求解诱导公式与同角关系综合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化简要求基本思路①分析结构特点,选择恰当公式;②利用公式化成单角三角函数;③整理得最简形式化简要求①化简过程是恒等变换;②结果要求项数尽可能少,次数尽可能低,结构尽可能简单,能求值的要求出值54.要注意求函数y=Asin(ωx+φ)的单调区间时ω的符号,若ω<0,那么一定要先借助诱导公式将ω化为正数.同时切莫漏掉考虑函数自身的定义域.55.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1)比较同名三角函数的大小,首先把三角函数转化为同一单调区间上的三角函数,利用单调性,由自变量的大小确定函数值的大小;(2)比较不同名三角函数的大小,应先化成同名三角函数,再进行比较.[注意]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都是针对x而言,即x本身加减多少值,而不是ωx加减多少值.56.三角函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的两个方面(1)已知函数模型,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解决问题,其关键是准确理解自变量的意义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对应法则;(2)需要建立精确的或者数据拟合的模型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利用已知数据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此类问题体现了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考查应用意识.三角函数的零点(方程根)个数问题可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57.“角化边”后要注意用因式分解、配方等方法得出边的相应关系;“边化角”后要注意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诱导公式推出角的关系.58.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中,要注意三角函数公式的工具性作用.59.解决距离问题的两个注意事项(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个确定的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都可以用,就选便于计算的定理,选定合适的三角形.60.解决高度问题的三个注意事项(1)要理解仰角、俯角的定义;(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底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3)注意山或塔垂直底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61.解决角度问题的三个注意事项(1)测量角度时,首先应明确方位角及方向角的含义;(2)求角的大小时,先在三角形中求出其正弦或余弦值;(3)在解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通过这一步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解题过程中也要注意体会正、余弦定理综合使用的优点.62.解三角形应用题的4个要点63.平面向量的两点提醒(1)向量不同于数量,向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2)任意向量a的模都是非负实数,即|a|≥0.64.平面向量有关概念的四个关注点(1)相等向量具有传递性,非零向量的平行也具有传递性.(2)共线向量即为平行向量,它们均与起点无关.(3)向量可以平移,平移后的向量与原向量是相等向量,解题时,不要把它与函数图象的移动混淆.(4)非零向量a与eq\f(a,|a|)的关系:eq\f(a,|a|)是与a同方向的单位向量.65.证明三点共线时,需说明共线的两个向量有公共点.66.当且仅当x2y2≠0时,a∥b与eq\f(x1,x2)=eq\f(y1,y2)等价.即两个不平行于坐标轴的共线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67.运算遵法则基底定分解(1)应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表示向量的实质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减或数乘运算.(2)用向量基本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选择一组基底,并运用该基底将条件和结论表示成向量的形式,再通过向量的运算来解决.68.向量共线的两种表示形式设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于使用哪种形式,应视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涉及坐标的应用②.69.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作用判断两向量是否共线(平行),可解决三点共线的问题;另外,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70.计算向量数量积的三个角度(1)定义法:已知向量的模与夹角时,可直接使用数量积的定义求解,即a·b=|a||b|cosθ(θ是a与b的夹角).(2)基向量法:计算由基底表示的向量的数量积时,应用相应运算律,最终转化为基向量的数量积,进而求解.(3)坐标法:若向量选择坐标形式,则向量的数量积可应用坐标的运算形式进行求解.71.向量的模的求法(1)求形如ma+nb的向量的模,可通过平方,转化为数量的运算.(2)用定义法和坐标法求模的范围时,一般把它表示成某个变量的函数,再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求解;用几何法求模的范围时,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常用三角不等式进行最值的求解.72.解决复数概念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复数的分类及对应点的位置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应该满足的条件问题,只需把复数化为代数形式,列出实部和虚部满足的方程(不等式)组即可.(2)解题时一定要先看复数是否为a+bi(a,b∈R)的形式,以确定实部和虚部.73.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1)复数z、复平面上的点Z及向量eq\o(OZ,\s\up6(→))相互联系,即z=a+bi(a,b∈R)⇔Z(a,b)⇔eq\o(OZ,\s\up6(→)).(2)由于复数、点、向量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把复数、向量与解析几何联系在一起,解题时可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74.在解答题中证明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时,只能用定义法.如果{an}为等差数列,m+n=p+q,则am+an=ap+aq(m,n,p,q∈N*).因此,若出现am-n,am,am+n等项时,可以利用此性质将已知条件转化为与am(或其他项)有关的条件;若求am项,可由am=eq\f(1,2)(am-n+am+n)转化为求am-n,am+n或am-n+am+n的值.75.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在等差数列{an}中,Sn为其前n项和,则(1)S2n=n(a1+a2n)=…=n(an+an+1);(2)S2n-1=(2n-1)an;(3)当项数为偶数2n时,S偶-S奇=nd;项数为奇数2n-1时,S奇-S偶=a中,S奇∶S偶=n∶(n-1).76.等比数列的4点提醒(1)在解答题中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时,只能用定义法;(2)如果要判定一个数列不是等比数列,则只需判定存在连续的三项不成等比数列即可.(3)在解决等比数列的有关问题时,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利用性质,特别是性质“若m+n=p+q,则am·an=ap·aq”,可以减少运算量,提高解题速度.(4)在应用相应性质解题时,要注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变形.此外,解题时注意设而不求思想的运用.77.与等比数列前n项和Sn相关的结论(1)项的个数的“奇偶”性质:等比数列{an}中,公比为q.①若共有2n项,则S偶∶S奇=q;②若共有2n+1项,则S奇-S偶=eq\f(a1+a2n+1q,1+q)(q≠1且q≠-1).(2)分段求和:Sn+m=Sn+qnSm⇔qn=eq\f(Sn+m-Sn,Sm)(q为公比).78.分组转化法求和的常见类型(1)若an=bn±cn,且{bn},{cn}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可采用分组求和法求{an}的前n项和.(2)通项公式为an=eq\b\lc\{(\a\vs4\al\co1(bn,n为奇数,,cn,n为偶数))的数列,其中数列{bn},{cn}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可采用分组转化法求和.79.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时,既要注意检验通项公式裂项前后是否等价,又要注意求和时,正负项相消消去了哪些项,保留了哪些项,切不可漏写未被消去的项.80.平面图形与其直观图的关系(1)在斜二测画法中,要确定关键点及关键线段.平行于x轴的线段平行性不变,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平行性不变,长度减半.(2)按照斜二测画法得到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其面积与原图形的面积的关系:S直观图=eq\f(\r(2),4)S原图形.81.求解与数学文化有关的立体几何问题,首先要在阅读理解上下功夫,明确其中一些概念的意义,如“斩堵”“阳马”和“鳖臑”等的特征是求解相关问题的前提,其次目标要明确,根据目标联想相关公式,然后进行求解.82.点共线、线共点等都是应用公理3,证明点为两平面的公共点,即证明点在交线上.83.应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关键是确定交线的位置,有时需要经过已知直线作辅助平面来确定交线.该定理的作用是由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84.立体几何中的最值或范围问题,常用函数思想来解决.常见问题是求几何体截面面积或周长的最值或范围,动点的轨迹等,解题关键是通过对几何体中条件的分析和转化,设出未知量,建立函数关系式或轨迹方程.85.平行与垂直的综合问题主要是利用平行关系、垂直关系之间的转化去解决.注意遵循“空间到平面”“低维”到“高维”的转化关系.86.构造法实质上是结合题意构造符合题意的直观模型,然后利用模型对问题直观地作出判断.这样减少了抽象性,避免了因考虑不全面而导致的解题错误.由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包含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及面面垂直等各种位置关系.故构造长方体或正方体来判断空间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显得直观、易判断.构造时注意其灵活性,想象各种情况反复验证.87.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两个关注点(1)用向量方法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通过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来求解的.(2)由于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θ∈eq\b\lc\(\rc\](\a\vs4\al\co1(0,\f(π,2))),两方向向量的夹角α的范围是[0,π],所以要注意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应有cosθ=|cosα|.88.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应注意:〈1〉注意斜率不存在的特殊情况.〈2〉注意x,y的系数不能同时为零这一隐含条件.89.解决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参数问题要“前思后想”90.在已知平面垂直时,一般要用性质定理进行转化.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转化为线面垂直,然后进一步转化为线线垂直.91.解答圆的有关问题,应注意数形结合,充分运用圆的几何性质.92.求过某点的圆的切线问题时,应首先确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求切线方程.若点在圆上(即为切点),则过该点的切线只有一条;若点在圆外,则过该点的切线有两条(若通过上述方法只求出一个k,则说明另一条切线的斜率一定不存在,此时另一条切线的方程为x=x0).93.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一般不用代数法,因为利用代数法不能判断内切与外切,内含与外离;利用几何法的关键是判断圆心距|C1C2|与R+r,R-r的关系.94.椭圆定义的应用技巧椭圆定义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平面内与两定点有关的轨迹是否为椭圆;二是当P在椭圆上时,与椭圆的两焦点F1,F2组成的三角形通常称为“焦点三角形”,利用定义可求其周长,利用定义和余弦定理可求|PF1|·|PF2|,通过整体代入可求其面积等.95.当椭圆焦点位置不明确时,可设为eq\f(x2,m)+eq\f(y2,n)=1(m>0,n>0,m≠n),也可设为Ax2+By2=1(A>0,B>0,且A≠B).96.对于椭圆方程,在第二步中得到的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定不为0,故一定为一元二次方程.97.双曲线定义的应用(1)判定满足某条件的平面内动点的轨迹是否为双曲线,进而根据要求可求出曲线方程.(2)在“焦点三角形”中,常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经常结合||PF1|-|PF2||=2a,运用平方的方法,建立|PF1|与|PF2|的关系.98.在应用双曲线定义时,要注意定义中的条件,搞清所求轨迹是双曲线,还是双曲线的一支,若是双曲线的一支,则需确定是哪一支.99.两条渐近线的倾斜角互补,斜率互为相反数,且两条渐近线关于x轴,y轴对称.100.解决概念型多项选择题的关键如下:(1)明概念,巧借选项所给信息,正确理解概念,明确辨析点;(2)辨问题,结合概念的内含和外延,对题中所述概念再进一步深层次辨析;(3)定选项,利用概念对选项作选择,也可借助反例法、特值法求解.101.解决运算求解型问题多项选择题就是根据题中已知条件,通过运算求得结果,然后进行判断的问题,此类问题实质就是一个定量的分析问题.其解题关键如下:(1)定问题,即根据选项明确所求解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求解目标;(2)析条件,即分析题中与所求目标相关的条件,确定计算所需的基本量,如圆锥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数列中的通项公式和项数、三角函数中的角等;(3)求数值,即通过目标建立相关问题的模型,然后利用相应的数学知识求解相关数值;(4)定选项,根据所求解的结果判断选项的正误,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102.逻辑推理型多项选择题就是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相关的定理、性质等逐项进行推理论证的多项选择.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如下:(1)判断类型,即判断选项涉及的数学问题类型,确定数学模块归属;(2)确定依据,即根据选项确定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块理论依据,如不等式的性质、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定理、函数的性质等;(3)逻辑推理,即利用相关的定理、推理、性质等对选项进行逐项判断,然后选出正确选项.103.数据分析就是根据统计图表,提取相关数据,并根据数据的特征以及变化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到相关结论.解题关键如下:(1)提取数据,即根据选项研究的问题,从统计图表中读取相应的数据;(2)分析数据,即分析提取数据的特征,如变化率、变化趋势、最值等,根据选项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3)确定选项,即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逐项判断选项的正误,从而得到正确结果.104.综合型多选题就是同一道选择题中,定量、定性问题都出现,此类问题既需要利用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又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定量分析,所以思考量比较大.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类,再逐项进行检验.其解题步骤如下:(1)合理分类:即根据选项研究的问题类型进行合理分类,将其分为定性型问题(如空间中的线面关系、函数的性质的判断等)与定量型问题(如求角、距离、面积、体积等)两大类.(2)逐类判断:即对归类后的问题进行逐类分析,对于定性型问题,可利用相关的定理、性质等进行逻辑推理,进而判断正误;对于定量型问题,如几何体的体积、平面图形的面积、圆锥曲线的离心率等的求解,可根据已知条件代入求值,进而判断正误.(3)确定选项:即根据判断结果得到正确选项.105.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可解决的常见问题①轨迹问题:用抛物线的定义可以确定动点与定点、定直线距离有关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②距离问题:涉及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和点到准线的距离问题时,注意在解题中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提醒]一定要验证定点是否在定直线上.106.抛物线定义的应用规律107.建立函数关系后,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条件探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108.涉及弦的中点、斜率时,可采用“点差法”求解.109.与抛物线上的点到准线距离有关的最值问题,一般都是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将到准线的距离转化为到焦点的距离,然后通过数形结合直接判断出取得最值时所要满足的条件,这样就能避免烦琐的代数运算.110.若抛物线上的点P到直线l的距离最小,则过点P与l平行的直线与抛物线相切,且最小距离为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所以可将问题转化为求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然后求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111.解与抛物线有关的最值问题可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或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目标函数,再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求解.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抛物线方程设出动点坐标.112.对于证明问题,一般是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所涉及的知识通过运算化简,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直接推导出所证明的结论即可,证明不等式常用不等式的性质,或基本不等式求得最值.113.圆锥曲线中的证明问题涉及证明的范围比较广,但无论证明什么,其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和转化法,对于转化法,先是对已知条件进行化简,根据化简后的情况,将证明的问题转化为另一问题.本题证明的关键是能够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将所证结论转化为证明HN∥y轴.通过直线与抛物线联立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形式,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结论证得HN∥y轴.114.求解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即通过圆锥曲线的定义、几何性质将最值转化,利用平面几何中的定理、性质,结合图形的直观性求解最值问题.常用的结论有:(1)两点间线段最短;(2)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115.指构建所求式子的不等关系,通过不等式变形或不等式的求解确定范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下:(1)构建所求式子的不等关系,可根据已知条件中的不等式(组)建立不等关系或根据题意建立不等关系.一般通过以下几何条件建立不等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直角三角形斜边大于直角边、点的横(纵)坐标大小比较、直线的斜率、圆锥曲线中线段长的范围等.(2)求范围,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解不等式求解所要求的式子的范围.圆锥曲线的最值与范围问题中,若目标表达式与已知条件具有比较明确的关系,则可以考虑建立目标函数,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图象或基本不等式等来解决,116.破解最值或范围类问题的关键如下:(1)定变量,根据题目定变量以及变量的取值范围.(2)定目标函数,根据题目信息确定目标函数(一般以所求式子为函数解析式).(3)求最值或范围,根据目标函数解析式,借助配方、基本不等式、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函数的单调性(可借助导数研究)等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或取值范围.证明直线或曲线过某一定点(定点坐标已知),可把要证明的结论当条件,逆推上去,若得到使已知条件成立的结论,则证明了直线或曲线过定点.117.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两个条件(1)根据问题的特点能确定一个适合它的分类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下进行分类.(2)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须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类的两种方法是不同的方法,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118.利用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题分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步骤互相独立,互不干扰;二是步与步确保连续,逐步完成.(1)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经常用到分类讨论思想,其分类原则经常为:一是按元素的性质分类,二是按事件发生的过程分类,本例是按元素的性质分类.(2)由于排列、组合问题的答案一般数目较大,不易直接验证,因此在检查结果时,应着重检查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完备,有无重复或遗漏,也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求解,看结果是否相同.119.概率与频率的关系120.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性质的应用(1)利用分布列中各概率之和为1可求参数的值,此时要注意检验,以保证每个概率值均为非负值.(2)若X为随机变量,则2X+1仍然为随机变量,求其分布列时可先求出相应的随机变量的值,再根据对应的概率写出分布列.121.独立重复试验的特点①每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②每次试验中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其实质是相互独立事件的特例.122.判断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的条件(X~B(n,p))①X的取值为0,1,2,…,n;②P(X=k)=Ceq\o\al(k,n)pk(1-p)n-k(k=0,1,2,…,n,p为试验成功的概率).123.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出现数量“较大”“很大”“非常大”等字眼,这表明试验可视为独立重复试验,进而判定是否服从二项分布.124.均值与方差的实际应用(1)D(X)表示随机变量X对E(X)的平均偏离程度,D(X)越大表明平均偏离程度越大,说明X的取值越分散;反之,D(X)越小,X的取值越集中在E(X)附近,统计中常用eq\r(D(X))来描述X的分散程度.125.随机变量的均值反映了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方差反映了随机变量取值偏离于均值的程度,它们从整体和全局上刻画了随机变量,是生产实际中用于方案取舍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一般先比较均值,若均值相同,再用方差来决定.126.抽签法与随机数法的适用情况①抽签法适用于总体中个体数较少的情况,随机数法适用于总体中个体数较多的情况.②一个抽样试验能否用抽签法,关键看两点:一是制签是否方便;二是号签是否易搅匀.一般地,当总体容量和样本容量都较小时可用抽签法.127.分层抽样问题类型及解题思路①求某层应抽个体数量,根据该层所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