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2.练习.............................................2课时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三)观察统计结果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1.全班共有()人。指名说说怎样想的?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五)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三、巩固练习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教学反思课题:课题: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教学难点: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教学用具:课件教法:谈话、演示。学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2。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1)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2)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三、巩固学习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师: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数一数有多少人去,这个方法省事只要一数就好。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全班答是。(“全班答是”要删除)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四、课尾梳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教学反思课题:课题:数据收集整理练习第3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练习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数据分析观念。难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①记录数据有哪几种方法?②对数据进行整理有哪几种方式?二、练习1.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1)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天气名称天气名称晴天雨天阴天天数(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的天数最多,()的天数最少。(3)这个月中阴天有()天。(4)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天。(5)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天。(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1)每个表示()辆车。(2)小轿车比客车多()辆。(3)()最少,()最多。(4)货车和面包车相差()辆。(5)客车和货车的总辆数和()同样多。(6)这四种车一共有()辆。教学反思课题:课题:数据收集整理第4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练习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数据收集整理的有关知识。(2)使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推理能力。重点:巩固数据收集整理的有关知识。难点:能够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推理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将结果填到下表中。种类航模组书法组羽毛球组舞蹈组绘画组篮球组围棋组人数15人8人12人9人13人20人7人(1)我最喜欢()小组。(2)喜欢()小组的人数最多。(3)喜欢)(小组的人数最少。(4)选择羽毛球组的有()人。(5)选择篮球组的有()人。(6)你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小组有什么好的建议?2、学校组织过的几次体检?请你根据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情况来回答问题。5.0以上4.9~4.74.6~4.34.2以下一年级(1)班291152四年级(2)班271263六年级(1)班182055(1)一年级5.0以上有()人。(2)六年级5.0以上有()人。(3)四年级4.2以下有)(人。(4)六年级()的人数最多。(5)5.0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的一年级的有()人;六年级的有()人。(6)从统计表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3.下面是二年级四个班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回答后面的问题。(1)男生同样多的班是(),女生同样多的班是()。(2)()班和()班的学生人数同样多。(3)二(3)班比二(2)班少()人。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安排: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课题:课题:平均分第1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用具: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2、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33、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三第2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课题:课题: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第2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操作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4、个4,就需要6条船。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2、练习三第4、5题。(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3)、第5题。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四、开放题。1、学生独立操作。(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五、课堂总结课题: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三、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四、课堂总结。课题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第4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境明标(一)复习导入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二)明确学习目标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二、互动探标(一)导入分竹笋情境。出示例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二)感知除法1.平均分活动(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2)分的要求是什么?(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2.汇报交流(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3.探讨新知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用除法表示)。(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三、概括梳标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课题:课题:除法认识练习课第5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练习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2、学生举例。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二、展开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第10题。(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8题。((1)、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思考题。(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2)、全班交流汇报。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7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题: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6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4、学生交流想法。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动)(2)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2.练习应用(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2)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三、巩固提升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你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怎样解答的。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3.游戏: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一人说一句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然后思考: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四、课尾梳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教学反思课题: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第8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练习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教学难点: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3、汇报。二、展开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2)、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学生汇报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三、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课题:课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第9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我来分一分。(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师:怎样列式?(12÷3=4)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师:怎样列算式?(12÷4=3)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2.看图说话列式。算式:□○□=□引导学生表述图意: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算式:□○□=□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教学例3左图(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2)画图理解题意。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请学生代表汇报:(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4)列式解题。2.教学例3右图(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2)画图理解题意。(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4)列式解题。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练习五1、2题。教学反思课题:课题: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第10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练习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解答。①15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个班。一共分了几个小皮球?②18个乒乓球,每班分3个。每个班分得几个?③每班分6个小皮球,分给5个班。能分给几个班?解答:①②③2、有12个小朋友参加跳绳比赛,4个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3、有20个皮球。(1)平均分给5个班,每个班分几个?(2)每个班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班?4、30个同学平均分成5组去浇树,每组有几个同学?5、学校买来4包书,每包6本,把这些书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几本?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3题。指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2、练习五第4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到答案的。3、练习五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讲解。讲解时让学生说说第一问是用什么方法?为什么二个问题所用的方法不同。4、练习五第6题。四、练习填空题。(21分)1、算式10÷5=2读作(),除数是(),被除数是(),商是()。2、有12个△,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份,算式是()。3、20÷5=4,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还表示20里面有()个()。4、在○里填上“>”、“<”、“=”。3×3○65+6○5×61×1○1+18÷2○2×224÷4○24÷616÷4○4×45、先补全口诀,再根据口诀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三六()()五得五四()二十四五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课题:课题:用除法解决问题练习二第12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练习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二、探索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3、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汇报。【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三、拓展应用1、补充拓展性练习。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因数652626因数346积103024被除数30151216618除数5616商34课题: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课题: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第13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练习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二、探索学习1、单元知识整理。(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2、单元复习。(1)、复习除法的意义。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2)、复习除法计算。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3)、复习除法应用题。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三、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4、游戏。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三单元单元计划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4.练习....................................1课时教学反思课题: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第13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用具:课件、实物图片、剪刀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出示小精灵:大家好!我是晶晶,森林就是我的家,欢迎你们!课件出示: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叶、花朵……一片迷人的景色。师: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的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了房子、蝴蝶、蜻蜓……这些图案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生2:我发现了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比如空中飞舞着的蜻蜓、蝴蝶……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一)观察体验,感受对称。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1)【出示蝴蝶、房子、蜻蜓等图片】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3)教师小结。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二)操作体验,认识对称。1.教学例1。(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剪出其它图案吗?(1)学生操作活动(2)集体展示评价2.认识对称轴。(1)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2)交流评价。三、游戏巩固,运用新知。四、归纳总结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2.教师小结:课题:课题:平移和旋转第2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学难点: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一)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游乐园”。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二)分类交流,导入新课。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1)课件出示第一类:(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1)出示例2(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二)探究图形的旋转现象1.课件出示第二类: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有什么共同特点?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旋转现象。(板书:旋转)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31页的“做一做”)(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7题)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三、实践体验,深化理解一)基本练习1.教材第30页“做一做”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8题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二)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6题)(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0题)课题:剪一剪第3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实践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借助剪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等现象。2.通过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用具:课件、剪刀、手工纸等。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欣赏作品,回顾旧知。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欣赏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美。2.找出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引发思考,揭示课题。1.这些优美的作品是怎样做成的?你也想剪一剪吗?2.这节课我们就来“剪一剪”。(板书课题)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提出问题。1.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2.观察思考:这些小人有什么特点?(对称、平移)3.渗透思想:要剪出4个连续的小人,要从剪1个小人开始研究。解决问题。1.探究剪1个小人。自主操作,剪一剪。组内交流,展示作品。畅谈体会,感知剪法。①成功者谈剪法:先对折,再画出小人的一半,最后剪。②失败者谈注意事项:如画半个小人时应从纸的闭合处画起。为什么?2.探究剪2个小人。(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怎样折、怎样画、怎样剪?(2)汇报交流,探究折法①预设折法:方法一: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方法二: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方法三: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方法四: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②优化折法:不同的折法都能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但方法一更简便。(2)探究画法,质疑剪法。①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了两个半个小人?画时要注意:从对折的闭合处画。②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两个小人是分开的?剪时要注意:剪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3.探究剪4个小人。(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2)汇报展示,交流剪法一折:对折三次。二画:从闭合处画半个小人。三剪:连接处不能剪断。(三)总结规律。1.发现规律,体会平移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如果要剪8个小人要对折几次?对折5次可以剪出小人?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一)教材第36页练习七的第12题。1.你能剪出右面的图吗?2.观察思考:怎样折、画、剪?3.动手操作,汇报交流。4.课件展示,体会旋转。(二)发挥想象,自主创作。你还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剪一个新的剪纸作品吗?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一)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出的美丽图案。(课件配乐展示)课题:图形的运动(一)练习第4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练习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平移和旋转现象,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会画简单的平移和旋转图形。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难点:让学生会画简单的平移和旋转图形。教学用具:直尺、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这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再小结二、填一填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现象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小明向前走了3米,是()现象。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图形,这条直线就是()三、判断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火箭升空,是旋转现象。()树上的水果掉在地上,是平移现象()四、选择教室门的打开和关闭,门的运动是()现象。A.平移B旋转C平移和旋转下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下面()的运动是平移。A、旋转的呼啦圈B、电风扇扇叶C、拨算珠44、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再对折,沿着折痕所在的直线画出台灯的一半,把它沿边缘线剪下来,能剪出()个完整的台灯。A、1B、2C、4四、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五、把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六、1.把图中的长方形向上平移2格;2.把图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单元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单元课时安排:5课时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2.解决问题................................................2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教学反思课题:课题:表内除法解决问题第4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教学用具:课件、小棒等教学方法:操作比较法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课件出示:(一)分一分,算一算。列式:()÷()=()(二)圈一圈,列一列。列式:()÷()=()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课题:表内除法(二)整理和复习课题:表内除法(二)整理和复习第5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教学难点: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二、整理和复习1、用乘法口诀求商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3、指导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三、练习十1、第1题:看谁算得都对。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开小火车形式让学生口答得数。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并说一说要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么什么?4、第4题:让学生仔细读题,分析这道题应该怎么做?四、拓展练习(一)填空1、35里面有()个5。2、40连续减去()个8等于0。3、()除以6等于7.4、56是7的()倍。(二)列式计算。1、几个8的和是72?2、63连续减去几个9结果是0。3、几个5连加得20?4、6个8的和是多少?5、6与8的和是多少?个五、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五单元单元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情分析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约7课时1.混合运算........................4课时2.解决问题........................2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课题:课题:混合运算第1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用具:课件、直尺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课件出示下面题目:16+9+8=32-10-6=25+20-10=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情境中获取信息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二)交流中探究新知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计算:53-24=38=67(人)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3)揭示课题。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课件出示:53-24+38,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三)反思中加深理解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学生独立计算。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课题:课题:混合运算第2课时总序第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用具:课件、尺子等。教学方法:练习法讲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2)学生汇报、交流。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1.呈现算式:7+(4×3)和7+4×3。2.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4.师生归纳总结.运用规定,进行计算课件出示:7+12÷343-24÷618÷3+6754÷9-3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练习巩固、应用实践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