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浮力说课设计_第1页
也谈浮力说课设计_第2页
也谈浮力说课设计_第3页
也谈浮力说课设计_第4页
也谈浮力说课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浮力说课设计

所谓说课,就是依据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说出“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整个教学过程。说课是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说课既要“说得准确”“说出特色”、又要“说出共性与个性”笔者参加了各种场合的公开说课,其中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说课设计没能体现设计的理论依据,仅仅是重复叙述教学的过程;有的有依据却没能把过程和依据整合在一起,也就是理论实践两张皮,现有书刊杂志也很难看到标准的、完整的设计范例。笔者在参加特级教师课前说课设计过程中偶有所获,本文主要对说课过渡语和设计语的规范性做一介绍。[过渡语]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9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5节“浮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等环节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分为四个知识层框:“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计算”“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地位】浮力是在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浮力知识综合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内容,所以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学习“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学生分析】(1)学生的认识特点:浮力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受生活经验的负迁移和认识的片面性影响,对浮力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也渴望掌握浮力的深层次知识。(2)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3)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是直觉和操作兴趣,其特点是只对物理事物的本身感兴趣;二是间接的因果认识和概括认识兴趣,其特点是不仅对物理现象本身感兴趣,而且对事物的深入探讨更感兴趣。[过渡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重点、难点部分。【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产生的原因。[设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感性认识作为依托,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探究。在突出重点环节,我采用了“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突破难点环节,我采用“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以此来突破认知障碍,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从实验中探究、领悟认知的误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2)通过交流了解浮力应用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过渡语]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即教学策略分析。三、教学策略1.教学方式[设计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2.学法指导[过渡语]在确定了教学方式以后,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学法指导部分。[设计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原则,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学会学习,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探究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教学手段以实验为依托,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设计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物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此,我将优化课堂实验教学,以新理念为着眼点,把实验教学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将科学方法贯穿于优化课堂实验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做中学”,“学中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这就是我在本课采用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将贯穿于本课的教学活动的始终。[过渡语]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如下:新课引入2分钟,新知识讲授13分钟,学生活动25分钟,评价与小结4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过渡语]下面我就以“浮力”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过程。首先,我们看一下新课引入环节。四、新课引入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示实验1】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该实验说明了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关于浮力的哪些知识?学生活动:学生观察、交流、总结2.浮力(1)浮力的概念板书:第十四章第6节浮力学生活动:让学生用手轻轻向上托起物体,思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的原因。大小?方向?板书:(1)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设计语]在新课引入环节,即新课学习第一个知识点浮力,从学生认知的误区来设计实验,从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浮力的概念。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落实“注重学生发展”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2)浮力的大小板书:浮力计算方法一称重法[过渡语]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既能澄清学生认知误区,又能引出浮力概念、浮力计算的方法,为学生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和其他的方法引出奠定基础,本环节应用到“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问题提出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4)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5)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6)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学生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集体交流,进而分组探究不同的实验探究。[设计语]新课学习的第二个知识点,即影响浮力的因素;澄清认识误区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首先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在“做中学”,“学中做”感受浮力的存在,保持良好心境,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浮力的因素,提出各种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的可行性,并进行分组实验,养成良好的、自主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这也是行为主义“刺激——行为理论”意义所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理念。在突破“影响浮力的因素”难点上,采用“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结论:板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思考:军舰漂在海面上它受到的浮力怎么测出呢?称重法还适用吗?问题提出2: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1)设计实验:浮力如何测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如何测出?(2)浮力通过定义的公式需要测出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计算出,让排开的水流到薄壁塑料袋中,测出其自重即可得排开水的重力。(3)学生实验: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后,要列表记录相应的数据,以便用于下一步的分析与论证。(4)分析与论证:学生表述。(5)结论:板书“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6)使用该公式判断问题时,也常用到它的变形式。板书:浮力计算方法二【学生实验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录音: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思考问题、争论问题。皇冠的秘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正是阿基米德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废寝忘食地探索,问题才得以解决。现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好阿基米德原理,用好阿基米德原理。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设计语]在本环节中,我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表现力与情感教育的整合,极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提出3:如果液体没有溢出来,液体对物体还有浮力吗?如果有,你如何理解“排开”的意思呢?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设计语]在新课学习的第三个知识点,即本课的重点,从影响浮力的两个因素去分析、讨论排开液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并介绍实验器材作用,顺理成章地设计实验方案。在完成该实验时,再次提出:如果液体没有溢出来,你如何理解排开的意思呢?让学生的思维再次碰撞,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重点环节上,采用了“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视频播放:中国科学院气象科学考察的氢气球,是怎么升空的?[设计语]在这里插入视频,让学生自己去纠正和补充片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建构当前所学知识,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3)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实验2】一个底部开口的矿泉水瓶倒立,置一乒乓球于其中(图1)。一手悬空拿住瓶子,一手往里面快速注入水,乒乓球会怎样?图1[过渡语]乒乓球为什么没能浮起来?问题提出4:乒乓球为什么没能浮起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下自学课文第96页例题,并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板书:浮力计算方法三[设计语]新课学习的第四个知识点,即“浮力产生的原因”,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物理实验,即将一个底部开口的矿泉水瓶倒立,置一乒乓球于其中(图1)。一手悬空拿住瓶子,一手往里面快速注入水,乒乓球会怎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这正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也是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宗旨,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习惯,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理念。【评估、交流与小结】(1)比较两种计算浮力方法的优点与不足。(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3)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4)课下相互交流一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有哪些优点?哪些需要改进的?[设计语]“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之一,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借鉴,通过这种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进而检测到本课的教学效果。【布置作业】(1)讨论乒乓球不浮起来的原因。(2)第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