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道弘德 为人之本-教案_第1页
觅道弘德 为人之本-教案_第2页
觅道弘德 为人之本-教案_第3页
觅道弘德 为人之本-教案_第4页
觅道弘德 为人之本-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单元(节),学时项目/主题:觅道弘德为人之本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授课地点: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论上了解和认识道德的基本知识,不在仅限于直观的认识,而是从道德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浅出,学习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以及道德原则等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认知水平。能力目标:通过本专题学习,提高学生对道德基本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对道德的理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并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中。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1。教学重点:道德的涵义;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道德原则;社会主义道德2.教学难点:道德与信仰的关系;道德是可教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3.解决方案:理论讲解;理论、案例讨论;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条件(环境):多媒体课室。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实施步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学习成果评价标准)1.教学实施步骤:通过学生自由谈进行专题内容导入-与学生一起分析理论要点-进一步进行深度案例剖析—归纳总结本专题的知识点—布置学习手册、相关实践活动等—答疑、学习手册回收分析、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检验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状况。2。教学内容: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学习社会道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实现社会主义道德的途径3。方法手段: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重点、难点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相关视频以及介绍相关的经典书籍,后组织讨论或者辩论;将相关的主题纳入假期社会实践与调查中。4.学生活动:相关案例随堂开展讨论与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进行情景剧和假期社会实践与调查等课外社会实践。5.时间分配:课堂教学共约2课时。课外不限,由各班学委组织同学观看专题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6。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对内容体系、逻辑结构的把握;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道德状况日常观察与评价道德:人之为人的根本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专题就从理论到实际阐述和认识道德的基本情况。思考:假如世界没有道德会是什么样子?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所以说,提高道德水平是社会必需的.为什么需要道德,就要来了解道德基本知识.什么是道德?道德哲学理论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即目的论(teleology):边沁、密尔;道义论(deontology)主要代表:康德.【案例1】拉登之死及美国孩子如何从道德角度看待拉登(视频)2011年5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布;美军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郊区击毙了“基地”组织的最高领袖本·拉登,并且已经验明正身。消息传来,美国白宫外聚集了大批美国民众,聚在一起高歌庆祝,鼓掌喝采。10年前“基地"组织“九一一恐怖袭击”的血海深仇终于用拉登的鲜血濯洗了。但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逻辑未必可以逆向适用;拉登虽死,全球反美的恐怖战争可能方兴未艾。美军击毙拉登,在全球反恐战略上有重大意义.正如奥巴马骄傲地宣称,美国人说到做到。这就是价值观.武力体现价值观是人类政治的最高形式,是人文政治的无奈。美军动用了直升飞机和“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为本·拉登按其宗教信仰举行了葬礼,按美国人的话说,之所以选择海葬是因为没有国家愿意接收拉登的遗体。()另外,德国总理默克尔为拉登死亡高兴,引起在野党、教会及政界不满.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拉登的死亡?视频播放:美国孩子如何看待拉登之死?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是不同性质的。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起约束作用。“道者,路也”

;“德者,得也”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道德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激情和情感的对象。”“道德可以分为自然德性和人为德性.”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继承和发扬了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的功利主义,他认为:“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头满足的猪要强,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满足的傻瓜要强。”“道德不是为自己的最大幸福,而是为所有人的最大幸福。”“道德是利他的”,“心灵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主要在于前者的更持久,更稳妥,更便宜等等”。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指出:“不应当把未加害你的任何人看成敌人,天然产生的伙伴关系须取代条约,能更好更牢固地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是善意而不是协定,是精神而不是文字。”总之,马克思主义的观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道德的起源在整个道德史上有几种公认的观点:1、神启论;2、天赋论;3、情感欲望论;4、动物本能论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西汉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3、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4、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合群性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助的精神。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物的这种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总结: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第二,把道德说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强制性的规约。第三,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科学的道德起源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二)道德发展的历史1、原始社会的道德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类型.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忠君思想;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教等级关系;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3、资本主义的道德崇尚金钱和自由,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社会道德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4、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和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道德发展的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三)道德的本质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社会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简单介绍休谟和康德的观点:【休谟】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而是从道德感得来的。其一,道德不是来自理性。一是理性不是善恶的源泉;二是道德是不能理证的。其二,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康德】其一,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快感而做好事不能说是道德的,当然也不能说是不道德的,而以功利为目的则无所谓道德。其二,只要按照某一目的去做好事不能算是道德,无论是哪种目的。康德既反对根据结果产生功利主义的道德,又反对亚里士多德为幸福而有德。(四)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平衡功能认识功能: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教育功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调节功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评价功能: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平衡功能: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三、道德原则【案例1】巴菲特呼吁对己加税称美国国会对亿万富翁过于娇惯(图片)2011年8月15日,巴菲特当天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称国会对像他这样的亿万富翁过于娇惯。“国会对亿万富翁很友好,对我和我的朋友们长期宠爱有加。现在正是时候,政府理应采取措施,让我们共同付出.”巴菲特敦促国会立即采取措施,增加收入过100万美元者的税负,收入过千万美元者的税负应更高。“出身美国中产阶层和贫困阶层的人在阿富汗前线作战,多数美国人为维持生计发愁,我们这些超级富豪却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按照他的说法,多数富豪不介意多缴税,“尤其在许多美国人面临困难的时期".【案例2】视频:监控拍下保姆暴打十个月大婴儿监控拍下保姆暴打十个月大婴儿去年八月,沈阳的高女士初为人母,因为夫妻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到中介找了保姆,谁知这竟然是噩梦的开始。讨论:从道德的角度,谈谈你对高女士夫妇和保姆的看法?【案例3】埃及:笼审“末代法老”——穆巴拉克2011年8月15日这值得进行道德思考!道德原则不是一种“社会规定”,而是一种“共同的感觉”。这种感觉经过后天经验习惯的强化逐渐为人们感知和奉行.善的原则“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是德尔菲神庙的铭文,原文是古希腊文,γνωθισεαυτόν(gnōthiseautón="knowthyself")。“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相互呼应。人的存在和社会的组织都离不开对善的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别的善,并以较高级别的善为目的。善的最大的目的是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不伤害原则密尔认为: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关于对他人利害有害的行为,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假如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他自己的话?这两条原则通常被称为密尔关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权利界限(严复当年把此书恰当地译为《群己权界论》),这一界限可以概括为“不伤害”(Donoharm)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另有准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有强有力的自然情感基础的;一旦把总体的幸福视为伦理的标准,它就将构成功利主义道德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把个人的功利性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或道德制高点上,误解了核心内容。道义论原则道义论原则主张,一个道德行为的动机或者评价一个道德行为的标准是在道德之内,而不是在道德之外,就是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道德之外。道义论的基本道德原则是超越人的任何其他目的的,因而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道德悖论悖论是一种特殊的矛盾,道德悖论是悖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所谓道德悖论,就是这样的一种自相矛盾,它反映的是一个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同时出现善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殊情况。【案例1:电车难题】这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ﻫ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案例2:定时炸弹(TheTickingTimeBomb)】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政治时事,或者看过动作电影,那么你对于“定时炸弹"思想实验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

解读:与电车难题类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它一般被用作对那些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它也被用作在极端形势下法律——就像美国的严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归功于像《24小时》的电视节目和各种政治辩论,定时炸弹情景已成为最常引用的思想实验之一.今年早些时候,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看法。这份报纸提议说,如果那个恐怖分子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案例3:76人与30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抓到76名英国士兵,在枪毙这76名士兵的时候,一名德国法西斯上尉对76名俘虏士兵说:“你们都要被枪毙了,但是,你们现在有一个可以生存的机会,那就是你亲自杀死30名俘虏同胞,那么你就可以生存下来,并且,其它35名同胞也可以活下来,或者就会被全部处死.”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为什么?【案例4:卖淫女与资助300多名贫困生】2006年山东沂水县泉庄乡有一个卖淫女子,十年来资助了从小学到大学共300多贫困学生.如今,被她资助的人中,已经有人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并且入了党成了党员。

张爱党,从小学、初中学习成绩都很优异,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但因家穷而辍学,在家务农.三年后,她妹妹也同样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县里高中,但是父母仍然供不起。于是,张爱党决定外出务工,供妹妹上学.ﻫ1997年,张爱党来到沂水县城某酒店当服务员,但是三天后,她就被老板(公安局长的儿子)强奸了.她后来去派出所报案无果,想到妹妹的前途,于是她忍了。因为酒店老板经常拖欠员工工资,而她妹妹学校又经常找借口,向农村学生乱收费。1997年底,张爱党无奈在沂水某洗浴城开始了卖淫生涯。在1998年初,她拿出了自己赚来的钱,资助了贫困二舅家的孩子。从此,张爱党资助贫困生的行动一发而不可收拾。到2002年时,她一个人同时资助上百个学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她投资10万,自己也开了一家洗浴城,招聘了很多卖淫小姐,当起了妈妈桑.ﻫ2005年,乡亲们为了表彰她的义举,捐资在泉庄乡郭家官庄村,给张爱党建了一座生祠,取名“爱党祠”。问到她是否对于被迫走上卖淫这条路而对社会心存怨恨时,她毅然说:“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已经是天大的幸运。现在各级领导、和领导家属都对我关怀备至,经常来观照我的生意。我还有什么好怨恨的呢?做人,要懂得感恩。”她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且,她还准备在她的洗浴城里建立党支部,以完成她的另一桩多年夙愿。(编辑过)()你如何看待张爱党的做法?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信仰是道德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内在约束.古人云:人无信不立,社会没信仰必然会导致道德沦丧,人心迷失。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而在道德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识根源,那就便是我们的信仰,我们有了信仰才会相信道德,才会产生道德行为,才会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行使道德义务.不相信信仰,就不会相信信仰的价值,就不会有自身和物质利益以外的任何价值,就不能带动社会道德的进步,社会道德会逐步被功利的社会边缘化,是社会道德失去了赖以依靠的基础。有了高于社会现实的信仰,才会有功利之外更高价值的追求,才会有道德的存在。道德是信仰的外化,道德是表现为行为的信仰道德和信仰是密切相关的。从语义学的角度和社会学看,在我国古代的商朝甲古文中已有“德”字,记着在西周大盂鼎铭文“德”就反映出按礼法行事,因此古代对神的信仰和“德"密切相关,意思是信仰与道德相通.在道家学说中,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宇宙之本,“德”是道之用,如《老子》:“道生之,德畜之",“德者道之舍也”等都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即道与德,既有遵从规律的信仰,又有行为之原则。社会道德状况的好坏与人民的信仰有直接的关联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一个人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了生存的条件,或者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信仰是道德水平的最后保障,失去信仰,就是去了规范自己道德的保障。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功利主义的盛行给社会带来道德上的社会失范、道德滑坡以及道德真空,这一切都与我们不能坚守我们的信仰有关系。道德是否可教?ﻩ有的同学会对老师上道德课有疑问,我有没有道德和上道德课有什么关系,我没有道德老师也不见得我没有道德,上道德课的同学或老师也不见得比我道德高尚,所以,这里就有一个争论的焦点,道德是否可教?那么我们下面就探讨一下:道德是否可教问题起源道德是否可教是一个道德教育的元理论问题.古希腊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对道德是否可教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最著名的要数苏格拉底了:柏拉图对话录中记载了美芝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的美德是如何来的?在这里,苏格拉底认为要想搞清美德自何而来,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智慧)”。有了苏格拉底对道德是知识的认识,所以道德是可以教的,其逻辑推理如下:∵道德即知识∵对于正常的人来说且知识都是可教的∴道德是可教的具体来说:人只做自己认为善(道德)的事情,不会故意做恶(不道德),这也符合东方哲学“人之初,性本善”.作恶的人是对善的无知,把恶与善混为一谈,错把恶当成了善.明知故犯是作恶者不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做恶,所以,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所以,美德即知识,知识可教,美德亦可教,所以培养美德需要美德老师。道德培养的途径专门教师:教师通过对经典的名著、课本等讲解与宣扬,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当然,这和教师的道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因此,美德可教,与不存在专门的美德教师并不矛盾。榜样示范:虽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但是美德不像其它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那样,通过知识的传授就可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学会科学、事实中的知识。美德只通过知识传授还不能达到学习知识目的,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弥补道德知识传授的不足,榜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关键在于自己修身,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及时发现社会中善的行为和思想,充分认识道德本质,保持自己追求善的本色,明确道德不但是可以学习的,还是可以自学的,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实践服务:在道德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参与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自己的道德知识化成社会行为,体现道德的社会价值,社会的善行也会激励和提高自己道德的水平。讨论:学问与道德的关系进行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个体道德的形成个体道德的形成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产生:社会利害、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习惯性道德。社会利害,就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利害。这种利害主要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而通过道德的形式约束个体的私欲,从而达到整体利益的保护,这就是整体利益的道德律。如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皆属于社会利益。宗教信仰,就是宗教信仰者认同的道德规范。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藏传佛教等以及马克主义信仰(西方有学者看作是宗教信仰),当然有些宗教信仰不仅仅是道德约束,甚至有些宗教信仰上升到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层面,会受到严厉制裁。生活习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文化背景都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不同的生活习惯就会随之产生不同的道德要求.举个简单的事例,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道德要求,南方人聚会吃饭比较讲究、文雅、安静,北方人聚会吃饭比较随性、豪爽、热烈,随之产生的道德问题显而易见.习惯性道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纯粹习惯上遵循的道德规范。在生活上,如“借东西要还”,“别人帮助你要谢谢别人”,“不争先恐后”,“不打扰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