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下游汽车行业分析_第1页
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下游汽车行业分析_第2页
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下游汽车行业分析_第3页
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下游汽车行业分析_第4页
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下游汽车行业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下游汽车行业分析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下游汽车行业1、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情况汽车产业历经百年发展,是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在内的众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地域分布上看,全球汽车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亚太、欧洲和北美,呈现多极化市场格局。近十年,全球汽车生产端呈现出一定波动,特别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行业在缺芯、工人受限等情况下,生产受到明显抑制。2021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行业生产回归正常化,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达到8,015万辆,同比增长3.13%。消费端看,全球汽车行业的消费重心正逐渐由以美国、欧洲和日韩为代表的传统市场向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2019年以来,受全球宏观经济及新冠疫情蔓延影响,全球汽车销量有所下降;但2021年开始,由于下游市场需求的释放,全球汽车销售进一步回暖,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为8,268万辆,同比增长4.96%。2、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我国已成为汽车产销大国,汽车生产以及销售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定影响力。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有所下滑,但是中国市场却展现出较强韧性,产销量均实现了高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2021年)》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从1,826万辆增长至2,523万辆,复合增长率为3.28%,汽车销售量由1,806万辆增长至2,531万辆,复合增长率为3.43%。随着疫后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2021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重回增长状态。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数据,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均实现同比增长,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全年累计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万辆和2,62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购买力逐步提升,这促使更多家庭选购汽车这类重要的出行工具。在国内强大消费市场的促进下,从2015年开始,我国乘用车市场首次突破了2,000万辆以上规模,此后历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继续保持在2,000万辆以上规模。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21年乘用车市场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产销分别完成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1%和6.5%,增幅高于行业3.7和2.7个百分点。乘用车是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从销售占比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中乘用车是最主要的出货类别。2010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占汽车总销售的比例便高达76.17%,此后该比例持续攀升,2016年达到了短期小高峰后有所下滑,但乘用车销量占比依旧处于80%左右水平,2021我国乘用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已进一步达到81.77%,较2020年占比提升了2.05个百分点。乘用车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乘用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对标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相对较小,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28,100万辆,千人汽车拥车量为186辆,这相比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显著差距。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居民购买力的提升以及三四线城市、西部地区汽车市场需求的释放,我国乘用车有望走进更多家庭,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此外,汽车市场的提档升级亦将成为未来乘用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变化,2021年我国高端品牌乘用车销售量已经达到347.2万辆,同比增长20.7%,高于乘用车增速14.2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2%,占比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更多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中高端品牌乘用车市场将逐步壮大,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乘用车市场的良好发展以及巨大潜力,我国汽车市场前景向好。目前,我国汽车产销已经连续13年稳步全球第一,汽车大国地位彰显。未来,随着我国向汽车强国迈进,作为重要配套产品的功能性保护套管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相关企业将迎来行业发展红利。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其中,汽车作为传统的碳排放单位,在全球市场上,中国、欧盟、美国等多个地区正积极掀起一场汽车领域的变革,其中汽车电动化、电子化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新能源汽车正凭借强大的节能、环保属性得到了各地政府以及消费者的青睐。早期,新能源汽车由于政策支持开始兴起,此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及技术水平的进步,新能源汽车开始得到消费者的热衷,渗透率逐步走高。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近些年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21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35.60万辆和136.7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2011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75.93%,销售量年复合增长率为76.56%,整体看,国内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此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依旧相当亮眼。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3.4%,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行业市场规模、发展质量逐步提升。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根据不同的动力组合,新能源汽车主要可分为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等几大类。从目前市场情况看,纯电动汽车是最主要的产品类别。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2021年)》,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结构当中,纯电动车型销量为111.5万辆,同比增长11.6%,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81.6%;插电式混合汽车销量25.1万辆,同比增长8.4%;燃料电池汽车由于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整体占比较低,全年仅销售1,182辆,同比下降56.8%。另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21年我国各类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亦是取得了较快增长。其中,2021年全国纯电动汽车销售量已进一步攀升到291.4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现销售60.4万辆,两者均实现翻倍以上增长,此外,燃料电池汽车全年销售总量亦有所增长,随着该领域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场规模有望逐步扩大。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由于复杂的电气结构以及动力系统的调整,对功能性保护套管有着更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更严苛的产品标准。随着相关车型出货量的逐步增长,产品的市场应用空间有望进一步深化,其中深度绑定头部车企的供应商将进一步享受到行业发展的红利。行业竞争格局从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看,国内市场上的功能性保护套管企业可划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是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如辉门、德芬根、瑞纳智等,在原材料质量和产业规模上均具有巨大优势,同时具有多年的研究和技术积累,设备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单位产品附加值高,在尖端产品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第二梯队是产品系列化、规模化的国内领先企业,如骏鼎达、宁波诗兰姆等,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持续提高,与国外优势企业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同时与国际巨头相比具有成本低、贴近客户、反应灵活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第三梯队是小规模生产企业,企业数量众多,产品类别单一,基本不具备体系化研发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跨国企业在高端产品领域处于优势地位:辉门、德芬根、瑞纳智等国外企业大多是跨国企业,在行业经验和产业规模上均具有较大优势,同时,由于研发资金充足及多年的技术沉淀,跨国公司往往在高性能、专业型材料配方上处于领先地位,能够通过不断推出高端产品从而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少数国内领先企业快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虽然国内厂商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优势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少数国内领先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依托自身研发实力,主动开展性价比较高的新产品研发,积极探寻与下游企业的合作,引导下游企业选择新产品替代原有产品,以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持续提高,国内领先企业与国外优势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国内领先企业还拥有品类齐全、贴近客户、反应灵活等国际巨头不具备的优势,产品档次不断提升,在竞争中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技术薄弱的小规模企业发展空间受限:目前,国内功能性保护套管生产企业中已成规模并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还较少,众多的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产品类别单一,无法及时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同时,功能性保护套管生产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及不同的使用环境等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机动地调整材料的配方及生产工艺,以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特定要求,而多数小规模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行业发展情况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构成的材料,包括塑料、树脂、纤维、橡胶等。通过改性材料配方可制备出改性母粒、功能性单丝和挤出套管,功能性单丝经后续工艺可进一步加工成具有耐磨、隔热、防撞击、屏蔽、抗爆破、防火、降噪等性能的功能性保护套管产品。功能性保护套管市场最早起步于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材质、功能特性及行业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均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一)材质的升级功能性保护套管在材质方面经历了从普通树脂材料到改性材料的过程。最初的保护材料多采用为胶带,主要以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树脂材料未经改性直接加工制成,往往存在功能特性单一、防护等级有限等不足,现已逐步采用改性保护材料提升保护功能。功能性保护套管性能提升的关键之一在于采用了改性材料。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通讯电子等行业的设备安全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倒逼保护套管不断提升耐磨、阻燃等技术等级。一方面,可通过配方设计,添加阻燃剂等功能助剂对树脂材料进行改性,以提升产品的耐磨、阻燃等技术等级;另一方面,可通过引入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特种树脂材料,实现更高的阻燃、耐高温性能,可应用于要求更为严苛的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二)功能特性的进化功能性保护套管在功能方面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向耐磨、隔热、防撞击、屏蔽、抗爆破、防火、降噪等多个功能拓展的过程。最初的保护套管实现整理、耐磨功能,就可以满足机械设备的保护需求。下游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通讯电子等设备的精细化程度和电气化程度不断提升对保护套管实现的防护功能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内部高压线束对防撞击功能比普通燃油汽车有更高要求,轨道交通机车设备内部对阻燃性能有更高要求,工程机械车辆设备对防爆破性能有更高要求。这些需求推动厂商根据下游需求不断调整原料配方,优化工艺参数,也带动了功能性保护套管产品种类、规格及性能的不断丰富。(三)应用场景的发展功能性保护套管在应用场景方面经历了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从国外到国内不断拓展的过程。广度拓展方面,凡是内部布设线束和管路的设备,功能性保护套管都可以提供防护功能。目前,功能性保护套管已经逐步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航空航天、光伏、医疗、风电等新兴领域。深度拓展方面,汽车领域的国内自主品牌厂商对整车安全性能的要求紧跟外资厂商标准,亦在逐步提升功能性保护套管的单车使用量,力求不断提高终端产品的安全以及可靠性。(四)行业经营模式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行业的经营模式主要由下游行业的产业链特点决定。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机车、通讯电子设备等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中国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产业链结构高分子材料是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构成的材料,包括塑料、树脂、纤维、橡胶等。通过改性材料配方可制备出改性母粒、功能性单丝和挤出套管,功能性单丝经后续工艺可进一步加工成具有耐磨、隔热、防撞击、屏蔽、抗爆破、防火、降噪等性能的功能性保护套管产品。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属于新材料行业,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以工信部、发改委为代表的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行业的经营模式主要由下游行业的产业链特点决定。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机车、通讯电子设备等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高分子改性保护材料行业的上游主要为树脂材料、复丝等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通讯电子等行业。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趋势高分子材料也称为聚合物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再配有其他添加剂(助剂)所构成的材料。按照材料应用功能分类,高分子材料分为通用高分子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三大类,以下是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高分子材料也称为聚合物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再配有其他添加剂(助剂)所构成的材料。按照材料应用功能分类,高分子材料分为通用高分子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三大类,以下是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高分子材料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如生活消费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工业、机械制造、房地产、医疗器械及航天工业等都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我国高分子材料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