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传承不能离开本土_第1页
杨福泉传承不能离开本土_第2页
杨福泉传承不能离开本土_第3页
杨福泉传承不能离开本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杨福泉传承不能离开本土

《中国民族报》阅读提示:云南社会科学院的杨福泉研究员多年来对云南等地的民族文化传承处境举行了田野调查,总结出目前在云南大致有民间自发培训和家庭传承两种方式。杨福泉得出的结论是,传承不理应离开本地。

民间人士自发举行办班培训,是传承民族文化卓有成效的一种方式。云南大理市的民间艺人张亚辉,酷好白族民间歌舞艺术,15岁时开头学习,已经学了30年。他看到白族年轻人对民间艺术懂得不多,白族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便自筹资金,从1986年开头办培训班,每期8个月。开头时只有3个学生,现在培养了将近3000人左右,每期有五六十个学生。传授的内容主要有白族大本曲、唢呐、三弦等,现在学生广泛昆明民族村、苍洱艺术团等,几乎全体的学生都能凭借自己学到的才艺找到工作。

家庭传承方式也是对比普遍的一种,更加对于一些民间特殊行业,诸如民间信仰中的神职工作、民间工艺、民间医药等,就往往采取这样的传承方式。譬如纳西族的祭司东巴、彝族祭司毕摩、哈尼族的贝玛等,按照传统是实行父传子的传承方式;

又如大理周城的白族扎染、新华村的银器制造、丽江市玉龙县白沙县的古老铜器业、民间的不少草医等,采取的也都是家庭传承。丽江的纳西族民间音乐“白沙细乐”的传人和茂根先生,就曾经长期采取家庭传承的方式。

笔者在2022年的调查中得知,2022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鹤庆县标祥九龙工艺品加工厂厂长寸发标,擅长制作银器铜器工艺品,他设计制作的九龙壶、九龙火锅等银器九龙系列产品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接待,而他的技艺就是家庭传承,到他已是第6代。如今,他在家里又带了20多个徒弟。被授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银制品厂厂长洛桑扎西,是一个藏银传统制作工艺师,祖祖辈辈是藏银工艺制作世家,传到他已是第14代。此外,香格里拉出名的尼西陶器制作,名师也都是出自家庭传承。

此外,据了解,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大本曲的出名艺人,过去多是家庭传承,现在有家庭传承和拜师学艺两种。民间草医举行家庭传承的例子,在各个民族中更是分外普遍的现象。

笔者认为,假设把文化传人的培养与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割裂开来,举行封闭式的培养,是不会告成的。已经过世的音乐家田丰先生曾经在昆明市的平静县郊区主持过“民间文化艺术传习班”,对从各个民族中选拔出来的年轻人举行封闭式的培训,当时学术界颇有微词,认为是“把鱼儿捞出了它赖以生活的水”的培养方式。这话听起来也对,从理论上讲,培养民族文化传人切实理应是在他们从小成长生活的故土,但笔者也理解田丰先生的苦衷,他是无奈地举行这种培训方式的,由于他看到了中国乡村在主流文化潮流和全球一体化浪潮中,正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文化变迁,可能这些鱼儿生活的水里,已经没有能足够供给的养料,他们可能在为日常生活的奔波中无暇顾及学习自己的传统艺术,或者已经无法学习到他们自己民族的艺术,而需要特意到一个有老师的训练班里举行一些强化训练。

所以,“举行不离本地的培养”,这个提法是对的,但有个前提,即他们的本地理应具有能够培养他们的条件,即文化资源、文化环境;

另外,他们务必有相应的条件能安心学习自己的传统艺术。假设自己每天生活的环境已经全然没有滋养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土壤,那鱼儿也没有手段。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