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语文期末试题分析_第1页
海淀语文期末试题分析_第2页
海淀语文期末试题分析_第3页
海淀语文期末试题分析_第4页
海淀语文期末试题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讲评

一、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

功能定位:检测、导向、激励、评估

检测:初三“积累”阶段的教学基本情况。

期中考试后,教师学生整体上已经适应了初三的学习,即能够适应初三教学

的立体推进、以旧促新、阅读新授课与双基复习同步推进的特点。

期末考试与期中考试相比,字词的考查范围不变;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的考

查基本知识能力点不变,但是基本题型有一定的变化;小说阅读的考查主要体现

阶段文体教学的特征,能力考查出现层级要求,检测阶段文体阅读教学达成“积

累”的现状。

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但是对于材料体现主题有较高要求,主要考查区级研究

课的教研精神的落实情况。

因此,期末试题主要考查双基巩固与提高、活用文体知识促进阅读、为体现

中心写作等能力。

导向:初三“积累”阶段内在教学内在教学规律的把握情况。

初三“积累”阶段是形式上的积累,内在的提升。内在的教学规律主要体现

为不同板块的教学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学科思想、课标与中考精神、基本题型作答

所需的科学思维方法等。尤其是对于文体阅读教学内在规律的把握要做到个性规

律与共性规律的共融。

激励: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文言文阅读试题求稳,让能够依据学科规

律、学段特点实施教学的行为主体获得成就感。

评估:总体评估初三学段的教学现状,为总复习前的提高、固化专项语文知

识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假期作业的安排与总复习前的分层指导行为,应该建立在期末考试所获得科

学依据的基础上制定计划、选择恰当的落实方法。

重在一个“缺”字上下功夫;多项“缺”中要选择提分空间大、提分难度小

的内容分步贯彻落实。

因此,与期中考试相比,试卷考查内容的范围、考查的核心能力要求、结构

形式、试卷容量(文字量、题量)基本不变,但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主要体现为

考查知识能力更精确,分析综合与表达的能力要求提高,试卷主观题型基本上与

期中考试题型相异,体现出“积累”阶段的考查特点。

二、对于试卷命题意图的讲析

(-)对试卷内容结构的讲析

根据考查内容,试卷分为五部分:语文积累、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现

代文阅读和写作。

表一:试卷内容结构

语文积累综合性学文言文现代文写

题目选择题填空题习阅读阅读作

分值10分7分7分9分27分60分

以中考精神为指导,试卷各部分的赋分比例与10年中考一致,并突出初三

“积累”阶段教学的考查特点:试卷结构为五部分,语文积累与综合性学习的考

查体现基础性特点,总体偏易;阅读理解的考查基本上为中等难度,少部分分析、

整合文意、解说为难点;写作部分主要考查中心统领下的材料拓展能力。

表二:语文学科试题类型板块分值分布(不含作文)

组块题号分

基础性试1、2、3、4、6、7、9、10、11、13、15、17、2031

发展性试5、8、12、14、16、18、19、21、2229

在发展性试题中,5、8、18小题本质上是在考查同一能力:句间关系的把

握能力,为中等难度试题;12小题主要是考查文言文基本文意的理解能力,为

中等难度试题;14、16小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文意整合能力,融

入了文体阅读与一般文章阅读的规律,思维容量大,有较高难度;19、21小题

主要是考查形成解释能力,涉及了文意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阐释与被阐释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难度大。

(二)对试卷能力结构的讲析

试卷主要是从语文积累、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几方

面来考查学生语文水平。试卷所考查语文能力结构如下表:

表三:语文学科各能力板块分值分布

能力识记理解运用提取、概括信

题号1、4、6、72、9、10、12、14、173、5、8(3)8(1)⑵、11

22

分值1114510

表四:语文学科各能力板块分值分布

能力整体感知形成解释整合文意

题号13、18、2015、19、2116

分值884

试卷在考查上力图做到:依标据本,注重双基,突出核心能力,体现初三向

中考靠拢而又兼顾阶段教学的特点。

(三)试卷五大板块的具体讲析

1.语文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讲析

表三:第一大题(选择题)考查内容

小题号考查的主要内容分值

1读准字音2

2把握字义2

3词语使用2

4文常积累2

5语句的连贯(句间关系把握)2

从测试内容看,本大题考查功能定位于重基础、重落实,重积累、重运用,

多为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考查范围来自《10中考说明》与《初三考试规划》,

范围大,难度低,主要考查的是平时教学的“立体推进”情况。

句子连贯的考查立足于使用的最底层级,突出了句间关系的考查,体现出课

标关于语法知识教学的思想。

表四、第二大题(填空)考查内容

小题号考查的主要内容分值

6-1-2-3古诗文识记性默写3

6-4—5古诗文理解性默写2

7名著阅读2

第二大题考查学生的古诗文及名著阅读的积累状况,试题总体偏易。古诗文

默写采用了识记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考查方式。考查范围来自《初三考试规

划》。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侧重人物以及故事情节、作者情感的考查,主要目的

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中考名著考查的方向:学生是否真的读了名著,读得怎么样。

2.综合性学习部分的讲析

主要考查对语段信息的把握、活动主题意识,综合性学习部分采用了两种常

见的信息整合题型、一种常见的运用设计题型,突出考查最基本的语文综合运用

能力。

表五:第三大题综合性学习

小题号考查的主要内容分值

8(1)综合性学习(信息提取概括)3

8(2)综合性学习(信息概括)3

8(3)综合性学习(理解运用)1

语段信息的提取,信息明确,能力要求为同类试题的基础层级。

综合性学习试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活动主题,进行简单的语言运用。

3.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讲析。

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课内阅读篇目《出师表》,重在考查文言知识的积累、

文意的基本理解,着重从局部内容与选文整合理解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表六:第四大题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

题号考查的主要内容分值

9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

10理解文言句意2

11根据话题提取信息2

12理解文章内容3

文言文的字句考查,突出重点(文言实词、课下注释明确的),考查的是平

时积累文言词语、梳理文意的基本功夫;文言文主要内容的考查,首先是对文章

重点内容的考查,突出对于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

4.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讲析

现代文阅读材料三篇。记叙文为小说,说明文与议论文阅读难度都小于教材

选文,说明文阅读难度也略小于中考用文。

表七: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内容及分值

题号考查的主要内容分值

13、18、20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8

14分析小说语段的作用3

15分析人物形象2

16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把握小说主题4

17理解说明文中叙述语段的作用2

19运用文中知识解说链接材料3

21建立论据与分论点之间的联系3

22概括文意与简单转换2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三大现代文阅读军突出了文体阅读的考查,分别考

查了小说、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紧抓重点知识能力点设题,没有出现偏题、怪

题,采用了中考常见的重点题型,力图考查出现阶段真实的文体阅读教学水平。

5.写作部分的分析

作文题目半命题作文,有提示语,文体不限,写一篇作文。这个作文题的设

计,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内容,但是在审题立意环节,必须明确“别样”或“独

特”的立意要求,能够在行文过程中抓住能够体现“别样”或“独特”的主题内

涵,拓展用材的方向。

三、典型试题分析:

5.下面语段横线处所填写的语句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精炼、优雅、丰盈。谁又能说

这些纸上伤感或愉悦的行旅,不是真实人生的延续和扩展呢?

①的确,在汉语的世界里,我们总能寻找到情感的栖息地:一处山水,一段

笛声……便能牵动无尽的感叹;一朵飞花,一片雨丝……就会勾起无穷的思绪。

②那么,本已远去的那些伤感岁月,本已消逝的那些明媚春景,就可能随时

复活,随时在语言里和你重逢。

③因为有这样一笔绚丽的遗产,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显得贫乏,每一种心情也

不用担心找不到归宿。

④如果你的记忆里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流连戏蝶时

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③①④②D.③④②①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实际上考查对于句间关系的把握情况。本题句间

的前后连贯,主要是前后句的关键词句的前后连接。

8(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

特点。(3分)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

化专著——《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徵明的

《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

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清末,后逐渐发

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

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

家秉承的礼仪美德。

[材料二]

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

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

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韩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

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

答案: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3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材料一,在首段中提取关键词语,

得出“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结论;在其后两段中,能够提取中心句,然后抽象

出最概括的特点一一内涵丰富;材料二,提取中心句,简单概括即可。

具体答题思路:

“内涵丰富”一点若展开为“茶文化与文学艺术、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融合了曲艺、戏剧、诗会、灯谜等艺术形式。”给满分。

“具有世界影响力”表述为:“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传到各国,对很多

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给满分。

学生答案示例:

3分:茶文化的历史很久远。茶文化与文学艺术、人们日常生活、曲艺、戏剧、

诗会灯谜联系紧密。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

至U了重要作用。

2.5分: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此处缺“与人们

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融合了曲艺、戏剧、诗会、灯谜等艺术形式。”扣0.5);中

国古老的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分: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紧密。在对外

交流中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少“历史悠久”扣一分)

L5分:多为少答“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答不全者。

1分:只答出(答全)一点者。

0.5分:仅答出“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紧

密”两小句中的一句。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抓语言,辨析句间关系,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还要

能够根据话题整合语段信息。

(2)你所在的小组打算就人们喜欢茶的原因进行一次调查,以下是对几位不同

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采访记录。请你根据记录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三个原

因。(3分)

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营方式都突出了传统茶文化特色,所以茶客

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

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来喝喝茶,就会感觉

放松不少,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

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老年病,又能对身体

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这不,我每天都喝茶!

原因_原因二原因三

答案:传统的茶文化为人们所欢迎;喝茶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喝茶有预防保

健的作用。(3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信息提取概括能力。本题用材呈现为中考试题面貌,即在口

语交际中提取关键信息,回答问题。

12.在作者看来,能够保证出师顺利北伐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

回答。(3分)

答案:国内局势稳定,武备充足;后主能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朝臣有发扬

圣德的忠诚劝谏;自己能有讨伐曹魏兴复汉室成功的行为。(共3分,能答出三点

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对文章的基本理解能力。文言文的理解,着重根据文章的基本

话题,在把握基本文段段意的基础上,能够依据话题,建立整体把握文本的话题

图式,从而达成文章的基本理解。

14.文章第⑤⑥段详细叙述鼓王制鼓工艺与制鼓规矩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写鼓王制鼓的精工细作、一丝不苟,表现了鼓王作为一个老工匠艺人的认

真、细致、严谨;写鼓王现定现制的规矩,认为鼓是有灵性和生命的,不仅表现

出鼓王对鼓的深厚情感,还表现出鼓王教授徒弟的精心;与下文徒弟开办工厂批

量快速制鼓卖钱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人深思;为写人们因鼓王“老了”惋

惜做铺垫。(3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本题首先考查了小说知识:情节为人

物形象服务;其次本题考查了小说内在规律的把握情况;间接考查了文章结构的

作用。

答题示例:

要点:围绕鼓王认真、细致、严谨来答即可(1分)围绕表现出鼓王对鼓的尊重

与热爱来答即可。(1分)与下文徒弟开办工厂批量快速制鼓卖钱的行为形成鲜

明的对比(1分)

3分:

5段描写了鼓王制鼓的精细,从选材、制作、勾画所用的时间,都表现了鼓

王对鼓要求严格、重视,他为人精细、严格,不求量、求质,不浮夸、张扬,只

是认真的做鼓;写他制鼓规矩、现定现制,表明他很尊重鼓和买主,不仅仅把鼓

当成自己盈利的东西,对鼓要求高。表明他对鼓的喜爱。并且他这么精心制鼓,

对鼓上心、认真,与下文徒弟卖鼓挣钱形成对比,反映了鼓王做事一丝不苟,不

图利,为他下文的叹息做铺垫。

2分:

详细叙述制作工艺,体现了制好一面鼓所需耗费的时间、力气之大、其工艺

精艺复杂,叙述其制鼓规矩体现出了鼓王对于每一面鼓的珍视与爱惜,及鼓王对

鼓的热情与认真,与下文徒弟出师后对于制鼓工艺及规矩的不珍视产生对比,为

下文鼓王反复询问遗憾终老做铺垫,同时使文章的结尾更加具有悲情效果,引起

了读者的共鸣。(没有答出鼓王认真、细致、严谨)

1分:

详细写制鼓工艺和第5段开头说鼓王教的很精心,做鼓精工细作,一丝不苟,

照应对鼓王做鼓精工细作、一丝不苟的一个事例,写出了鼓王做鼓的精细,对他

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的赞美,写制鼓规矩是为了突出鼓王对工作一丝不苟和想的

周到,他要现定现制,是怕选制好的鼓不符合买主的规格,而且他精工细作从

不粗制滥造,坏了自己的名声,这两段都体现出了鼓王的精细认真。(只答出了

精细一点)

0分:

承前启后,写出了徒弟最后还是没学会鼓王是怎么做鼓的。

让徒弟做事严谨,掌握了技巧才做鼓、不要着急。

教学建议:

深入把握文体内在规律,动态运用小说知识来分析语段的作用。

15.文章第G段中,鼓王为什么“迷离的目光落在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

蒙”?根据上文内容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为徒弟并没有真正遵照自己传授的方式去制鼓而感到失落(因为徒弟并没

有真正继承自己的制鼓手艺而感到失落),也为许多人认可徒弟急功近利的制鼓

行为而感到困惑。

(共2分,每一个要点1分,意思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本题答题思路,首先要读懂题干的要求,即要求分析鼓王“迷离的目光落在

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蒙”的原因。学生首先必须准确题干中鼓王的的心

理。这就需要抓住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境况。本句中描写鼓王的目光用了“迷离”

和“空空蒙蒙”二词,“迷离”是“模糊不清,难以分辨”之意,也可表示“茫

然若失”之感。结合文章内容,学生首先须推断出鼓王此时的心理为失落、茫然。

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能够在原文中明确相关内容信息提取的区域;即什么导致

了鼓王的失落、茫然。根据本文内容进行近距离信息筛选和远距离信息筛选学生

可以确定造成鼓王此时心理状态的因为⑭段“自从徒弟的鼓厂办起来后,鼓王的

门庭就冷落了”和⑪一⑬段中徒弟与鼓王的对话。最后根据要求准确概括信息并

对内容形成解释。本题的答案鼓王的失落是因为徒弟并未真正传承自己的制鼓手

艺及精髓(1分);以及徒弟急功近利的做法居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1分)

答案示例:

2分:

因为徒弟没有学到做鼓的内涵,没有真正学会做鼓的手艺;而周围的人们对

于徒弟的急功近利、只求赚钱的做法无动于衷。

L5分:

因为鼓王感觉很惋惜也很无奈心痛,他本以为自己收了个好徒弟可以帮他把

制鼓这个手艺传下去,没想到徒弟只是为了挣钱。也可以看出当时人的贪婪。(第

二点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分:

徒弟只会制鼓,却没有学会真正制鼓的手艺,也不懂得制鼓的真正内涵,鼓

王对此很失落和痛苦。(只关注了徒弟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的答案能够关注到文中的主要情节“徒弟办鼓厂,鼓王不满意”,

并由此分析出鼓王不满是因徒弟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但反而忽略了文中鼓王的目

光出现在鼓王听了众人的对话之后。还有个别学生将鼓王的目光归结为鼓王年老

后的寂寞,完全脱离开了整个情节发展和主题。

教学建议:

教师在小说或叙事性散文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整

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局部细节内容。其次,教师要注意审题指导,引导学生把握

题干中的要点,由此确定答题区域,筛选概括信息。

16.最后一段写道“鼓王老了,怕是再也听不到那厚重而清纯的鼓声了,镇上有

不少的人惋惜地说。”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镇上的人“惋惜”的原因,并谈

谈这种“惋惜”之情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150字左右)(4分)

答案:因为鼓王确实老了,头发脱落,背驼身瘦,还常常咳嗽,他很快就会不能

制鼓了;而徒弟制鼓行为只是为了赚钱,并没有真正地继承鼓王的手艺,这项独

到的制鼓艺术很快就会失传,因此镇上的人才有如此惋惜。这种“惋惜”之情给

予我们的思考是:只有排除一些功利的做法,才能真正地继承与发扬我们民族优

秀的传统文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结合基本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小说主题的把握能

力。此题涵盖了对基本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主题解读能力、解说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考查。能够抓住情节、人物解读主题是基本阅读规律。

答案示例:

1分:

惋惜的原因是以后很难有人制鼓像鼓王一样好了。正如文中''鼓王老了,怕是再也听不

到那厚重而清纯的鼓声了。”生活中亦是如此,我们苦心治学,不可以为功利所牵制,应该

一心一意地把我们的学习做好,不为了其它原因,这样,我们才可以学到极致。才可以在学

习中有自己的发现,否则,纵使得到了名利,也无法将事情做到最好,做成“精品”。E1

而无物,没有结合情节,“思考”的内容脱离文本)

1分:

惋惜的原因是鼓王老了,不能做鼓了,而他的徒弟做鼓没有鼓王好,所以人们再也听不

到原来那鼓中精品的声音了。//这种惋惜让我们想到现在许多人为了生存而将工作完成得

很快,导致出现“豆腐渣”工程的现象,危害社会。所以,我认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

抱一颗积极的心,尽最大努力将它做好。

I(对徒弟无分析,“思考”的内容脱离文本)

2分:

惋惜是因为人们以前都知道鼓王做鼓精细。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鼓王是连声赞

叹。说他的鼓是精品,人们都喜欢。但自从出师以后鼓王不再做鼓了,人们再也听不到鼓王

做鼓的声音了,〃再加上徒弟的鼓草草了事,再没有鼓王做的鼓音色好、经久耐用,所以

人们惋惜。〃这惋惜不觉让我们反省这世界上没有半点虚假的人很少了,我们应诚实认真

做每件事。

(能够结合文章内容,从鼓土和徒弟的角度分析。但分析不够准确具体。另外,“思考”

的内容不是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

3分:

鼓王老了,而他教出的徒弟不像他那样爱鼓,而是为了金钱粗制乱造,〃不像鼓王做

鼓精工细作,也就做不出鼓王制出的那种音色厚重余音清纯的鼓了。〃镇上的人惋惜鼓王

制鼓的精髓无法被传承下去。//这惋惜之情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技艺都应该真心的去爱,认

真的去对待才能达到精湛,制出最好的作品,如果只为了眼前利益,把手艺只看成挣钱的工

具,就失去了意义。

(能够结合文章内容,从鼓王和徒弟的角度分析。分析较为准确具体。但“思考”的

内容不是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

4分:

惋惜的是鼓王老了,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制鼓了,//而他唯一的徒弟,却变得市价,

不懂得制鼓的精细,枉费了鼓王的好手艺,那些鼓王的制鼓的手艺和规矩恐怕要失传了。〃

那些古老的技艺,终会有一天会因为现代社会的世俗而越来越商业化,离古老的本质渐行渐

远,像鼓王这样的民间艺人将越来越少,除了惋惜,我们或许还可以为此做出一点贡献,应

大力弘扬传统工艺,同时保留古老规矩。

教学建议:

领会语文学科的科学思想,即建构文体阅的知识能力体系,内在是动态的,

是为读懂文章为最终目的的体系,而不是文体知识能力的静态罗列,将这种认识

转化为科学的教学策略。

明确几个问题:小说教学是为文而教,还是为题而教?学生读一篇小说,是

着眼于一个故事,还是一种精神?小说教学是否造成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局限?我

们贯彻“紧扣情节分析人物”的思想,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跳出小说之

外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思考?换言之,我们有没有给学生一种人文精神的传

达?

19.请你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中第③段的相关知识,具体解释“渴乌”

能够取水的原因。(3分)

[链接材料]

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能隔山取水的“渴乌”。渴乌是将竹筒

的大端与小端互相插接在一起,形成一道用竹筒连接起来经过起伏山丘的过山管

道。在竹筒的接口处,用麻布浸漆加以封裹,以防漏水、漏气。管道的汲水口一

端的地势要高出出水口一端。需栗引水的时候,在出水口处将树枝干草点燃,气

压减少,水进入“渴乌”。水充满“渴乌”后,尽管已经停止燃烧树枝干草,水

还是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

答案:渴乌由竹筒相接并封裹,形成了密闭的倒U形管道;在出水口燃烧草木,出水口气

压减少,“渴乌”两端存在着压差,水就会被压入“渴乌”;等水充满“渴乌”后,水从地

势高、压强大的汲水口流向压强小的出水口,于是“渴乌”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水了。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文中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首先能够解读材料,找准解

释点;其次能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知识;最后能够针对现象形成针对性的解说。

具体答题思路:

1.读题干:

明确答题区域在第三段,答题方向为解释取水原因,需要把文章中的原理和

材料中的现象结合作答。

2.读材料:共6句

第一句:介绍“渴乌”的出处及功用(与答案无关);

第二三句:介绍“渴乌”的构造:竹筒连接成过山管道,接口处用麻布浸漆

加以封裹,以防漏水漏气;

第四句:汲水口的地势高于出水口;

第五、六句:出水口点燃树枝干草,水进入竹筒并不断流出。

3.读文章第三段:

先用“公道杯”引出虹吸原理;

再具体解释虹吸原理;(①密闭在弯道内②端口压强不等时,向压强小的一

侧流动)

最后以鱼缸换水为例具体说明其应用(主要环节有水进入和自动流出两个)

答案要点:

1.材料二、三句与虹吸原理①密闭在弯道内对应,强调“密闭”。

2.材料四、五、六句与虹吸原理②端口压强不等时,向压强小的一侧流动对应,

强调“地势高低”。有两个要点:在出水口燃烧草木,出水口气压减少,水就会

被压入“渴乌”;因汲水口的地势高于出水口,汲水口压强高于出水口,水从地

势高、压强大的汲水口流向压强小的出水口,于是“渴乌”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

水了。

建议判分点:

渴乌山竹筒相接并封裹(0.5),形成了密闭的倒U形管道(0.5);在出水

门燃烧草木,出水口气压减少(0.5),“渴乌”两端存在着压差,水就会被压

入“渴乌”(0.5);等水充满“渴乌”后,水从地势高、压强大的汲水口流向

压强小的出水门(1),于是“渴乌”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水了。

学生答案:

2分:

“渴乌”是一根起伏的过山管道,在出水口点燃树枝干草,温度升高,气体

膨胀,压强减小,水就会从汲水口进入管道,装满水后,整个管子就会发生虹吸

现象。由于出水口比汲水口低,水的压强就比汲水口小,汲水口的水就会不断地

向出水口流动。

1分:

“渴乌”能够取水是因为它运用了虹吸原理,在弯管两侧端门压强不同时,

就向着压强较小的一侧流动,所以在点燃树枝干草时,出水口气压变小,水便会

进入“渴乌”,并源源不断地流出去。

教学建议:

1.课堂上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读懂题干的提示和限制;读出材料及文本的

句间关系。

2.作必要的表达训练,力争表述简练、有层次。

21.请在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处写一句话以建立论据和分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3

分)

答案:从莎士比亚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长期的艰苦实践提高了他的能力,使他

具备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素质。(3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论据的分析能力。

具体答题思路:

本小题所在段落的分论点是“实践是提高能力素质的沃土”,结论是“实践

是提高能力素质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对于莎士比亚事例的分析应该着重体

现出实践与能力素质的关系。答案形式上可以模仿2段倒数第2句话。

所以在总结事例时必须落在“实践”或“长期的实践”上,然后强调“实践”

的结果是“能力素质的提高”。

学生答题示例:

3分:

从莎士比亚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长期艰苦的实践为他提高创作能力,写出

好作品奠定了基础。

长期的实践为莎士比亚创作经典巨作提高了莫大的能力。

2分:

从莎士比亚的经历不难看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文学巨匠的成功奠定了必不

可少的基础。

1分:

他终于获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成长为文坛巨匠。

我们不难看出:“多劳”才能增长能者的能力素质。(0分)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论论据的不同层级的作用。

22.阅读文章第④段,说说“多劳”者如何才能成为“能者”?(2分)

答案:主动积极地去承担工作;开动脑筋,钻研琢磨巧妙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共2分,每一个要点1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信息概括与转换能力。

具体答题思路:

1、确定有效答题区间,归纳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2、依据题目要求、文章内容,完成反向思维的能力;

3、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回答问题的表述能力;

参考答案评分参考:

每一个要点1分。如果只从反面回答,如''不要有消极的心态”,不得分;如果方面和

正面相结合,如:“不要有消极的心态,要保持积极心态,主动承担责任”可以得分。表述

不完整,比如:“要心甘情愿”;“要学会思考”等,酌情扣0.5或1分。)

学生答题示例:

多数学生能够根据题干确定答题的重点,能够提炼概括出两层意思,部分学

生只是把提炼出来的内容抄写下来,没有完成反向思维,语言表达没有针对题目。

有的学生第一层次用否定说法,第二层次用肯定说法。

1分:

一是避免消极心态,不要推脱责任、不能拈轻怕重;二是不要循规蹈矩,不

要不动脑筋。

1分:

一是避免消极心态,不要推脱责任、不能拈轻怕重;二是不要循规蹈矩,要

开动脑筋,钻研琢磨,找到巧妙地解决办法和途径。

2分:

一是要避免消极心态,保持积极心态,主动承担责任;二是不要有手无心,

要开动脑筋、钻研琢磨,找到巧妙地解决办法和途径。

教学反思:

平时教学中,要依据教学要求,把握文体特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

律,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例如: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色彩比较浓郁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启发学生

的思考,在思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