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7篇_第1页
语文教案范文7篇_第2页
语文教案范文7篇_第3页
语文教案范文7篇_第4页
语文教案范文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语文教案范文7篇语文教案篇1

教材简析

围绕单元主题“话说北京”支配了4项内容:练——通过辨析形近字组词,体会比方句的表达效果,学写比方句,体会分号的用法等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力;日积月累——通过读《家乡是北京》这首歌词,进一步激发对北京的深情,激励学生多积累;学问窗——通过阅读简介北京的文字,丰富对北京的了解;大家一起来——通过办墙报,让学生把与北京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在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爱好。

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通过4个板块(即“语文七色光”训练场、音乐厅、学问窗、实践园)创设教学情境,创建性地运用教材;注意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注意学科整合,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构建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酷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辨字组词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驾驭形近字并学会运用;学习体会比方的修辞方法;体会分号的用法,学习运用分号。

2.积累与北京有关的诗词。

3.了解关于北京的学问,扩大学问面。

4.以“话说北京”为主题,办一期墙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展示多姿多彩的北京,增加学生酷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方的修辞方法,写好用好比方句。

教学打算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北京有关的诗文、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1.播放音乐《北京的桥》。

2.同学们,听了这首奇妙的乐曲,我们仿佛又走进了那充溢古老色调和现代气息的北京城。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乐园,学习更多的学问,进一步领会首都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

3.板书课题。

二、走进“语文七色光”训练场

1.今日的“训练场”为同学们打算了3项内容,信任通过下面的练习,同学们肯定会大有收获。

2.练习一:辨字组词。

(1)4人一组,完成填空练习。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3)全班沟通,归纳辨字方法。

(4)依据方法,进行拓展练习。

3.练习二:体会比方的修辞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句子。(课件出示3个比方句。)

(2)读了这几个句子,你发觉了什么?(指名回答)

(3)体会比方句。

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比方的好处:

①后来发觉,播音员的语速太快了,紧追快赶也跟不上,于是我特别懊丧。

②后来发觉,播音员的语速太快了,紧追快赶也跟不上。于是便像被一列火车甩在半道上一样懊丧。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比方句,仔细读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比方句详细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当时懊丧的心情)

(4)学生读第2、3两个比方句,说一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体会比方的效果。

(5)拓展练习:

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

学写比方句:补充句子,用上比方的修辞方法。(句子略)

4.练习三:体会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句1,相识分号,学习体会分号的用法。

让学生仔细读句子,思索这段话中描写了冬暖夏凉的新型面料的哪两个不同的方面?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思索、体验的过程后,很快就能捕获到信息,找到正确答案。分别是面料又轻又薄时会感到凉快和面料蓬蓬松松时会感到暖和两个方面。老师指导:在写几种相类似的内容或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时,就应当用分号。老师板书分号,并让学生将分号填写在句1的相应位置。最终,让学生将其他标点符号也填写完整后集体订正。

(2)自学句2,学习运用分号。

让学生自由读句2,试着加上标点符号。

汇报填写状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号的用法。

(3)在本单元中找一找,哪些句子也用到了分号,专心读一读。

三、走进“语文七色光”音乐厅

在训练场上,同学们个个都是佼佼者,获得了许多学问,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七色光”音乐厅轻松一下。

1.播放歌曲《家乡是北京》

2.多美的歌曲啊,这首歌和我们刚上课时观赏到的《北京的桥》都是当代闻名词作家闫肃先生写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歌词。

3.多种形式朗读歌词。

4.从歌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5.再次观赏歌曲。

四、布置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搜集文字、图片资料,办一期以《话说北京》为主题的手抄报。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话说北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了哪些了解?(生畅所欲言)让我们接着闲逛在“七色光”乐园,进一步了解北京。

二、走进“语文七色光”学问窗

1.自由读“学问窗”中的短文。

2.请学生读读自己搜集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三、走进“语文七色光”实践园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小组合作办的有关“话说北京”的手抄报,在墙报栏进行展示。

2.同学们巡回观赏墙报,加深对北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憧憬和酷爱之情。

3.评比“最佳小组”奖。

4.写一篇关于“话说北京”展览活动简介,写完后与同学年班级沟通,相互学习。

四、小结

同学们,北京是我们宏大祖国的首都,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不但有中外著名的皇家园林,还有充溢现代气息的奥运鸟巢和水立方。在“语文七色光”的乐园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相识了北京,了解了北京,亲近了北京。让我们共同祝福北京的明天更加绚丽,更加辉煌。

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驾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学习伟人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增加阅读实力。

重难点

1、学习伟人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2、增加阅读实力。

学习过程

说明

预习板块

3、给黑体字注音:

灯盏()赫赫英名()滑稽()倔强()卷帙()傲慢()

2、改错别字:一劳勇逸()切切私语()兴高彩烈()等因俸此()

探究板块

阅读:(1)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始终认为,太阳在黄道上每经过一个回来年的运行,都会回到前一年的起点上。但实际状况并不如此,它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这个起点上,而是还存在着一段微小的距离。这个差距,天文学上就叫做“岁差”。祖冲之在制订《大明历》时,第一次把岁差的影响引进到历法中去,从而使恒星年和太阳年有了分别,这在我国历法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贡献。

(2)四六二年,祖冲之把他制定的新历,连同《上大明历表》,呈送给宋孝武帝刘骏,孝武帝召集有关大臣在朝廷上进行探讨。“时人少解历书,竟无异同之辩”。惟有刘骏的宠臣、太子旅贲中郎将戴法兴持反对看法,他责骂祖冲之的改历为“诬天背经”。当时年仅三十三岁的祖冲之,面对权贵,毫无惧色,他严正的指出:“愿闻显据,以窍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为了追求科学真理,他情愿听取确凿的证据来相互探讨,至于空洞的说教和虚构的贬斥,他是丝毫也不惧怕的。祖冲之依据天文实测的结果,针对戴法兴的谬论,逐条进行驳斥。他为此写的《驳议》,成了科学史上的闪烁着唯物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但是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直到五一零年才正式颁布,这时已是祖冲之死后的第十年了。

1.依据选文,用简洁的语言给“岁差”下一个定义。

2.说说“愿闻显据,以窃理实”在文中的意思:。

3.为什么说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贡献?

4.祖冲之如何对待别人的反对看法?

5.联系课文,说说伽利略和祖冲之有哪些共同之处?读完文章对你又有哪些启发?

检测板块

下列加点词语感情色调发生改变的是()A.在嬉戏时他制作了各种各样粗糙的像车、船、风车之类的小玩意儿。B.可是这儿却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际视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C.这种傲慢行为必需加以制裁——为了高校的声名,也为了有益于他的灵魂。D.伽利略的教授们拒绝发给他医生文凭,因此他就离开了比萨高校。

延长板块

《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赵忠尧》(有改动)

101年来,百年名校东南高校为祖国培育了15万多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素有“中国核物理鼻祖”之称的赵忠尧,就是这众多东高校子中的佼佼者。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生。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高校前身)数理化部。1927年赴美加州理工学院探讨生院深造,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赵忠尧进校时是化学专业,但他学习数学、物理同样仔细,尤其是物理学得相当好。毕业后东南高校聘请他回来担当助教。任教期间,他工作勤奋踏实,深得物理学界前辈、哈佛高校博士叶企孙的青睐。正是以东南高校的任教为起点,赵忠尧起先了他的物理学教学和探讨的生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通过“硬r射线在物理中的汲取系数”这一试验课题,发觉了硬r射线通过重物质产生的反常汲取和特别辐射,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泯灭过程的最试验依据。之后,他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了题为《硬r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公布了他关于r射线方面的新发觉。两年后他的同学安德逊发觉了正电子,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忠尧的试验成果证明,他是最早视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泯灭的人。

新中国,赵忠尧几经周折,最终带着30多箱器材回到祖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物理试验室,并使新中国于1955年就有了第一台700千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之后,他又主持研制胜利其次台质子静电加速器,能量为250万千伏。通过这两台加速器的研制,赵忠尧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使我国较早迈入了核物理探讨强国的行列,培育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核物理的探讨人才,为跻身世界核大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赵忠尧一生从事核物理学的探讨,虽没有获得过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他始终孜孜不倦、静默无闻地工作着,从不喜爱张扬、表现自己。尽管毕业后始终未能再回母校东南高校,但他对祖国和世界物理学的卓越贡献无疑是对母亲培育的最大安慰。11012年,他90高龄时,欣然提笔为母校90周年题辞:“热心教化改革,培育科技人才。”表达了对母校的无限关切之情。11018年5月28日,这位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辞别人世时,有人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也是一棵明星。

1.“鼻祖”在题目中的意思是什么?

2.赵忠尧在高校学习期间选择专业上与伽利略有什么相像之处?

3.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进行了一项很有意义的试验,这次试验的成果表明白什么?

4.赵忠尧在我国核物理探讨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他有哪些名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

《斜塔上的试验》是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二人写的一篇关于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节选。全文并没有根据时间依次来写,而是根据“摇摆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试验”的思路绽开,描述了伽利略发觉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代时的状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试验来检验理论与探究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酷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在对课文进行简洁的分析感知之后,让学生把文中的两个试验找了出来,对斜塔上的试验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试验进行重点的分析。从语言方面进行剖析,找出表现主子公的句子,从而分析出主子公的勇于探究、注意实践、有迷信权威、酷爱科学的精神品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于伽利略的精神概括的具体详细,但是学生课前预习以及上课时过分依靠参考书,缺乏自己的思索,导致回答问题时思维受到束缚,甚至背离了问题,影响了课堂进度。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沟通、探讨时间过少。总之,通过《斜塔上的试验》这一课,我又进一步相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我将更加努力,进一步完善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案篇3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味道》。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味道事。

两件事两种味道:前者是无味道的苦痛,后者是有味道的华蜜;前者是满心盼望,临了却毫无感觉的懊恼、难过、悲观;后者苦熬苦等最终让人感受到簇新、刺激、漂亮。正是通过对“品尝”两种不同味道的描写,表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感觉不到的味道,还是感受到的簇新、刺激的味道,都是生活的味道,而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努力体验,获得的才是最美的欢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朴实的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争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尝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味道中去思索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支配]两课时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尝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育学生感悟生活的实力。

4.读写结合,依据自身状况,对“华蜜”作出特性化的解读。

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华蜜”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奇妙的,它须要我们细致去品尝,去体会,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会生活的味道,体会成长的感觉。

2.老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检查预习,梳理字词,解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味道》》。

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华蜜的味道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味道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相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特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老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打算。)

二、整体感知

1.老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探讨、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味道的事,内容生动、好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简单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打算,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晰“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着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依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其次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尝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沟通品读语言的体会。

(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探讨,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仔细揣摩,体会作者意图。)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尝点;其次步,小组内探究、探讨、沟通。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观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须要老师指导。)

方法指导:

品尝语言与领悟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尝,从而体会语言的奇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渐渐变少的动态。

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

滚——与杨梅外形一样,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举——傲慢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

涌——着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别作用。

“惋惜”——“最终”——“最终”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③对比的显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迷人。吃杨梅时的贪欲。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无趣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彩缤纷、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立刻把它点着。”

“我成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终于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育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实力的培育,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需注意语言的品尝。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老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

语文教案篇4

一、揭示课题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假如你的家乡在江南(出示媒体),那人们便可以用3个字来概括——小桥、流水、人家

2、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江南一景——齐读课题(媒)

3、江南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媒)在大地母亲身上。水在桥下流,桥在水下连,人在小桥流水之间,那跃然纸上的便是令人神往的江南,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媒)

4、读好句子,比较“长、常”长—许久,长远,刻骨铭心,连绵起伏。(师小结:假如延长语音,就能强调“长”字,假如加重语气,就能读好最字。)

二、感悟课文内容

(一)桥多(学习第1、2节)

1、家乡的桥又多又美,指板书——多到什么程度呢?引读:我的家乡在江南,江南的桥多是因为小河多。家乡的小河——(像一条条……的身上。)小河长,小桥多。桥不但连接着——(一个……村庄),还连接着——(一户……人家),步行从桥上过,举个例子,假如——(提个……才怪哩!)小船从桥下过,打个比方,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相当于绕学校操场一周就有一座桥。怪不得外婆的故事——(足足……船)

2、家乡的桥这么多,怪不得作者要——(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二)桥美

过渡:家乡的桥不但多,而且还很美呢!

1、自读第4、5节,完成第一大题第一小题的填空。

2、作者写桥的造型美,用哪一个词语概括?——千姿百态。

3、引读:课文中一详一略介绍了两种桥,分别是——(过户桥和单拱桥)。对!过户桥简洁到什么程度——(一块……连起来)。这就是简约美!作者详写的是——(最美丽……石柱上)

4、练习说话:这句话再读两遍,用“我觉得单拱桥气派是因为()”的句式来说说。

5、读出这句句子的气派美。(两人读,男生读)留意:读出“雄赳赳”“缀”。

6、晚上的单拱桥又是一番味道。女生读(夜里……家呢!)

7、老师的家乡也在江南,我最喜爱的就是桥洞及其倒影了!看看,像什么?(指媒体)——(一轮圆月)

8、(音乐)师读后生读: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一轮圆月,桥负上弦月,水怀下弦月。天上一月,一半是江南的桥,一半是江南的水。

9、引读第三节:最美丽、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一轮圆月,桥负上弦月,水怀下弦月。天上一月,一半是江南的桥,一半是江南的水。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矗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感情朗读,师留意手势引导)

10、(师可与生一起读)桥身是静的,桥上的石狮是静的;而桥的.倒影却在水波中荡漾,加上穿梭的小船,这一静一动,便使凝固的桥有了灵气,有了生命……

师:我们都沉醉了,难怪作者——(3、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三)名称美

1、家乡的小桥,不但造型美,名称也美极了!出示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永宁桥……

(1)(问省略了什么——其它桥的名称。请学生说说桥名)

(2)跟着老师有节奏的读(师拍手),问从读中你了解了什么?

(桥多)

(3)师小结:是啊,用顿号连接并列词语的句式往往能说说事物多的特点。

(4)桥的名称多,名称的来源也各不相同。指板书读,有的来源于——小组读出示的话,问有几个分句(三),用什么符号隔开?(分号)分好的用法:(媒体)老师在这了把千岁桥的名称来源也写进去了。千万留意的是:改标点,句号改成分号。这是课后作业,依据永宁桥的资料,补写一句。

(5)分小组读好这一长句,一组读一个分号,读出句子的韵味。

(6)读王维的诗。

2、字体

家乡小桥桥名来源不一,好玩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媒体)或篆或隶或楷或草,篆书刚劲雄健,隶书沉稳大方,楷书飘逸潇洒,草书狂野豪放,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几分情趣。

(1)出示媒体不同字体

(2)读好四个词语,句子。

(3)读媒体江南的桥与中国书法文化相衬相印,于是——桥不仅是沟通彼此的交通,骨子里好像更传承了江南的文化。

(4)怪不得作者发出感叹——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作者对家乡的桥长相忆,不仅忆它的造型美,名称美,而且家乡的桥盛满了作者童年的回忆。

(1)完成填空2

(2)老师给大家一个词语:小憩

(3)这节也是采纳分号的句式,大家分组读。音乐响起

(4)作了什么梦呢?虽然没有告知我们,把梦补充完整,填空3

4、江南的桥在不同季节不同眼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美。(男女生读)19、自古到今,人们对24桥谈论不一,有人说它是虚构的,有人说的确存在,也有人认为,24本身是桥的名称。但无论怎样,说起江南离不开——小桥、流水、人家。跟着老师,轻声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tiáo),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江南,桥为骨,水为肤,荡尽水乡万般柔情,怎不叫人酷爱?怎不叫人神往?更何况江南是我的家乡……

师: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呢!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从、明、灭、男、众、森、品、晶,理解“从前”“光明”“灭火”“男女”“大众”“森林”“用品”“亮晶晶”等词语的意思。

2.能区分”人——人字旁”“木——木字旁”的不同点。

3.会用“合起来,认一认”的方法学习生字,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生字。

4.能在实际运用中正确区分形近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认生字、指导书写。

2.会编厕口溜记字形。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引发爱好。

小挚友们,今日,我们又要相识许多生字挚友,别看这些字笔画简洁,但很有用。

(二)复习熟字,新旧联系。

(1)出示熟字认读:人、日、月、火、田、力、木、口。

(2)把这些独体字合起来,可以组成许多新生字。(出示生字:从、明、灭、男、众、森、品。晶)

(3)请同学们看看这些生字,找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由两个或三十独体字组成,分别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品字形结构的字。)

(三)运用学法,尝试识字

(1)回忆学法:拼拼音节,读准字音;找找改变,认清字民读读词语,造造句子。

(学生自学生字)

(2)师生探讨,初识生字。

a.你认为这些生字,字音上要提示大家留意什么?

[指名读——示范读一一跟老师读一一全班齐读——齐读全部生字]

b.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可用各种方法记字形)

小结:老师教大家一个好方法:编顺口漓[板书],“从”可编成“两个小人手拉手,从今成了好挚友”。

你还能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住其他生字吗?

明(日月放光明);灭(火上加横灭灭灭);

男(上田下力男男男);众(三人叠罗汉,众人齐拍手);森(二木成林,三木成森);

品(三口成品,品品啥味);晶(三日成晶,星星亮晶晶)。

[如学生有好的,可照学生的编]

c.巩固生字。

《课堂作业》(1),看图识字,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字吗?(指名说)写在作业本上。

《课堂作业》(3),把结构相同的字写在一起。

(四)指导书写

哪些字写时要特殊留意,你细致看一看,告知大家。

师生探讨:“从”的其次笔要改成点,在田字格中写一个。

“众”上面这个“人”写得大而扁,下面的“从”写得小,总宽度跟上面的“人”差不多,但被上面的“人”包着。(师范写一个,指名学生上黑板写,评述,在田字格中写一个)。

“森”第八笔要改成“点”。书空,在田字格中写一个。

“晶”上面这个“日”写得略大,下面两个“日”写得略小。(师范写一个,生在田字格中写一个)。

其余生字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辨析组词。

2.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

(2)猜字谜(复习生字)。

(二)辨析组词,理解词义

(1)你想给哪个生字“找挚友”。(生自由说,师点拨)

“从”可以组成“从前、从来、从今……”

“从前”什么意思?(以前、过去的时候。)你能用“从前”说一句话吗?

“明”——明天、明白。明年、光明。给“光明”找一个近义词?(光明)找个反义词?(黑暗)

“灭火”什么意思?(把火弄灭)如遇火警,应当怎么办?(赶快拔打119)能组词吗?(歼灭、灭火、灭亡、熄灭)

“男”,“男女”指什么?(男性和女性)组词:男人、男孩儿、男生、男子。

“众”,“大众”指什么?(群众、民众)组词:众多、听众、观众、众人。

“森林”什么意思?(大片生长的树木)

“用品”什么意思?(运用的物品)我们日常生活要用的物品叫什么?(生活用品)。学习要用的物品叫什么?(学习用品)进行体育活动要用的物品叫什么?(体育用品)“品”还可以组什么词?物品、品德、品尝、品位、品种、产品。商品。

“亮晶晶”,小挚友谁能说什么是亮晶晶的?(露珠、星星、珠宝)还能给“晶”找挚友吗?(结晶、晶莹、晶体)

(2)认读词语卡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

(3)课后习题第3题:比一比,再组词。

从()林()明()品()

众()森()朋()晶()

(三)课堂作业

(1)(课堂作业)

选字填空

从众

()前大()()人()来

明朋

光()()友()天()亮

(2)(课堂作业)第6题,读读写写。

二木成林,三木成森。

日月放光明,星星亮晶晶。

语文教案篇6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散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准备将全部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信任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自创建的财宝,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学问:

1、独立相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实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特点,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依次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依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3、培育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实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恳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相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实力。

教具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沟通“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相互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沟通。

A相识多音字:

B指导书写

C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力倦神疲、懒散、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老师,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索: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沟通,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相互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散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沟通,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沟通探讨。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生气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

今日学习了这文章后,你觉得这课文是根据什么依次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本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