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7篇)_第1页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7篇)_第2页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7篇)_第3页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7篇)_第4页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7篇)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篇一

1、观赏第一幅画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学生沟通后屏幕例如: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间或消失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表达“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教师小结: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心境是悠闲淡泊的,的审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过对本段的赏析,我们也明确了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绽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尝故都的秋。

(1)小组争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沟通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

例如: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安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悠闲;

(3)教师小结:

在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对具有深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喜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借此流露出的真实肤浅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舒适、闲适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流露出的肤浅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存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力量。

2、领悟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育和提高文学鉴赏力量,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感情颜色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的共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究竟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

诵读、鉴赏

思索、争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自然风物的客观颜色和内心世界的主观颜色是如何奇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展朗读。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丰收,颜色绚丽,喜悦热闹)今日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二、简介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依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闻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制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斗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斗。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隐秘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爽,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颜色。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惧的威逼等缘由,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范读、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

四、诵读、感悟

(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教师比拟阅读,为什么教师和学生读的有差异?由于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分。)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深厚,意味隽永,文辞美丽,诵读宜慢不宜快,仔细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直接抒怀局部时更要仔细感受的心愿、情怀。要留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殊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覆盖全文,更要仔细领悟,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再让学生诵读、感悟。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地。题目明确而又肤浅。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憧憬、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愁闷、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尝”夹杂着一些苦涩。

五、理清构造,把握思路。

让学生发言,争论。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比照,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憧憬之情。中间主体局部从记叙和谈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局部采纳并列构造,依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早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谈论局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顾,回环往复;中部充分绽开,酣畅淋漓。

总起

①写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憧憬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意

①早晨所见、牵牛花

②槐树落蕊故记叙

③秋蝉残声前都2、分写

④秋雨话秋凉后的

⑤枣树奇景呼秋谈论:但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应总是一样地能引起肤浅、幽远、严峻、萧索的感觉

3、总写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深切感悟。

本课小结篇三

(1)品尝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了肤浅的民族感情。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构造。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绽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留意品尝景物所含的主观颜色。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受和气质,体验情感。

总结全文篇四

读完全文,你认为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明确:在秋景中融入了憧憬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悲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教学过程:篇五

一、导入新课

1、读以下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日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尝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作业布置篇六

1、将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拟阅读。

2、搜集整理关于秋的名句及古今诗文,并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秋的感悟。

3、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的情感。

教学反思与评价:

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公平的学习气氛。

3、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

4、作业设计比拟合理,有针对性。

5、缺乏之处:时间安排太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索,一些问题只能点到为止。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篇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学问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根底、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一般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局部学生的语文根底不大好。但他们对散文是不生疏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