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朱赤将军妻弟郑国鼎_第1页
记朱赤将军妻弟郑国鼎_第2页
记朱赤将军妻弟郑国鼎_第3页
记朱赤将军妻弟郑国鼎_第4页
记朱赤将军妻弟郑国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朱赤将军妻弟郑国鼎在江西有个贫困县特困乡“修水县东港乡”,地处边远山区.巍巍青山旁绿水清溪,座落靖林山脚下靠近山边有一座古老的土坯民房,住着勤劳的贫苦老农民名叫“郑朝瑞”,俗名张家湾人。娶妻郑国鼎朱氏,生四男二女,长女郑秋英嫁邻里上衫乡下衫村在东港台庄乡教过书的朱赤将军为妻(朱赤:黄埔三期,88师262旅少将旅长)。四子之中排行老四名郑国鼎,号建邦,生于1905年9月,从小好动的他深得家人喜爱,祖父、父母及兄长决定重点培养他,以期将来望子成名,为国出力,为家增光.郑国鼎不负众亲所望,从大桥区仁义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九江省立六师范,本想毕业从事教学,但受辛亥革命孙中山的爱国影响,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一股救国救命的情怀由心而生,同时又受姐夫朱赤将军的影响,从此学姐夫朱赤投笔从戎,学点本领为国家作点贡献。随后向老父与兄长讲述他的志向,老祖父、父亲、三兄长等很满意的支持他,为他想尽办法准备了足够的路费,来到了当时孙中山先生革命北伐胜利定都“南京”,设立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经过几场考试,他以英文写总理遗嘱而出色“榜上有名”,从此进入军校八期步专科。郑国鼎在校发奋刻苦努力,各科成绩优秀,锻炼了一身好本领,单打格斗,长抢拼杀,利用地形,地貌都在同学之上,在1930年至1933年期满毕业,并以出色成绩留校任教。在军校工作期间一次回家探亲,到了家中见房屋空荡,堂兄弟说明原由,老祖父、父母因病去世、兄长也离开人间。短短几年痛失最亲人,只剩孤身一人,不禁眼泪双流,极度难过,在坟前长跑不起,仰天长叹,含恨自己不孝……。仓促之间经好心人撮合与渣津镇东堰村徐洁云小姐草率结婚,夫妻与同姐姐郑秋英转回南京,姐弟俩相依为命(后知祖父、父母、兄长是姐姐操办安葬),朱、郑两家居住在南京市中山北路三牌楼驻京办事处。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七七事变),部队要出征,开赴前线,家属不得随军.当时郑国鼎之妻徐洁云身怀六甲,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家属必须返回原籍,在7月16日中饭时,两位丈夫各自拿出绝命书交给妻子,夫妻对望,泪眼相照,中饭一粒米也没吃下,妻子企盼丈夫要活着回家。傍晚时分只有一中尉军官郭学礼护送她们到南京下关乘轮船转回家乡-修水,郭军官说,军人服从命令,请夫人各自保重,敬礼!这一离开确成了朱赤将军夫妻永别,阴阳相隔.日本长期蓄有野心,多次向我国从清朝晚期甲午战争,以及九一八事变,尤其是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公然挑衅,晚间向卢沟桥宛平县城开炮,我军十九路军奋起自卫抵抗,日本又在上海蠢蠢欲动,蒋介石急命张治中速率第五军88师两个德式装备262、264旅,驻守南京警卫师开赴前线.于1937年8月11晚间乘火车到达上海,深晚夜宿街沿,不打扰百姓。清早居民上街买菜,发现满街都是服装整齐,武器出色的抗日部队到来,竞互相转告,欢欣鼓舞,热烈欢迎,拍手叫好。部队于12日进入前沿阵地,13号下午我敌双方发起冲突,从此抗日烽火打响了!郑国鼎当时从军校任命为88师264旅五二八团二营五连上蔚连长。14号拂晓,我军吹响军号,部队勇猛的发起进攻,以262旅位于北部周围,向叫江路,横滨路一带当面之敌进行攻击,以牵制虹口公园方面之敌。另一方以264旅旅长黄梅兴少将的指挥下为主攻部队,527、528两个团向江湾推进,沿水电路由北向南,向敌人盘据据点名持志大学,五州公墓,爱国女校等处发起猛攻,英勇部队前扑后继,接近敌海军司令部附近,敌兵遗尸遍地,一部退入其司令部,其余狼狈沿北四川路而逃.在这一天的进攻中,264旅冒着敌军猛烈炮火奋不顾身,表现突出,从而夺回了持志大学、五州公墓两处据点。下午4时,在爱国女校争夺战中,旅长黄梅兴正以电话向孙元良报告战况时,一发炮弹命中了旅长指挥位置,旅长腹部中弹,当场牺牲,这是整个华东战场上,中国军队阵亡的第一名将级指挥官。这一天的战斗中,264旅的旅长黄梅兴以下共千余人及527、528团7个连长阵亡,战争的激烈由此可见惨痛!后由高志嵩升任旅长。在中国军队连日勇猛攻击下,日军连连失利,左右两翼战线被切断,这一阶段淞沪战场上,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将军指挥下,打得非常出色,朱赤因战功显著晋升262旅长.其后,日军三易主帅用缓兵之计,提出谈判,蒋头子也希望从外九国来制裁日本。日本这时火速增兵,用空海军运送武器弹药和陆军抵达上海.谈判未成,双方又开始激战,由于日军援兵到来,武器优良,对我军很大损伤,我军从进攻转入防卫,死守战线.在连续3个月的战斗中,我军奋勇顽强。正如我从书上看到,陶峙岳将军回忆文章写道,敌我双方不断增兵,敌人势在必得,我军志在死守,我知道任何局部的挫折都会牵动全局,我们必须与阵地共存亡,无论官兵,思想只有国家民族,个人安危已置之度外.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阵地也安如磐石,部队每天处在战火硝烟中,战斗的频繁激烈为前所未有,在当时那种艰苦条件下,陶将军说,就是只有两个字,“死守”,当时陶将军淞沪会战中是第8师师长。上海闸北战场是淞沪抗战最早打响的地方,也是88师在闸北揭开了淞沪会战的帷幕,也是这只部队最后退出的闸北。因我方军事准备不足,武器不精,技术装备薄弱,加上伤亡惨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侧背部署的疏忽,太轻视敌军,对杭州湾防守薄弱,以致日军绕行强行登陆,救援不及,不幸失守!日军形成夹击我军,这是我军在历史上最大失误。淞沪抗战,我军吃尽千辛万苦,成天在敌人的飞机轰炸,炮火猛攻,坦克连续扫射冲锋,成万敌军扑来下战斗.我军还是坚守在土壕中顽强抵抗、誓死拼敌,3个月未洗澡、洗脸,理发,满身泥土臭气就地睡倒,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大撤退。10月26日,由88师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一营八百勇士固守四行仑库,掩护部队撤退,退到南京时伤亡基本上过半。南京当时是国民党以孙中山为首北伐胜利,定南京为首都,全国指挥中心,所以日军以两路凶猛扑来,包围南京,企图逼降中国.可是军民团结一心,誓守保卫,88师同兄弟部队固守南京,88师两个旅守卫重要重地,雨花台、中华门一线,经过几个日日夜夜血战,朱赤将军在抗击日军中不幸中敌人炮弹片,以身殉国。二六四旅旅长高致嵩率全旅官兵奋勇肉搏,搏斗中耳朵被咬掉,鲜血直流、终因弹尽无援、寡不敌众、壮烈殉国。郑国鼎在淞沪血战撤退保卫南京,时任少校代营长,在高致嵩命令的指挥下,率官兵死守雨花台左翼阵地一线.12月7日,日军师团挟陆空军优势火力猛攻雨花台、中华门、光华门重要据点。全营官兵勇猛杀敌,誓死拼杀,顽强抵抗共阵地存亡,昼夜死守在战火硝烟中,反复肉搏打退日军多次进攻,12月9日,伤亡惨重牢牢控制阵地,不失一寸土,日军逼近赛虹桥,百架飞机再次对雨花台进攻,经过几个日夜的血战,弹尽无援,全营官兵所剩无几,壮烈殉国.12日傍晚,郑国鼎咽咽一息从战友死尸中爬出,身体负伤,拾一命而逃生,目睹遍地尸体求生心绝而逃下关长江边。当时只有两只木船抢运,军民拥挤上船跌落水无数,撤退部队与南京市民几乎乱成了一锅粥,被日军打死的,掉进长江淹死的数不胜数,郑国鼎急中生智在百姓家中找来一木盆,类似救生圈漂浮水中,推着向前泅水渡江,决心宁愿江中死,不倒在日寇枪下。途中幸遇渔民相救,好心人帮他把衣服换下,烘干,清洗伤口,在好心人家休养两天。郑国鼎以银元两圆相谢,好心人黄建东同志不要,说:你们是为打鬼子受伤,可敬的军人,能九死一生冲出包围已属大幸,怎能要钱,这是我应该做的。然后,相谢告别,经几辗转回到家乡修水县。姐、弟、妻会面时,姐、妻不敢相认他,从南京离开的郑国鼎从没理过发、修过胡须,经过淞沪血战,南京保卫战,在艰苦作战日子里人骨瘦如柴,伤痕累累,类似乞丐,浪人,岂敢相认,道明原由后三人相拥痛哭,悲咽不止,好不胜伤感.弟含泪安慰姐姐郑秋英,姐夫朱赤为国捐躯,重于泰山、千古流芳!姐姐应多自保重,帮姐夫撑起一个家,让他地下有知。郑秋英当场昏厥,从此强忍悲痛,贞洁一身,为丈夫朱赤抱养子孙,延续香火.郑国鼎回来立即向国防部和孙元良师长写出两份报告,报告两个旅长阵亡,雨花台守军战况实情和自己有幸活着,请示上级安排。与此同时,修水地方政府,绅士请他在渣津代理区长,期间,四川王陵基任江西省府主席,他有某部师驻守在渣津区管辖内“黄坊"。师长命令郑国鼎要拆掉渣津古建大石桥,说是以阻日军到来,为何迟迟不拆把郑国鼎叫到师部,师长坐堂中央,两边站着8个荷枪实弹的士兵,以示恐哧、威武.郑国鼎昂然站立,师长当即问道,你是郑国鼎吗,是军人吗,郑答应是,你即是军人,就要服从命令,为什么迟不动手拆桥,郑国鼎据理而说“拆桥上级政府没有明文规定指示,日军未到事先拆桥是不可以的,此桥乃民用之桥,倘若我军前进或有前方退军是自塞其路,他分析敌情,认为日寇离渣津甚远,且从古石桥路过的可能性不大,况且石大桥是渣津当地的建筑经典,造价不菲,乃文物古迹,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破毁.既然师长要拆,请师长写字签名,有责任师长承担.师长自知理虚,不敢写字签名,认为郑国鼎且言之有理,固而保住了此大桥。后该师长部队撤退路过此桥时称,郑国鼎乃“人才、将才之人”。此桥厉经200多年,勾通南北通途,现更名为“福星桥”.郑国鼎代理区长三个月,帮助管区居民解决众多困难,买盐送粮特困户至今留有善言.1938年上旬,郑国鼎接国防部命令,调往武汉黄埔二分校任中校副大队长。他安置姐姐郑秋英家事后携妻子,儿子郑金民来到武汉,当时军校的校领导又是老长官张治中任教育长,李明灏接任二分校主任,卢石英少将任十三总队长,郑国鼎为十三总队第三大队副大队长.1938年,日军大举进攻武汉,军校逼迫迁移,开始二分校由武汉南湖迁到湖南邵阳,后迁往武冈时正值武冈政局动荡时期,为整治武冈混乱局面,李明灏主任向湖南省政府推荐该军校政治部主任刘公武少将兼任武冈县县长,在两位将军的通力治理下,社会治安得到了根本的好转,为办好二分校奠定了社会基础,从此二分校在武冈这个城市落根了。起初十四、十五期学员驻扎武冈县城各个祠堂,招收十六期新学员分驻高沙乡,武冈成为了抗日后方的阵地。1939年春李明灏主任率军校师生官兵建成部分校舍,1941年中山堂破土动工兴建,坐北朝南方位,由正堂左右分房,楼设三层及花园组成,占地1000多平方,两年后竣工。1938年至抗日战争胜利,该军校在教学体系上,由军事教官、各队长负责带领学员上战术课:单打格斗、长枪拼杀、军事操练、野外演习,抗战救国纲领,三民主义等课程,对所学课程反复练习,来提高军官的本领与救国思想,为抗日前线输送了近二万八仟多人初级军官。毕业学员依校令分配到战区野战部队,滇缅边境远征军部队,苏皖浙敌后游击部队,其中部分进修学员均返回原部队,学员中作战过福州战役、湘北、湘西会战、长沙会战等,他们在战场上顽强抵抗、誓死拼杀、流血殉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日军进攻长沙时,日寇以一师团攻击湘西,武冈军校,军校被迫转移,经湖南武阳、沅陵,最后到达会同.在转移历程中,郑国鼎奉命率军校官兵队伍打掩护,同日军作战,英勇拼杀,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抱着人在军校在的决心誓死保证了军校机关、学员的安全转移.这几年中,郑国鼎因功绩显著晋升中校大队长、上校大队长直到军校奉命裁撤,19期学员编为21期并入成都军校至抗战胜利。抗日胜利,鬼子投降了,举国欢庆。众民本以为可以安居乐业了,可是在1946年部队精简整编,郑国鼎调往某部任副师长率军内战。他想到刚刚胜利不久,又来同室操戈,同胞互相残杀,同属中国人,理应团结一心,应以复兴中华大业为根本,抗日乃是救国救民,国家危难,匹夫有责,不做亡国奴!在艰苦的八年抗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百姓惨死逃劫!回想起淞沪血战、南京保卫战,武冈二分校转移历程,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有多少军官阵亡,成千上万的战友们牺牲殉国,那百姓凄惨影像一直不能抹去,“夜不成眠,仰月长叹!”回忆连想的郑国鼎说:我是有文化、有素质、有理性的军官,我的枪口只对准日寇而不是自己的同胞。下定决心,以身负伤,体弱病残多次请求退役返乡,经核准后,于1946年在武汉办理了退役手续,军旅生涯15年春秋,洒热血、拼杀场、保家卫国而告终。回到祖籍家乡,县府安排他为县公路建修总指挥兼监察委员,1946年秋在东港台庄乡利用张家祠堂自创办了一所中心小学,自荐校长,聘请张玉祥、张万新、朱爱如、朱正凡为老师,设1—4年级三个班,据当年在该校读书的学生冷玉生回忆,在校学生80多人,免费读书直到1950年冬郑校长被抓而告止。1949年6月解放军渡过长江,以一团部队进军修水县,修水原县长吴懋松急速召开军政会议。当时参会人员有:平师贾、陈言、县科级徐慰曾、徐士俊、徐肖凡、黄天波、石乐天、张彭年、陈士元、吴抚夷等,郑国鼎由东港台庄乡雇轿接往县府(抬轿人:郑有齐、郑如东)。保安部队以吴抚夷为首(自称师长),从山口区漫江进军修城,以占领凤凰山企图抵抗主张一战、不胜则走.会上大家规劝他不要抵抗,应以修城人命财产为重。郑国鼎据理力争相劝“长江天险已被突破,蒋老头已去到台湾”,你区区一个师地方武装,怎能抵挡得住,还是接收改编为好,实行和平解放。与此同时,鉴于郑顾大局,识大体,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大家一致同意推举郑国鼎为修水民主人大代表,同石乐天同志前往三都乡解放军驻部会见团长周德寅,政治主任唐占印,洽谈修水和平解放事宜三小时之久。次日解放军分三路进入修城,受到了修城人民锣鼓震鸣,热烈欢迎,生命财产得已双全。解放军以训话在散原中学广场,对吴部非正规军,地方武装不属改编实行缴械,是官扣留,兵士遣散回家。南下干部接管政府,原县府人员帮助协作征粮工作等。郑国鼎仍回原小学从事教学,直到1950年冬在学校被捕入狱。1949年7月中旬郑国鼎收到知已好友湖南省主席程潜同志和武冈二分校主任李明灏中将的来信,要求郑赶赴长沙起义。郑国鼎路行到湖南省平江县境内途中返回,其因妻子徐洁云尾随痛哭,请求郑要顾全儿女大小,重要是不舍丈夫魂归何处,台庄小学一走了之何去何从。郑国鼎思绪万千调头返回家中,怒气之下以烟酒来结束生命,幸被姐姐郑秋英碰巧在娘家发现,才捡回一条性命.大镇压期间,因他为人清明善举,深明大义、一身正气、在修水人民的保平下,没有枪决。轻判六年在九江市彭泽县芙蓉农场劳改。期满释放回乡参加集体劳动,兼大队夏收双抢时收晒管理,助理会计,并调各大队年冬决算。这位饱经风霜,文韬武略;从事军教多年,历经战乱,抗日八年且有功为国,有益为民,行将就木的老人还是逃脱不了文化大革命的厄运,再次被揪了出来。在修建卫红水库时,白天挑土筑坝,晚上批斗游行,严酷逼供,身体摧残,年过六旬的老人经不起折磨以致一病不起,于1969年11月8日不幸离世,享年64岁。死时大雪纷飞,草草安葬,连棺木都没有,几双儿女在寒风中守候……,昔日英杀战场,今日含冤九泉!迟来的春天:朱赤将军的妻子郑秋英丈夫殉国后,领到国民政府2000元银元,从娘家回到家乡上衫乡下衫村,做了几间土坯房,孤单一人收养朱翼民为子,供其高中毕业,并为其完婚,媳名“郑思肖",生一女,名朱仙兰嫁罗时丘为妻,均已故。后郑秋英又收养朱一江为孙,娶张梅英为孙媳,生有二女一子延续朱赤香火,2010年朱一江之子因病亡故。朱一江奉养奶奶郑秋英至1985年秋去世,并为朱赤将军建了一座衣冠冢,与郑秋英合葬,四时祭奠。上校郑国鼎生有二子二女,长子郑金民(妻子徐洁云随军南京时所孕),现年77周岁。长女郑雪梅在湖南武冈军校所生,退役后生一男一女,男过继渣津镇东堰村,名徐力农,次女出嫁邻村,均已娶已嫁生子,徐洁云于2002年12月辞世.两家的后代和朱赤将军的遗孀,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没有少挨批斗,尤其是朱赤的妻子郑秋英与弟郑国鼎夫妇有过相同的遭遇,白天劳动,晚上揪斗,在二分校的教材书籍几大篓与各期学员毕业合影照一把火全部被烧,净身扫地出门.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这些抗日救国的遗属迎来了迟来的春天.朱赤将军之养孙朱一江和郑国鼎的儿子,朱赤的内侄郑金民等,于2014年4月2日有幸被江苏电视台拍摄清明思忆栏目(江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