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1页
2017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2页
2017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3页
2017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4页
2017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页,共82页。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页,共82页。命题角度1分封制的影响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第三页,共82页。命题角度2分封制的瓦解2.(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第四页,共82页。解析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答案C第五页,共82页。命题角度3历史传承体现的宗法制的影响3.(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第六页,共82页。解析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铭文已经可以传递信息发挥文书的功能,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答案

B第七页,共82页。命题角度4国家统一与宗法制的影响4.(2016·课标全国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第八页,共82页。解析

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材料核心信息是族谱中台胞回乡请祖先牌位的记载,故A项错误;1684年,康熙帝时收复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开发管理,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也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碍”的信息,故C、D项错误。答案

B第九页,共82页。命题角度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传承5.(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第十页,共82页。解析根据“……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答案

B第十一页,共82页。命题角度6外戚干政体现的君主专制的强化6.(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第十二页,共82页。解析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答案

C第十三页,共82页。命题角度7史官记载对皇帝言行的影响7.(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第十四页,共82页。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项。“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项;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项;“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正确的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答案

A第十五页,共82页。命题角度8古代选官制度的作用8.(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第十六页,共82页。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察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

D第十七页,共82页。命题角度9地方行政制度演变折射出的中央集权的强化9.(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第十八页,共82页。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答案

B第十九页,共82页。命题角度10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折射出的君主专制的加强10.(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阁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第二十页,共82页。主线一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文明[知识·连线]第二十一页,共82页。[思维诊断]1.北方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哪一房内?

提示:北房。第二十二页,共82页。2.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哪一观念?

提示:家国同构观念。第二十三页,共82页。3.《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提示:周天子衰微,诸侯割据。第二十四页,共82页。[史论·归纳]1.宗法制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2.中国宗法制度的核心作用就是用宗统来维护君统,用族权来巩固皇权,用家法来补充国法,即将国家公权力全面私有化。它是中国极权思想最重要的来源之一。3.宗法血缘关系是先秦儒家构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根基,是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在基础,而“亲亲”、“尊尊”又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人伦准则和伦理要求。第二十五页,共82页。4.分封制改变了商朝那种相对松散的方国联盟式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周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5.诸侯国在封国内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6.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宗法社会的形成与演变,与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第二十六页,共82页。[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予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 (1)史料一描绘了商周时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提示: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实行贵族政治,官位世袭。第二十七页,共82页。史料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较之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2)史料二反映了商周政治制度的哪些显著特点?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密切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实行贵族政治;天子与诸侯存在多重关系:君臣关系,大宗与小宗关系,等级从属关系。第二十八页,共82页。[解图·识史]识图1分封制的演变历程解图1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的原因有哪些?提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的独立性,势力壮大;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第二十九页,共82页。识图2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解图2

众多学者认为,尽管典型意义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就逐步瓦解,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属性仍然是宗法社会,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提示:地理环境上的相对封闭与独立,小农经济基础上稳定的阶级结构,血缘宗法伦理的根深蒂固。第三十页,共82页。识图3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解图3

根据图示归纳夏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提示:公天下到家天下;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尚未高度集中的王权到高度集中的皇权;松散邦联——方国联盟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第三十一页,共82页。[高考·研究]命题规律(1)题型考查:2011、2013、2014、2016年全国课标卷都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2)基础知识类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和影响是常考知识点,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第24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的影响。2016年新课标Ⅲ卷第24题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评述、影响类考查: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24题考查商周政治制度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24题考查商周时代对秦汉统一的影响。第三十二页,共82页。命题预测

分封制在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中的地位及影响,宗法制对“家国同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尤其是商周政治制度对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仍将是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第三十三页,共82页。高考选择题·仿真练1.(2016·云南昆明模拟)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第三十四页,共82页。解析《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是“孝悌”的表现,不是原因,A项错误;“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这由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与题目时间不符,C项错误;孔子只说“性相近”,没有明确善或恶,儒家孟子提出“性本善”,不符合“从孔子起”,D项错误。答案B第三十五页,共82页。2.(2016·湖北武汉模拟)《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第三十六页,共82页。解析西周时期天子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并未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周公、大公与周王之间是同姓亲属关系,B、D两项错误;题干中“而赐之盟”说明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让其治理地方,体现出了西周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C项正确。答案C第三十七页,共82页。主线二古代君权的强化与约束调节[知识·连线]第三十八页,共82页。[思维诊断]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哪一项措施?

提示: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第三十九页,共82页。2.“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史料中的“它”指哪一制度?

提示: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第四十页,共82页。3.宰相和内阁在与皇权的关系上有何区别?

提示:宰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权,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只是皇帝内侍机构,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形成制约。第四十一页,共82页。[史论·归纳]1.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架空庞大的官僚机构。2.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前期,与小农经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3.皇权制度下的国民对民族与国家认同感的陌生,源于其从来不允许国民享有参与国事的权利。4.三省六部制最突出的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成为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第四十二页,共82页。5.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6.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立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7.明代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封建帝国政治制度的畸形。清代军机处使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第四十三页,共82页。[史料·研读]史料一

由于君主制是一个权力封闭系统,不允许人民享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其结果是民众对国家政治的隔膜与漠不关心。两千余年来中国民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悲剧,正是皇权专制下的权力垄断所造就的必然结果;而要维护“家天下”之下的一盘散沙,只能依靠更加强化的暴力——武力上的残酷镇压和思想上的严酷钳制,从而使政治更加黑暗,统治更加残暴与血腥。中国皇权专制从秦朝至明、清一路变得愈加严酷、畸形——文字狱的日渐强化是其表现之一。(1)根据史料一,归纳古代君主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提示:人民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力,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易导致暴政和思想文化专制。第四十四页,共82页。史料二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钱穆《国史大纲》(2)若上述观点成立,试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提示: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明朝设内阁、厂卫制度;清朝设军机处、八股取士、文字狱。第四十五页,共82页。[解图·识史]识图1专制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历史影响解图1

亚里士多德认为“东方专制”根源在于东方人的奴性。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提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专制政治根源于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并具有分散性、保守性的特点,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和法家提供的“集权”理论。第四十六页,共82页。识图2皇权削弱相权的方式解图2

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在明代最终被废除,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提示:统率百官,协助皇帝,避免决策失误;专权乱政,威胁皇权。第四十七页,共82页。[高考·研究]命题规律(1)题型考查:2014、2015、2016年全国课标卷在此考查了选择题,2013年则以第41题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2)基础知识类考查:历代君权加强的方式和影响是常考点。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26题考查宋代历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25题考查汉代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24题考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加强皇权。(3)评述、比较类考查:2013年新课标Ⅱ卷第41题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政治制度的比较。第四十八页,共82页。命题预测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时,一方面,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尊地位,但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有效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对比与分析需特别注意,核心是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及评述。第四十九页,共82页。高考第41题·仿真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任何朝代的政权都概莫能外地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作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政治代表——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如宋太祖就“知为君之难”,常对左右感叹“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就连敢作敢为的宋神宗也曾发出过不能自由行一事的叹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发展、演变过程中,统治集团逐渐制定、完善了一整套对皇太子、皇帝进行约束、培养的制度,以及对皇权进行限制的具体措施。——《简论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对皇帝的培养与约束》第五十页,共82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上述材料观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此题属于半开放性试题,虽要灵活作答,但不能脱离设问的方向。解读材料需要有史实、有结论,史实来源于试题提供的材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概括,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制约皇权的因素。答案观点:制约皇权是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环节。理由:皇权具有随意性、独断性,易导致决策失误或暴政,因此皇权也需要众多制约因素,例如宰相制度、地方豪强势力的增强,“天人感应”“民贵君轻”“祖宗家法”等思想观念,都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第五十一页,共82页。主线三古代地方分权与集权的斗争[知识·连线]第五十二页,共82页。[思维诊断]1.《全球通史》指出“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史料论述的是哪一制度?

提示:郡县制。第五十三页,共82页。2.学者认为封建社会形成地方割据的根源在于地方存在独立性,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地方割据根源在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不可能消除封建割据。第五十四页,共82页。[史论·归纳]1.中央与地方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集权与分权划分为中心的物质利益基础上的社会政治组织——国家的一种政治关系。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3.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最主要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4.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北宋时期基本得到解决,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第五十五页,共82页。5.行省制是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对后世影响深远。6.中国古代地方无自主权,绝对服从中央,压抑了地方积极性和创新性。第五十六页,共82页。[史料·研读]史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第五十七页,共82页。(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提示: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百家争鸣,为分封制瓦解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制度重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第五十八页,共82页。史料二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2)根据史料二你能获得关于北宋政治制度方面的哪些有效信息?提示:重文轻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第五十九页,共82页。[解图·识史]识图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解图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有效处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提示:历史证明权力过于集中或权力过于分散都无助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要达到权力的有效平衡,最主要的是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形成一种职权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第六十页,共82页。[高考·研究]命题规律(1)题型考查:2015、2016年新课标卷考查了选择题,2014年则以第40题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2)基础知识类考查: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构成及特点是常考知识点。2015年新课标Ⅱ卷第25题考查汉代地方吏治。(3)知识迁移和影响类考查:地方治理事关国家稳定与动乱、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亡。2016年新课标Ⅱ卷第27题考查清朝收复台湾并加强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与管理,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27题考查明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2014年新课标Ⅱ卷第40题中以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方式进行了考查。第六十一页,共82页。命题预测

在2017年的备考复习中,注意从中外关联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治智慧,例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美国联邦制的对比分析,其核心在于国家“大统一”理念及地方权力的分配结构问题。第六十二页,共82页。高考选择题·仿真练1.(2016·四川南充一模)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解析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王子皇孙迁到咸阳,部分迁往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与世袭特权无关,故D项错误。C第六十三页,共82页。2.(2016·湖南株洲一模)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第六十四页,共82页。解析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与改变地方无权,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问题没有关系,故A、C、D项错误;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答案B第六十五页,共82页。拓展研究

从制度创新角度看待古今政治体制的大变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础。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种趋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最终在中国建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为基础的民主政治体制。第六十六页,共82页。主线四从贵族政治到科举取士[知识·连线]第六十七页,共82页。[思维诊断]1.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提示:察举制。第六十八页,共82页。2.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此“制度”指什么?

提示:科举制。第六十九页,共82页。3.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七十页,共82页。[史论·归纳]1.察举制打破了官员世袭制度,实现了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2.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3.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第七十一页,共82页。4.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5.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七十二页,共82页。[史料·研读]史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1)史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史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提示: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第七十三页,共82页。史料二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二种特征: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