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八章_第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八章_第2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八章_第3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八章_第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八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第七章颠覆传统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第八章“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荀子的社会思想第二节韩非的社会思想第一节荀子的社会思想第一节荀子的社会思想欲望论性恶论社会群体论论人的社会化论“礼”的社会功能社会管理和社会思想荀子其人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一、欲望论荀子的基础命题是“人生而有欲”。人们的物质欲望是生来就有的,具体表现在饥饿则思食,寒冷则思保暖,劳累则思休息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趋利避害。一、欲望论从个人内在的心理角度说明欲望的问题:“性”是人天生就有的生理机能,即天性;“情”(感情)是“性”的心理本质,即人之常情;“欲”则是“情”的具体心理反应,即欲望。由此可见,荀子的所谓人性是以人的自然性为核心的。一、欲望论节“求”:荀子认为,人的生理欲望是永不满足的,不能完全顺乎人的生理欲望,否则便会破坏社会秩序,最终导致个人的困窘。荀子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节“欲”,而在节“求”。“欲”:是生理现象,是不能满足的。“求”:是人类用来满足欲望的一系列行为一、欲望论如何节“求”:第一、以“理”和“道”节求。第二、以权衡欲与恶,利与害节求。一、欲望论欲望论的特点:(1)他把物质欲望本社与通过理性思维决定的“求”区分开来,认为虽然人们的全部欲望不可满足,而经过思维判断的合乎“理”的一部分欲望是可以满足的,这是他对欲望论的一大贡献。一、欲望论欲望论的特点:(2)他认为合理的欲不应“去”或“节”,而应予以满足。天子的欲望不算多,守门人的欲望不算少。只要合理,天子的欲望虽多,也不应加以节制;同时也不能因守门人的下贱而不允许其满足合理的欲望。因而,荀子无形中找到了欲望问题的阶级分野,阶级的或等级的差别成了判断欲望是否合理的标准,他承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合理性,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和欲望的满足找到了理论依据。一、欲望论欲望论的特点:(3)判断用以满足欲望的行为“求”是否合理,虽然有“道”和“理”作依据,但最后判断是在于人的思维和理性。如果判定某些欲望是合理的,那么欲望虽多也是无伤于社会秩序的,否则,欲望虽少也会引起社会混乱,可见,他高估了人的思维和人的主观理性判断的作用。二、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以欲望论为基础的。荀子主张人性恶。他把那些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合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恶”,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有的先天性本能,本来不包括什么尊尊、亲亲、守法、循环等品质,所以人性本恶。二、性恶论和欲望论一样,荀子认为人性之恶是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这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是天生的,天然质朴的;伪是人为的,是一个群体的道德、文化集合。用人之“伪”来诱导、抑制天生的性,从而使天性与文化、道德有机结合的结果就是善行。二、性恶论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荀子的性:人的生理本能,人的自然性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人的社会性三、社会群体论“人类必在社会中方能生存,又必有赖于社会生活,方能征服自然,使社会日趋发达。”——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人生不能无群”:荀子认为人之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能够产生功能强大的群体组织,一般动物达不到这个程度,人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分”有“辩”,即人类在群体中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有不同社会角色。如果人们不服从社会角色、地位和社会分工,社会群体也就崩溃了。三、社会群体理论那么,靠什么实行“分”呢?荀子以为要靠“义”,义就是社会正当行为规范。在社会群体中,各种社会地位、角色和分工都必须依靠社会行为规范来实行,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和谐,行为才能一致,社会群体才能力量强大,人们才能利用群体的力量战胜灾害和其他动物,取得生存发展机会。四、论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荀子欲望论中的“节求”,性恶论中的“伪”,群体论中的“分”,都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经过社会的陶冶才能学得的行为,他找到使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四、论人的社会化一、教育四、论人的社会化二、社会环境四、论人的社会化三、“积靡”积靡就是“积摩”。“相关而善谓之摩”——《礼记·学礼》四、论人的社会化四、“注错习俗”注错:按一定社会价值观念而有选择地对社会提供各种典范的模仿行为习俗:社会的风俗习惯四、论人的社会化五、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给各种社会角色制定出行为标准,才便于社会和自己鉴定其学习“善行”所达到的程度。另外,荀子又把同一种社会行为由不同角色的人实践所造成的不同表现予以论列,使人们通过行为表现鉴定其社会化所达到的级次。五、论“礼”的社会功能“礼”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荀子的礼论,也是很有特色的。荀子认为,礼就是贵贱、年龄及辈分、贫富等相区分的阶级、阶层制度,以及与此配套的行为规范。五、论“礼”的社会功能荀子认为礼是社会群体在发展过程中规约人欲望的制度化结果,礼一旦产生,其社会功能不可估量。它是测量社会行为的重要依据,起着校正的作用。五、论“礼”的社会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荀子的思想中,对“礼”的论述很多也很深刻,对“义”的论述也特别深入,而对于孔子反复强调的“仁”则较少深入论述。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孟子的核心概念是仁与,而荀子的核心概念则是礼与义。孔孟均重仁,强调内部控制与外在控制相结合,而荀子则偏重于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控制。这便是他的学生稍进一步而成为法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六、社会管理和社会理想荀子认为,要管理社会,首先要选那些善于“调一天下,制强暴”的“大儒”作为社会的管理者。管理社会的办法就是礼法并用,对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善者和逾越社会规范的不善者应区别对待,赏罚分明。六、社会管理和社会理想在此基础上,荀子展现了他的理想社会。荀子的理想社会奉行儒家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人才主义、差序格局和阶级秩序,提倡一个“赏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同时,理想社会对社会上层和强势群体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另外,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分工。可见,荀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乌托邦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第二节韩非的社会思想第二节韩非的社会思想性恶论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社会变迁与人口论社会控制论社会管理思想理想社会模式韩非其人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一、性恶论

韩非集成荀子的欲望论,认为人为了生存必有“欲利之心”,而“欲利之心”是由人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任何人都不会例外。社会的各阶层、每个人,都在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奔波争夺,虽然不一定是兵戎相见,却天天在钩心斗角。韩非对性恶的论述并没有超越荀子性恶论的论述范围,而且韩非的人性论也是主要从人的自然性出发的,而他和荀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从同一点出发,引出不同的看待社会,治理社会的方法。二、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社会中没有什么信誉可言,所以人们都不可真诚地相信别人,相信别人的结果只有自己吃亏。二、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在韩非看来,普天之下,都是为自己的利欲而奔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为基础的。韩非把儒家描述的“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都看作掩盖社会关系的真面目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他大声告诫人们: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忠、孝、仁、爱、亲、信可言,只有互相算计,自利自为!而且认为只有揭开面纱,让人们都看清楚这个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爱有利于治理这个纷乱的社会。三、社会变迁与人口论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厚古薄今,认为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的过程。社会已经进化就不可能倒退回去,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阶段,用以治理社会的方法也有相当的改变。三、社会变迁与人口论韩非还认为,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人类生活资料的多少与社会人口的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的人口理论肤浅而有局限,他认为只要人口相对减少,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丰富就可以使人民争夺,使社会安定,而没有发现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对社会治乱的决定作用,是由他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四、社会控制论韩非认为,对维持社会秩序最奏效的方法就是法和威,而仁和爱只能带来祸乱。法的最基本手段就是赏和罚,有了赏罚,社会中的正常秩序就能得到维护。韩非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他要求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用地主阶级的法家思想统一全国思想。五、社会管理思想第一、要遵循社会进化的规律。第二,要以法用人。第三,要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第四,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第五,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封建君主要治理社会,必须掌握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六、理想社会模式第一、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第二,这个理想社会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唯一纽带。第三,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第四,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个“计算社会”。第五,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本章要点】1、荀子认为,人们的物质欲望是生来就有的,并且人的生理欲望是永不满足的,但是不嗯给你完全顺乎人的生理欲望,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节“欲”,而在于节“求”。他还指出了两种节“求”的方法:(1)以“理”和“道”节“求”;(2)以权衡欲与恶、利与害节“求”。【本章要点】2、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有的先天性的本能,因此无法改变。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之于善。因而,人之性恶并不可怕,只要能有效地诱导和抑制,人们都可以成为社会规范的模范遵守者。【本章要点】3、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多物寡,为了物质欲望的满足难免会产生争斗。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意识到,个人离开群体的合作必将陷入穷困,群体没有地位、角色的规范则必将陷入纷争,照样不能满足个人的欲望。这就是人类社会“不能无群”的原因。

【本章要点】为使群体得以维持和发展,就需要制定出社会规范,把各种分工关心和各种社会角色的指责与义务都固定下来,这就是所谓“分”了。荀子极为重视“分”的社会功能。此外,荀子以为要靠“义”来实行“分”,义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在社会群体中,各种社会地位、角色得和分工都必须考社会行为规范来实行,由此各种关系才能和谐,行为才能一致,社会群体才能力量强大。【本章要点】4、荀子指出了社会化的几种途径:(1)教育;(2)社会环境;(3)积靡;(4)注错习俗;(5)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本章要点】5、荀子认为,礼就是以贵贱、年龄及辈分、贫富等相区分的阶级、阶层制度,以及与此配套的行为规范,同时认为礼是社会群体在发展过程中规约人欲的制度化结果。荀子认为,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一旦产生,其社会功能不可估量。它是测量社会行为的重要依据,起着校正的作用。【本章要点】6、荀子认为,要管理社会,首先要选那些善于“调一天下,制强暴”的“大儒”作为社会的管理者。管理社会的办法就是礼法并用,对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善者和逾越社会规范的不善者区别对待,对于有越轨行为的不善者,荀子主张先教而后诛。【本章要点】7、荀子的理想社会奉行儒家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人才主义、差序格局和阶级秩序,提倡建设一个“赏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对社会上层和强势群体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本章要点】8、韩非对性恶的论述并没有超越荀子性恶论的论述范围,而且韩非的人性论也主要是从人的自然性出发的,而他和荀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从同一点出发,引出不同看待社会、治理社会的方法。【本章要点】9、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从“计算之心”出发,韩非把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理解为交换关系。【本章要点】10、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厚古薄今,认为社会变迁的过承诺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的过程。同时,社会既已进化就不可能再倒退回去。他进而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治理社会的方法也有相当的改变。韩非还认为,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睡由人类生活资料的多少与社会人口的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认为现实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并从人口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上探讨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社会治乱的原因。【本章要点】11、韩非认为,要控制社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并且还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