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浮来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科学-浮来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科学-浮来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科学-浮来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科学-浮来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五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二、教材分析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的现象三、学情分析本课将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在本课不必和学生讲解密度,只是让学生知道不同的液体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浓度会影响物体沉浮。难点: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六、教学准备每组准备200ml清水、小马铃薯、酒精灯、药匙、盐、糖、搅拌棒、滴管、火柴七、教学过程一、引入:马铃薯的沉浮1、师:请看,这是什么?生:土豆。师:对,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马铃薯。(板书:马铃薯)2、师:讲台上还有两杯一样多的液体。我把这个普通的马铃薯轻轻地放入1号杯中,马铃薯立刻就——(生答:沉下去了)3、师:现在,我把这个马铃薯拿出来,擦干,再轻轻地放入2号杯中,你觉得它在这杯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多请几位学生回答:沉;浮)4、师:到底哪些同学猜对了呢?请仔细观察。(把马铃薯轻轻地放入2号杯中,浮起来。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同一个马铃薯,放在1号杯中(沉,手势),放在2号杯中(浮)。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补充课题:在液体中的沉浮)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师:首先,同学们来猜一猜,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生:两只烧杯中的液体可能不一样。2、师:都这么认为吗?(是的)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两种液体不一样呢?生1:尝一尝。生2:用看的方法。生3: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生4: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师:在科学课中烧叫做加热)3、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的方法,有些方法在我们这个实验中是不科学的,有谁发现了?说说你的理由。生1:尝的方法不可取,因为在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液体时,就随便去尝,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师:我非常赞成他的说法。生2:我们一直在看,也没能看出来,看是不可能了。师:同意吗?(生答:同意)生3:晒的方法不现实,现在的阳光也不足,而且这样要用很长时间的,也不科学。师:你真会动脑筋!那也就是说,现在最可取的检验方法就是用酒精灯加热两种液体了,对吧?(对)4、师:那么,用加热的方法来检验,你觉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生:酒精灯、火柴、药匙、塑料滴管……(教师引导补充完成实验材料,并课件展示)5、师: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言)6、师:根据你们说的,老师帮大家把这个过程归纳为以下四个操作步骤:(出示操作步骤)①用滴管分别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一些液体,分别在两个药匙上各滴加2—3滴。②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对药匙进行加热,待液体快要完全蒸发时停止加热。③用酒精灯盖熄灭火焰。④观察比较两个药匙上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7、师:为了保证大家的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老师想给大家做个友情提示,想听听吗?(出示友情提示)①加强小组合作,活动有秩,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②正确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③依据操作步骤,注意安全,避免烫伤。④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用品。8、师:大家听清楚了吗?好,当我走到你们组面前时请两位同学进行取液,并记好你取得是几号杯中的液体。等我说开始实验时再一起动手操作!9、师: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操作步骤,开始实验。(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随机指导)10、师:大家都做完实验了。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现象?生1:我们发现1号烧杯中的液体在加热后没有留下痕迹,2号烧杯中的液体在加热后出现了白色颗粒物质。师:其他小组呢?生2: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也是这样。师:看来大家检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你们真不简单!现在你猜到1号杯中的液体是什么了吗?生:水。师:那你认为使马铃薯浮起来的2号杯中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呢?生:在水里溶解了一些物质。(预设:若学生说是溶解了一些盐,那么教师提问:你能确定一定是溶解了食盐吗?生:不能。 师: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其他可以溶解于水中的物质吗?生:糖、味精……)师:你真会开动小脑筋!其实,老师的确在这个烧杯里加入了一些食盐。三、调制一杯是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师:那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请几位学生猜测:应该可以)2、师:我们来试着调制一杯这样的液体,怎么样?(生答:好)3、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盐,一些白糖。每一小组还会有一杯200ml的清水、搅拌棒、小马铃薯、小勺、牙签。4、师:请在小组内轻声地讨论:我们小组准备用什么物质进行调制?(食盐/白糖)我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5、师:好,讨论结束!谁愿意来说一说。生1:我们准备用食盐来调制液体,往烧杯里加食盐,搅拌,等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看它是否浮起来了。生2:我们准备用白糖来调制……(多请几位学生回答)6、师提示:为了准确记录多少糖或者是盐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能不能一下子把盐、糖全倒进去呢?(生答:不能)师:那么应该怎么操作?生: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往烧杯中放。师:怎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每勺放入的量是一样多呢?生:每次加入一平勺,用牙签刮平。(若学生答不出,则教师提示牙签的作用)7、师: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老师也帮大家把这个过程归纳为以下四个操作步骤,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实验要求)①选择一种物质,在调制过程中,要一次次地加入,每次加入一平勺,不要一下子把全部的物质都倒入杯中。②用搅拌棒对加入的物质进行充分地搅动,加速其溶解速度,但不要用力过大,谨防液体溢出杯外。③加入的物质完全溶解后,等到液面平静时,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④随时做好实验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8、师:记住了吗?请组长来领取食盐或白糖。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吧。(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随机指导)9、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你们实验的结果?(看记录单汇报)生1:我们小组是用食盐做的实验,……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是加食盐的?你们的结果与这组一样吗?生2:一样。师:哪组加白糖了?生3:我们选了。师:你们得到了什么实验结果呢?生3:……师:加入白糖做实验的小组,都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吗?生:是的!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过程,你知道了什么?生4:食盐水和糖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只要加入了食盐或白糖,就会立刻使马铃薯会浮起来?生:不是。师:说说你的理由。生5:是加入了一定量的食盐后,才浮起来的。(多请几位学生回答,师可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师:也就是说液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对吗?(师板书:一定浓度的)生:对!四、阅读资料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盐水、糖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就会浮起来,那么,这样的液体能不能也让人浮起来呢?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神奇的地方,在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播放有关死海的资料)死海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因为水太咸了,边很少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个死海的名称。可是死海却淹不死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也不会下沉。人能在死海的湖面上漂浮,要是有兴致的话,还可以悠闲地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呢。3、师:但这个死海在国外,离我们太遥远了。下面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个中国的死海,一个在四川的大英县,另一个在山西的运城。(播放课件)如果以后有机会能够在家长的陪伴下去的话,请你也体验一下不会游泳,也能漂浮在海面上读书看报的乐趣。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同学们课后想不想继续探究还有哪些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为什么它们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六、板书设计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水↓糖水↑一定浓度的盐水↑……达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表一第()小组我们的发现1号杯中的液滴2号杯中的液滴能使马铃薯浮起的2号杯液体有什么特点?实验记录表二马铃薯在200毫升水中的沉浮情况记录第()小组()的量(单位:勺)马铃薯沉浮情况(沉用“↓”表示,浮”用“↑表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学情分析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日。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效果分析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很高兴,也很自豪!“猜”——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课始猜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原因,课中猜白色物是什么?不仅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让孩子们体验到先猜测后验证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做”——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做中学”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本课我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亲历了“加热实验”“配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两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探究,做中感悟,做中创造。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材分析(一)背景和目标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日。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二)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三)教科书说明本课分四个部分,分别是“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阅读资料”。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杯中。结果马铃薯在清水的杯子里沉,放人另一杯液体中的马铃薯浮。这个现象,很明显地指向一个变量:液体。因为马铃薯是同一个,液体的数量差不多,影响沉浮的因素只能是液体了。学生事先并不知道这个杯里的水是不同的,他们对所观察到的沉浮现象,往往会沿着物体的沉浮与物体重量和体积的关系来做解释。这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与所浸人的液体有关。教科书中三个孩子讨论的结果是液体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变化,这与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了。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一种液体是清水,但是用肉眼观察两种液体差别不大,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尝。究竟另一种液体有什么特点呢?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会试着做自己的猜测(或解释)。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区别?教科书提供了“液滴加热”的观察实验。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块铁片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这里的“液滴加热”的观察实验,采用木夹夹着铁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实验设计。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当然也可以用木柄的金属调羹来加热液滴。如果用生日蜡烛来加热,也是可以的。这样可以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加热后出现白色颗粒说明什么?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当然仅仅只有白色物质这个证据,学生是无法判断出是什么液体的。是什么液体并不重要,重要的让学生继续思考: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第三部分: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当学生发现液体中含有溶解的物质后,肯定会想到,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来调制一杯盐水试试看。这样学生就卷人到了推测和验证活动中去了。实际上,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因此,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经历,这样的经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教科书第18页一位小女孩的话“再做一杯糖水试试看”,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要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当实验成功之后,学生会反思:原来马铃薯沉浮改变的原因是液体发生了变化。那么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在这节课里,只能探索到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溶解了其他物质之后,液体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个原因将在下节课里继续探索。第四部分:阅读资料教科书中提供的“淹不死人的湖一死海”的一段文字资料,或许会成为学生解释马铃薯沉浮的“理论依据”。纵观全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一过程的展现,并让学生去亲历。(四)教学建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教师要选择小一些的马铃薯做演示实验,这样马铃薯能够放人杯子中。首先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接着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教师演示所用的液体,可以是食盐溶液,也可以是糖溶液,也可以是其他的溶液,为的是不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为了防止学生尝,溶液必须是无毒的。当然要教育学生,对于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用尝的方法辨别。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此项活动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教学。(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这里不希望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5)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堂达标检测1、根据实验研究,我发现()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而这样的液体有许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教学过程很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对于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