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欧洲美术_第1页
17-18世纪欧洲美术_第2页
17-18世纪欧洲美术_第3页
17-18世纪欧洲美术_第4页
17-18世纪欧洲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18世纪欧洲美术第一页,共81页。外国美术史第九讲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第二页,共81页。

6.1巴洛克美术

6.2洛可可美术

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

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Ⅵ17至18世纪欧洲美术第三页,共81页。时代背景1、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新发展,一方面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日心说),又认识到人自身的神圣伟大,社会呈现出令人乐观的向上的力量;2、民族国家兴起,中央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中产阶层的兴起,世俗力量逐渐摆脱宗教控制;3、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路得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第四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巴洛克风格的特点①具有华丽的色彩。②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③极力强调运动。④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⑤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⑥浓重的宗教色彩⑦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巴洛克艺术在本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艺术领域的一场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追求。第五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

彼得·保罗·鲁本斯,不仅是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而且可以代表17世纪巴洛克绘画风格在整个西欧的代表。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以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第六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三美神是指贞洁女神、美神和爱神。也有人说是指美神维纳斯、温柔女神塔利亚和欢喜女神阿格莱亚。在鲁本斯的笔下这些女神都有着健壮丰满、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有着秀丽俊美的面孔,整个形象充溢着激情与艺术魅力,体现了画家对女性美的理想。

《三美神》鲁本斯第七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1绘画《自画像》鲁本斯这幅《自画像》就是该时期的肖像杰作之一。画上的鲁本斯,已是一个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善于洞察世事的学者。肖像的色彩用得浑厚、仔细、刻画入微。这一明显变化标志着他从1635年起在艺术上的炉火纯青。他努力摆脱作为宫廷画家的习俗,开始注意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肖像上的画家年事已高,脸上布满着皱纹,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尽管眼睑多了许多皱襞,但从眼神中仍可以发现他那尚未泯灭的艺术光辉。肖像被画成侧面,明暗对比很强烈,为了突出脸容,其余细节都被深深地埋在阴影之中。第八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1绘画《伊莎贝拉·勃兰特

》鲁本斯鲁本斯与伊莎贝拉结婚至此已满16年,伉俪情笃。我们似乎能从肖像上看出画家的内心世界。还有一点是,当这幅肖像完成的第二年,伊莎贝拉·勃兰特就因病去世。对于画家来说,它是最后给他留下来的一张熟悉的面容。不妨说,画家在这幅画上浇注着画家对妻子16年的燕尔情谊。如果说,妻子之死是画家抱恨终天的大事,那么这幅肖像就是他唯一的慰藉。第九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1绘画《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鲁本斯歌颂勇士的青春热情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统称狄俄斯库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实波吕刻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撉阑阌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这种动势的色彩,和他在另一幅《阿玛琮之战》画面一样,线的运动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鲁本斯所特有的画风,是富有装饰性的构思。

第十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1绘画《上十字架》鲁本斯

在《上十字架》一画上,鲁本斯集中以冲突与运动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出了一种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

鲁本斯很善于在这类画上添上些很生动的风景细节。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这些形象使我们想起了丁托莱托的某些画面。意大利风格在这幅画上是以传统的色彩与笔法来映衬的,因此,虽然显露着威尼斯的情调,然已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了。特别是在造型结构上,他用心于自己的塑造风格。第十一页,共81页。上十字架鲁本斯

宏大的场面、强健的人物造型、强烈的运动感、戏剧化的情节、鲜明响亮的色彩、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是巴洛克艺术的经典代表

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第十二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1绘画《查理一世行猎图》凡·代克

安东尼·凡·代克(1599·3-1641·12)原是鲁本斯画室里的助手和弟子,人称“凡·代克爵士”。他的绘画以严谨著称,不同于他的老师鲁本斯的色彩。他擅长肖像画,并终生以此为业。形象朴实自然,尤其是贵族的肖像,富丽而不夸饰,有较深的观察力,在艺术上善于思考。一句话:他要比鲁本斯冷静得多。

《查理一世行猎图》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国王肖像画(他还有一些很出色的查理一世子女的肖像画,现藏英国温莎皇宫)。按照国王的要求,画家把他画成穿猎装在郊外的生活情景。查理一世装腔作势地侧身站着。画家没有作过多的夸饰,认真而严肃地表现了他的精神状态,画上那个侍候马的大臣,面貌显得愚钝,还带着一种阿谀姿态。

第十三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1绘画《豆王的宴饮》约丹斯

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粗俗和乐观雅各布·约丹斯(1593-1678)是17世纪佛兰德斯最有影响的风俗画家之一。他出生在安特卫普,是新兴布商的儿子。大约从1607年秋起,他向当地画家亚当·凡·霍特学画,与鲁本斯还是同窗师兄弟。后来约丹斯被鲁本斯那种以饱满色彩见称的巴洛克画风所吸引,又成了鲁本斯的积极追随者。约丹斯终生没有离开过安特卫普,也从不知意大利什么画风,只是和鲁本斯接近,在他的画室里研究过提香和委罗内塞的色彩。还有一点是,这位画家从不用艺术去迎合当时的宫廷显贵,只满足于描绘那些乐天知命的庄稼汉。

第十四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

该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描绘的是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的故事。爱神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一支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同时,又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姑娘对阿波罗冷若冰霜。当达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罗在追她时,急忙向父亲呼救。河神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在阿波罗即将追上她时,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雕像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两人都处在乘风奔跑的运动中,身体轻盈、优美。达芙妮的身体已开始变成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即使是她最柔软的双乳也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但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具有凌空欲飞的姿态,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优美的s形。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具有使人怜悯的感。阿波罗眼睁睁地看到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使整个雕像有一种动荡的感觉,充满了表现力。6.1.2雕塑《阿波罗和达芙妮

》贝尼尼

第十五页,共81页。人物姿态优美

场面富于戏剧性

人物表情真实生动

动感强烈

雕塑技巧高超

富于激情而且唯美

阿波罗与达芙妮

贝尼尼

第十六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2雕塑《四河喷泉》是贝尼尼为罗马篷·腓力教皇的宫殿设计的喷水池。“四河”指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多瑙河(Danube)、恒河(Ganges)、尼罗河(Nile)、里约·德·拉·普拉达河(RiodelaPlata),同时这四条河流又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四块大陆:多瑙河表示欧洲,恒河表示亚洲,尼罗河表示非洲,里约·德·拉·普拉达河表示美洲。在这里,作者用四个大理石人体雕像象征了四条河流,中间是假山和一个埃及式的方形花岗岩尖塔,寓意着天主教在全世界的胜利。雕塑的下方环绕着巨大的水池,水池中央用石灰岩堆砌成假山,喷泉的出口都设置在其中。在假山上,四个老人朝向四个方向坐成不同的姿态。

《四河喷泉

》贝尼尼

第十七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四河喷泉

》贝尼尼

第十八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6.1.3建筑第十九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

贝尼尼的第一个建筑作品是位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祭坛上方的铜质华盖(建于1624年-1633年),另外,他还建造了罗马圣毕比亚那教堂(Santa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坛华盖完工前,教皇乌尔班八世聘请贝尼尼负责整个圣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负责建造位于教堂内的乌尔班八世和后来亚历山大七世两位教皇的墓穴。位于圣彼得教堂半圆形殿中的圣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也是贝尼尼的一大杰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外,贝尼尼还在罗马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巴贝里尼宫(Palazzo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罗皇宫(PalazzoLudovisi,1650年),基奇宫(Palazzo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贝尼尼的名望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设计卢浮宫的东部前门,但遭到拒绝。最后这部分建筑由克劳德·佩劳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6.1.3建筑《圣彼得教堂前柱廊》贝尼尼第二十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3建筑贝尼尼最伟大的建筑艺术成就是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柱廊。巨大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在复活节和其他特殊场合容纳前来聆听教宗祝福的群众。贝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为了满足可以自由出入的场地需要,设计各自独立的列柱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解决办法。广场引导游人走向教堂,并弥补圣彼得大教堂正面过宽的缺点。贝尼尼的椭圆形广场正中为1586年被西克斯图斯五世(SixtusV)移至教堂前面的梵谛冈方尖碑。贝尼尼把过去马代尔诺建造的一个喷泉移入广场的长轴,为了配景完美,在对面新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一设计与贝尔尼尼所设计的奎里纳尔丘(Quirinale)圣安德烈亚(Sant'Andrea)广场形象相似,而意义与功能又不相同,但两个椭圆形图案同样令人心旷神怡。《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贝尼尼第二十一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3建筑《圣德列萨祭坛

》贝尼尼

第二十二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1巴洛克美术6.1.4工艺美术第二十三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18世纪尤其是在法国路易15统治时期的一种艺术和室内装饰风格。洛可可风格是在意大利巴洛克盛期精致的曲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结果,形式更为纤细小巧,色彩鲜明。洛可可风格是对路易14时代的庄重、豪华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一种反叛。致力于表现颇为琐细的宫廷生活的轻快、亲密的场景,有时也表现田园风光。以妩媚和矫揉造作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华托、布歇和弗拉戈洛可可风格(rococo),源于法文,原意是指岩石与贝克,特指盛行于十八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与家具设计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华丽、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倾向,喜欢千变万化的草叶、蚌壳等,色彩娇艳,以金色、粉色、白色为主。一方面是巴洛克风格的延续,另一方面是中国清式宫廷风格影响的结果。“过度装饰”,“形式主义”,“虚饰主义”第二十四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①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②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③色泽柔和﹑艳丽、轻快,给人轻松舒适感。④崇尚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⑤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第二十五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1绘画

这是一幅画店的真实写照,并寓含深刻的时代精神。在画店的墙上挂满了名家名作,我们可以从中认出鲁本斯,凡·代克和当代的一些名家作品,画中名画模仿逼真。画中有意安排了两个细节,一是画面左边工人在向箱子里装画,从露出的肖像认出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肖像,现在已装箱收起来,这暗示路易十四时代已经过去。另一个情节是画的右侧中间,在一幅大圆形画幅前,有两位头戴假发的青年,似女性打扮,正跪在画前有滋有味地欣赏画中众多裸女情态,这一细节表现出那个时代的贵族精神追求,无聊的时代才产生这无聊的社会现象。画家把这幅画视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

《热尔森画店

》华托华托来到巴黎时走投无路,幸亏结识了画商西鲁瓦,才使他有个安身立命之地。华托成名之后,他就给这位患难相助的朋友、画商热尔森画了这幅《热尔森画店》作为店铺的装饰相赠,据说只画了一个星期就完成,轰动了当时的巴黎。

第二十六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1绘画画面中穿白衣裤的喜剧演员是一个专供人们取乐的插科打诨的人物,她立于画面中央,被众角色簇拥。可以看出,众人之中不乏善良者,也不乏奸诈小人,而喜剧演员则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她双手下垂,目光凝视,没有丑态,正等待帷幕落下,这正是这幅画的内在含意。画家以自己惯用的富于装饰趣味的手法,运用华丽的色彩,使作品平添了世俗特点。《喜剧演员》华托第二十七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1绘画画中人物形象,在高贵、典雅、庄重中隐含妩媚,纤细优美的身体着瑰丽华贵服饰,娇嫩光泽的面部,双眼神情发着光芒,她侧身静坐于画面,在高贵华丽环境衬托下发出夺目光辉,从她背后镜子里反射出对面的书橱与桌下随意而放的书籍,可见夫人博学多才,稍加注意夫人周围散乱着的配物都有表明夫人身分的含义。布歇在这幅肖像中使用蓝绿色调,表现了贵族夫人的高雅,运用极细腻的笔法精微刻画衣着配饰的质量感,浮华的饰物被画得有触摸真实感。就造型技巧而论,布歇是一流的。《德·蓬帕杜尔夫人》布歇第二十八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1绘画狄安娜是希腊古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布歇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善于描绘脂粉气很浓的审美趣味,使这幅画成为他最优秀的代表作,从而赢得了宫廷贵族的欢心。画上描绘着狄安娜刚刚狩猎归来,洗浴完毕做在山坡上,草地上放着箭壶和狩来的猎物,猎狗在饮水。大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狄德罗指责布歇这类作品是对贵族低劣趣味的迎合,最多不过是“艳丽无比的木偶”。《出浴的狄安娜

》布歇第二十九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1绘画这幅作品中维纳斯被置于丝绸锦缎和珠宝首饰之中,简直就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她矫揉造作,怀抱鸽子搔耳转首,小爱神围着她装饰打扮,甚是欢乐,体现出爱与美的象征。关于维纳斯的梳妆这个题材布歇创作了很多幅作品,不过这幅当属最优秀的。《维纳斯的梳妆

》布歇第三十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1绘画《秋千》一画描绘的是浮华贵族少年藏在树丛里偷看小姐荡秋千的场景:这时秋千上的小姐一只高跟鞋不慎脱落并甩了出来,这位浪荡公子准备伸手去接。尽管画得十分细致,比如,花园的景色与树丛画得很美,画意的格调却极其低俗。这幅画代表了当时贵族的艺术趣味。以调情为内容,在弗拉戈纳尔的全部作品中占有一定优势,而且无论从内容与形式上看,比起他的老师布歇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诚然,弗拉戈纳尔的进步的艺术思想与颓废的贵族趣味是并存着的。《秋千》弗拉戈纳尔

第三十一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1绘画整个画面散发着一股浓烈的香粉味,笔调轻松,内容轻浮,色彩华丽,这种表现男女间情爱主题的作品,正是路易十五时期贵族生活的真实反映。类似这种描绘男女间风流韵事的画作还有好几幅,如表现一位少妇在舞会中途与情人接吻的《偷吻》;描写纨绔子弟用梯子偷偷爬上阳台与心神不宁的少女约会的《约会》等。《偷吻》弗拉戈纳尔

第三十二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2雕塑凡尔赛宫洛可可时期的雕塑第三十三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2雕塑德国无忧宫洛可可时期的雕塑第三十四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3建筑《凡尔赛宫喷泉广场》第三十五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3建筑《凡尔赛宫》第三十六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3建筑《凡尔赛宫大厅金漆彩绘的天花板》第三十七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3建筑《凡尔赛宫王后卧室》第三十八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3建筑西班牙《瓷器之间》第三十九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4工艺美术马德里皇宫巨大的水晶灯门把手繁复的洛可可纹样花饰第四十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4工艺美术洛可可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从追求宏伟壮丽变为追求优雅柔和,家具的体积缩小,显得更女性化。家具能使用曲线的部分都尽可能地使用曲线。在家具上大量使用曲线的风气和当时社会对中国传统工艺品的着迷喜爱有密切关系。椅、凳、床榻类家具更加舒适。除了木框部分,扶手、靠背、座垫、床垫都采用了软垫方式,面料更加讲究,除细羊毛织毯,还用了丝质的锦缎和天鹅绒。在制造工艺上,椅、凳、床榻的木质框架部分还保留着雕花,雕刻风格变得简单优雅,只限花卉、贝壳题材。大部分桌案、柜橱放弃了繁重复杂的雕刻,改用珍贵木料,特别是南美洲红木做原料的拼花贴木皮工艺作为装饰,拼花的图案复杂多样。多几何图形和花卉图案。家具的边角上安装鎏金铜饰件,铜拉手。铜饰件的造型以花卉为主,还有人物头像和胸像。办公桌面上,贴着漆羊皮,上有烫金花纹。柜橱顶部则安放着纹理美观的大理石板。

第四十一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4工艺美术路易十五的卧室一角第四十二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4工艺美术洛可可风格银制品1730年制材料与形式结合,注重流线的形状,多装饰的表面处理、平順光滑的曲线、细微模仿动植物的生动细节。第四十三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2洛可可美术6.2.4工艺美术奥洛夫餐具1770年第四十四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1卡拉瓦乔主义美术《基督下葬》卡拉瓦乔“不画生活中没有的事物”。这是卡拉瓦乔一直以来坚守不渝的准则。他坚持以生活中存在的人物为绘画的模特。他要以画笔真实地记录现实。他的确为自己的艺术理想在不断地努力并终有所成。美术史告诉我们,卡拉瓦乔现实主义艺术取得的超越古典主义艺术的成功,是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真正发端。这是卡拉瓦乔对美术的巨大贡献,但他也曾为此付出过不小的代价。由于他经常把一些人们尊崇的圣贤画成贩夫走卒的模样,曾屡遭挞伐。那些“学院派”的艺术家们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说卡拉瓦乔简直就不懂得什么是艺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毫无美感可言,这个卑贱的家伙超越不了他的出身和阶级意识的局限。在此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的画风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现实主义画家们。这种画风被人们称为“卡拉瓦乔主义”。

第四十五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1卡拉瓦乔主义美术《圣母之死》卡拉瓦乔

这是法学家拉耶鲁兹欧•迦尔比尼(~1626年)为其家族尚未完工的圣•玛利亚•迪拉•史卡拉教堂的礼拜堂所订购的祭坛画。这幅画和前述的两幅祭坛画一样,同样被教会拒收,理由是主题对宗教不敬。传统的圣母在未升天之前是处于睡眠的状态,以前的绘画也是如此描绘,但卡拉瓦乔却真的把她描绘成死亡的状态。三位传记作家不约而同地一致记载着:“遭到非常严厉的拒收。”巴里欧列描述:“画作立刻被撤走。因为对圣母不敬,把圣母描绘成体态肿胀且赤着脚。”佩罗利写道:圣母看起来简直“就像是普通的女人死亡后尸体肿大膨胀”。马基尼也记载着:“以娼妓的形象来描绘圣母。”另一种说法是,据说卡拉瓦乔是以溺死于台伯河的娼妓的浮尸为模特儿来描绘的。

这幅作品如卡拉瓦乔其它被拒绝的画作一样,被有名的个人收藏家买走,蒙多瓦公爵在鲁本斯的推荐下买下了这幅画。鲁本斯当时已为公爵,狂热地崇拜卡拉瓦乔。之后,此画曾先后为英格兰的查理一世、法国的路易十四世所有。第四十六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1卡拉瓦乔主义美术《女占卜者》卡拉瓦乔

《女占卜者》展现的是一个街头常见的风俗场面:流浪的吉普赛女占卜者正在为贵族青年看手相,两个人目光相对形象简洁突出,采用肖像性的半身构图,免去了不必要的细节描绘。吉普赛女郎目光闪烁着智慧和狡黠,仿佛能看透人内心的秘密,她左手4指请捏年轻人的手,右手手指在他掌心比划,贵族青年头戴羽帽,以手叉腰,姿势潇洒,仿佛在说:“看你能说些什么!”卡拉瓦乔运用了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布局并逼真地刻画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处。第四十七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1卡拉瓦乔主义美术《弹曼陀铃的姑娘》卡拉瓦乔

这是一幅具有抒情风格的作品,画面中心的罗马姑娘长得妩媚动人,正对着花瓶中的花轻弹曼陀铃低声吟唱。她的发式和衣服很时髦,一幅当代人的打扮,姿态优雅自然。画中的她并没有看桌子上的乐谱,而是半侧

过头来望着观众,目光柔和亲切,可以使人感觉到她那颗纯洁质朴的心。相对于传统的美神维纳斯而言,这个形象能够给人们更直接、更真实的美的享受。

“暗绘风格”,用光来突出画面。第四十八页,共81页。

卡拉瓦乔有别于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他长期身处社会底层,感受底层人物的辛酸与悲苦,他喜欢大胆直白的手法描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粗野的自然人”,没有崇高与美感,与宫廷画家的审美情趣完全不同,开启了欧洲现实主义绘画的开端。他的画是对宗教势力的嘲讽,对现实社会的揭露,成为重要的社会批判力量。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第四十九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2波伦亚学院派美术波伦亚学院是世界最早的美术学院,约1590年产生于意大利,。该学院由卡拉奇三兄弟创办。他们的功绩在于结束了古老的行会师徒式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此前,欧洲年轻人学习美术,都是在作坊里跟着师傅临摹神像。而卡拉奇兄弟创办的美术学院,开始了开始了造型基础的训练,尤其是在学院里把风景素描作为主要课程来上。这样,波伦亚学院对於推动欧洲风景素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波伦亚学院的创办者---卡拉奇兄弟:意大利画家。共三兄弟:阿戈斯蒂·卡拉奇,1557年8月16日受洗于博洛尼亚,1602年2月23日卒于帕尔马;安尼巴莱·卡拉奇,1560年11月3日生于博洛尼亚,1609年7月15日卒于罗马;两人的堂兄洛多维科·卡拉奇,1555年4月21日受洗于博洛尼亚,1619年11月3日卒于同地。他们共同形成了博洛尼亚画派。提倡学习古典及文艺复兴大师创作,画风典雅,技艺完美。并于1582年创办一所艺术学院,以贯彻其艺术主张和进行理论研究。代表作有洛多维科的《巴尔杰利亚的圣母》、《圣家族与圣弗兰奇斯》及安尼巴莱的《圣母升天》。影响最大的是1597~1604年安尼巴莱和阿戈斯蒂为罗马法尔内塞宫绘制的巨幅壁画。

第五十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2波伦亚学院派美术《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安尼巴莱·卡拉奇第五十一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2波伦亚学院派美术安尼巴莱·卡拉奇第五十二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2波伦亚学院派美术安尼巴莱·卡拉奇

开启了最早的学院派传统,强调古典法则,缺乏创新精神,喜欢神话故事和宗教题材,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与卡拉瓦乔完全相反。第五十三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哈尔斯是17世纪的荷兰的艺术大师。他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服装工人的家庭。哈尔斯主要从事肖像画创作,从1630—1650年这20年创作盛期内,一共完成了100幅以上的单人肖像和6幅群像或家庭肖像。在这些作品中哈尔斯采取了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那样的直接画法,尤其善于使用粗放自如的笔触,明快有力地塑造生动的形象。《吉卜赛少女》中,主人公敞胸露怀、您意畅笑的表情生动而又自然。传说哈尔斯性格自由常常乘醉即兴为模特儿作画,并且与水手、流浪汉为伍。这件作品就留下了画家兴致盎然的绘画激情,色彩响亮,用笔自如,宛如听到画家兴奋地挥舞画笔,敲击画布的有节奏的声音。(1)哈尔斯《吉卜赛少女》哈尔斯第五十四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1)哈尔斯《弹曼陀林的小丑》哈尔斯富有民主思想的画家,选择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浪艺人,着意描绘他那乐观诙谐的小丑形象。他的装束和表情虽然显得滑稽可笑,却显示了荷兰平民的性格特征:他们幽默机智,忍辱负重,对艰涩的人生怀着乐观的态度,画家抓住了他那转瞬即逝的斜睨的眼神,透露出他那幽默机灵、充满欢乐的内心世界。

作为画家的哈尔斯,具有火一般的热情,他能毫无成见地一眼看到对象脸上的瞬息感情的流露,并以奔放而巧妙的笔触神奇地表现在画布上,给人以活灵活现的感情交流。第五十五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1)哈尔斯《微笑的骑士》哈尔斯喜欢描绘底层人物,人物性格鲜明,带有幽默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充满生命的活力!第五十六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1)哈尔斯《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哈尔斯第五十七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2)伦勃朗《自画像》伦勃朗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Harmenszoonvan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名辞,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第五十八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2)伦勃朗《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伦勃朗《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为画家26岁时的成名之作。画家应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为他们的行会成员画团体肖像。画中人物全部是真实的,主讲人是著名的蒂尔普医生,他作为主要人物,占有画面的一侧主要位置,其余人物以各自专注神态,有变化地穿插安排在一个有深度的平面上,使每个人物所处的位置互不遮挡,并且不受透视影响,大小基本相同,否则订画人是不接受的。第五十九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2)伦勃朗《夜巡》伦勃朗此画可以说是伦勃朗艺术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它引发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赞助人的价值观与画家个人追求之间微妙的关系。

第六十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2)伦勃朗《自画像》伦勃朗第六十一页,共81页。1、对“光”的使用,“紫金色的黑暗”,主题鲜明,对比强烈,对油画技法的独特贡献;2、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朴素、真实、自然;3、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第六十二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3)维米尔维米尔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信仰上的真实感。他的画光线并不是太多,却给人以明亮的感觉。画中这种平实的情感起到了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倒牛奶的女佣》维米尔第六十三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3)维米尔《绘画艺术的比喻》维米尔他是一位研究光线和色彩的大师,是一位平凡而又神奇的色彩的魔术师。维尔米尔的作品,往往在平凡中含有某种寓意和哲理。因此,他的画被认为既通俗易懂,又神秘莫测。这一幅《绘画艺术的比喻》就是此类作品,通常也被称为《画室》,或者《画家与模特儿》。但它同时又是一幅寓意画,蕴含着对于绘画的理解和比喻。画中背向观众坐在画架面前作画的画家,可能是维尔米尔本人,至少这副打扮再现了中产者的模样。画家对面立着的女模特儿,右手拿着一支长长的喇叭,左手把一本厚厚的书抱在胸前,据说这是象征司历史的缪斯女神。她头上的桂冠,象征着历史的光荣和荣誉。模特儿面前的平台上,放着一幅素描稿和一件石膏翻制的面像,表示绘画对现实的模仿。正面墙上挂着一幅陈旧的尼德兰17州的地图(包括今日的荷兰和比利时);天花板上垂挂下来的铜质吊灯同两百年前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在《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中所画相同,它们都象征着尼德兰历史传统的伟大与荣耀。正在作画的画家刚刚在洁白的画布上面出桂冠的形状。第六十四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3)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这摄人心魄的“回眸”,与画龙点睛的珍珠耳环,浮刻在深色背景之中,使神秘女子似要向画面深处走去,“她踯躅与明暗之间,仿佛此去即与我们永别。”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亦如《蒙娜丽莎》一样,是一个千古之谜。……并不是每一部好读的小说,都能既给人以阅读的快乐,又能深刻地走进油画的世界……并不是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能有这样的运气——作者以绝世的视角,天才的想象,走近绘画大师,给了一幅不朽名作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第六十五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317世纪荷兰美术(4)荷兰小画派《并木道

》霍贝玛荷兰小画派是17世纪流行于荷兰地区的一个美术流派,其绘画摆脱了贵族和教会的控制,主要服务于市民阶层,以描绘静物、风景和风俗为主,由于其作品完成后通常都会被普通市民买去悬挂于家居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或者办公场所,所以作品的尺幅一般来说都不大。“荷兰小画派”这一名称准确的概括了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与众不同,即荷兰画派包括着许多支派。每一个城市都各有各的画派,一个城市之内也画派林立,各具特色。此画派最早由弗朗斯·哈尔斯、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等大师奠基,后来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约翰内斯·维米尔、格拉尔德·特鲍赫、皮特·德·霍赫等。第六十六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417至18世纪法国美术《阿卡迪亚的牧人》普桑这一幅著名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含义较晦涩,一直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阿卡迪亚",即古代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乐土"。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四个牧人,头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在研读着铭文。一个连腮胡须的牧人跪着读出碑上铭文,并回过头来向右侧的一个女牧人说着什么,石上的拉丁铭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据美术史家的解释,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铭文的意思似乎是说:"在美好的乐土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我们从左侧一个伏在墓顶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着头,似有缅怀之情,与左边站立着的女牧人形成对比。女牧人身着黄衣蓝裙,是全画最跳突的色彩。这个女性形象费人猜思,据说,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征。她虽含颌垂首,默默倾听着铭文,却给人以一种抚慰感。疑虑与抚慰,惆怅与哀思,围绕着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让人紧紧思索。(1)普桑第六十七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417至18世纪法国美术《抢劫萨宾妇女

》普桑在1630年至1640年的10年间,普桑以神话与历史为题材作了大量油画。这些作品说明普桑在罗马时期的题材倾向,即以历史与神话形象的描绘来寻求他所向往的古典主义艺术原则。这幅油画《抢劫萨宾妇女》是他的典型画例之一。他从1634年起至1637年,前后画了两幅同一题材的变体画。两幅画的构图大同小异,场面都很大,人物的搏斗动势极为激烈。全画气势宏伟,色彩严谨。《抢劫萨宾妇女

》普桑(1)普桑第六十八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417至18世纪法国美术《木匠圣约瑟》拉图尔《木匠圣约瑟》是拉图尔艺术成熟期的杰作之一,称得上是17世纪的绘画杰作。从17世纪中叶起,反宗教改革的人特别崇拜约瑟,把这位耶稣的世俗养父的地位排在仅次于圣母玛丽亚之后,拉图尔把圣约瑟画成身材魁武伟岸,可说是非常确切。他弯着腰,大手紧握着工具,肌肉突起,汗珠在手臂和额头上闪着光,显示他正在努力地工作着。年幼的耶稣头上没有神所特有的光环或其他任何外表装饰物,他举着一支蜡烛,这支蜡烛是画面上惟一的光源,就像耶稣是世界上惟一的神灵之光的光源一样。耶稣幼嫩细腻的肢体白里透红,就像一股从体内向外自然放射的光芒一样,拉图尔只有在画神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技法。木匠正在加工的那块木头,在这里象征十字架。(2)拉图尔第六十九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417至18世纪法国美术《

铜水壶》夏尔丹夏尔丹的静物画都追求装饰效果和表面趣味,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所描绘的均为市民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如《铜水箱》等。他的风俗画受小荷兰画派影响,但思想内容更深刻,善于把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3)夏尔丹《

自画像》夏尔丹第七十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417至18世纪法国美术《

伏尔泰》乌东法国雕塑家。1741年3月20日生于凡尔赛,1828年7月15日卒于巴黎。15岁进入皇家学院后又进入优等生学校,前后达8年之久。并得到R.-M.斯洛兹的指导,还受到J.-B.勒穆瓦纳和J.-B.比加尔的影响。1764~1768年又到罗马深造。所作《人体解剖像》、《圣施洗约翰》、《睡神》被看作是追求理想化古典主义的代表作。7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名人肖像,突出地反映了他在启蒙运动美学思想影响下表现的创造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既有古典风度又有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作品有《伏尔泰》、《莫里哀》、《B.富林克林》、《华盛顿立像》及《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胸像》等。(4)乌东第七十一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517至18世纪西班牙美术1599年6月6日,委拉斯贵兹出生于西班牙著名工业城市塞维尔。他早年限老埃雷拉学习,后来投奔帕奇科门下。委拉斯贵兹以勤奋的努力和聪颖的天资成为帕奇科最钟爱的学生。这时期的几件作品,如《卖水老人》、《煎鸡蛋的老妇人》等风俗画,明显地仿效卡拉瓦乔的明暗技法。1623年经正在担任首相的塞维尔元老奥列瓦尔斯伯爵的举荐,进入西班牙宫廷为国王腓力四世画像,深得国王的欢心,从此被任命为国王的宫廷画师,得以在宫中悉心观摩大批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和当代巨匠们的作品。他对威尼斯画派的巨匠提香和当代佛兰德尔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尤其崇拜。从此开始摆脱拘谨和枯燥变得生动和明亮起来。代表这种转变的第一件作品是《酒神与醉汉》。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包括《腓力四世立像》、《奥利瓦雷斯骑马像》、《王子腓迪南猎装像》《拿扇子的妇人》(《矮子安东尼奥》《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等。委拉斯贵兹晚期主要作品有《宫娥》、《纺织女》等。《宫娥》是一幅描绘宫廷生活的作品,它真实地揭示了生活在宫廷里的人们,由于处处受着枯燥礼仪的约束,生活并不愉快。《纺织女》同样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这是一幅17世纪欧洲少见的现实主义的名作,证明委拉斯贵支虽然身为宫廷画家,但始终未失平民的本色。委拉斯贵兹第七十二页,共81页。美術鑒賞·17至18世纪欧洲美術6.317至18世纪欧洲其他风格美术6.3.517至18世纪西班牙美术委拉斯贵兹《塞维利亚的卖水人

》委拉斯贵兹这是委拉斯贵兹早期的作品,旨在表现百姓的生活场景,绘画手法是来自卡拉瓦乔自然主义风格和光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